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第一次偷襲荊州,劉備為何主動割地求和?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219年,關羽率軍攻打襄陽、樊城之際,孫權派呂蒙等人偷襲荊州,結果導致關羽被殺。人們對于這件事非常熟悉,其實在此之前,孫權還曾經(jīng)偷襲過一次荊州地區(qū)。劉備聞訊,親率大軍前往救援,雙方劍拔弩張,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可是最后仗卻沒有打起來,劉備主動割地,向孫權求和,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跨有荊益
事情還得從劉備“借荊州”說起。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依然占有南陽郡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陽地區(qū);孫權占據(jù)江夏郡以及南郡大部分地區(qū);劉備則攻取了荊州南部的桂陽、武陵、零陵、長沙四郡。劉備的地盤很大,但力量最弱,于是他親自前往江東,向孫權借南郡。周瑜死后,在魯肅的堅持下,孫權將南郡地區(qū)借給了劉備。
211年,劉備率軍入川,經(jīng)過幾年的戰(zhàn)斗,最終于214年奪取了益州,初步實現(xiàn)了“跨有荊益”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孫權聞訊后,于215年派人入川,向劉備索取荊州地區(qū),“使使報欲得荊州”。劉備沒有說不還,但卻找了一個借口,“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非常生氣,“遂置南三郡長吏”,結果全被關羽驅逐。
二、劍拔弩張
孫權勃然大怒,決定用武力奪取荊州。首先,他派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guī)等人,率兵兩萬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同時,“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最后,他親率大軍駐扎陸口,“為諸軍節(jié)度”。呂蒙善于用兵,兵不血刃,很快就奪取了長沙等三郡。劉備得到關羽的書信后非常重視,親率大軍來援救荊州。
劉備抵達公安時,麾下有五萬大軍,他立即派關羽率領三萬人,前往益陽地區(qū)。此時,呂蒙已經(jīng)攻取了三郡,他率軍北上,與“孫皎、潘璋并魯肅兵并進,拒羽於益陽”。關羽親自挑選了五千精兵,打算渡河交戰(zhàn)。此時,吳將甘寧主動請纓,率領一千人前去防守,他還揚言,“羽聞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p>
三、湘水之盟
雖然劉備、孫權各自集結了五萬左右的兵力,但這場戰(zhàn)爭并沒有打起來。雙方很快言歸于好,重新結盟,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也就是說,劉備將武陵、長沙兩郡割讓給了孫權。劉備既然已經(jīng)率軍親征,為何卻不戰(zhàn)而和呢?原來這件事與曹操有關。就在劉備、孫權劍拔弩張,準備為荊州開戰(zhàn)時,曹操發(fā)起了新的進攻。
215年,曹操親率十余萬大軍攻打漢中,張魯根本無法抵抗,屢戰(zhàn)屢敗。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一旦漢中失守,那么曹操就可以長驅直入,進入益州地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與孫權和好,以割地為條件,來避免兩線作戰(zhàn)。湘水劃界只是暫時緩和了雙方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集團的矛盾,幾年后,雙方圍繞著荊州再度爆發(fā)戰(zhàn)爭。
所謂的借荊州,也就是借南郡,劉備向孫權借的是荊州七郡之一的南郡。
南郡是荊州地理位置最重要的郡,南郡北連南陽郡,直達中原地帶,南通江漢平原及洞庭湖平原,直達南海,南郡向東是江夏郡,直達江東腹地,向西連接益州,是荊州及揚州進入益州的戰(zhàn)略咽喉,其境內(nèi)有長江貫穿東西,還有漢水從襄樊流到夏口匯入長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赤壁之戰(zhàn)和南郡之戰(zhàn)后,周瑜占領了南郡,劉備占領了荊州南四郡,之后,劉備出于自身戰(zhàn)略考量向孫權借南郡,孫權在周瑜去世之后,同意把南郡這個戰(zhàn)略要地借給了劉備,為什么這么重要的地方,孫權就愿意借給劉備呢?他難道不知道劉備是自己的潛在競爭者?
