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推恩令,我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大陽謀。至于這兩大陽謀到底有多毒?或者說這兩大謀略究竟強到了何種地步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第一大陽謀:圍魏救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說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但不得不說這一歷史時期確實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第一大陽謀“圍魏救趙”,便是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之手。
據(jù)記載,公元前354年的時候,魏國命大將龐涓率兵討伐趙國。當(dāng)時驍勇善戰(zhàn)的龐涓率領(lǐng)著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眼看敵軍兵臨城下,這才趕忙派人去齊國求援。齊王得到消息之后,當(dāng)即便命田忌率軍救趙,孫臏則以軍師的身份一同前往。
田忌率軍出發(fā)之后,起初他想的是帶著部隊直奔邯鄲,到時候便能與邯鄲城內(nèi)的趙軍形成里應(yīng)外合的夾擊之勢,可沒想到孫臏卻讓田忌帶兵直指魏國的都城大梁。因為,當(dāng)時的魏軍精銳皆在趙國。所以,大梁城內(nèi)空虛的防衛(wèi)根本就擋不住齊國軍隊的攻擊。最終,龐涓在得知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后,無奈之下只能就地撤軍。
第二大陽謀:推恩令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曾大肆分封過許多的諸侯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王在地方上經(jīng)歷了高祖和文帝兩個時代的經(jīng)營和發(fā)展,到了景帝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氣候。而這種地方政權(quán)尾大不掉的現(xiàn)象,也開始威脅到了漢朝的中央政權(quán)。
雖說,漢景帝時期就已經(jīng)實施過削藩的措施。但是,其結(jié)果卻是導(dǎo)致了“七王之亂”爆發(fā)。直到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諸侯王的威脅依舊存在,可一旦強勢削藩搞不好又會再度引起戰(zhàn)亂。此時,主父偃便將“推恩令”這項措施推薦給了漢武帝。而這項政令的關(guān)鍵之處就在在于諸侯王可以把封地繼續(xù)分封給下一代的所有子孫,并封他們?yōu)榱泻睢?/p>
因此,這道“推恩令”表面上看確實是在向諸侯王的子孫后代推行恩惠,可事實上卻在無形中削弱了各地諸侯王的實力(而且只會越來越弱),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各地諸侯王的叛亂。如果有諸侯王不實施“推恩令”的封賞,用不著朝廷派兵去處理,其封地內(nèi)也會展開內(nèi)斗。畢竟,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著自私的本性。
總得來說,這兩大陽謀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都無人能解。那么如果你生在當(dāng)時那個時代,而且也遇到了這兩種陽謀的話,你又會怎么做呢?
1、二桃殺三士
這個典故是出自《晏子春秋》,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位猛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武藝高強,更為齊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三個更是結(jié)為異姓兄弟,不過三人仗著手中握有兵權(quán),目中無人,齊景公覺得三人必成大患,晏子就想出了一個“二桃殺三士”之計。
齊景公召來三人,賞賜他們兩個大桃子,但桃子只有兩個,齊景公就讓三位將軍根據(jù)自己的功勞來分配,公孫接是一個急性子,開口就說,他曾經(jīng)跟猛虎撲殺,毫發(fā)無損,他的勇猛理當(dāng)?shù)玫揭粋€桃子,就拿了一個。
田開疆不甘示弱,接著說他兩次領(lǐng)兵作戰(zhàn),擊潰了敵軍,當(dāng)?shù)糜率?,他又拿了一個桃子,古冶子因為客氣一下,兩個桃子都沒了,他十分氣憤就說,他曾經(jīng)為了保護國君渡河跟一只鱉怪搏斗,論勇猛,論戰(zhàn)功他都是第一人,但是他們兩人卻搶了桃子,他拔劍罵兩人無恥。
古冶子難以接受,自刎而死,看著古冶子的尸體,兩人十分愧疚,覺得是自己的貪婪逼死了自己的兄弟,于是兩人紛紛拔出寶劍自殺,就這樣,齊景公靠著兩顆桃子,殺了三人。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討伐趙國,龐涓一路攻打到了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王就請齊國救命,齊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本想里應(yīng)外合攻擊魏軍,但孫臏讓田忌攻打魏國大梁。
