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人看時間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人是怎么看時間的呢?在當代,我們常常強調(diào)時間觀念,這是因為我們有手表、掛鐘、手機等可以用來隨時看時間設(shè)備。那么在古代,沒有手表等物,古人是靠什么來看時間的呢?
鐘鼓樓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鐘樓”和“鼓樓”這兩個名詞,不少城市里都有鐘樓和鼓樓,比如北京、西安等。這些鐘鼓樓的樣式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整體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坐落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樓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
其實,這些鐘鼓樓就是古代的報時裝置。漢朝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鐘鼓樓報時的制度,只不過當時的鐘鼓樓只設(shè)在皇宮里,為皇室服務(wù)。到了唐朝時期,首都長安也有鐘鼓樓,而且更加講究,早上報時的時候是敲鐘,晚上報時的時候是敲鼓,這便是成語“晨鐘暮鼓”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宵禁制度,一到晚上就不允許人們再出門逛街了,這一制度在北宋時期才被取消。而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宵禁制度可是一直被嚴格執(zhí)行的。而為了讓人們都知道時間,唐朝在長安的主要街道上都設(shè)立了街鼓,街鼓跟隨著鐘鼓樓報時,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宵禁的開始。
那如果在唐朝,如果有人違背宵禁制度怎么辦?答案是會被處以杖刑,而且唐朝還有因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殺的例子。
到了宋朝以后,城市的生活空前繁榮,北宋皇帝順應(yīng)民心,取消了宵禁制度。而人們夜晚出來逛街,也得知道時間,夜晚報時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們拿著鐵牌子或木魚沿街報時。古人將夜晚分為五更,每更一報時,所以報時又叫“打更”。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及宋朝以前的朝代,只在都城建立鼓樓。而到了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設(shè)立鐘鼓樓,其他大城市也有鐘鼓樓。比如如今西安的鼓樓,許多人可能以為與唐朝有關(guān),但實際上,西安的鼓樓修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間。
日晷和漏刻
知道了鐘鼓樓的用途,大家可能會好奇了,鐘鼓樓又是通過什么方法確定時間的呢?首先是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陽來測時,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了“日晷”,日晷利用太陽照出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測算時間。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小時。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鐘,所以古人管15分鐘叫一刻或一刻鐘。因此在古代,十二時辰就是一晝夜,每個時辰八刻鐘。
細心的朋友可能又發(fā)現(xiàn)了,既然日晷是利用太陽來測時的,那么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不就不能用了嗎?比如說陰天和雨天。
是的,確實是這樣。所以古人又發(fā)明了不受天氣影響的計時器——漏刻。漏刻是往銅壺里裝入一定量的水,讓它慢慢漏出,通過漏出水的量來確定時間,又叫“銅壺滴漏”。
物理好的朋友肯定又發(fā)現(xiàn)了,這么制作的漏壺實在太過簡陋,因為水面越高時,底部的壓強越大。所以就導致,水位高的時候滴得快,水位低的時候滴得慢。于是東漢時期張衡改進了漏刻,將其設(shè)計成二級漏壺,即增加一個漏壺,讓水的高度變小,流得更勻速,減小了時間計算的誤差。后世沿用了這種方法,在宋元時期還出現(xiàn)了更為精確的四級漏壺。
(容我在這里簡單介紹介紹張衡,我們都知道張衡有一個了不起的發(fā)明,那就是地動儀。但實際上,他的成就遠不止于此,他的發(fā)明還有瑞輪莢、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此外他還寫過一本數(shù)學方面的著作——《《算罔論》》。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會。張衡還是一位文學家,他的代表作《二京賦》、《歸田賦》是大家公認的漢賦中的精品。)
燃香計時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一定都聽過“一炷香的時間”之類的話,實際上這也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古代的燃香計時可是很嚴謹?shù)?,有專門用來香用來計時,這種香叫做“更香”,更的原意即時間的刻度。更香用燃燒速度均勻的木料制成,有的更香上還嵌有金屬珠,燃燒到固定時間時金屬珠會掉落,用以提醒時間。
燃香
這種香用來計時非常精確,宋朝時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燃香的精準度讓國外的人嘆為觀止。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高度評價燃香足以代替鳴鐘。而且燃香的價格低廉,一盤香可用一晝夜,明朝時這樣一盤香只需3文錢。
在明朝的時候,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自鳴鐘作為禮物獻給了萬歷皇帝,鐘表開始進入了中國。到了清朝時期,鐘表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在宮廷以及貴族家里。
時間在我們?nèi)粘5墓ぷ?、生活中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我們現(xiàn)在擁有了時鐘、手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每一時刻的時間。但是在古代,古人并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么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
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于這些人而言,讓他們?nèi)ド罹棵繒r每刻是不現(xiàn)實的。對這些貧困老百姓而言,他們最直觀的計時方式便是太陽。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就要開始一天的勞作,等到中午烈日當空,他們會簡單的休息一下,然后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勞作當中。當太陽下山之后,他們就回家休息、睡覺。這也是古代最直觀、最廉價的計時器了,如果遇到陰雨天,那么晨曦的公雞鳴叫也是古人重要的“計時器”了。
最辛苦的計時方式——更夫打更白天古人還可以通過太陽了解時間,到了晚上,對古人而言就沒有了這個天然的計時器。出于對晚上時間的需求,便是產(chǎn)生了一個專門計時的職業(yè)——更夫。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時常聽到這么一句話“三更半夜,小心火燭”。這句話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給百姓們提醒時間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防范火災(zāi)的發(fā)生。但是更夫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yè),在別人睡覺的時候,他還得出來巡街、報時。
