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jìn)武則天的故事。
讓王皇后與蕭淑妃驚訝的是,這顆打中自己的“子彈”,居然是武則天剛生下來的小公主!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王皇后與蕭淑妃萬萬沒有想到,為了那最高的權(quán)力和地位,武則天比老虎還歹毒!
這位被當(dāng)“槍子”的小公主,是武則天的長女,雖然不幸離奇夭折了,但是在母親的心中,她還是占據(jù)了所有的愛。
十二年之后,已經(jīng)權(quán)傾天下的武則天下令,追封這個小公主為“安定”,謚號“思”,并以親王之禮葬之。
十三年之后,她的妹出世,武則天大喜過望,給予了她雙份的母愛,并晉封為“太平公主”,寓意“擁有天下的公主”,可見其對女兒的厚愛之情。
即使到了晚年,已經(jīng)登基稱帝的武則天對自己干了多少事,殺了多少人,干掉了幾個兒子,都沒有一絲一毫的愧疚之情,唯獨對這個小公主念念不忘。這個小公主成為武則天心中永遠(yuǎn)的痛,拔不掉,也去不了,成為她生命中永遠(yuǎn)揮之不去的一抹猩紅。
這個小公主出生的時間,大約在永徽四年(653年)底至永徽五年(654年)初,這也是后宮集體軍團與孤膽英雄昭儀斗爭最激烈的時代。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李治雖然心向武則天、厭倦皇后,但是他也沒有廢后的打算,更沒有借口和膽量;反之,王皇后和蕭淑妃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展開了一場“囚籠戰(zhàn)術(shù)”。說穿了就是罵戰(zhàn),監(jiān)視武則天的一舉一動,挑唆她與皇帝的關(guān)系,日夜不停地發(fā)動攻擊,讓武則天避無可避,逃無可逃,精神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最后徹底崩潰。
后宮進(jìn)攻不止,外廷也沒有閑著,在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授權(quán)下,滿朝文武集體上奏折,那些前塵往事、太宗才人的爛事,全部被抖了出來。官員們排山倒海地上奏折,讓皇帝休了武則天,必須除之而后快。
在這種背景下,王皇后與蕭貴妃露出了得意的微笑,按照局勢發(fā)展,勝利已經(jīng)并不遙遠(yuǎn)。
應(yīng)該說,她們的判斷完全正確,武則天是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人,既沒有后臺,背景檔案又太黑,在這種戰(zhàn)斗中,她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但是,王皇后與蕭淑妃根本不知道,雖然武則天是一個小人物中的小人物,但歷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證明:不要以為渺小,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就不能反擊。
強者和弱者之間唯一的差別,只在信仰是否堅定。還有一點,你夠不夠“狠”。據(jù)《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本褪钦f,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有一天突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估計連武則天也不知道,結(jié)果她立刻抓住這個機會,說王皇后殺死了自己的女兒,讓皇帝替自己做主,而盛怒之下的李治,就此產(chǎn)生了廢后的念頭。
后來,《唐會要》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了《新唐書》中,卻凌空一躍,變成了非常生動的描寫了:
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佯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菳,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就是說,武則天精心導(dǎo)演了一場大悲劇,王皇后看完這個小公主后,武則天就立刻殺了自己的孩子,然后號啕大哭、肝腸寸斷,意欲嫁禍給王皇后。最后,在這種背景下,李治腦子明顯短路了,他連調(diào)查取證都省了,但見他憤怒至極地喊道:
“皇后殺了我的女兒,看我怎么收拾你!”
以上,就是讓武則天背上千秋罵名,也成就了千年帝位,同時也造成了千古之謎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要知道,這個案件之所以困擾了大家數(shù)千年,是因為這里,有一個始終無法解釋的問題——殺人動機。
在案件的審理中,但凡選擇殺人的主兒,都必須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收益大于風(fēng)險。從這個角度看,最大的嫌疑犯王皇后,她反而沒有理由這樣做,因為根據(jù)成本核算,她一點好處也沒有。反之,作為本案的直接受害者,武則天反而賺了一個盆滿缽盈。
可見,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動機的案件,參與其中的犯罪者,并不是最終的受益者,這似乎無法讓人理解。
這個案件說來說去,直到今天都是一團糨糊,既搞不清楚動機,也不知道真相。但是,我們唯一明確知道的是:經(jīng)過了這個案件后,每個角色各自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徹底定性。
這件事發(fā)生后,為了安撫武則天的喪女之痛,唐高宗李治對她恩寵有加,真正做到了“縱使后宮佳麗三千,也要獨寵她于一身”的境界。
除此之外,李治追封了武士為并州都尉,轟走了皇后的宰相舅舅,最后還產(chǎn)生了罷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想法。
如果說,當(dāng)初王皇后憑借顯赫的身份、太宗的遺言、眾人的認(rèn)可、宗室秩序的安穩(wěn),在李治的理性上,不管這個皇后多么不配,還是不能亂動的,那現(xiàn)在就不同了,身為一國的皇后,嫉妒成性也就算了,天天詆毀昭儀也就罷了,如今居然喪盡天良,膽敢殺害宗室的兒女!
