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萬歷怠政,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萬歷怠政”即指萬歷十年,張居正逝世,萬歷帝親政。萬歷十四年后,明神宗朱翊鈞長達30年時間不上朝?!睹魇贰氛J為,經此一事,明王朝內政近于崩潰,走上滅亡之路。甚至在《明史?神宗本紀》中提出“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明萬歷帝上臺親政,初始時是個兢兢業(yè)業(yè)、恪職盡守的皇帝。萬歷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五月,京師大旱,萬歷帝親自祭天祈雨。萬歷帝步行十余里至天壇,不顧勞頓,拒乘龍輦,所做所為,讓百官和百姓大為感動。
當然,這些所謂“明君”的做為,在萬歷十四年之后就基本上與萬歷皇帝絕緣了。
萬歷十四年九月,萬歷帝以“頭暈眼黑,力乏不興”為由數日不朝,就算服藥之后依然稱“身體虛弱,頭暈未止”,甚至連太廟祭祀也不去了。萬歷十六年后,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萬歷帝整日花天酒地,選美,大興土木,甚至籌建陵園——什么都理,就是不理朝政。
萬歷十七年元旦后,適逢日食,萬歷帝找到新的由頭,免去了元旦朝賀。對于皇帝如此作為,大臣們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時任大理寺左評事雒于仁就上疏,對其耽于享樂表達了不滿,緊接著,就有閣臣上疏請求罷官。
萬歷帝大興土木,屢次選美,引起百姓不滿,矛盾激化,時有民變發(fā)生。他三十年不理朝政,導致朝廷官員缺失異常嚴重。沒有萬歷帝制衡,百官人人自危,拉幫結派,只是顧著爭權奪利,政府職能陷于癱瘓。百官就人事布局,各黨派之間相互傾軋,那也怪不得編纂《明史》的人也要說一句:“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p>
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萬歷帝勉強到金鑾殿,許多朝臣竟然是第一次見到皇帝,如此荒廢朝政,國力衰退,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萬歷年間,朝臣黨爭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響最惡劣,當數“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東林黨因為一次朝臣人事變動引發(fā)其他所有朝臣的圍攻,再被閹黨嚴重打擊,被直接驅逐出了權力階層,直至崇禎時期,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而國本之爭,指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之間關于權力的爭奪,而朝臣們則分為兩個派系,一派支持長子,一派支持福王,朝野上下對立誰為太子爭論不休,就算后來朱常洛被立為太子,福王一派仍然不肯死心,直至梃擊案發(fā)生,福王失勢,國本之爭才算上劃上了句號。史家常認為是由于國本之爭,神宗被群臣所迫,不能立自己愛子朱常洵為儲君,因而以這種不上朝的方式向朝臣們示威、抗議。
當然,“萬歷三大征”,才是萬歷皇帝的得意之作,不過這三場戰(zhàn)爭雖然都勝了,卻耗時費力,明朝末期國力衰弱,難以抵抗清軍的攻勢,與這三大征實在有很深的聯系。
萬歷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與明朝決裂。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撫順,朝野震驚,萬歷帝仍不以為意。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總兵楊鎬四路進攻后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余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萬歷四十六年四月方從哲奏請“速下章奏、發(fā)帑金?!贝蟪脊蛟谖娜A門外,哀求萬歷皇帝增派援軍,急發(fā)軍餉,神宗毫不理會。群臣日日請求皇帝臨朝,皇帝派太監(jiān)出來傳諭:“皇上有病?!崩舨可袝w煥上奏章說:“他日薊門蹂躪,鐵騎臨郊,陛下能高拱深宮,稱疾卻之乎?”趙煥之言,不幸而言中。
人們對萬歷怠政的原因分析,可謂是眾說紛紜,但理一下頭緒,可以大體歸納出四點:擺脫戒尺,居功自傲,缺乏競爭,體弱多病。
戒尺,說的就是張居正、李太后和太監(jiān)馮保一干人等,這些人盡心輔佐,但死的死,疏遠的疏遠,皇帝沒有了“戒尺”,做事情就隨心所欲了很多;
居功自傲,說的就是“萬歷三大征”的勝利;
缺乏競爭,是因為他登上皇位,是沒有經過與兄弟競爭的,他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自然要舒服了許多。懈怠,看起來也是人之常情了;
體弱多病這一點,從他二十出頭就開始給自己建墳塋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
不過這里有一個誤區(qū),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實際上萬歷皇帝還是在處理政務的。萬歷三大征這樣的大事,若沒有皇帝出面,又有哪個大臣敢于擅自做主呢?
