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晏子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現(xiàn)代人都說情商高、會說話的人就是有一種氣場,能讓周圍人都感到舒服,甚至心悅誠服。
都想學(xué)蔡康永不管別人如何“潑婦罵街”、尖酸刻薄,總是姿態(tài)輕盈、款款道來,無論場面多么尷尬,也能溫柔地化解。
但其實古代人早已情商見分曉,不信你看在春秋時,就有這么一位“會說話”的人,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都感慨道:要是他還在,我寧愿給他牽馬。
這個人就是晏子,字仲謚平,原名晏嬰。
晏子是繼管仲之后,齊國的又一個相當出名的宰相,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的三朝元老。
晏子會說話到什么地步呢?
01 “嘲笑”主公怕死
有一天,閑來無事的齊景公帶上晏子等一班臣子去牛山游玩。
到了山頂,齊景公一望,看到了自己金碧輝煌的宮殿,想到自己人到暮年,感嘆道:我的國家多美呀!我要是長生不老該多好呀!
說完,齊景公痛哭流涕。
看到國君哭了,作為臣子的也不能干愣著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景公的寵臣梁丘據(jù)趕緊大哭起來,其他大臣也都低頭嘆息。
看到此種情景,晏子反倒樂了,在旁邊笑出聲來。
見晏子笑了,齊景公非常不滿,責問到:“你不哭也就罷了,反而自己獨自的發(fā)笑,是不是在譏笑我多情善感么?”
晏子不慌不忙地解釋說:“假如這大好河山應(yīng)該讓賢明的人長期擁有的話,那么應(yīng)該是讓齊太公、齊桓公、齊靈公、齊莊公等前面的幾個君主擁有,那么我的國君您怎么會得到齊國的君主之位呢?正是因為先人們一代一代地擁有了齊國,然后又一代一代地離去了,所以現(xiàn)在才輪到國君您,假如古人都長生不死,哪能輪到您住在皇宮里呢?”
說到這里,晏子笑了笑,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個不仁慈的國君,還有阿諛奉承的臣子,自己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便笑了出來。
晏子的這一席話說得齊景公非常慚愧。
后來齊景公在一些其他場合多次流露出自己怕死的心情,每每此時,晏子便抓住時機,從姜太公、老百姓、后世子孫等各方面,多角度地勸說,齊景公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天真荒唐,后來也就不再提長生不死的事了。
晏子會說話,不等于沒有原則、附和拍馬,而是即說清楚了事實,又保住了君主的臉面。
會說話是高情商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技能。
02勸阻殺人
齊景公喜歡射鳥玩,就讓侍從燭鄒專門給他養(yǎng)鳥。燭鄒小心飼養(yǎng),精心呵護,但很不幸,因一時大意鳥兒就飛走了。
齊景公大怒,詔告官吏殺掉燭鄒。
晏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景公說:“這個燭鄒真該殺,讓我列舉出他罪名,再殺他也不遲。”
景公說:“可以”。
晏子把燭鄒召來,開始數(shù)落他的罪名:“燭鄒啊,你知道你都犯了什么罪嗎?你為國君掌管鳥而丟失了,這是第一項罪;因為鳥跑了而讓我們國君開殺戒,這是第二項罪;這件事如果傳出去,被其他國家的知道了,就會說我們的國君愛鳥勝過了愛手下人,這是第三項罪?!?/p>
晏子說完對景公說:“好啦,燭鄒的罪名我列舉完了,大王可以殺他了!”
景公心里氣都讓晏子說沒了,說:“算了吧,不要殺他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p>
晏子如此會說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罵燭鄒,實際上通過這三條罪狀,反諷齊景公為了一只鳥竟然要殺人的荒謬舉動。
一番話就將本來殺氣騰騰的事,處理得體面,讓憤怒化成了理解。
03巧妙回擊
晏子被任命去楚國訪問。
楚國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于是就讓晏子在大門旁邊的一處小門中進去。晏子于是停住,說:“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里進去,今天我來楚國相訪,不應(yīng)該從這個洞進去?!?/p>
晏子初次拜見楚王,楚王故意懟他,說:“楚國是沒人了嗎,竟派你來作使臣。”
晏子轉(zhuǎn)念一想,回答道:“齊國派使臣一般會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進行選派,賢能的人自然會到賢國的國家訪問,像我這般不肖,只能來到楚國了。
于是楚王心懷不甘,想羞辱他一下。
酒宴上特地安排兩個差人押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問道:“被綁的那個人是干什么的?”
