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謖下場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國故事里最是老生常談的兩個橋段,說在中國家喻戶曉也不為過,即便是閑常不愛舞文研史的普通老百姓,但凡聽過幾耳朵戲文,也能隨口哼出《失空斬》那兩句經(jīng)典的“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博古通今”!
古往今來,“馬謖紙上談兵無才能,諸葛忍痛揮淚斬馬謖”似乎已成為定論,圍繞這個故事,三國迷們最常討論的問題大都是:馬謖到底做錯了什么才會失街亭?諸葛亮到底為何會用馬謖?街亭之失到底是誰的責任?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斬馬謖?等等……然而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可能這“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都是假的,大家都被《三國演義》和在《三國演義》基礎上演化出的文藝作品給騙了,失街亭之后,諸葛亮壓根沒能斬到馬謖,因為根據(jù)可靠史料記載,馬謖這廝戰(zhàn)敗之后就逃跑了……
一、大家平常聽到的“揮淚斬馬謖”版本,是這樣的
馬謖、王平大敗而歸之后,諸葛亮先是傳來王平,斥責他身為副將,為何不勸諫馬謖?王平滿腔委屈,說我勸了的呀,一開始勸他在路口下寨,萬不可屯兵山上,他罵我是婦人之見,說屯兵山上是憑高視下,勢如破竹,魏兵若來,定能殺得他個片甲不留;后來又勸他小心魏兵斷了水源,他又罵我胡說八道,說只要魏兵敢斷我們水源,我們蜀兵一定會奮勇死戰(zhàn),兵法說了,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諸葛亮聽得滿腦袋官司,派人馬上去傳馬謖,只見馬謖已經(jīng)自縛其臂,跪在帳前,諸葛亮厲聲斥責,說你不聽王平之諫,這才弄到今天這個地步,如今敗兵折將,失地陷城,都是你一人之過,現(xiàn)在把你軍法處置,也是你咎由自取,你的家小我替你看顧,你不必掛心,然后便讓左右推出馬謖,砍頭示眾!不一會兒,行刑人員拿來馬謖的首級讓諸葛亮驗視,諸葛亮看了,大哭不已……
這就是《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三國迷們最熟悉的斬馬謖版本,然而誠如小編所言,以上不過是羅貫中的小說家之言,《三國志》里,關于馬謖的下場,其實有三種版本的記載!
二、《三國志》馬謖的下場,其實有三種版本
這第一種版本,便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說法,作者陳壽描述的很簡單,只有“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這寥寥九個字;而《三國志·王平傳》中,“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的記載,也印證了這個說法,也就是說,按照這兩條記載,馬謖兵敗到了漢中之后,的確是被諸葛亮軍法處置,以謝天下了。很顯然,《三國演義》就是根據(jù)這兩條記載,演化出了戲劇張力十足的“揮淚斬馬謖”!
第二種版本,便是《三國志.馬謖傳》的記載,說馬謖的下場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薄拔锕省倍衷诠糯鷿h語中,用來描述事的話,指的是“變故”,用來描述人的話,則是指人的亡故、去世,也就是說《馬謖傳》里說馬謖是自己在監(jiān)獄中死掉了。
而關于這個說法,《三國志》裴松之的一條注引也有映證,說《襄陽記》中記載,馬謖死前還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上寫:“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愿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于此,謖雖死無恨于黃壤也”。將《馬謖傳》的說法和裴松之的這條注結(jié)合起來,就是:諸葛亮將馬謖下了大獄后,馬謖在獄中死亡,而且臨死前諸葛亮也未在場,不然馬謖也不必寫遺言寄給他!
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同一個作者寫的書,前邊剛說是諸葛亮“戮謖”,后面咋就說馬謖自己死在監(jiān)獄里了呢?而更奇怪的,卻還在后頭,《三國志》另一個人物傳記中,馬謖的結(jié)局,還有第三種版本!這第三種版本,便是出自《三國志.向朗傳》,在這個人物傳記中,陳壽說向朗仕途遭的一次大劫,便是因為好友馬謖,而且還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同個作者同一本書里的記錄,諸葛亮和王平的傳里說,馬謖是被諸葛亮所殺,馬謖的傳里說,馬謖是死在監(jiān)獄里,而這向朗的傳記又說,馬謖逃跑了……尤其是這第三種,出入之大,簡直讓人匪夷所思,難道是陳壽自己寫懵了?還是說向朗這個人物實在太小,陳壽疏忽了呢?