前言 當今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明朝始亡于萬歷,也就是說萬歷年間,埋下了明朝滅亡的隱患。而歸根到底,這又是由于萬歷怠政所引起,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歷,要為明朝滅亡負較大責任。 那么萬歷為何怠政呢?這也是一個謎團,因為萬歷不是一個驕奢淫逸之人,相反此人權謀之深令人咋舌。三十年不上朝,卻是能將朝政一直握在手中,把大臣們玩的團團轉。 而經過分析,很多人認為這同萬歷的成長歷程有關,從各方面來看,萬歷也是個悲劇人物。 萬歷皇帝 一,被過度監(jiān)管的童年和少年。 萬歷在親政之前,各方面都被三人約束,這三個人就是張居正、馮保和李太后。一個是他的師父,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他的大伴。這三個人都是極其厲害的存在,而且都是李太后這一立場,三人共同約束著萬歷。 張居正當時大學士兼任內閣首輔,萬歷皇帝從小稱呼他的時候都不敢直呼其名,只能稱老師,這是他爹定下的規(guī)矩。而張居正對萬歷非常嚴格,也可以說張居正對萬歷有過高的期望。 所以張居正一死,萬歷便放飛自我了,且還在張居正去世兩年后,還聽信他人之言抄了張居正的家。害的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自縊,80歲的老母親也未能幸免。且因為抄家的時候先封門,使得很多人沒有來得及出來,就被封在里頭,不給水和糧食。后來開了門查抄的時候已餓死婦孺10多口,簡直是人間悲劇。 張居正 而太監(jiān)馮保在萬歷初年乃是司禮監(jiān)的掌印太監(jiān),權力十分大。他和太后、和張居正有舊交,本來都是裕王的人,所以也就幫著太后約束萬歷面。有一次小皇帝被幾個太監(jiān)引導,穿著窄袖的衣服,在宮里頭亂跑亂鬧,馮保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后。太后讓萬歷跪下,訓斥他。有時候萬歷皇帝功課不好,馮保也報告太后,當然小皇帝又少不了吃一些苦頭。 這雖然都是為了萬歷能有出息,可也使得萬歷從小缺愛。因為馮保從小陪他長大,乃是他的大伴,可是馮保最后也幫著太后管著他,唯一的朋友也沒有了。所以張居正一死,馮保就被萬歷給除掉了。 其母親李太后則是個女強人,當年裕王許多謀略,都是出自這個女人之口。在萬歷小的時候她也住在乾清宮,一為照顧他,二為督促他。早上要上朝的時候,天還不怎么亮,李太后就命人把萬歷小皇帝叫起來,讓宮女給他洗臉,把他弄上車輦上朝;萬歷犯了錯誤,李太后經常嚴厲地責罰他。 李太后 熬到親政之后,萬歷也算是不再被約束,可是帝王自古都是孤獨的。萬歷年紀輕輕,天性便是被磨滅了。這使得萬歷后來做事,充滿著荒唐,這正是童年被過度壓抑的結果。 二,居功驕傲的萬歷皇帝。 繼位之后,萬歷也曾年輕氣盛,血氣方剛過,連著進行了「 ”三大征”。 一是平哱拜之亂。哱拜是蒙古韃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總兵。他的兒子叫哱承恩,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萬歷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萬歷皇帝果斷決定平叛。派去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都沒有取勝,萬歷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黃河水灌城,城外積滿了水,城被沖開一個口子;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二是援朝抗倭戰(zhàn)爭。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鮮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盡沒。朝鮮危急,求明援助,「 ”請援之使,絡繹于路”。萬歷皇帝鑒于唇亡則齒寒,決定派兵到朝鮮,援朝抗倭。這場戰(zhàn)爭時斷時續(xù),前后進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撤出朝鮮。 三大征 三是平定播州之亂。播州就是今貴州遵義地區(qū),萬歷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fā)動叛亂,萬歷皇帝派兵去平叛。這場戰(zhàn)爭時斷時續(xù),一直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結局是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 萬歷皇帝在12年時間里,取得東北、西北、西南三個地域三次重大的軍事勝利,史稱「 ”三大征”。于是,萬歷皇帝有點志得意滿,后來就逐漸怠于政事。 三,沒有競爭?;饰焕^承制度,清朝比明朝高明一些。清朝的「 ”三祖三宗”努爾哈赤、皇太極當時是選優(yōu)的,順治雖不是選優(yōu),攝政王卻是選優(yōu)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是在皇子當中選優(yōu)的。明朝皇位繼承是嫡長制。 萬歷 隆慶帝陳皇后無子、多病。萬歷帝上面的兩個哥哥都早死,他同弟弟翊镠是同母,也不存在皇位競爭。所以他登極前沒有競爭,坐上皇帝寶座以后又遇到一個所謂的太平盛世景象,就越發(fā)放縱自己;再加上萬歷帝比較任性,固執(zhí)倔強,個性乖戾,不聽忠諫,一味從心所欲,便漸漸怠于政事。 三,身體有病。 萬歷皇帝身體不太好,很胖。胖到什么程度?他走路時,要太監(jiān)給他抬著肚子緩緩前行。他給太后請安,史書記載,要「 ”膝行前進”。胖易懶,懶就更易胖,惡性循環(huán),使他更加厭倦政事。但是,反過來說,萬歷皇帝雖然有病,卻也沒有病到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地步。 比如說他的兒子福王,從洛陽派人到北京皇宮要錢、請賞等,早上報來,當晚就批復。這說明萬歷皇帝怠政的根本原因是他無視江山、社稷、國家、人民。 大明 后言 萬歷怠政,使得大明王朝真正走向了衰敗,使得其父親和張居正奮力推行的改革中止。明朝正式走進了歷史的死胡同,當明朝積重難返的時候,已然是日暮西山。 一個朝代,往往都是因為一個帝王而興、而亡。大明王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出過太多的怠政君主,這些君主無疑讓大明王朝走向了最后的崩潰。 今日談大明,不是為了扼腕嘆息,而是記住其帶來的歷史教訓!以免重蹈前人之覆轍。