差人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p>
楚王隨即就問晏子:“齊國人都會偷盜嗎?”
晏子說:“我聽說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jié)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則是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還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楚國就偷盜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是楚國的水土會導(dǎo)致人民偷盜嗎?”
楚王苦笑著說:“我這是在自討沒趣?!?/p>
憑借出色的說話之道,晏子贏得了楚王的尊重,展現(xiàn)出自己的高價值,化解了兩國之間的一些沖突,達到了出訪的目的。
除此之外,晏子還多次巧妙勸諫,讓齊景公停止奢侈,實行廉政,甚至言聽計從,這也是司馬遷對“矮大緊”晏子的勸諫技巧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原因。
歷史上,晏子也因為會說話,創(chuàng)造了很多歷史典故,二桃殺三士、挨肩接踵、揮汗如雨、折沖樽俎等典故都和他有關(guān)。
情商高,會說話的好處真是簡直太多了。
蔡康永說,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會越快樂。
很多人以為,你說什么樣的話,會透露出你是什么樣的人.
其實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晏子為何要排擠孔子?晏子身上都有哪些故事?
晏嬰,齊之習詞者也。歷史上,這個能說會道的齊之習詞者晏嬰就是晏子。晏子是齊國自管仲以后,又出現(xiàn)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與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個實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主張,力求變革。而晏嬰則更多的是通過他過人的口才和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受到齊國人的賞識和贊美,歷來有很多人對他進行過評價,褒貶不一的觀點,讓晏子的形象一下子豐滿了起來。
晏子是齊國的大夫,字仲謚平,原名晏嬰。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國相,作為輔佐了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的三朝元老,他是繼管仲之后齊國出的又一位著名宰相。司馬遷的《史記》將他與管仲并列,并評價兩人和兩位國君:晏子儉矣,夷吾(管仲)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根據(jù)司馬遷的言論,我們知道晏子是個十分節(jié)儉的人,他與管仲不同,管仲做齊國的相國時,主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使得齊國成為了東方的強國,有足以稱霸天下的實力,而在晏子成為齊國的相國時,晏子的方法跟管仲不同,主要是講究仁義、道義,主張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教導(dǎo)民眾,使得國家處在一種良好的運行機制里,使得齊國能夠大治。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還說: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連孔圣人都認為晏子是個優(yōu)秀的人,他不僅善于與他人打交道,還在交往的過程中始終對人以謙恭的態(tài)度,這是十分難得的事,既然孔子這么尊重和欣賞晏子,晏子為何又不讓齊景公聘用孔子到齊國來任職呢?
當初孔子周游列國,游說各個諸侯國君王,而孔子也曾經(jīng)到了齊國,他聽過齊國有這么個賢人,一直都想去拜訪他。順便再推行他的儒家學(xué)說,齊景公聽完孔子的言論,很贊賞孔子,也想到要重用孔子,但是卻遭到了晏子的反對。
晏子卻不是很同意,因為他覺得孔子的做法聽起來很不錯,但是實際上做起來是有困難的??鬃拥闹鲝垖τ趤y世春秋根本就不實用,他的主張放在治世還是個不錯的建議,但是在亂世春秋,大家都忙著擴張和發(fā)展,誰有空去管禮儀、道德之類的,晏子認為身處亂世最重要的就是要發(fā)展經(jīng)濟、軍事,積極尋求對完的擴張,因此,并非晏子有意排擠孔子,是不主張用孔子的那一套思想。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晏嬰和孔子吧。
晏子諫殺燭鄒
晏子是個十分有趣的人,在他身上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齊景公喜歡鳥,有次他捕到了一只美麗的鳥兒很是喜歡,就讓燭鄒替自己好好看住,燭鄒不敢怠慢這只鳥兒,小心飼養(yǎng)、精心呵護,但是還是由于自己的不注意,讓鳥給飛了。齊景公很生氣,立刻把燭鄒綁起來要殺掉他。這個時候,站在一邊的晏子說:大王能不能待我問罪之后,再治他的罪。
齊景公答應(yīng)了。晏子問燭鄒:燭鄒你犯了死罪你可知罪?第一個罪就是,因為你的粗心讓大王喜愛的鳥兒飛走了;第二,因為你連大王的鳥兒都看不住,大王要為一只鳥而殺人;第三,如果這件事被其他國家的知道了,大家都會說大王是個昏君,竟為了一直鳥兒殺了一個人,從而就看不起我們齊國,這就是大王要殺你的原因。說完后晏子請示齊景公要求動手,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話,便放了燭鄒。
華而不實
晏子著實是個可愛的人,他的言語之間都是充滿著語言的幽默和智慧,實在是令人欽佩他運用得爐火純青。《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jīng)術(shù)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有一次齊景公與晏子聊天,齊景公對晏子說:東海的水是古銅色的,而在這片紅色的海域里有一棵棗樹,這棵棗樹只開花不結(jié)果,這是什么原因呢?