魏國精銳全部都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大梁抵擋不住齊軍,龐涓接到齊國進攻的消息,也是選擇撤兵,他不能不撤,他也賭不起。
3、推恩令
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之后,就大肆封賞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劉邦去世之后,都已經(jīng)成了氣候,大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quán),漢景帝雖然采用削藩,但引起了七王之亂,漢武帝即位之后,打算繼續(xù)削藩,但又怕諸侯王再起禍端。
主父偃就上書漢武帝,建議推行推恩令。也就是規(guī)定諸侯王可以將土地分給子孫為列侯,看上去是施恩惠,實則是無形當(dāng)中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同時還可以避免諸侯王起兵霍亂,若是諸侯王不封賞,說不定封地還會爆發(fā)內(nèi)斗,這則陽謀,千百年無人能破,因為人都是自私的。
陰謀是為了達成目的偷偷的謀劃算計某人或某事 陽謀正相反 是明白的告訴別人 要用何種手段達成何種目的 對方想化解卻無從下手。
在中國 歷史 上有幾個非常經(jīng)典的 成功運用陽謀達成目標(biāo)的典故。
第一個 是漢武帝為削藩 而頒布的《推恩令》 。
當(dāng)初漢景帝削藩的手段過于激烈引發(fā)了七王之亂,武帝即位后改變方式便頒布了《推恩令》。
主要內(nèi)容就是 把原先只有長子才能繼承的封地,變成其他庶子也都能分到封地。表面上 諸侯權(quán)利不變 ,實際上隨著土地被分散 實力也越來越分散 再難對朝廷造成什么影響。諸侯就算想反對,家里一堆的庶子們肯定就先要鬧起來了, 佛經(jīng)也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推恩令可以說把人性琢磨到了極致。
你在公司上班,原先國慶節(jié)照常上班 也沒覺得怎樣??墒乾F(xiàn)在國家頒布規(guī)定 國慶節(jié)要放假七天,這時候公司還要求你按照以前制度來上班,你肯定不同意吧,跟公司鬧起來也不怕 大不了找國家部門給你做主。
把握人心,這就是推恩令的厲害之處。
第二個典故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實 在正史中記載了三次類似的說法,最早是毒士賈詡提出來的,當(dāng)時董卓為呂布所殺,朝廷不同意赦免董卓手下李傕郭汜諸將,毒士賈詡勸李傕郭汜“奉國家以征天下” 李郭二人依計挾持天子及百官 并焚了洛陽退往長安。后來李傕郭汜兩人內(nèi)斗,手下楊奉搶了天子百官東返洛陽。
這時候謀士沮授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拒之” 獻計于袁紹,可惜袁紹自大多疑的毛病犯了 ,他還在猶豫 皇帝搶回來 要不要尊重他 ? 是聽他的還是聽我的?要是我說了他不聽怎么辦的時候 ,另一邊曹操梟雄本色果斷采納手下謀士毛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 出兵去洛陽把漢獻帝掌握在了手中。
大漢王室雖然衰弱但是幾百年下來早已深入人心,曹操大義在手 , 諸侯明知是曹操借皇帝名義發(fā)布號令,卻也不得不認(rèn),不然手下心就先散了 。
第三個典故 圍魏救趙
公園前354年 趙魏大戰(zhàn),趙國不敵都城被圍 遂求助于齊,齊威王派田忌 孫臏領(lǐng)兵往援,孫臏判斷 勞師遠征未必建功 而且一路上肯定還有魏軍的設(shè)伏攔截,不如趁魏國空虛直接殺奔大梁做出圍攻大梁的姿態(tài),然后以逸待勞半路設(shè)伏等魏軍到來。
結(jié)果收到都城被圍的消息 明知道齊軍不一定真的攻克大梁,魏軍也不得不匆匆回返, 于半路中了齊軍埋伏 損失慘重 趙國之圍自解。
圍魏救趙 攻敵所必救 跳出對手的劇本還讓對手不得照自己的劇本走,真不愧是三十六計之一。
第四個典故是齊景公時期“晏子兩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手下三員大將 古冶子,田開疆 和公孫接三人自恃功高常常不把朝臣放在眼里。
三人又結(jié)拜兄弟 情同手足 一時朝中上下無人敢惹,而晏子作為三朝元老也被輕侮 ,就去對齊景公進言: 此三人 內(nèi)不能禁暴,外不可威敵 此危國之器也,請除之。幾經(jīng)勸說終于讓景公同意,于是跟景公就商量好了計策。
在一次宴會上 景公讓使者端上幾枚桃子說是自己親手栽種,分給眾人品嘗,各人按官位品階第次取食,輪到古冶子三兄弟時 只剩兩枚桃子,晏子就出主意讓三人比功績,誰功勞大誰吃。
公孫接先說 景公打獵時被虎驚了馬,他徒手搏殺老虎為景公解恨。晏子夸贊真乃壯士 當(dāng)食一桃,遂分給公孫接一枚。
田開疆接著說他曾幾次領(lǐng)兵打敗敵國軍隊 保衛(wèi)國家子民,晏子夸贊將軍威武 當(dāng)食一桃,也分一桃給他。
輪到古冶子時 他說 國君有次坐船過黃河時碰到水中惡魚,眼看船要傾覆是他跳入水中與惡魚搏斗 最終殺了惡魚救了國君性命。晏子感嘆 你救了國君性命功勞最大 ,可是桃子沒有了 要不等明年再補上吧。
古冶子大感羞辱 功勞最大卻沒被賜予國君親手種的桃子,憤而拔劍自刎, 剩下的兩兄弟一看之下 心中羞愧也自刎而死,三人死后被景公以國士之禮下葬。晏子也因兩桃殺三士之計名望大損。
兩桃殺三士 就是一個激將法 ,古代人重名重義 在一些時候為了面子 名聲 而不惜殞身。
