說到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是被迫的還是自愿的?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前51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打敗,萬般無奈之下,只能依附漢朝,并三入長安,誠懇的請求漢朝皇帝,愿意當漢朝的女婿。
在此之前,漢朝跟匈奴是有過個和親的,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2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5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2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前后后十次,六十年間,十個漢室宗女嫁給三個匈奴單于,頻率如此頻繁,為什么?含羞忍辱而已,打算通過和親,求著匈奴大發(fā)慈悲,放漢朝一馬,那么,這種做法有效果嗎?
不能說沒有,但收效甚微,人家娶了你的女人,表面上丈人、媳婦的叫著,看起來親熱的不得了,實際上呢,該咋地咋地,沒有辦法,誰讓漢朝虛弱呢,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呂雉專權(quán)、七國之亂,基本上沒消停過,人家不欺負你欺負誰,直到漢武帝登基。
漢武帝前140年,也就是前140年登基,上位伊始,還得延續(xù)和親政策,跟匈奴搞好關(guān)系,但到他執(zhí)政三十二年以后,便把和親的對象轉(zhuǎn)向烏孫國,于前108年、前103年,先后將兩位宗女,也就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烏孫國兩任昆彌(國王),嫁給烏孫干什么,無他,烏孫是西域僅次于匈奴的大國,跟他和親,就是為了聯(lián)合起來對付匈奴。
當然,其中也少不了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功勞,正是這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漢宣帝本始三年,即前 71 年,漢烏聯(lián)軍聯(lián)合出擊,一戰(zhàn)而:至右谷蠡王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七十余萬頭,取得了徹徹底底的勝利,是役之后,匈奴一蹶不振,乃至于發(fā)生分裂,最終到了甘露三年,即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就到長安覲見漢宣帝,求著跟漢朝搞好關(guān)系了。
匈奴也有這么委屈的時候,這在歷史上絕對是頭一次,然而 ,漢宣帝安撫之后他居然還不滿足,還想跟大漢和親,以前,大漢跟匈奴和親是因為打不過,現(xiàn)在,還有和親的必要嗎?
也許就因為這個原因,漢宣帝是沒把它當回事的,直到漢元帝上位之后的竟寧元年,即前33年,呼韓邪再度入京,再度提出和親的要求,人家如此執(zhí)著,漢元帝也不再好意思不聞不問,于是便有了: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細讀這句話,其中含義實在是可圈可點的,即賜為閼氏,閼氏什么人,匈奴皇后,以前可不敢這么要求,現(xiàn)在,直接就說了,我漢家女人過去,只能當閼氏,而且,以前是宗室女,好歹還是皇帝的親戚,選中之后還得封個公主,現(xiàn)在,待詔掖庭,宮女,而且都連個名號都懶得給,大漢如此傲慢,呼韓邪單于還只能開心的表示:單于歡喜,上書愿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愿意替你守衛(wèi)邊疆,并永永遠遠的好下去,事情就能有這么尷尬,王昭君出塞的大背景就是如此,那么,回到她嫁給匈奴,是被迫還是自愿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王昭君的身份?
王昭君什么身份,“待詔掖庭”,后宮一個沒有名分的宮女,那么,宮女又是什么情況,《漢書》當中,對選拔宮女的要求是這樣說的: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后宮,擇視可否,乃用登御。
簡而言之三個條件,出身必須是良家,說白了,也就是家庭的資格審查,良家指的就是罪吏、贅婿、商人等七科之外的人家;相貌,當然沒得說,必須得漂亮;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年齡,年齡到多少?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也就是說,宮女的服役年齡就在這個范圍當中,一旦超過,后果只有一個:釋放出宮。
當然,也不是白白的釋放出宮,根據(jù)制度,宮女一入宮就可以“有秩斗食云”,有工資,有待遇,而且還可以將這種待遇帶到地方,表面上看是沒什么損失的。那么,這些規(guī)定跟王昭君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王昭君的年齡有多大,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資料推算?她漢元帝建昭元年,也就是前38年入宮,到呼韓邪第三次求親的漢成帝竟寧元年,即前33年,已經(jīng)在宮里呆了五年,即便按宮女服役的最小年齡算,她這時候已經(jīng)快到二十,快到二十什么情況?