晏子回答:那時因為,從前秦穆公坐龍船巡視天下,曾用黃布裹著蒸棗吃。龍舟剛好到了東海時,秦繆公便拋棄裹棗的黃布,使那黃布進入到東海,所以海水呈古銅色。而棗被蒸過,因此長大后只開花不結(jié)果。齊景公驚訝于晏子的反映,但是他很不高興,他說:我只是隨口亂說的,你為何要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出來了。晏子一本正經(jīng)地回到:因為,對于假裝提問的人,要用虛假的回答答復(fù)他。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史記·管晏列傳 司馬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薄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薄跋铝钊缌魉?,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腹珜嵟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狈ド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惫苤俑粩M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标套佑谑茄尤霝樯峡?。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逼浜蠓蜃砸謸p。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耶?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注釋〕 管仲夷吾:管仲(?—前645),字夷吾,春秋齊國潁上(今屬安徽)人。初事公子糾,后相齊桓公,輔佐桓公成就霸業(yè)。鮑叔牙:即鮑叔,春秋齊國人?!耙讯眱删洌汗?86年,齊襄公昏庸無道,齊將亂,管仲、召忽從公子糾奔魯,鮑叔從公子小白奔莒。糾、小白均為齊襄公弟。“及小白”二句: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糾與小白爭先回國即位。魯國發(fā)兵送糾回齊,并使管仲襲擊小白歸路,射中小白帶鉤。小白佯死,使魯國延誤糾的歸期,得以先回國即位,即齊桓公?;腹髷◆斳?,魯國被迫殺死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鮑叔遂進管仲:桓公即位后,使鮑叔為宰,他力辭不就,推薦管仲執(zhí)政?;腹杩诮馍溷^之恨,要魯國押送管仲回齊。管仲返齊后,桓公任為相。三:多次。不肖:不賢。多:贊美。稱:稱述。指管仲在《管子》一書中的論述。上:在上者,君主。服度:遵禮守法。四維:指禮、義、廉、恥?!盎腹珜嵟倍洌簩崳簩嶋H上,真實動機。少姬,齊桓公夫人,蔡國人。桓公曾與少姬在苑囿乘舟,少姬故意蕩舟,桓公驚懼,怒而遣少姬回母家,但未斷絕關(guān)系,蔡人卻讓少姬改嫁,桓公發(fā)兵襲蔡。蔡國,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后遷新蔡(今屬河南)一帶?!肮苤佟倍洌骸蹲髠鳌べ夜哪辍份d,齊桓公伐楚,使管仲責之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卑?,束成捆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去渣?!盎腹倍洌荷饺?,又稱北戎,古代北方民族,居于今河北省東部,春秋時代常威脅齊、鄭、燕等鄰國安全。山戎攻燕時,齊桓公曾出兵伐山戎救燕。召公,一作邵公、召康公。西周初人,姬姓,名奭。因封地在召,故稱召公。武王滅紂,被封于北燕。官為太保,曾與周公分陜而治,陜以西由他治理?!坝诳轮畷彼木洌呼斍f公十二年(前682),齊桓公攻魯,約魯莊公會于柯(今山東陽谷縣東),莊公的侍從曹沫(亦作曹劌)以匕首劫桓公,逼他訂立盟約,退還侵占的魯國土地。桓公后欲背約,因管仲進言,終退還魯國失地,以示信用。“知與之”二句:見《管子·牧民》。與之為?。航o予正是為了取得。擬:類似。三歸:臺名。漢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筑三歸之臺,以自傷于民。”反坫(diàn):反爵之坫。坫為放置酒杯的土臺,在兩楹之間?;ゾ淳坪螅瑢⒖毡粗蜜闵?,為周代諸侯宴會之禮?!