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zhèn)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shè)有埋伏,引兵退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事實上,這只是郭沖在注解里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zhàn)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后回駐宛城,和發(fā)生地點相隔千里 ,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gòu)的。
在這里我們暫且按照《三國演義》里的故事來看,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是空城計背后的大贏家?
當面對諸葛亮的空城時,司馬懿十幾萬大軍,他隨便派幾千兵進城打探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詭計,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么糊涂也不可能就這樣隨隨便便的撤退,而且當時諸葛亮就坐在城樓上,一個弓箭手就可以把他射死,但司馬懿卻放棄了,這到底該怎么解釋?
要說司馬懿沒看破空城計,那可是侮辱了他的智商。司馬懿可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假如司馬懿軍隊殺入城中,拿下諸葛亮,會是一個結(jié)局呢?就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就是弓和狗,也就沒有了利用價值。
司馬懿不甘心一輩子屈居人下,所以曹操在世的時候就一直很提防司馬懿,雖說給司馬懿的官職都很高,但封的都是文官,而司馬懿擅長的卻是領(lǐng)兵打仗,也正是這種安排封死了司馬懿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曹操在臨死前曾警告過曹丕:司馬懿是個曠世奇才,必須要用他,但是要記住,永遠要防著他。所以曹丕謹遵曹操老爸的教誨,上位之后也防著司馬懿,但是曹丕又沒辦法離開司馬懿,臨死前只能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讓他主持軍政輔佐自己的兒子曹睿,這個曹睿也不是省油的燈,一有仗事就找司馬懿去沖鋒陷陣,仗事一停他就聯(lián)合曹氏宗親來欺負司馬懿,所以說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那是相當?shù)碾y熬。
因此,司馬懿十分清楚,曹魏陣營里有很多人盯著自己,自己之所以活著,是因為還有一個諸葛亮沒存在,畢竟對付諸葛亮,曹魏還得倚仗司馬懿。諸葛亮死了,司馬懿也就完了。反過來,諸葛亮也心知肚明司馬懿的處境,篤定司馬懿不會讓自己死,所以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才那么胸有成竹的坐在城樓上彈琴,而司馬懿呢也正好利用這個借口故意放走了諸葛亮。
因此,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是空城計背后的大贏家呢?我看,都是!
“看,父親,諸葛亮正在城頭撫琴,城門大開,不如我們直接殺進去!”司馬懿抬頭一看,心中一想,“好你個諸葛亮,城池空虛,還在這里撫琴裝大尾巴狼,就不怕我真帶人殺進去嘛!”此時諸葛亮正好與司馬懿對視一處,“來啊,仲達,把我?guī)Щ厝フ埞Π?,看看曹休和曹真兄弟倆會如何待你!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了解一下?“有些時候,大神之間是不需要太多言語交流的,一個眼神大家就都明白了。此時諸葛亮心神一亂,彈斷了一根琴弦,司馬懿立馬大喝道,“有埋伏,快撤!”其實司馬仲達明白得很,哪里有什么埋伏,一座空城而已,但是若真是拿了諸葛孔明回去,蜀漢的威脅從此便基本消失,世間再也沒有非要他司馬仲達才能與之抗衡的對手,那么下一步就必然是被束之高閣,弄不好還會有殺身之禍!