馬上就要超齡,馬上就要回家,當然,對一般宮女來說,回家也沒什么損失,還能帶點待遇工資,從此吃上皇糧,也不算吃虧,但王昭君不行,為什么?
男人有野心,女人也不例外,很顯然,王昭君就是個有野心的女人,原本她進宮就是奔著伺候皇帝去的,如今眼看就要超齡,卻還沒得到皇帝的寵愛,那么,就這么灰溜溜回去,就這么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嗎,當然不?
正在這個時候呢: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
皇帝下詔,選五名宮女賜給呼韓邪單于,其中還有一人可能當閼氏,當匈奴的皇后,自來東方不亮西方亮,道是無晴卻有晴,無疑,這是一個機會,因為以前是宗室女,現(xiàn)在已經(jīng)放寬到宮女,家人子,錯過這個村可能就沒這個店了。
關(guān)于這一點,《后漢書》上也說得很明白,曰: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倘若是個甘心于平凡的女人, 她至于為什么為“不得見御”而“悲怨”嗎?“悲怨”怎么辦,做一個大膽的決定。
主動求見掖庭令,主動要求嫁給呼韓邪單于,也就是說,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完全出于自愿,并沒有人逼迫。傳說中將一個昭君出塞說的悲悲切切,將一個王昭君說的那么可憐,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此之前,大漢與匈奴、烏孫等國和親基本上已成慣例。
而且,西域都護府設(shè)置之后,西域與中原的交流也日漸頻繁,人們對西域、對匈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也不可能如一二代和親公主一樣,對西域、對匈奴那么恐懼,更何況,還是出塞當人家的閼氏,都已經(jīng)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她還悲切什么,剩下的,也就只有不甘于平凡,并愿為此付出一定犧牲,也許,這樣的王昭君沒有傳說中那么高尚,但勝在真實,勝在有血有肉。
應(yīng)該是出自她本意的,因為皇帝嫁過去匈奴的是宮女,而且百科是這樣說的:
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后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guān)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
而且可以說不愿意的,應(yīng)該就不是強迫的。
至于她的心情史書一般是不會記載的,我們后人就無從考究她改嫁的心情了
順帶一提漢朝的時候貞操觀念還沒有被強化。到了宋代,自從程朱理學(xué)形成后,貞操觀念便嚴格起來了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說法:
傳統(tǒng)的史學(xué)觀點,把漢朝和匈奴在昭君出塞后,得享50余年的太平,歸功于昭君。其實不然,漢匈關(guān)系能夠長期和平,主要是呼韓邪單于與漢朝和睦的政策得以延續(xù),而這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匈奴的內(nèi)政必須基本穩(wěn)定。呼韓邪單于死后的六代單于,得以按照兄弟順序接班,又是確保匈奴內(nèi)政基本穩(wěn)定的關(guān)鍵。
這一切,都得歸功于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并不是“寧胡閼氏”王昭君,而是杰出的匈奴女政治家、呼韓邪單于真正的賢內(nèi)助——呼衍王的長女“顓渠閼氏”!