一,萬歷皇帝不上朝,是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在神宗看來,皇帝既要親政,大臣們就應當無為;皇帝既要無為,大臣們就更應當謙遜地表示順服??墒?,皇帝這個萬人之上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封建體制乃至封建時代的一大悲劇。而萬歷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難以擺脫這種體制的扼殺,徒添其悲劇的色彩。當時,皇帝再也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擁有者,而是受到眾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團的許多制約。一般講,明朝的政治體制和權力制衡,已與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秦朝以來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結束,文官制度卻日益成熟,勢力日益穩(wěn)固,同時也更趨保守。所以,中央的權力爭奪已從皇帝和宰相之間變成皇帝和龐大文官集團之間的紛爭。從萬歷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博弈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歷雖僅一人,但他是皇帝,擁有很大的權力;文官集團雖人數眾多,但單個權力不大,且未必團結一心。只不過,當他們在與皇帝的斗爭中為了維護集團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暫時擰成一股繩共同發(fā)力。這樣的一種政治環(huán)境,讓萬歷皇帝很是無奈。尤其是他在位期間,透過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兩件大事,已經發(fā)現君主想做點事情,就會被文官不厭其煩進行阻撓阻擋,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種“君愿不能遂,還要受人擺布”的悲觀情緒,逐漸喪失了年少時候對治國的熱情、對社稷的關注。于是乎,在與文官不斷抗爭卻常常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干脆選擇了“無聲的抗議”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二,萬歷皇帝不上朝,是對當時現狀的一種逃避。黃仁宇在其撰寫的《萬歷十五年》文末中總結,“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從這段文字里,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現狀,那就是明朝社會此刻已經一塌糊涂,文臣多貪婪,武將多怕死。所謂的“東林七君子”,其實是腐儒誤國。試想,身為一介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貴不可言,大權在握,卻令不能行、禁不能止,連個心腹干將都沒有,成為了真正的“寡人”一個,又能奈現狀如何?若與天下士子為敵,神宗不僅沒那個氣概,也沒那般能力。唯有“眼不見心不煩”,選擇逃避的方式,尚且可過得安生些。
三,萬歷皇帝不上朝,是對言官制度的一種抵抗。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頗講言論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后宮瑣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盡管說來,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殘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實在氣極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頓而已。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風是,立論唯恐不偏激,言辭唯恐不夸張,往往憑借著捕風捉影、小道消息,就極盡聳人聽聞之能事。關心的并非所論是否屬實,而是能否憑借刻薄的言辭嘩眾取寵,一舉成名。通過罵皇帝、罵重臣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撈取政治資本。所以,那個時候,不僅皇帝常常被罵,就連明朝各位名臣,也沒有一位能夠不挨言官“罵”,如海瑞、楊漣、左光斗、張璁、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實,那些喜歡罵人的言官,也不斷會被人罵。在一個以“罵”人為榮耀、被“罵”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實在事,就暗藏悲劇在其中了。明亡于萬歷皇帝的說法由來已久?!睹魇贰ど褡诒炯o》:“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歷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圣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鉆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主要是源于緣于萬歷皇帝30年怠政,表現在其所謂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上。