話說如此,但是皇后為天下之主,廢黜豈能無證?單憑武則天的一面之詞,一沒證人,二沒證據(jù),怎能堵塞天下之口?所以到了最后,廢黜皇后這件事情,李治只能扼腕嘆息,暫且罷兵。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則天終于抓住了王皇后的把柄,她狀告王皇后和她母親魏國夫人柳氏,兩個人在家里行“厭勝”之術(shù),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所謂的“厭勝”之術(shù),是古代的一種巫術(shù),就是剪一個小人,或者刻一個木頭人,在上面寫上恨之入骨的人的名字,最好還有他的生辰八字,或者是頭發(fā)、指甲什么的,在上面釘子、扎針、詛咒他不得好死等。
《紅樓夢》中的趙姨娘和馬道婆,她們不就是這樣害過賈寶玉和鳳姐嗎?結(jié)果鬧得賈府上下雞犬不寧、一塌糊涂。
在那個迷信的時代里,國家一旦發(fā)現(xiàn)這種事情,絕對嚴(yán)懲不貸。所以,在唐朝的刑法中,這種行為是十惡之一,屬于“不道”,輕則發(fā)配邊疆,重則滿門抄斬。
當(dāng)然了,這種“厭勝”之術(shù),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把希望祝福的人、喜歡的人的名字寫上去,對他施法,祝福他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一生平安。
可見,到底如何定性“厭勝”之術(shù),到底是善意的祝福,還是惡意的詛咒,根本沒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全憑皇帝自己定奪。
想李治當(dāng)時的心情吧。
無德、妒妾、殺女,這些已經(jīng)步步緊逼、咄咄逼人了,如今還“毒夫”!李治性子再軟,他也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至此,擺平。
據(jù)《唐會要》記載,有一天下朝后,皇帝單獨把四個宰相,就是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左仆射于志寧、右仆射褚遂良留了下來,向他們表達(dá)了打算更換皇后,另立武則天的想法。
要知道,這四個人中,長孫無忌是皇帝的舅舅,還是百官之首,所以皇帝的一切決定,都要通過他這一關(guān)。結(jié)果,長孫無忌什么也沒說,只是讓褚遂良代替自己發(fā)言: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jīng)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代之后,何以稱傳此事!
這番話,差點沒把武則天和李治氣死過去。
原來,大家全都看明白了,皇帝廢后是肯定的了。但是,他們也明確表示,要想換一個皇后,這個可以,但是這個武則天絕對不行!
這個原因很簡單,武則天是先帝的才人,這個天下皆知,如果立她當(dāng)皇后,天下人會怎么說?這叫作禽獸無禮、父子聚麀。如果非要立武則天為后,等到了那個世界,看見了自己的父親,到時候你臉面往哪擱呀?
想當(dāng)時的處境吧,李治氣得直吐血,在簾子后面偷聽的武則天,更是發(fā)出了自己第一句政治宣言:“何不撲殺此獠!”意思是說,把這個吐不出象牙的老狗宰了!