顓渠閼氏的功勞比較大
關(guān)于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華夏兒女幾乎無人不知。2000年前,中國北方有個民族叫“匈奴”,他們統(tǒng)治著大漠南北,強悍好戰(zhàn),常常侵擾中原。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一個叫呼韓邪單于的匈奴首領(lǐng),希望和漢朝修好,于是親自到了漢朝都城長安,提出“和親”的請求。
昭君出塞
為了結(jié)好匈奴,給漢朝休養(yǎng)生息贏得時間,漢元帝同意了“和親”請求。漢元帝選了五名宮女給呼韓邪單于,其中就包括王昭君。啟程那天,王昭君濃妝艷抹,儀態(tài)萬方,光彩照人,把這樣一個絕色美女送去匈奴令漢元帝深為后悔。到了匈奴,她被封為寧胡閼氏,相當于漢人的皇后。一年后,她給呼韓邪單于生了個兒子,被封為右日逐王。后來,昭君的丈夫死了,按匈奴的風(fēng)俗,她又嫁給了她丈夫前妻的兒子復(fù)株累若鞮單于,之后生了兩個女兒。出塞之后,王昭君非常想念祖國和親人,多次打發(fā)使者到漢朝,向漢帝敬獻土物特產(chǎn)。年老的時候,她又立下遺囑,要求死后安葬在歸化,墳?zāi)挂背?,以便死后還能遙望故土。昭君墓現(xiàn)在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稱其為“青?!?。
據(jù)說,自昭君出塞之后,漢朝與匈奴之間60多年沒發(fā)生過戰(zhàn)爭。
后世的文人墨客為了紀念王昭君寫了許多詩文。
有的人寫她悲苦,如晉代的石崇:
哀郁傷五內(nèi),泣淚沾朱纓。
有的人寫她凄涼,如唐代的杜甫: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有的人贊她深明大義,為國和親,如宋代的郭正祥:
能為君王罷征戰(zhàn),甘心玉骨葬胡塵。
有的人則為她請功,如清代的郭潤玉:
琵琶一曲千戈靖,論到邊功是美人。
在“四大美人”圖中,王昭君也是只身騎在馬上,懷抱琵琶,跋涉在通往塞外的茫?;囊吧希瑵M含幽怨……
王昭君本人的離奇遭遇,果真如人們臆測的那樣么?對她來說,出塞是悲是喜,是幸還是不幸,都留給后世不少值得猜測的謎團。
名字之謎
《匈奴傳》中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可是按西漢宮廷規(guī)矩,宮女自入宮之日起,就不許呼其娘家的名字。所以,王昭君的本名無人知曉?!稘h書·元帝紀》提及她時稱“王檣”,即她是位被船只載運入宮的王姓姑娘?!缎倥珎鳌贩Q其為“王嬙”,好像只是個記音義的符號。后來,都稱昭君其為“王嬙”,“嬙”的意思是“古時宮廷里的女官”。出塞前,為了抬高她的地位,元帝賜封她為“昭君”。這樣,久而久之,“昭君”、“王嬙”作為標志她政治地位或出身特征的稱呼成為了她的名字。這個說法與傳統(tǒng)說法“姓王名嬙字昭君”根本不同,但似乎又言之有理。
她的祖籍之謎
一般人認為昭君原是湖北興山人,漢族姑娘。但是,據(jù)多方考據(jù),昭君實為四川人,是土家族女子。她從水路乘船入宮,名“嬙”,就否定了其“湖北”祖籍。入宮之后,她又不愿巧言令色,獻媚邀寵,更不愿賄賂畫師作“美人圖”以求進幸。當匈奴單于求婚時,她又主動提出愿意去匈奴和親。到塞外后又隨胡俗先后做兩代單于之妻,生兒育女,這種剛強不屈的性格,對于受封建禮教束縛較深的漢族宮女來說,是很難辦到的。另外,她的家鄉(xiāng)為“百蠻”雜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難嫁,所以她和親時,“靚妝”請行,唯恐不被選中,不以為苦,反當美事,這說明她與漢族女子的婚嫁觀念絕不相同。至于她究竟是不是四川土家族人,這在史學(xué)界還尚無定論。
出塞原因之謎
據(jù)說,當時宮內(nèi)畫師很受青睞,漢元帝召幸宮女,皆以畫師畫的宮女像為參照,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用金錢收買畫師毛延壽,結(jié)果畫像丑陋,未能得寵。為了擺脫困境,她才主動請求出塞和親的。另有學(xué)者認為,王昭君雖然平民出身,但不同凡俗,膽識過人,是一位自愿應(yīng)召、為國分憂的巾幗英雄。
盡管關(guān)于王昭君的傳說后人有較大的爭議,但昭君出塞的歷史功績是應(yīng)予肯定的。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只有和睦友好才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昭君的自請出塞為民族團結(jié)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