瓣唐街賸搿倍洌宏虌??—前500),字平仲,春秋時夷維(今山東高密)人。父死,繼任齊卿,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萊,古國名,在今山東黃縣東南,公元前567年為齊所滅。重:二種。及之:問到他。危言:不懼危險而直言。危行:正直的行為。順命:服從君主之命令。衡命:對命令斟酌以后去實行。越石父:春秋時晉國人,有賢名。時因凍餓,為人奴??w紲(léixiè):捆綁人的繩索。左驂(cān):拉車的三匹馬中左側(cè)之馬。謝:這里表示告辭。閨:內(nèi)室。戄(jué)然:震驚的樣子。攝:整理。伸:伸張(意氣)。去:離婚?!赌撩瘛?、《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皆《管子》篇名。《管子》為戰(zhàn)國時齊稷下學(xué)者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乘馬》等篇存有管仲遺說。《輕重》等篇對經(jīng)濟問題闡述較多?!蛾套哟呵铩罚号f題春秋齊晏嬰撰,實系后人依托并采綴晏子言行而作。次:編寫??鬃有≈骸墩撜Z·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語?!皩㈨樒涿馈比洌阂姟缎⒔?jīng)·事君》。“方晏子”二句:齊大夫崔杼因齊莊公與其妻私通而殺之,晏嬰至崔家伏莊公尸哭之,盡君臣之禮而去。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耙娏x”句:《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薄斑M思”二句:見《孝經(jīng)·事君》。
(施忠連)
?
〔鑒賞〕 這篇文章把齊國兩位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晏嬰放在一起作傳,前者生活于春秋的前期,后者則是春秋晚期人,兩人相距一百四十年左右,之所以放在一起寫,大概是因為司馬遷認為他們是春秋時代齊國最杰出的兩位政治家,都富有智慧,而且行事方式都顯得與眾不同,他們兩人有相似之處。由于司馬遷在《史記》其他部分多次寫到這兩人的事跡,也考慮到《管子》、《晏子春秋》的廣泛流傳,為了避免重復(fù),所以這篇傳記寫得十分簡短,并沒有展示這兩人事跡的細節(jié)。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司馬遷的《史記》各篇體例靈活多變,并不死守一種格式。
這篇傳記抓住兩人品格的主要特征加以描繪,因此,雖然所用筆墨不多,兩人的形象卻栩栩如生。
管仲的最大特點是做事從實際出發(fā),重視實際利益和功效。不拘守固定不變的規(guī)矩準繩,甚至不遵守某些世俗道德觀念。如他出仕之前與鮑叔牙一起經(jīng)商,賺了錢給自己分得多,看起來似乎有些自私,但是他得之無愧,因為他認為自己窮;他曾數(shù)次上戰(zhàn)場,但每次都臨陣退卻,這似乎是貪生怕死的膽怯表現(xiàn),但是他不怕人家這樣看他,因為他老母尚在,靠他撫養(yǎng);他的主人公子糾在與小白爭奪君位的斗爭中死去,按照當時的道德觀念,他應(yīng)當為之死節(jié),但是他不僅不這樣做,反而投奔了公子糾的政敵小白,他也不管別人怎樣看他,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沒有為天下建功立業(yè)。
管仲在任相治齊之后仍然遵循其從實際出發(fā)、以實利為重的一貫作風,不過這時他關(guān)注的是人民、國家和華夏民族的實際利益。他憑借齊國三面環(huán)海的有利條件,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和農(nóng)業(yè),促進商業(yè)繁榮,大力積聚和流通貨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十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痹邶R國同其他諸侯國發(fā)生外交、軍事沖突的時候,管仲往往根據(jù)當時具體的條件,利用齊桓公出于一時之意氣而作出的決策,以實行尊王攘夷的國策,從而既抵御了外族的入侵,維護了和平的國家間秩序,又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管仲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政治重實情、實利、實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司馬遷對之非常欣賞。
