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于1405年至1433年與鄭和共同指揮427艘、278000多水兵將士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鄭和病逝后,他獨立奉命完成八下西洋、首登臺灣的皇囑使命。
建文帝時“靖難之役”,王景弘隨朱棣起兵,助朱棣奪取帝位,得朱棣賞識。永樂三年(1405年),奉成祖命,以副使身份協(xié)助正使鄭和,率龐大船隊,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東海岸一帶)。船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經(jīng)東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羅(今泰國)和爪哇、蘇門答臘、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等。船隊在三佛齊殲滅以陳祖義為首的、企圖搶劫船隊的一群海盜。后經(jīng)滿剌加(今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欽)、古里(今印度的科澤科德)、加爾各答,到達(dá)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歷時兩年多,于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時,西洋各國大都派遣使臣攜帶珍寶,隨船隊到達(dá)南京朝貢。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王景弘與鄭和再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并送各國使臣回國;隨帶中國絲綢、瓷器等物賞賜各國。船隊經(jīng)過錫蘭山時,還專程到立佛寺進(jìn)香布施,立碑紀(jì)念。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船隊回到南京。
永樂七年九月,王景弘與鄭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后到過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小葛蘭(今印度南端)、古里,抵孟加拉灣后折回滿剌加。在征得滿剌加國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墻和倉庫,后回國。
永樂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閩、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倉、長樂、福州、泉州等地督練水師、監(jiān)造海船、修建天妃宮。永樂十一年(1413年),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隨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jiān)國,兼管招募舟師、監(jiān)造海船等事務(wù),為鄭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準(zhǔn)備。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鄭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護(hù)送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時隨船來中國訪問的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回國,同時將錦、綾、紗、羅、綺、絹等物分賜給各國國王。沿途蘇門答臘、滿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國)等16個國家又共遣使1200人,帶各國貢物隨船隊到中國。
永樂末年,王景弘在激烈的皇位之爭中,因擁立太子朱高熾有功,被擢升為正使太監(jiān),其嗣子王禎也受賜世襲南京錦衣衛(wèi)正千戶。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備;同年八月,與鄭和一起選用下西洋官兵1萬余人,修造南京大報恩寺等宮廟。宣德四年(1429年),王景弘受敕省視南京舊皇宮。同年四月,開始督造船只,操練水兵,準(zhǔn)備再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太監(jiān)身份與鄭和一起率船隊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十二月中旬,船隊從五虎門出海,先后到達(dá)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山、忽魯謨斯等17國。其間,曾派一支船隊訪問阿拉伯半島上的祖法兒(今佐法兒)、阿丹(今亞丁);同時,還派出由熟悉外交、貿(mào)易事務(wù)及翻譯等7人組成考察組,隨天方國(今麥加)船只到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朝圣。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鄭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率船隊,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國派使臣隨船隊,到北京朝貢。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船隊先到蘇門答臘,后到爪哇?;貒鴷r,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罷采買營造,不再使洋。王景弘晚年潛心整理航海資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諸葛瞻死前說了什么讓劉禪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