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常遇春屠城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乞丐成就帝王霸業(yè),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chuàng)舉。但之所以能夠成就此舉,并非是朱元璋的對手不濟,而是他相較于陳友諒、張士誠兩人更善于搜羅人才,并能知人善用。徐達、湯和、馮勝、劉基、常遇春等皆是明證。
而在這些良將大才之中,朱元璋對于常遇春的賞識可謂最深。他不僅稱贊常玉春“當(dāng)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還在常遇春在北伐歸途年40歲而逝時,口占一詩“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來表達自己的傷心不已,甚至作為帝王還淚灑棺槨,解衣覆棺。而作為死后榮光,朱元璋更是追贈常遇春為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連常遇春的兒子也因此蒙蔭獲封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鄭國公。
可是在常遇春獲得這些恩寵的背后,他雖為名將,卻也有一個惡習(xí)那就是殘暴、殺降,飽受詬病。作為將軍,刀口舔血本是常事,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殘暴也算是亂世的生存法則之一,尚還能為人理解;但若說殺降,那可就備受指摘了。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之中,“兵者,止戈也”,雙方對戰(zhàn)講究點到為止,講究“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但常遇春作為草莽出身,卻偏偏喜歡殺降,而且這個殺降并不只包括投降己方的敵人,還包括了投誠的百姓。也正是因此有篤信因果輪回之人,將其年僅40歲便暴斃歸為殺孽尤甚所致。當(dāng)然,在現(xiàn)代科學(xué)發(fā)展的今天,這自然不能成立。但在古代,卻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十分具有煽動性。
常遇春與朱元璋一般,也是出自貧苦農(nóng)家。不過,相較于朱元璋家的赤貧,常遇春要算稍好,少時還能隨人練習(xí)武術(shù)。1351年,由劉福通、韓山童領(lǐng)導(dǎo)之下,一場席卷全國的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拉開帷幕。元朝統(tǒng)治者的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外加黃河泛濫、各地蝗災(zāi)旱災(zāi)迭起徹底讓百姓紛紛選擇揭竿而起。此時的常遇春亦是心有不滿,遂加入了綠林大盜劉聚一伙,打家劫舍好不快活。對于擅長武術(shù)的他,劉聚也引以為心腹,但事實上劉聚面對當(dāng)時的社會處境只是安于小樂,并無抱負。這也讓常遇春萌生了離去的想法,畢竟“良禽擇木而棲”。
與此同時,朱元璋在接到了兒時玩伴湯和的書信之后,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在郭子興的起義軍之中,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既有了馬皇后為賢內(nèi)助,又在被排擠出走之后有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擁戴。很快朱元璋便招募了一批精干力量,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朱元璋兵發(fā)和州,而在奪取和州之后朱元璋下令軍伍秋毫無犯。治軍嚴格的朱元璋,自然很得民心,于是一時間民皆歸附。而恰在附近的常遇春,知曉此舉之后,也知朱元璋乃成就大業(yè)之人,便果斷選擇投軍。
不過,縱然身負勇武之力,出身盜匪的名聲還是讓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是冷淡,他一開始也只能以一軍卒開始軍伍生涯。古語有錐處囊中之說,很快常遇春便脫穎而出。而在戎馬倥傯之間,克衢州,戰(zhàn)九華山,采石磯敗元軍,常遇春無不是一馬當(dāng)先,也正因此他被擢升為元帥,位居徐達之下。
而徐達、常遇春的正、副搭配也一直持續(xù)到明朝建立以后。縱然在此期間,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面對陳友諒大將張定邊直取朱元璋的危機情況,常遇春有搭弓射箭救主與危亡之際的功勛,這種正副搭配也未曾改變。究其原因,便是常遇春勇武背后的嗜殺。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常遇春在打敗陳友諒大軍,俘獲三千俘虜之后,不顧及朱元璋曾經(jīng)的禁令,下令將三千人全部處決。此舉也充分顯示了常遇春的狠厲作風(fēng),影響極壞,這也促成了朱元璋以徐達為正,轄制他舉動的正副搭配班子結(jié)構(gòu)。
然而,即便有徐達節(jié)制,常遇春亦是惡習(xí)不改。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他將屠刀伸向了當(dāng)?shù)匕傩?。在朱元璋下令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之后,二人率大軍厲兵秣馬,縱然當(dāng)時元朝亦有名將王保保,但事實上民心已失之下,起義軍也一路摧枯拉朽攻城略地,很快黃河以南幾乎進入落入起義軍之手。但就在常遇春領(lǐng)導(dǎo)的大軍攻克河南焦作懷慶城之時,一場屠殺降臨。原本在元朝治下,漢民作為第四等人地位低下,又有苛捐雜稅,對于朱元璋大軍的到來這里的人們早已是翹首以盼。于是當(dāng)見到常遇春大軍進城之后,百姓們紛紛夾道歡迎,一時間懷慶城也是萬人空巷。