九歲登基的萬歷神宗皇帝,一開始就對早晨五點多開始的早朝抱有抵觸情緒。
萬歷的生母慈圣太后教子極為嚴格,皇帝一有過錯就要受到處罰,有時罰跪幾個小時。
就連萬歷喜歡的書法,也被宰輔張居正以“圣君明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藝術的精湛對蒼生無益”為理由勸止了。
但最初的萬歷皇帝對張居正是高度信任的,連張居正喪父也沒有按照傳統(tǒng)封建禮節(jié)守孝三年,甚至因此事諫言的一眾官員也被貶官為庶民。
不過,隨著張居正的去世,萬歷皇帝仿佛瞬間長大,思想也日趨獨立。
以往對張居正的信任,逐漸在張居正反對者的攻訐下,變成了被張居正蒙騙的憤怒。
尤其看到張居正極其奢靡,卻滿口節(jié)儉;結黨營私,卻圣賢自居。
愛之愈深,恨之愈切。
萬歷皇帝對生前的張居正最為信任,在其死后清算的也最為徹底,幾乎到了開棺鞭尸的地步。
但是萬歷皇帝并不明白,正是他的優(yōu)柔寡斷,才給了張居正機會,才成就了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流芳百世的美名。
1587年,已經登基15年的二十四歲萬歷皇帝,結束了對張居正的清算,也給自己的“萬歷新政”畫上了句號。
張居正死去不久,資歷最淺的申時行變成了內閣首輔。
明朝的高官和韓國的總統(tǒng)一樣,能得善終的不多。
申時行并不想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人一樣,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他選擇當一名“和事佬”,一個拼盡全力維系明朝文官集團不會分崩離析的和事佬。
但是,明朝文官集團已經內卷到了“去皮見骨”的程度,一些文官沽名釣譽、訕君賣直,寧可放棄官爵、生命、在御前得罪皇帝,也要維護封建禮教以換取“流芳百世的美名”。
盡管申時行選擇明哲保身,但是反對者卻不給他當“和事佬”的機會。
當參劾的奏本從一句經書的解釋、一個考題的不當、一個小官的家庭瑣事等小事展開時,申時行已經從青萍之末中覺察到暴風雨即將來臨。
但申時行已經從“高樓起、高樓塌”的張居正身上汲取了足夠的教訓。
在萬歷的支持下,他最終在危機中搖而不墜,又重新站穩(wěn)了腳跟,甚至被眾口交譽為“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風”。
然而,官場上傾軋、思想上死板、財政上混亂、制度上僵化,已經牢牢地把大明王朝束縛在原地。
對萬歷皇帝評價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罷工不干,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稱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中的一朵奇葩。那么,萬歷皇帝為什么不上朝呢?
原因一:身患足疾,不被理解
在1958年,明朝萬歷皇帝的定陵被挖掘,打開他的棺材之后,歷史學家發(fā)現萬歷皇帝右腿彎曲。經過復原后,還發(fā)現萬歷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說明萬歷皇帝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
在他生前,萬歷由于常年不上朝,飽受眾多大臣的指責和謾罵。明代申時行《詔對錄》中寫到萬歷皇帝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辯解——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艱難。
但這種托辭并未得到朝臣的理解,他們認為皇帝是在瞎扯淡。
原因二:君臣矛盾,黨爭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來,皇帝和大臣之間普遍沒有信任感。
萬歷皇帝的孫子天啟帝,愛好木匠活,本身也不愿意處理政務,于是大太監(jiān)魏忠賢得以獨攬大權;崇禎帝一直到上吊自盡,都沒有處理好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連更換了50位內閣成員。
萬歷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們“置氣”。
由于君臣之間的矛盾,萬歷皇帝對大臣們的奏疏就“留中不發(fā)”。就像學校里的老師消極怠工,不給你批改作業(yè),學生也不知道自己作業(yè)做的對錯。而大臣們也在長期的“冷戰(zhàn)”中喪失了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紛紛離職、告老還鄉(xiāng)。
這種做法導致大明的人才流失嚴重。特別是萬歷皇帝寵幸鄭貴妃,導致他計劃冊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儲君,長期不立長子朱常洛。這簡直是在挑戰(zhàn)封建社會的儒家道德底線,大臣們則寸步不讓,上演了轟轟烈烈的“爭國本”事件。
此外,明朝后期更是黨爭不斷,齊黨、楚黨、浙黨爭斗不休。而萬歷皇帝(包括后來的崇禎帝)為了與這些小集團相對抗,不得不像東漢王朝那樣任用宦官?;鹿僖粫r權傾朝野,打擊之后,各種黨的勢力又開始死灰復燃。于是,文官集團、宦官集團當朝的局面輪流上演。而整個國家則在這樣的內斗中運轉失常。
終于,這給了女真族可乘之機。他們以滿洲軍事貴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團那一套,而是專制、殺伐決斷。從而,清朝的皇帝們似乎個個都勤于政事,個個都是一代明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3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人是誰是崇禎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