三、陳壽也算“馬謖事件”半個當事人
首先,向朗雖在咱們?nèi)龂庇阎袩o甚名氣,但在當時的西蜀,他卻并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向朗早年間也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學生,朋友圈里有諸葛亮、龐德公、徐庶等,隨劉備入蜀之后,官至“長史”,是諸葛亮的首席大秘,諸葛亮死后,向朗被重新啟用,晚年封侯,受到舉國尊重。因馬謖之事被免,是這位大人物的平生大事,陳壽不可能疏忽!
而馬謖事件,陳壽寫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他甚至算半個當事人!根據(jù)《晉書》記載,陳壽的父親名為“陳式”,正是馬謖的參軍,因失街亭,陳式也遭株連,被處以髡刑,而后返家成為蜀漢小民。馬謖事件對陳壽家沖擊如此之大,其父不可能不告知,陳壽不可能不清楚,那么他一本書中出現(xiàn)三種結(jié)局到底從何而來呢?我們該怎么理解這三種結(jié)局呢?
四、三者拼湊,才是事情的本來面目
研究歷史的學者都承認,陳壽的《三國志》是“良史”,沒把握的事情他寧肯不寫,也不會去隨便記錄,更不可能鬧出一人三種死法這種大烏龍,《三國志》中關于馬謖下場的三種記錄,表面看上去沖突,其實卻能理順。
因為《三國志》是紀傳體,而陳壽行文又用語簡略,惜字如金,這就考驗了讀者從各個傳記截取碎片、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諸葛亮傳》、《馬謖傳》、《向朗傳》關于馬謖的三塊信息,恰恰就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向朗傳》中記載馬謖逃亡最先發(fā)生,《馬謖傳》中記載馬謖死于獄中隨后發(fā)生,《諸葛亮傳》中“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這九個字,則是對整件事情的總結(jié)!
也就是說,街亭兵敗之后,馬謖并沒有回去領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明知其去處,反而包庇,因而獲罪;后馬謖被擒,押回漢中,下了大獄,隨后就在獄中死去,而他的死法具體是被斬、被鴆、上吊自裁,其實陳壽都沒點明,最后在《諸葛亮傳》中歸結(jié)到一點,那就是“戮謖以謝眾”。這就是整件事情的本來面目。
古往今來,不少論者都認為,諸葛亮不該因為一次戰(zhàn)敗就殺了馬謖,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此行事,這世間可能盡是無頭將軍,況且蜀國后期人才凋零,因一時之失,便殺俊杰,還如何成就大業(yè)?而當我們還原出事情的本來面目,就再沒辦法為馬謖辯白一句,若單是不聽勸諫戰(zhàn)敗,似乎還能留他命來戴罪立功,可戰(zhàn)敗之后,不承擔責任,反而還當逃兵,就實在恕無可恕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的參軍馬謖,無疑是個非常出名的人物,雖然不是好名氣,主要是因為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鎮(zhèn)守街亭的時候,被張合擊敗,導致北伐徹底失敗,被諸葛亮斬殺。如果只是一個普通武將也就罷了,但是他又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著重培養(yǎng)的人?!度龂萘x》以及京劇等相關的文化作品,皆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么正史中馬謖真的被斬了嗎?結(jié)局是如何呢?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謖是蜀漢安遠將軍、中參軍。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隨兄馬良仕劉備入蜀。劉備臨終對丞相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謹慎!”諸葛亮并未聽取,以馬謖為心腹。建興三年,諸葛亮征南中,馬謖定攻心之計,諸葛亮深以為然。后為安遠將軍。建興六年,隨諸葛亮北伐,以馬謖為中參軍。諸葛亮出軍祁山,馬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但不從副將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軍敗。馬謖曾下軍令狀,諸葛亮將他斬首以正軍法,時年三十九歲。因此演繹出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大戲,從此馬謖也可以說家喻戶曉了。
然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深入研究三國歷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兒,至少馬謖的死,存在很大的疑問。
馬謖為何被殺? 因為鎮(zhèn)守街亭之時,“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大為張合所破。”而且不聽副將王平的勸解,“平連規(guī)諫謖,謖不能用”,最終慘敗。所以,馬謖的罪過不是因為戰(zhàn)敗,而是因為不聽號令,自行其是,甚至畏罪潛逃?!度龂尽は蚶蕚鳌氛f:“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边@說明,街亭敗后,馬謖并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所以諸葛亮“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度龂尽ね跗絺鳌芬舱f:“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2個字:“戮”和“誅”的含義,很明顯,他們都有殺的意思,當然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頒布誅殺這樣的命令呢?