可是,此時原本興高采烈的常遇春卻突然冷笑一聲,轉(zhuǎn)身對軍士下令屠城。一時間,懷慶城數(shù)萬民眾淪為草芥,盡數(shù)被殺。而導(dǎo)致常遇春下此命令的原因,竟然是民眾的歡迎牌上一面為恭迎起義軍標語,另一面為恭喜元軍標語的緣故。事實上,作為王朝季世最為弱小的一方,百姓面對手握鋼刀的軍伍之時,他們又如何抉擇呢?他們并不敢開罪元朝人,也自然對起義軍不敢得罪,本身又貧苦交加也只好有此做法。
當(dāng)然對于這段歷史,其實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反對者便指出畢竟清朝在修訂《明史》時,為了遮掩原本為明臣的舊事可謂是煞費苦心,用了近百年才修訂完畢《明史》,藉由此事抹黑常遇春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支持者則指出在民間的傳聞之中,關(guān)于常遇春殺降一事不勝枚舉,而且“抹黑”常遇春似乎并不必要。至于其中真?zhèn)?,也只能有待考究了?/p>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班師,行至柳河川時,暴卒。至于死因除去傳聞的殺伐太重之外,最為人取信的便是“卸甲風(fēng)”。所謂卸甲風(fēng),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披甲運動之后導(dǎo)致人體體溫升高、血管膨脹、血液流速加大,一旦軍人迫不及待脫掉甲衣,也就造成了體溫急速下降、心肺負擔(dān)加重,最終身體不支之下導(dǎo)致死亡。
不得不說的是,任何歷史人物在當(dāng)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都會有兩面性,完美的歷史人物是不存在的。而作為后來者,我們后人要做的就是去偽存真,多方考究。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漢族。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zhèn)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幾乎每占領(lǐng)一座城池就忙著屠城,殺降更是常有的事兒,也是個殺降屠城的祖宗。
一次在睡夢中慌慌忽忽間想起小時候的屈辱,便下令屠城,等他醒來,發(fā)現(xiàn)軍士都不在軍中,便問近伺:近伺回稟:將軍命令屠城,常遇春馬上驚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這時大軍已屠城20里,滿城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常遇春喜歡殺俘,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大戰(zhàn)導(dǎo)火索就是因為常遇春活埋了陳4000人。
元至正十八年九月(1358年)陳友諒又使贛州遭受一次危難。陳友諒遣將幸文才率兵圍贛,使人招降,全普庵撤里(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和總管哈海赤死守,殺招降人。八月,民間食盡,九月軍無見糧而守益力。陳友諒兵入城后,憤其久不下,燔劫一空,居民殲焉。贛州百姓又遭受一次屠城。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距陳友諒?fù)莱呛蟛贿^六年,常遇春圍攻贛州,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陳友諒黨熊天瑞,援絕糧盡出降,城內(nèi)已無人可殺了。贛州流傳一則故事,說常遇春攻城不下時,發(fā)怒要殺贛民百萬,后來殺了一個姓黃名百萬的人了事。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出兵攻打張士誠的都城平江(今蘇州)受挫,后破平江便下令屠城,
洪武元年(1368),泰州為吳王張士誠占據(jù),朱元璋命大將常遇春率兵攻取泰州。因為久攻不下,朝廷對泰州人十分仇恨。后來常遇春用水陸兩路夾擊的方法攻破泰州,進城后大肆屠城。同時,朱元璋命人從高家堰放水淹淮揚,泰州隨即成為一片澤國。一時間,泰州兵災(zāi)加水災(zāi),百姓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朱元璋下令遷移蘇州部分百姓到泰州定居。
朱元璋在金陵(今南京市)先后打敗了陳友諒(據(jù)武漢)、張士誠(據(jù)蘇州)、方國珍等江南所有起義軍,統(tǒng)一了江南地區(qū),便派正付元帥徐達、常遇春帶領(lǐng)雄兵北上滅元。常遇春于蘇北攻入山東占領(lǐng)濟南,在東進青島途中,先包圍了魯中重鎮(zhèn)濰縣城。由于守城元兵拼死抵抗,并強制不少看青壯年百姓上城保衛(wèi),使明兵費了很多時日,做出重大犧牲才將縣城攻下。常遇春因此惱羞成怒,下了屠城命令,將全部元兵及大部分城內(nèi)居民殺死。
常遇春領(lǐng)軍北伐在東昌與元軍激戰(zhàn),明軍攻入城內(nèi)發(fā)現(xiàn)各家門上掛一木牌,表面寫著歡迎明軍,背面卻是歡迎元軍。常遇春于是下令屠城,城內(nèi)和附近村莊幾乎斷絕人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東昌府屬十八個州縣只有2萬多戶。