可見,連“獠”字都用上了,武則天真是氣瘋了呀。后來,褚遂良差點沒和昭儀打起來。在褚遂良的眼中,這位武昭儀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呀,還是當(dāng)年獅子驄事件的“耍狠女”。只不過,這次她不馴馬了,改殺人了。
就這樣,這場君臣商量的談話,變成了一場互相指責(zé)的對罵,君臣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經(jīng)過了這么一鬧后,褚遂良立刻將“擁立武氏為后”的事情曝光,還聯(lián)合了無數(shù)的官員上奏,說一定要廢了這個武昭儀,否則這個女人成勢后,一定會顛覆大唐王朝(這倒沒說錯)。當(dāng)然了,即使群臣一致反對,武則天也絲毫沒有放棄,因為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的朝廷,并非鐵板一塊。在“廢王立武”這個問題上,還有一個朝廷重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他一直沒有發(fā)表任何意見。
這個人,就是大唐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李勣。
那么,這個李勣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就是那位民間傳說能夠呼風(fēng)喚雨,神機妙算賽過諸葛的徐茂公。
在正史中,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來因為戰(zhàn)功顯赫,李淵賜其李姓,他就改名叫李世勣了。但是,李世民、李世,這不平輩了嗎?所以為了避諱太宗的名字,李世就改名叫李勣了。
在隋唐這個大舞臺中,這個李勣,那可非常了不起。他不僅為人豪爽、重信講義,而且還勇猛異常,戰(zhàn)功顯赫。自出道以來,李從獨自砍人開始,慢砍,慢升,屢建奇功,愣是從一個沒權(quán)沒勢的小兵,最后做到了大唐國防總司令的職位,這不得不說,李勣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當(dāng)然了,在所有光芒萬丈、歌功頌德的史料中,李勣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且正是這個秘密,最終成為武則天的突破口。
縱觀李勣的一生,可以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極其謹(jǐn)慎的人,甚至謹(jǐn)慎到了圓滑的地步。
玄武門政變那年,太宗讓李勣協(xié)同作戰(zhàn)。結(jié)果,你們猜怎么著?李勣死活不去。
想唐太宗當(dāng)時的心情吧,等當(dāng)了皇帝以后,李世民沒少給李勣穿小鞋,動不動就痛罵一頓。但是,李勣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年輕,隨著唐初那批名臣將相的相繼凋零,李勣的作用就越發(fā)突顯出來了,最后被唐太宗選為了托孤大臣。
當(dāng)然了,即使選李勣為托孤大臣,可一想到當(dāng)年的玄武門事件,唐太宗還是耍了一個小心眼,用來測試一下這個人的能力。
據(jù)史料記載,同為托孤大臣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不斷升職的,李勣正好相反,他是不斷降職的。最后,在太宗皇帝病重之際,李世民更是發(fā)布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圣旨,他把李貶到疊州去了。
所謂的疊州,就是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即使到了現(xiàn)在,那里都是一片荒涼之地,當(dāng)年更是。平白無故把一個朝廷重臣轟到了那么一個蠻荒之所,這就等于是流放了。因此當(dāng)時很多人都不懂,其中也包括太子李治。
面對這個寶貝兒子的質(zhì)疑,李世民語重深長地說道:
“李是一個治世能臣,但是你對他無恩,我不敢保證他對你忠心。所以我要試探一下,如果李嫌那里貧窮不去,這就證明他愛慕虛榮,絕不能用,我會立刻殺了他,給你永絕后患;反之,如果他立刻動身,說明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忠臣良將,等我死后,你立刻把他召回來,委以重任,定能成為你的左膀右臂。”
由此可見,李世民直到臨死前,還是對這位仁兄不放心,因此才使出了這么一個損招。
當(dāng)然了,李勣也是一個精明人,當(dāng)收到這封委任狀后,他立刻猜出了唐太宗的意思。人家連家都沒回,直接騎馬去赴任了,最終躲過了這一劫。后來,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唐高宗立刻把李勣調(diào)了回來,并委以重任。當(dāng)然了,李勣也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和長孫無忌較量,所以在高宗一朝,雖然李掌管天下的兵馬,但是他選擇了韜光養(yǎng)晦的戰(zhàn)術(shù),凡事絕不出頭,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也很是逍遙。
同樣,在“廢王立武”這個問題上,李也不想介入進(jìn)來。他跟長孫無忌不是一個陣營的人,因此沒有必要跟他們一起反皇帝。
最后,唐高宗看出了李勣的心思,就單獨與李談話,試探性地問道:“朕欲立武昭儀為后,遂良固執(zhí)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dāng)且已乎?”
聽了這話,李勣只是微笑地回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這個意思是說,你自己娶一個老婆,干嗎要問別人!
要知道,雖然李勣的這個回答,有一點調(diào)侃的味道,但是在武則天和李治的耳中,這絕對是舉重若輕、振聾發(fā)聵呀,可以說是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直接把不利的局面扭轉(zhuǎn)過來了。
那么,這么一句調(diào)侃的回答,怎么就有這么大的分量和意義呢?