? ? ? 空城計這段故事是三國演義里非常精彩的一個橋段,當然這是個杜撰的故事,當馬謖大意失掉街亭的時候,仲達同志正身處洛陽,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不可能揮軍去打孔明的,因為剛一失街亭,孔明同志就退回蜀漢了。歷來大家對于這一段故事都著重講述了是孔明利用仲達的疑心病,成功實施了空城計。然后這種結(jié)論是非常經(jīng)不起推敲的,很多人都說,司馬懿帶著這么多大軍,隨便一同萬箭齊發(fā),諸葛亮就變成刺猬了,為什么還要跑呢?是的,就是這么個邏輯,司馬懿可是統(tǒng)一了三國亂世的男人,凡是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可以射箭,他能不知道嘛?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仲達同志是故意放了亮子的。這一段在《虎嘯龍吟》里面描述得非常精彩,也非常符合邏輯。司馬懿就是害怕“狡兔死,走狗烹”才會放了諸葛亮的,因為彼時的他雖然也是魏國的顧命大臣,但是與曹氏兄弟正處在明爭暗斗之際,一旦沒了諸葛亮這個勁敵,他立馬就會遭到攻擊。
? ? ? 從這一段故事里面,我們可以讀出來一個很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有些時候,集團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是沖突的。抓住諸葛亮是魏國的最優(yōu)解,但卻并不是司馬懿的最優(yōu)解,因為司馬懿此時在魏國已然位高權(quán)重,抓了諸葛亮也賞無可賞,還會受到政敵擠兌,以及被削兵權(quán),甚至會因為失去價值而受到生命威脅。這一點在零和博弈的封建王朝,時常會發(fā)生,戰(zhàn)爭時期尤甚。因為在戰(zhàn)爭時期,交戰(zhàn)的雙方處在一種絕對的零和博弈中,此時兩方的皇帝會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被徹底瓦解而選擇讓渡一部分權(quán)力,最明顯的操作就是會給前線作戰(zhàn)的統(tǒng)帥極大的軍事權(quán),此時皇帝和統(tǒng)帥的利益是一致的,皇帝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損失,而統(tǒng)帥獲得了權(quán)力。這時候如果統(tǒng)帥大獲全勝,把另外一方打得再也不敢來惹事了,那統(tǒng)帥和皇帝就可能會出現(xiàn)利益不一致的情況,這完全取決于如何安排統(tǒng)帥,如果可以根據(jù)統(tǒng)帥的功勞,給一個與之相當?shù)莫剟?,比如加官進爵,那就皆大歡喜。如果不行,那就看是否有一些對大家來講都能接受的方案,比如安排統(tǒng)帥去駐守邊關(guān),相當于還是給了統(tǒng)帥相當大的權(quán)力,只不過這個權(quán)力的適用范圍受限。如果還不行,那就很尷尬了,如果這個時候統(tǒng)帥自己不主動放棄權(quán)力,可能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司馬懿的情況,就屬于最后一種。
? ? ? 類似的情況也會發(fā)生在職場中,每次管理者遇到搞不定的難題時,就會用解決問題之后升職加薪來動員手下幫忙渡過難關(guān),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時候雙方的關(guān)系是最融洽的。而一旦問題解決了,管理者也兌現(xiàn)了諾言,那么就真的是皆大歡喜,并形成一段佳話。但是往往很多實際的情況是,由于難關(guān)解除了,威脅不在了,管理者也就沒有了獎勵下屬的積極性。相反,他還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把升職加薪的機會讓給組織中自己的嫡系或是老板的關(guān)系戶。這點如果發(fā)生在封建社會,那么也只能吃啞巴虧,而在現(xiàn)在的職場中,遇到這種情況,那么最好的選擇就是另擇明主。因為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只要自己有能力,那么多的是變現(xiàn)的機會,再也不用擔心自己遇到零和博弈的困局。如果司馬仲達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就直接拿下了亮子回去請賞,一點也不用擔心。因為現(xiàn)代社會可以激勵人的方式太多了,從軍,從政,經(jīng)商,而且不跟著集體干,也可以自己出來單干,這樣子也就再也沒有被卸磨殺驢的后顧之憂了。
打仗其實除了軍力有多么雄厚以外,比人數(shù)更重要的是帶兵者的謀略問題,能夠不費兵力就讓對方投降的才是真正會打仗的人??粘怯嫼芏嗳硕贾?,是諸葛亮用一座空城嚇退了司馬懿的千軍萬馬。諸葛亮就是利用了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讓司馬懿產(chǎn)生懷疑,最終錯失了生擒諸葛亮的大好機會。
可是司馬懿真的不如諸葛亮嗎?直到司馬懿臨死前,他才跟司馬昭說了實話。因為當時的他如果把諸葛亮給殺了那么三國之中魏國就沒有對手了,司馬家就會成為曹魏最大的競爭對手。到時候如果曹魏打起了司馬家的主意,那么司馬家的下場一定是非常慘的。畢竟曹操對于司馬懿這個人雖然欣賞,但是也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大的禍害。當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計謀時,他只能選擇放過諸葛亮,這樣才不會讓司馬家成為曹魏最大的對手。
俗話說的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顯然,司馬懿也深知這個道理,不除掉諸葛亮,是為了使自己還有剩余價值,故而司馬懿選擇故意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從而保全自己,同時也為司馬家族日后的上位奠定了基礎(chǔ)。這件事情對于這兩個大模式來說都是雙贏的事情。
喜歡三國題材的讀者,不妨試玩由網(wǎng)易傾心打造的一款融合了濃厚三國文化的手游《率土之濱》。在游戲中,你可以體驗到原汁原味的三國亂世時期,可以像司馬懿那樣反復衡量各個要素,以求得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化,在這片亂世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王朝??偠灾?,這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實時多人戰(zhàn)略手游,喜歡戰(zhàn)略向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錯過,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君王哦!