(1369)年常遇春部將潭州指揮嚴廣討平饒鼎臣,血腥屠城。明嘉靖刊《湘潭縣志》稱其屠城后,僅余“潭民七戶”。
這次屠城使湘潭人口劇減,湘潭城內(nèi)“土著僅存數(shù)戶”(汪煇《湘上癡脫難雜錄》),包括鄉(xiāng)村,全縣僅存4653戶,20053人,可見當(dāng)時殺戮之慘。因為經(jīng)歷這場浩劫,湘鄉(xiāng)、湘潭從此由州降為縣。
在紅巾軍尚艱苦戰(zhàn)斗之時,朱元璋就有了想統(tǒng)一全國,爬上新的皇帝寶座的打算。故在基本推翻元蒙朝廷時,他就又和陳友瓊張士誠擺開了新的戰(zhàn)場,更加慘烈地撕殺起來。這樣,常遇春在進軍蘇錫常的路上,當(dāng)然先要解決導(dǎo)墅的后臧城和珥陵的葛城這些障礙。
常遇春先用借兵的計謀,想兵不血刃就吞并掉后臧城和這支千百人馬,未想到符寶二和后臧的義軍將士們偏偏不賣他的帳,這樣,兩下當(dāng)然就只能刀兵相見。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關(guān)頭,符寶二和弟兄們作了殊死的搏殺,給敵軍以重創(chuàng),但終究寡不敵眾,城還是在壯烈中破潰了,符寶二和所有的義軍將士,全都戰(zhàn)死在城頭和巷間。
城破后,常遇春縱兵進行屠城,一把火燒了城中所有的房屋,城內(nèi)所有的人也全都被殘酷殺戮,連躲在地下陰溝里的男女老小,也沒有肯放過一個,尸堆里幾乎很少有人幸活下來。
常遇春錯將朱元璋說的“山東宜縣人”聽成了“山東一線人”,最后造成了山東幾萬人的慘死,山東也變成了一座空城。朱元璋與其他歷史上的皇帝比較,朱元璋出身卑微,曾放過牛,當(dāng)過和尚,也做過乞丐以乞討為生。因為打小吃苦的原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對于權(quán)力的向往更加執(zhí)著。
他沒有過高的文化,因為出身平民,所以他總覺得別人會瞧不起他。所以只要有人與他有一點不同的想法,這樣的人就會被他殘忍殺害。最后對任何人都不相信的朱元璋竟然對曾經(jīng)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將士們下了殺手,最終那些知道他是平民出身的人差不多都慘遭毒手。
朱元璋曾經(jīng)因為乞討來到了山東宜縣,曾被山東宜縣的人看不起和戲弄,甚至還被毆打。因為朱元璋小肚雞腸,所以對山東宜縣人恨到了極致。曾經(jīng)發(fā)過誓等到他有權(quán)的時候,一定要殺光山東宜縣的人。后來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以后,就讓常遇春去山東宜縣給他報仇。
后來經(jīng)過三次清剿式的圍殺,山東最終成了一座無人生還的空城,城中尸骨成山,血流成河。隨后,朱元璋讓山西的一部分村民來的山東生活,所以至今大多數(shù)山東人的本籍其實是在山西。山東的人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少了,之后朝代變幻,戰(zhàn)火不斷,山東人就更少了。
宋朝末年之后,山東就經(jīng)歷各種各種各樣的天災(zāi)人禍,最后山東人越來越少,朱元璋想要恢復(fù)山東的熱鬧,讓更多的人到山東生活,他免去了山東的賦稅,讓百姓得以生活。
常遇春出在貧苦人家,小時候就心懷大志向,不愿一輩子只是農(nóng)民,又加天生臂力超強,孔武有力,就拿幫人做工的的錢充當(dāng)學(xué)費,交給武師。幾年之后,學(xué)成歸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卻苦無用武之地。
為了生活,他先投靠了盜匪劉聚,雖然過的有酒有肉的日子,但一直也是碌碌無為。他不愿受限于此,恰逢朱元璋路過,就索性投奔其帳下,為其效力。
常遇春一生戎馬沙場,無論大小戰(zhàn)役都身先士卒,親自與敵人廝殺。有這樣的將領(lǐng),士兵怎能不奮勇?怎能不戰(zhàn)勝一切對手?朱元璋就曾稱贊說:?當(dāng)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常遇春)。?
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zhàn),常遇春得到朱元璋命令進攻陳友諒,戰(zhàn)事一度十分焦灼,而在這時陳友諒避開常遇春,打算圍攻朱元璋,危機之際,常遇春舍生忘死獨自抗衡追兵,保護朱元璋的安全。最后殲滅了陳友諒,為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chǔ)。
公元1367年,常遇春帶領(lǐng)二十五萬大軍北征,所向披靡,先后攻占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勢不可擋,一舉奪取開平,斬獲元軍無數(shù),但十分好殺,連屠幾城,敵人聞風(fēng)喪膽。
可惜老天不公,天妒英才。年僅40歲的常遇春突然病逝。
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亡于軍中的呢?在史料中有詳細記載。
這主要是因為當(dāng)時天氣干燥炎熱,晚上寒冷,所以晝夜溫差太大,讓他感染了一些風(fēng)寒。再加上常遇春多年征戰(zhàn)沙場,留下了一身傷病后遺癥,最終在柳河川暴病而亡了。
至于說常遇春是因屠城太多遭報應(yīng),才突然病死這純屬于迷信。
古往今來哪個名將不是踩著敵人的尸骸過來的,又豈會因殺人太多而死呢?所以常遇春的病死純屬自然死亡,并不是遭到報應(y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5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代坑殺就是活埋嗎,實情其實更加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