別忘了,李勣是大唐國防總司令,那是掌管全國兵權(quán)的。如今軍方表態(tài)了,說自己絕不參與,你們自己去斗,誰勝誰敗跟我無關(guān),這就等于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了。
要知道,李治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軍方與政方態(tài)度一致,如果皇帝執(zhí)意而為,到時候把他們逼急了造反,搞一次宮廷政變,自己就徹底完了。如今,軍方挑明了不參與,剩下的都是一幫文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至此,軍方態(tài)度一明確,那些懷才不遇、選擇政治投機的“挺武派”們立刻活躍了起來,并且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壯大。反之,那些堅定的“反武派”們,因為軍方的表態(tài),也只能選擇明哲保身,加入了李“中間派”的行列里,甚至反戈一擊,加入了力挺武則天的行列中。
常言道:斗爭的勝負(fù),在于雙方力量的對比,而力量的對比,無非是此長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長。
如今,隨著“挺武派”“中間派”的實力不斷壯大,這就是武則天的“長”;而隨著那兩派的不斷壯大,這就是“反武派”的“消”。最后,隨著褚遂良被轟出朝廷,發(fā)配到湖南潭州(今長沙),那些反對武則天的最后力量,也終于消失殆盡、不復(fù)存在了。
至此,內(nèi)宮外廷的反對勢力全部被鏟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李治發(fā)布廢后詔書:“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嶺南。”
到了這個時候,王皇后真想找一塊石頭,狠狠砸一下自己的腳。按照她本來的意思,讓武則天和蕭淑妃斗一個你死我活,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結(jié)果機關(guān)算盡,把自己算進(jìn)去了,真是“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早知如此,何必當(dāng)初?悔之晚矣……
皇后被廢除后,后宮不可一日無主,六天后,即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李治就頒布了一封合情、合理、合法的圣旨,宣布武則天為新一任的皇后:
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后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nèi),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曾迕目。圣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這封圣旨的意思是說:
武則天出身名門,還是功勛之后,絕不是一個來路不明的野種;武則天賢良淑德、品貌雙全,絕對能夠勝任皇后這個職位,且自己的父親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太宗在彌留之際,把這個女人賞給了我,就像當(dāng)年宣宗賞賜宮女給太子一樣(遂以賜朕,事同政君),所以我要遵循父親的意思,立這個女人為皇后。
至此,武則天身上的三個致命缺點:出身賤、根基低、先帝妻,全都不復(fù)存在了。而且李治還以史論據(jù),引經(jīng)論理,把武則天比成了王政君,這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那么,這個王政君又是誰呢?原來,王政君是漢宣帝的宮女,負(fù)責(zé)“照顧”漢宣帝的所有飲食。后來太子的寵妃病故了,漢宣帝就把這個宮女賞給了兒子。漢宣帝死后,這個太子登基,史稱“漢元帝”。元帝登基后,王政君也憑借著丈夫的寵愛,最后當(dāng)上了皇后,開始母儀天下了。
可見,為了讓武則天成為皇后,李治玩了一把偷梁換柱的游戲,他把武則天比成了先帝的宮女,就是一個“侍奉”飲食的宮女。當(dāng)然了,宮女雖然是女人,但不是先帝的妻子呀,所以武則天不是先帝的妻子,我完全可以娶她,甚至讓她當(dāng)皇后。
就這樣,在這種“白馬非馬”的混亂邏輯下,武則天終于達(dá)到了自己的目的。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一日,在文武百官的祝福聲中,李治正式冊封武則天為皇后,這個女子終于夢想成真了。
要知道,從貞觀十一年(637年)開始,那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小女孩,一路坎坷,歷經(jīng)波折,花費了整整十八年的時間,才終于完成了自己最終的夢想。
整整十八年呀,對于一個女人來說,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這就是一個女人的青春呀!
那么,這位經(jīng)歷了外廷的強烈反對、內(nèi)宮的血雨腥風(fēng)洗禮、沾滿親人鮮血才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她會就此罷手,從此天下太平嗎?正位中宮的她,又會掀起什么新的波瀾呢?外廷反對她的那些老臣,又會經(jīng)歷什么樣的風(fēng)波呢?