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想要以此逼退司馬懿大軍,雖然司馬懿洞察出了諸葛亮的計謀,但最后還是決定率軍撤退。那空城計下到底是誰贏了呢?實際上兩人都有贏,只不過諸葛亮贏了當下,司馬懿贏了未來。司馬懿完全可以趁機拿下諸葛亮,但他回到魏國后處境可能更加艱難,所以他選擇養(yǎng)寇自重。諸葛亮當下看似占了上風,但此后的北伐戰(zhàn)役,司馬懿將成為他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多數(shù)人都看過的一本名著,而且如今已經(jīng)翻拍了多次,在熒屏上也是經(jīng)??匆?。在三國演義里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比較喜歡諸葛亮這個角色,因為他的運籌帷幄能力簡直是出神入化,其實這只不過是為了夸張的效果,在正史里諸葛亮可沒那么厲害。
像諸葛亮這樣的奇才肯定在當時是很有名氣的,對于曹操來說肯定是不會放過的,其實在劉備去之前曹操已經(jīng)去過了,不過直接被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可不是因為后來跟劉備說的那樣是為了匡扶正義,而是因為他知道曹操身邊的謀士太多了,自己去的話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最終估計也難以做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可能會碌碌無為一生,所以他選擇了跟隨劉備。
事實證明,他也確實跟對了,劉備當時還是一張白紙,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計謀來打下一片江山,在劉備去世之后他可以說是蜀國的真正掌權(quán)者,要殺誰就殺誰。在曹營當時有個謀士跟諸葛亮還是蠻像的,他就是司馬懿,兩人的針鋒相對是很精彩的,比如空城計就在戲劇和電視劇上都是經(jīng)典的一幕。
這場空城計大多數(shù)人都看到了表象,認為這場斗爭最終的贏家是諸葛亮,而司馬懿因為多疑而失去了絕佳殺死諸葛亮的機會,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當時司馬懿可是帶了十五萬大軍前來,諸葛亮所在的城池里估計都裝不滿,所以只要打肯定隨便都能贏的,根本就不至于嚇跑,即使擔心有埋伏,只要派一個小隊的人進去打探虛實即可。
其實當時司馬懿就是因為知道沖進去諸葛亮死定了,所以才不敢進去的,當時魏國內(nèi)部已經(jīng)很忌憚他的勢力了,留著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諸葛亮。而一旦諸葛亮死了,他的死期也就不遠了,他知道一旦進城之后,到時候就沒理由不殺諸葛亮了,自己也就死到臨頭了。
而當時諸葛亮也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兩個人只不過是演了一場戲罷了,諸葛亮順利的掩護了撤退,而司馬懿則是保住了性命。從結(jié)果來看,司馬懿輸了當前的戰(zhàn)爭,但是卻為司馬家族贏得了未來,不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7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