在記述晏嬰的軼事時,司馬遷比較詳細地描繪了晏子的謙虛謹慎的政治品質(zhì)。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故事,一是他解救了身為奴隸的越石父,后一時禮貌不夠周全遭到越石父的批評,晏子不僅不惱羞成怒,反而接受越石父的意見,把他敬為上賓。另外一個故事是用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的樣子來襯托他的謙遜。相府的一個車夫尚且如此志得意滿,而身為一個大國之相、名顯諸侯的晏子卻是處處自謙于人,這是一個鮮明的對照,突出地表現(xiàn)了晏嬰品質(zhì)的高貴難得。這里“志念深矣”四字頗值得細細體味。“志念”有志向、思慮等意,可見,晏子平日的謙虛不是刻意為之的矯揉造作,更不是一種虛偽,而是思想深沉的自然流露:可以理解為他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因而為政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或是充滿憂患意識,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擔憂,不敢稍有懈?。换蚴怯捎谝庾R到自己地位的重要,出于對他人的敬愛之心,惟恐稍有不慎,自己的什么言行傷害了別人,因此平時待人接物總是謹慎小心。當然,當事關(guān)國家的榮譽和自己的人格尊嚴的時候,嬰子是毫不含糊,決不退讓的。我們知道在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晏嬰以自己敏捷巧對的智慧給予楚國君臣以有力的回擊。晏子個子不高,楚人就在大門旁開了一扇小門,讓他出入,晏子拒絕走那扇門,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入,我出使楚國,不應(yīng)當從這扇門進去?!毖赞o極其尖銳有力,表明他的思想和人格中本來就有犀利的鋒芒,只是在必要的時候他才露出這種鋒芒。在這篇傳記中司馬遷充分表現(xiàn)了對晏子的由衷欽佩之情,他說:“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p>
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還貫穿了一個主題,即對知人善任的品質(zhì)的贊揚。這篇不長的傳記是寫管仲與晏嬰,但是卻用了不少筆墨歌頌鮑叔牙對于管仲的理解和推薦。管仲多分財利給自己,他不以為貪;管仲為他謀劃事情,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他陷入更困難的境地,他不認為管仲愚蠢,而是知道時機不利;管仲多次被君主免職,他不以為管仲不賢,而是認為這是由于管仲沒有遇到好的時代條件;他原諒管仲曾經(jīng)多次臨陣退卻;他不認為管仲不為公子糾死節(jié)為 *** ,深知管仲有宏圖大志尚未實現(xiàn)。管仲遇到這么多倒霉的事情,作出這么多讓人不齒的行為,但是鮑叔牙不嫌棄他,而是理解他,一再向桓公推薦他,甚至自愿居于管仲地位之下,難怪管仲對他無比感激,吐出他的肺腑之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蓖耆梢哉f,沒有鮑叔牙知人善任,也就沒有管仲的偉大事業(yè)。從古代到當今社會,像鮑叔牙這樣善于發(fā)現(xiàn)能人、又能大公無私地讓賢,確實是不多的。
晏嬰同樣知人善任,他贖出奴隸越石父,待為上賓;把知錯即改的車夫薦為大夫,這些做法在當時遵循傳統(tǒng)觀念的統(tǒng)治階級中是難以想象的。在春秋時代,等級森嚴,下層人中的賢人、能人很難得到任用,大多老死于貧賤之中,即使到了司馬遷時代,情況也基本如此,因此司馬遷深感鮑叔牙和晏嬰的知人善任的品質(zhì)特別難能可貴,這就是他在這篇傳記中對他們大力贊頌的原因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4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