孫權當然明白,但是孫權同樣是出于自身戰(zhàn)略考慮,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周瑜去世。
周瑜在世時,是堅決反對孫權借南郡,并且周瑜還向孫權提出從南郡出發(fā),攻打益州的戰(zhàn)略計劃,孫權也同意了,但是周瑜在返回駐地的路上就病逝,周瑜死得太突然了,所有的計劃隨之中斷,而魯肅等人是贊同借南郡給劉備,魯肅建議孫權聯(lián)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
周瑜在世,劉備還真借不到南郡,即使孫權答應了,周瑜也會是劉備最大的一個威脅,也正因為周瑜突然去世,孫權才同意借南郡給劉備。
二、面對曹操的軍事壓力過大。
攤開地圖你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盡管劉備與孫權聯(lián)盟,但是劉備的地盤只有荊州南四郡,劉備所有的地盤與曹操都不接壤,而孫權恰恰相反,孫權所有的地盤都跟曹操交界,比如周瑜占領的南郡跟曹操的南陽郡交界,還有孫權的江東全部都與曹操的淮南地區(qū)交界。
換句話說,雖然孫劉是軍事聯(lián)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有孫權獨自在抵御曹操的軍事壓力,而劉備則偷偷地躲在荊州南四郡養(yǎng)精蓄銳,曹操盡管在赤壁之戰(zhàn)和南郡之戰(zhàn)失敗,但是力量仍然很強大,隨時卷土重來,并且曹操還在后方繼續(xù)操練水軍,這都給孫權軍事壓力。
如何讓劉備拿出實力來對抗曹操呢?而不是躲在孫權背后休養(yǎng)生息?孫權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劉備的地盤與曹操交界,而當時的劉備也正因為要向外擴張,才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這正合孫權心意,把南郡借給劉備之后,就能讓劉備來對抗曹操,分擔自己的一部分軍事壓力,孫權是出于自己戰(zhàn)略利益來考慮的。
三、孫權借南郡給劉備顯然有背后的政治協(xié)議。
孫權借南郡給劉備顯然不是白借的,背后有協(xié)議的,劉備至少要用兩個半郡來換一個南郡,在劉備借南郡的同時,就把半個江夏郡給了孫權,這半個江夏郡是之前劉琦的駐地,劉琦去世后,歸劉備了,雙方約定在劉備取益州之后,還要把長沙郡和桂陽郡還給孫權。
孫權在與劉備的協(xié)議中,并不占下風,相反還有很大的政治利益,所以就借了。
四、劉備當時并不強大。
當時劉備的實力還不算強大,僅僅只有四個郡,還是剛得到的,孫權當時的實力至少是劉備的數(shù)倍,劉備實力小,孫權才不擔心劉備壯大,孫權應該也考慮了,就算劉備不還,也要搶過來。
孫權后來偷襲荊州就是對劉備的不滿,劉備在奪取益州后,不愿意歸還桂陽郡和長沙郡,隨后在公元215年雙方爆發(fā)了湘水對峙,劉備迫于曹操的奪力,把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了孫權,到這個時候,孫權用一個南郡,得到了桂陽郡、長沙郡再加半個江夏郡,合計兩個半郡,孫權并不吃虧。
至少后來偷襲荊州,那是見不得劉備集團發(fā)展壯大,當時劉備在漢中擊敗了曹操,自稱漢中王,劉封、孟達又在上庸打敗了曹軍,關羽又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擒拿于禁、斬拿龐德、包圍襄陽與樊城,威震華夏,如果關羽拿下了襄樊,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都會感到恐懼,曹操甚至都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可見關羽有多厲害。
孫權當然不甘心劉備壯大,為了打擊劉備,所以偷襲了荊州,導致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同時孫權也為了保證自己江東的戰(zhàn)略安全,全據(jù)長江,這才是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的真實目的。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疆域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xié)議。對于湘水劃界來說,主要內(nèi)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于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于劉備。赤壁之戰(zhàn)后,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jù)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
周瑜去世后,劉備向孫權兩次索要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于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孫權在荊州只有江夏郡這一個郡了。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后,孫權自然需要向劉備討要荊州。在此基礎上,湘水劃界時,劉備從荊州分出長沙郡、桂陽郡這兩個郡給孫權。那么,問題來了,湘水劃界時,劉備實力不輸孫權,為何還要割地求和呢?