因為,《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梢?,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zhí)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死亡”了,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誅”馬謖等,應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頒布誅殺馬謖這樣的命令。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愿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于此,謖雖死無恨于黃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并不是當面對諸葛亮說話,可見,馬謖下獄后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到監(jiān)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了,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馬謖是死了,但是不是被諸葛亮斬首,而是死于牢獄之中, 街亭之戰(zhàn),馬謖身敗名裂,為人所不齒,受盡唾罵。
“失空斬”是一出好戲,喜歡三國的友友都熟悉,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那是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劉備病死白帝城后,蜀漢大傷元氣。
諸葛亮經(jīng)過五年的慘淡經(jīng)營,逐步恢復了經(jīng)濟軍事實力,決定北伐,完成匡扶漢室的使命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卻因為馬謖失街亭,趙云失箕谷而無功而返。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趙云卻沒事。似乎是事前馬謖立了個軍令狀,沒按照合同履行義務,于是接受懲罰。
而趙云沒簽合同,就不用承擔過大的責任。
其實,這事沒有那么簡單。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三國演義》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也就搬上了舞臺成了“失空斬”這出經(jīng)典好戲。
事實上沒有“空城計”這一說,但街亭的確是丟掉啦,是馬謖的責任;
馬謖也的確被斬啦,是諸葛亮干得,這是無法更改地史實。
這中間沒有夾雜空城計,卻有個軍令狀,咱們就說說這個吧。
01 軍令狀
這東西不是可有可無的,但有無也差不了哪里去。
不能說立了軍令狀,打了敗仗就殺頭,沒立軍令狀,打了敗仗就沒事吧。那誰還立那個東西哦。
就如首長下達任務后,說一聲“保證完成任務”。完不成任務,人也犧牲了,還不如讓領導事先高興著。
其實,這個東西就是為了提高士氣,同時,讓接受任務者,慎重再慎重,不要犯主觀的錯誤。
同時,白紙黑字,便于戰(zhàn)斗結(jié)束后的總結(jié)。
這東西是很重要,但不是斬馬謖的主要原因
02 斬馬謖
《三國演義》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遇到問題,劉備都是大吃一驚,就問丞相,這個事咋個辦哦?
諸葛亮總是說:主公放心,此事早在我意料之中,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搞定啦。
劉備就好耶好耶。
其實,這都是演義,問題都沒這么簡單。
第一次北伐,是劉備去世以后,諸葛亮獨自作戰(zhàn)。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人員使用上,諸葛亮與劉備是有分歧的。可以說,每次重大決策,都是劉備諸葛亮共同協(xié)商的結(jié)果。諸葛亮建議,劉備拍板,共同承擔責任。
但這次北伐出征,情況不同啦。
其一,劉備不在啦。
其二,劉禪并不主張北伐。
其三,諸葛亮獨自面對,而且是一意孤行。
在人員使用上,劉備以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不信啊,以為馬謖這小子一直跟著我混,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但到底不放心,就說可立軍令狀?
馬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把刷子,就簽字了。
其實諸葛亮心里是相信馬謖的。
諸葛一生唯謹慎,要不不會冒這個風險的。
為了加強保險系數(shù),又派了上將王平協(xié)助。
諸葛亮以為萬無一失啦??蓻]想到馬謖居然這么菜,讓丞相很沒有面子哦。
馬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丞相,實在不好意思啦,小小街亭搞丟啦哦。
至此,就清楚殺馬謖的原因啦,總得給大家有個交代吧。
諸葛亮自降三級,這個嘛,有必要,也無必要。
任何過失,作為統(tǒng)帥都要承擔責任;但誰也不敢保證部屬都能完成任務。
至于趙云嘛,好似劉備也說過不咋地,還真就是不咋地。
那就算了吧,不追究你的責任了,我也不必檢討啦。否則這活就沒法干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0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