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公孫瓚失敗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jù),彼此混戰(zhàn)。而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公孫瓚就是其中的一派割據(jù)勢力。公孫瓚起兵的時間比較早,并且占據(jù)了幽州一帶,手下有精兵數(shù)萬,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删褪菗碛腥绱藦妱艑嵙Φ墓珜O瓚,為何到最后卻節(jié)節(jié)敗落,一事無成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首先,公孫瓚占據(jù)的位置處于幽州和并州北部,這些地方偏僻貧寒,人煙稀少,可以說大本營的位置并不是很好。但他又自恃高傲,計劃著南下去攻打富庶的冀州。袁紹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之一,在漢末群雄割據(jù)的過程中,冀州就是袁紹占據(jù)的地盤。雙方之間的硬戰(zhàn)已不可避免。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公孫瓚大戰(zhàn)于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領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置強弩千張于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就直接率領騎兵出戰(zhàn)。麴義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fā),公孫瓚大敗。
而當時朝廷派宗正劉虞任幽州牧,公孫瓚雖受劉虞節(jié)度,但因為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多次放縱自己的部隊,掠奪百姓,而劉虞這個人呢,對百姓是十分仁愛的。因此兩人的關系逐漸惡化。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和對袁紹連年的作戰(zhàn)是對百姓嚴重的迫害,故而想要節(jié)制公孫瓚的行為。然而公孫瓚聽聞此事卻大怒,繼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這些行為更是加深了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最終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決定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但卻兵敗被其擒拿,最終慘遭殺害。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率漢兵、胡兵數(shù)萬人,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于鮑丘。公孫瓚屢戰(zhàn)屢敗,元氣大傷。
公孫瓚大敗后,逃回易京堅守,開置屯田,臨近易河挖了十余重戰(zhàn)壕,又在戰(zhàn)壕內(nèi)堆筑高達五六丈的土丘,在土丘上又筑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里面。并且公孫瓚開始疏遠賓客,導致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
后來公孫瓚派兒子去請張燕相助。張燕派了三路大軍前往營救。援兵還沒到,公孫瓚又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xù),讓他率五千騎兵于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nèi)出戰(zhàn)。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早已設伏兵準備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就此大敗,自焚身亡。一代霸主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對于公孫瓚這個人物,很多人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因為這個人物出場的次數(shù)太少,最多就是劉備的陪襯。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公孫瓚曾經(jīng)是北方的雄主,控制了遼寧、京津地區(qū)、河北北部等大片的土地。既然公孫瓚這么強悍,為何最終會敗給盤踞河北的袁紹呢。其實,袁紹擊敗公孫瓚的經(jīng)過非常艱辛,先后用了8年時間才平定了北方地區(qū)。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相貌俊美、才智過人,被涿郡太守招為女婿,升為中郎將,后成為幽州牧劉虞手下將領。公孫瓚善騎射,作戰(zhàn)勇猛,在遼東先后擊敗張純及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引起的叛亂,但公孫瓚與上司幽州牧劉虞不知,劉虞仁義,主張招撫胡人,公孫瓚好戰(zhàn),主張武力打擊胡人,兩人有了矛盾。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率大軍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公孫瓚卻連吃敗仗,后在董卓從中調(diào)和,相安無事,之后公孫瓚剿滅劉虞,得到整個幽州,傭兵十萬之眾。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再次率軍攻打公孫瓚,贊軍被圍困,后來兵敗被殺。公孫瓚傭兵十萬為何會敗給袁紹。
公孫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在易京里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同時又“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公孫瓚的末日近在眼前了。袁紹也看到公孫瓚末日已到,以伏兵擊敗公孫瓚的前軍,又挖地道毀壞易京的瞭望臺,大軍長驅直入,攻向公孫瓚中京?!碍懽灾財?,盡殺其妻子,乃自殺”。想不到他滅了劉虞全家,最后自己也難逃滅門的下場,連頭顱也被送到了許都。
袁紹四世三公,四州之地,步兵騎兵弓弩兵,謀臣大將啥都有,有錢有糧有地盤。雖然自己是個庸才,但是也看和誰比,比曹操不行,比別人還湊合。而且公孫瓚的敵人還有劉虞,劉虞的部下不要臉,招來一大幫烏丸人鮮卑人一起來搞他,他也頂不住啊
公孫瓚和袁紹都是東漢末年的地方豪強,這兩大割據(jù)勢力交戰(zhàn),結果公孫瓚兵敗自殺,袁紹取得勝利,并兼并了公孫瓚的地盤和人馬,并將公孫瓚的首級送往許都請功。一代英雄公孫瓚,就此灰飛煙滅,令人遺憾!然而。公孫瓚因為什么和袁紹結怨,并打起來了呢?
劉虞的兒子劉和為侍中,是漢獻帝劉協(xié)的近臣,侍中在兩漢時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當時,漢獻帝想回到洛陽,派劉和逃出長安,偷偷去武關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經(jīng)過袁術那里時,把這件事告訴了袁術。袁術想讓劉虞為后援,立即扣押了劉和,并讓劉和給劉虞寫信。劉虞接到劉和的書信,于是派兵去找劉和。
公孫瓚知道袁術會有異心,不想派兵,并制止劉虞,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后怨恨他,派他堂弟公孫越率千余騎兵到袁術處結好,而背地里又讓袁術扣押劉和,奪去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劉和從袁術那里逃出后,到了袁紹那里。
當時,袁術派孫堅屯扎在陽城抗拒董卓,袁紹派周昂奪了孫堅的地盤。袁術派公孫越幫助孫堅進攻周昂,戰(zhàn)敗了,公孫越被箭射死了,公孫瓚生氣地說:“我弟之死,禍起于袁紹?!庇谑浅霰v扎在磐河(今河北境內(nèi))準備報復袁紹。
《三國志 公孫瓚傳》記載: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余弟死,禍起于紹?!彼斐鲕娡团秃樱瑢⒁詧蠼B。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欲以結援。
袁紹非常害怕,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范,派他與公孫瓚結援。公孫范背叛了袁紹,以渤海兵力協(xié)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nèi))。
這就是公孫瓚和袁紹結怨的原因,并最終展開大戰(zhàn)。幾次交戰(zhàn),公孫瓚大都戰(zhàn)敗了,于是,公孫瓚命令兵士挖十余重戰(zhàn)壕,又在戰(zhàn)壕內(nèi)堆起五六丈高的土丘,丘上又筑營壘。土丘最高有十余丈,公孫瓚自居其中,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一方面,公孫瓚讓其子去請救兵,內(nèi)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張燕與公孫續(xù)率兵十萬,分三路救公孫瓚。援兵還沒來到,公孫瓚派人送信給公孫續(xù),讓他先率五千騎兵趕來,舉火把為號,公孫瓚就從城內(nèi)殺出。袁紹劫得了這封信,于是,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從城里沖出來。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nèi)堅守。
于是,袁紹派兵挖掘地道,直通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料定必敗無疑,先殺死妻子,然后自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8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