一
首先,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取得巴蜀之地,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收回荊州的南郡,劉備卻說:?當?shù)玫經(jīng)鲋輹r,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于是,孫權和劉備兩方的將領先禮后兵,不過,對于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自然不愿意讓出荊州的郡縣。因此,雙方不歡而散后,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余人馬于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彼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后來稱為?關羽瀨?。
不過,對于劉備來說,卻沒有和孫權長期對峙,而是選擇了退步,也即分荊州的兩個郡給東吳,從而避免雙方?jīng)_突的進一步加劇。但是,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了,公元215年時,劉備已經(jīng)奪取益州之地,整體實力完全不輸當時的江東。既然如此,劉備為何要割地求和,而不是和孫權一較高下呢?
二
因此,在公元215年的時候,曹操已經(jīng)攻下了漢中之地了。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和咽喉,一旦漢中被曹操長期占據(jù)的話,那么劉備的益州將面臨非常大的防御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平定張魯后,曹操沒有進一步攻打益州。但是,一旦劉備在荊州和孫權交手的話,曹操顯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的。換而言之,劉備在湘水劃界時選擇讓步,分出荊州的兩個郡給孫權,目的是為了專心應對曹操。因為相對于孫權,曹操才是劉備的主要敵人,這無疑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對于劉備來說,不能為了次要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
三
另一方面,不僅漢中的曹操虎視眈眈,劉備自己因為剛剛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所以面臨著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附的問題。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于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在公元215年的時候,劉備才剛剛攻占了益州,也即劉備在益州的根基不是非常深厚。
與此相對應的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則是割據(jù)數(shù)十年時間了。雖然劉璋已經(jīng)歸降了,但是,益州的文臣武將中,還有不少是忠于劉璋的,也即他們是迫于形勢才歸降劉備的。因此,如果劉備將益州的精銳長期放在荊州,以此和孫權交手的話,那么益州的劉璋勢力很可能就會蠢蠢欲動,甚至趁機發(fā)難,從而給劉備制造麻煩了。
四
最后,進一步來說,益州是劉備辛苦數(shù)年才攻占的,為此,劉備甚至付出了龐統(tǒng)陣亡的代價。對于得來不易得益州,劉備自然是非常珍惜的。況且,相對于荊州的數(shù)個郡,益州作為一易守難攻之地,無疑是更適合劉備建立基業(yè)的地方。換而言之,如果要在荊州和益州之間做出一個抉擇的話,劉備很大概率會選擇益州,而不是荊州。綜上,在湘水劃界時,劉備在整體實力不輸孫權的背景下,依然選擇了退步。對于湘水劃界來說,內(nèi)容就是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于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于劉備,湘水劃界之后,關羽實際上鎮(zhèn)守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而在湘水劃界之前,關羽則擁有荊州五郡之地。
夷陵之戰(zhàn),孫權大勝后派遣陸遜向魚腹浦追擊劉備,證明了益州的野心。但是,劉備沒有回成都,在白帝城駐扎后,孫權迅速改變策略,派遣劉備追求和平的使者。勝者的孫權為何在手下敗退,要求劉備和睦?其原因還是從劉備那里借荊州。
劉備在荊州埋下了禍根。