最精確的計時方式——刻漏計時刻漏,是古代中國古代在計時器上的最精確的發(fā)明?!奥笔侵笌Э椎膲?,“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據(jù)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我國就發(fā)明了刻漏,只不過那時候大多是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這種泄水型漏刻會因為水的水壓而影響到漏水的速度,從而使得計時不準確。
后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受水型漏刻便應(yīng)運而生。受水型漏刻又稱多級漏刻,所謂的多級漏刻是指使用多只漏壺,上下依次串聯(lián)成為一組,每只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壺中滴水。這樣就避免了泄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時間誤差??梢哉f隨著時間的推移,刻漏已經(jīng)成為了古人最精確的計時方式。
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日晷在古代要數(shù)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那么日晷絕對是當之無愧。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guī)”。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日晷的晷針有點像時鐘上的分針、時針,而日晷的晷面則布滿了時間的刻度。在晷面上有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
此外日晷的發(fā)明時間也是極其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就開始使用了,中國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學會了使用日晷。到了1270年,在意大利、德國人們參考日晷發(fā)明了早期的機械鐘,可以說日晷是現(xiàn)代的時鐘、手表的鼻祖。
除了這幾種計時方式之外,古人還會使用焚香計時,我們熟知的“三炷香”就是一種相對準確的計時方式。還有火計時,是古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jié)的濕繩子來計時。所以沒有時鐘,古人照樣可以通過他們的聰明才智來計時。
明朝的萬歷二十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將鐘表帶進中國。那么,在沒有鐘表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通過什么計時呢?子時,丑時這些時刻又代表了什么?與我們現(xiàn)在的時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讓我們先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吧。
“小時”是怎么出現(xiàn)的?古人什么時候上班?什么時候吃飯?
最常見的一種計時方式就是十二地支計時法。古人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采用十二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到了北宋時候,古人又把一個時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因為這是一個時辰的一半,比一個時辰短,所以就叫做“小時”,這也是現(xiàn)代漢語中“小時”的來歷。
時辰的起點是子夜,也就是子時。子時分為兩個部分,就是“子初”和“子正”,也就是我們今天的23:00 – 01:00。
丑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01:00 – 03:00,因為古時候的這個時間段里,雞已經(jīng)開始打鳴了,所以丑時又叫做“雞鳴”。
寅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03:00 – 05:00,這個時候天已經(jīng)漸漸要亮起來了,所以寅時又叫做“平旦”和“黎明”。
卯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05:00 – 07:00,這個時候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所以卯時有叫做“日出”。在這個時間段里,古人已經(jīng)開始上班了。衙門里的官吏在這個時候開始查點上班的人數(shù),又叫做“點卯”,可見古人上班還真是夠早的。
辰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07:00 – 09:00,古人一般在這個時候開始吃早飯,所以辰時有叫做“食時”。
巳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09:00 – 11:00,這個時間段是臨近中午的時候,又叫做“隅中”。在隋唐以前,古人一天只有兩餐,沒有中午飯。隋唐之后,古人才開始“一日三餐”,也就是在巳時開始吃午飯。
午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11:00 – 13:00,這個時間段太陽升到天空的正中,所以午時又叫做“日中”。古人一般在這個時候午睡,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時間段小睡一下對健康有好處。
未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13:00 – 15:00,這個時間段太陽開始向西沉下,所以未時又叫做“日昳”。
申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15:00 – 17:00,古人在這個時間段開始吃晚飯,所以申時又叫做“哺時”。
酉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17:00 – 19:00,這個時間段,太陽已經(jīng)向西落下,所以酉時又叫做“日入”。
戌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19:00 – 21:00,這個時間段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所以酉時又叫做“黃昏”。
亥時是我們現(xiàn)在的21:00 – 23:00,這個時間段夜色已深,古人都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然入睡了,所以亥時又叫做“人定”。
午時了解過了,“午時三刻”的“刻”又是什么?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古人使用漏刻計時。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十二個時辰分為100刻,刻在漏刻的刻箭上。如果換算成現(xiàn)代計時單位,那么1刻就等于14分24秒。明朝始終傳入中國后,古人發(fā)現(xiàn)百刻制中的1刻不是整數(shù),于是到了清朝,古人又把一晝夜分為96刻,這樣1刻就是現(xiàn)在的15分鐘了。
那么,我們來算一算,“午時三刻”是什么時候呢?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案庇质鞘裁茨??
漢朝的皇宮中,值班的人員被分成五個班次,輪流更換值班,所以古人把這五個時間段稱為“五更”。
一更就是戌時,二更是亥時,三更是子時,四更是丑時,五更是寅時,對應(yīng)現(xiàn)代的時間段可以在上文尋找。
古人報時的方法是擊鼓和敲鐘,還在城市中建立鐘鼓樓,用來向全城的百姓報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傍晚時分,鼓聲響起,城門關(guān)閉,實行宵禁;黎明時分,鐘聲響起,城門開啟,百姓們就可以自由行動了。這也是“晨鐘暮鼓”這個成語的由來。
上一篇文章我們帶著孩子制作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日晷(詳見文章《五一丨出門人擠人,不如在家跟孩子這么玩!》),現(xiàn)在又了解了古人對時間的表達方式,可以在孩子觀察日晷的時候,把這些小知識講給他聽。我們期待下一次國學課堂的相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5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