大唐高宗年間,皇宮內(nèi)。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晚上,一條黑影閃進(jìn)小公主的寢宮,過了一會兒,這條黑影從寢宮中悄無聲息地走了出來。等宮女發(fā)現(xiàn)的時候,小公主已經(jīng)死亡。
這就是小說中描寫的武則天掐死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的故事。王皇后本來就不受唐高宗待見,武則天把矛頭對準(zhǔn)了王皇后,說她是殺人兇手,王皇后 百口難辯,跳進(jìn)黃河也洗不清了!
武則天到底有沒有親手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呢?虎毒不食子,我們寧愿相信武則天的人性。
武則天就是再歹毒,也不至于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吧?!武則天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翻開當(dāng)時的史料,不論是《唐會要》還是《新唐書》,都沒有武則天殺死小公主的記載。俗話說母子連心,武則天要整王皇后的手段很多,犯不上搭上自己女兒的性命。如果那樣的話,武則天該是一個多么狠毒的人!
王皇后失寵唐高宗,在小公主死前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王皇后被廢,與小公主的死無關(guān)。武則天牝雞司晨,在一個男權(quán) 社會 中,顯得與整個 社會 格格不入。那些整天翻著經(jīng)書之乎者也的正人君子,恨不能把武則天打入18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才能宣泄他們心中的憤恨。因此,把武則天視為妖魔的思想,一直占據(jù)著傳統(tǒng)史學(xué)的主流位置。
因此,我們寧愿相信一個母親對孩子的血濃于水的親情。武則天就是再歹毒,也絕不會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對于小說中如身臨其境般地描繪,盡管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但只是他們對武則天的埋汰而已。
王皇后為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兒子。在皇宮,沒有兒子,王皇后就沒有未來。俗話說,母憑子貴。王皇后的兄弟站了出來:皇后無子,不如把李忠立為太子,讓王皇后撫養(yǎng)李忠,時間久了,二人之間就親如母子了。
李忠是劉妃的兒子,國舅爺是想把李忠過繼給自己的姐姐,繼承大統(tǒng)。在長孫無忌他們的壓力下,唐高宗只好答應(yīng)。
令王皇后悲催的是,李忠剛被立為太子,武則天的兒子出生了,取名李弘。這個名字的本身就飽含深意,意味深長。南北朝以來,道教為主的 社會 傳播渠道一直到處散播“老君當(dāng)治”、“李弘當(dāng)出”的宣傳,李弘就是以后的真命天子。
王皇后一看,這還了得!明明李忠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你武則天給兒子取名李弘是什么意思?難道要篡權(quán)不成?你這樣做,把我王皇后置于什么位置?說王皇后的地位危機來自武則天的攻擊,還不如說唐高宗很久以來對她的冷漠。
唐高宗倒就講把王皇后給廢了,但是朝中大臣一致反對。武則天在旁邊看得真真的,對已經(jīng)失敗的王皇后繼續(xù)打擊,有必要付出親生女兒的生命這樣沉重的代價嗎?
長孫無忌:皇上為什么要廢后?
唐高宗:皇后無后!
長孫無忌:無后就該廢了嗎?
唐高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長孫無忌:李忠已經(jīng)立為太子,為了永固國本,還是不要廢后的好!
唐高宗對褚遂良說道:你也是這個意思嗎?
褚遂良:臣也是這個意思。
唐高宗:哦……
唐高宗回到后宮,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意見告訴了武則天。
武媚娘是什么人!在她的媚術(shù)面前,唐高宗很快就繳械了,王皇后被廢。
所以,武則天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純屬謠傳。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野史上也是說法不一?;蛘呤呛笕顺蠡鋭t天的結(jié)果。
王皇后被廢,后宮不可一日無主,武則天被立為皇后。武則天當(dāng)權(quán)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他們天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武則天秋后算賬。果然,武則天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個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yuǎn)地區(qū)。
關(guān)于這件事有2種說法
1.武則天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孤單的王皇后很喜歡孩子,于是就去看武則天的出世不久的女兒。但是武則天為了當(dāng)皇后,于是在王皇后走后,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而這時皇上來了,她笑臉相迎,待他們發(fā)現(xiàn)后,皇上大怒認(rèn)為是王皇后殺死了他的女兒,于是廢了皇后立武則天為后。
2.孩子是死于意外:因為當(dāng)時天氣很冷,而古時候又沒有很好的取暖的用器,只能是燒一些碳來取暖,由于室內(nèi)的一氧化碳沒有及時的排出去,所以造成室內(nèi)空氣不好,而女嬰是因為嚴(yán)重缺氧而死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慈禧為什么想殺丁寶禎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