荊州是孫權家族的心肉。赤壁之戰(zhàn)之后,孫權和劉備趁著這個機會想要分劉表的領地。孫權為了實現(xiàn)為其父兄取得荊州的愿望,在騎強馬時,必須派遣周瑜奪回荊州,根據(jù)長江中流的戰(zhàn)略目標,利用長江天塹與曹魏對抗。周瑜執(zhí)荊州,身負敵箭,盡九牛之力奪取南郡,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劉備輕松地取得了江南零陵、武陵、長沙、桂陽四個郡,在孫權的大后方發(fā)展起來。
為了共同對抗曹操,必須借荊州。劉備在孫權的后方和平地上發(fā)展,地盤在擴大。我不想看孫權。孫權雖然在赤壁之戰(zhàn)中獲勝,但是必須付出巨大代價,與劉備結成同盟,對付強大的曹魏。只有讓劉備進駐荊州南郡,才能通過長江威脅曹魏,形成有效的同盟。得南郡,再劉備朝思暮想的大事,得南郡才能實現(xiàn)諸葛亮盛中對中的策略,北可伐魏,西可攻益州。因此,根據(jù)劉備的要求,在魯肅的調(diào)解下,孫權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并約定了歸還荊州的機會和條件。
劉備在荊州迅速發(fā)展壯大。有荊州這一風水寶地,劉備馬上著手實施隆中的策略,迅速取代劉璋成為益州之主,形成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初步局面。孫權看到利用自己的地盤發(fā)跡的劉備逐漸壯大,心里很枯燥。劉備在自己的扶植下變得強大,同時也是自己的妹妹丈夫。
夷陵之戰(zhàn)前夕孫權為什么要先和劉備求和。
公元221年7月,劉備已經(jīng)在益州稱帝建立蜀漢,就決定率領數(shù)萬軍隊出蜀討伐東吳。在此之前,無論是趙云等蜀漢大臣勸阻,還是孫權派來的使者前來求和,劉備都不予理睬,畢竟這一次出征不僅僅只是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還是劉備要奪回此前損失的荊州。
而孫權得知劉備軍隊來攻后,就多次派使者與劉備議和。只是劉備此時怒火攻心,在加上開局就占了優(yōu)勢,所以劉備根本不搭理孫權的求和。最后孫權在夷陵一帶大勝,戰(zhàn)敗了劉備。夷陵之戰(zhàn)失敗后,蜀國由盛轉衰,本來能在漢中與魏國大戰(zhàn)得勝的蜀國,成為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孫權取得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后,不僅沒有趁機入侵蜀漢,反而還派人去慰問劉備,并且將吳軍俘虜?shù)氖褴妼⑹慷妓突亓耸駶h國內(nèi),以再次祈求雙方言和。那么孫權作為戰(zhàn)勝方,為何會率先向劉備請和呢?
夷陵之戰(zhàn)后,吳蜀兩國已經(jīng)兩敗俱傷,如果繼續(xù)打下去,就會讓虎視眈眈的魏國趁虛而入。當時孫權雖然打了勝仗,贏了劉備,但劉備被削弱了,北邊的曹魏自然而然把東吳當成了最大的敵人,東吳就成了曹丕的主要對手。
當時劉備兵敗時,曹丕就已經(jīng)要攻打東吳了,這時還去打劉備,不是好選擇。搞不好還會被倆家夾擊,對自己不利,不排除魏蜀倆家也會聯(lián)手。要了解蜀國吃了夷陵的虧,曹魏承受了赤壁的債。若是魏蜀聯(lián)手,東吳是完全沒有機會的,被滅是肯定的。其實當時吳雖然勝了,但處境比劉備還要兇險。
孫權如此做也有一種意思,這是孫權以大勝之勢,主動放低姿態(tài),既彰顯了東吳的大國風度,又能試探劉備虛實。求和只是表達了孫權的一種態(tài)度,對東吳來說并沒有損失,這對于東吳而言是穩(wěn)賺不虧的;而孫權這么做了之后,劉備也好順著孫權給的臺階下來,兩家還有機會重歸于好,共同抵御曹魏。
而且雖然陸遜在猇亭一把火把劉備的七十萬軍隊燒的大敗而歸,但是蜀漢實力尚存,雖然元氣大傷,但是自保的能力還是有的。況且當時的蜀漢還有諸葛亮鎮(zhèn)守,趙云、馬超、魏延等當世名將還在,兩川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吳若要急攻,還要好好考量考量。
雖然東吳取得了勝利,但東吳也受到了很大打擊,需要時間去恢復。吳蜀之戰(zhàn)前期,吳軍也是節(jié)節(jié)敗退,后來幸得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才穩(wěn)住局面,反敗為勝。而且吳軍善水戰(zhàn)而不善陸戰(zhàn),江東與蜀地的氣候差異也很大,將士會不適應。
提起底孫權還是因為自己的實力不足,為了自己利益,為了聯(lián)合起來維持鼎足之勢,需要弱弱聯(lián)手才不至于被強大的一方吞并。所以,孫權才主動向劉備、諸葛亮求和,也是希望可以延續(xù)吳蜀聯(lián)盟,共同對抗大敵曹魏,以求共存于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6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