?總結(jié)一下 推恩應(yīng)自緩,挾重該謠亂。圍魏當(dāng)戰(zhàn)膽,二桃是志短。
當(dāng)代陽謀了解不多,今天就來和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陽謀。
第一大陽謀是二桃殺三士:話說在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名大將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還有古冶子。這三個人戰(zhàn)功顯赫威名四海。但是他們持功而驕,晏子就擔(dān)心他們功高震主,就建議齊景公干掉他們。齊景公采納了晏子的意見,于是晏子就設(shè)了一個局讓齊景公將這三位將軍請來,說要賞賜他們?nèi)齻€人兩顆珍貴的桃子,很明顯這三個人無法平分兩個桃子。這怎么辦呢?這個時候聰明的晏子便提出了一個辦法說:“要不然你們?nèi)齻€人比比功勞吧,功勞大的人就可以拿走一個桃子”。于是公孫接和田開疆開始各報戰(zhàn)功滔滔不絕,分別拿走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桃子了,他認(rèn)為自己的功勞也很大,他急得拔劍指向二位,而公孫接和田開疆等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績之后都覺得自愧不如,羞愧之余便將桃子讓出之后自盡。古冶子見到這種情況,他對自己羞辱別人吹捧自己導(dǎo)致別人犧牲而感到羞愧,因此他也拔劍自刎了。就這樣晏子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了三個威脅,此陽謀不可謂不高明。
陽謀之二圍魏救趙:在戰(zhàn)國時期,魏國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就派了田忌為帥孫臏為軍師帶了8萬兵馬前去救援趙國。田忌率大軍直接殺往邯鄲戰(zhàn)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的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經(jīng)過一番商量他們決定將一部分兵力直攻魏國國都大梁,另一部分兵力就埋伏在他們回國的必經(jīng)之路上以逸待勞,最終他們大敗魏軍。此計謀的妙處在于魏國的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知道會途中遭遇埋伏,但是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不敢賭,大梁一旦丟失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于事無補。所以這個故事就給我們以啟發(fā),當(dāng)我們面對一些困難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根源上去解決采取逆向思維,從而可以一招制勝。
四大陽謀之三推恩令:在漢武帝時期諸侯的勢力嚴(yán)重威脅到了朝廷,各地不僅諸侯多而且勢力面積大,朝廷難以管控,于是漢武帝想了一個辦法頒布推恩令。這個推恩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于嫡長子,對于那些次子庶子也要進行分封,不論你有幾個兒子都要給他們封地,他們都能繼承財產(chǎn)。可能有的朋友還不明白這有什么意義呢?其實啊!推恩令的妙處就在于一旦下達了推恩令,各諸侯王不管的執(zhí)行不執(zhí)行,這個諸侯國都要分裂和內(nèi)亂。
為什么呢?我們想一想,推恩令一旦下達到了諸侯國內(nèi),如果不執(zhí)行的話財產(chǎn)土地還全部歸嫡長子所有,那么其他的兒子會因為分不到財產(chǎn)而開始內(nèi)斗自相殘殺。到時候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收回土地,削弱諸侯的勢力了。那么如果執(zhí)行了推恩令就相當(dāng)于原本一個大的諸侯國,被分割成了若干的小國,小國然后再分成若干個更小的國家,這樣一來朝廷就更容易掌控了,所以朝廷的意識忒安定,就算再大的諸侯國土地勢力也會從大變小、從小變無。推恩令這條陽謀真的是妙到了極點,簡直無解。
四大陽謀之四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漢王室衰微各諸侯割據(jù)一方,謀士毛玠為曹操獻策,奉天子以令諸臣。曹操謹(jǐn)記在心,在漢獻帝從董卓部下手中逃回洛陽之后,他親自趕到洛陽將漢獻帝裹挾至許昌,并且贏立漢室宗廟社稷定都于此,開始了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曹操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的擁有了天下大義,這一陽謀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成功地掌握了政治軍事上的主動權(quán),因為在當(dāng)時,漢獻帝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是被天下人所認(rèn)可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7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