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寫字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說到古字,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人寫字是從右邊往左邊的。那么為什么古人的書寫習慣是這樣的呢?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解讀。說到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明確的定論,小編只是為大家講一下最可能的一種。
書寫習慣,說到底重點在習慣二字。習慣都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nèi)绾伪憷?,那么人們也就會慢慢的朝那個變得的方向?qū)⒆约旱牧晳T變化。
最初的龜甲和銅板,這兩樣材質(zhì)也不能折疊也不能卷起來。所有的文字都要刻在上面,人們根本沒有必要規(guī)定哪個字該從哪個開始。漸漸的人們對書寫的使用度也越來越大,為了讀書人方便攜帶,也為了便于獲取,人們開始嘗試使用木片,布塊,最后選擇了竹簡。
竹簡在當時已經(jīng)是非常輕便的文字物質(zhì)載體了,不但比布帛便宜,而且比獸皮的材質(zhì)更容易保存。然后借助工具將竹片穿起來,卷成一捆一捆的竹簡書。寫的時候先把竹捆放到平面上,展開一點,寫一點,只能從右邊往左邊,因為從左往右的話,手會碰到還沒有展開的竹捆。其實這也是為什么古人豎著寫字的一個原因。
大家想想,你坐在案前,你的右手邊臨著案的最右邊,每寫好一豎行的竹簡,就把竹簡向右移動一點,寫好的一豎行就耷拉在桌案的下面,而寫字的右手基本上不用動,不用挪到身體左邊去寫字,也不會弄花右邊寫好耷拉在桌案平面下面的字。是不是比從左向右些更省力啊,如果想要同樣姿勢從左向右寫,那么開始寫第一豎行竹簡題目的時候,只有第一豎行竹簡在桌面上,這種情況是搭不住的。而如果是從右邊往左邊寫,可以寫刻完需要的文字后再將竹簡剪斷。還有,這樣在閱讀的時候也更加便利。
當然,小編提出的這個觀點也只是猜測,但是這個猜想也不是憑空而生的,首先,中國人已知書寫習慣都是從右邊往左邊,也就是在竹簡被大量使用的時期,我們可以猜測,正是右手抽簡的這個動作習慣造就從右書寫。
最后,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我國造紙印刷技術(shù)技術(shù)進一步升級,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不論是西方國家出版的刊物,還是近代時期的報紙,都遵守著右手翻書的便利原則。
古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漢字有左右結(jié)構(gòu),也有上下結(jié)構(gòu),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皟浴弊志褪呛啝┑南笮巫?。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zhí)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zhí)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jié)構(gòu),影響結(jié)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盁o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沒有什么可研究的,有從左寫的,有從右寫的,有從上寫的,隨意性很大,主要是當時情況和方便情況。
男左女右!?。∨松?!人類才得以發(fā)展嗎!!所以女為始!?。。?!
可能造字的人是個左撇吧!
中國古文正規(guī)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換行。由于漢字的特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豎排成行;同時,漢字也并一定非豎寫不可,同樣可以橫寫,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橫排成行。在歷史上,除正規(guī)的豎寫方式之外,偶而也見有橫寫的,例如對聯(lián)中的橫幅必須橫寫。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tǒng)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次采用把從上到下豎排版改變?yōu)闄M排版,并刊登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xiàn)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fā)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zhuǎn)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shù)、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yōu)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jié)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有人開玩笑說,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著長的。還有人調(diào)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橫寫的,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搖頭,意思是在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獨樹新解的創(chuàng)新意識;中國的古是豎寫的,讀者讀者一邊閱讀一邊點頭,意思是說“對,對,就是這樣!”,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過成規(guī)的保守意識。
上述說法都有幾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用來作為攻擊我們祖先的把柄,所謂我們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么長的。因此有必要為古人分辯一二,否則,讓那些罵祖宗的聲音天天刺人耳膜,豈不是失責嗎?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大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僅在漢文橫排己成定局的時刻湊上一嘴,為之助陣,卻并沒有見到郭先生仔細分析古漢文豎寫原因。以郭先生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夠科學地全面地分析古文豎寫和現(xiàn)今改為橫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未見相關資料),那么就不會為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不談,僅就漢字的書寫來說,漢字是最適合豎行書寫的。在豎行書寫的方式下,漢字寫起來流暢連貫,有一氣呵成之勢,橫行書寫則容易出現(xiàn)停頓現(xiàn)象,難成氣勢。所以,書法作品大都是豎行書寫的,偶見橫行作品,其藝術(shù)性也往往比不上豎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適合豎行書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互相交錯進行二維布置。寫漢字時,總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筆,收筆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右上角補上一點,或向右上提筆帶出彎鉤,這類字適合在右邊橫著寫下一個字,但其僅占漢字的少部分;另一類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筆處,或者收筆于中間,這類字適合在下面豎著寫下一個字,占漢字的大部分。這里所說的僅是漢字適合豎行書寫的原因,漢字豎行書寫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飛機一樣無理。
現(xiàn)今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書寫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辭用來占卜吉兇的,后者則是寫有銘文的器物,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用于寫字以記事或記言的東西。日常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按照習慣行事的。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豎行書寫,說明當時人們習慣于豎行書寫,而這種習慣則源自當時的正常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jù)豎行書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形成完善熟練的書寫技術(shù)體系。這樣書寫體系就是,用刀子作書寫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條)作書寫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出字跡。
我們更有理由推測,我們的祖先從開始使用符號記事記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文字的。因為刀子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被發(fā)明出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則是先民們?nèi)粘I钪谐R姷牟豢苫蛉钡臇|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嘗試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劃圖形符號以幫助記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圖形符號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規(guī)范統(tǒng)一,也就能夠記錄更加復雜的事情,最終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統(tǒng),同時,在竹片木板上刻劃文字的方法也就習慣成自然,技藝也更加熟練,從而發(fā)展為成熟的書寫方式??鬃泳幹摹渡袝分饕獌?nèi)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堯典》和《皋陶謨》兩篇,文字古奧,少見孔子時期的語言特征,說明兩文不是口頭傳誦到孔子時代的,而是書寫抄錄流傳下來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壓刀,這就出現(xiàn)固定木板的問題。有人會說,把木板放在桌子之類的東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第一,古時候只有相當于現(xiàn)今茶幾一類的矮桌子,是吃飯專用的,桌子的多種用途是很晚以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第二,用刀刻寫要求很高的技藝,因而是由專業(yè)的刻寫匠,即刀筆吏來執(zhí)行,而刀筆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備桌子供書寫;第三,刀筆吏要隨時隨地準備記錄,更不太可能隨身帶上書寫用的桌子。因此,刀筆吏們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來解決,不外乎兩類方式:一是單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體其它部位的協(xié)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種固定木板的方式。這時要求木板比較寬大,大概需二尺見方,以便將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擠壓另一端,從而固定母好木板,騰出右手刻畫。這樣的木板能夠刻寫大量文字,從左至右可以刻寫下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字,自然可以橫行書寫的。古人可能嘗試過這種方式,但出于以下幾種原因而放棄了:一是由于刻寫費時費力,要求古人用以記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記錄一件事不過用字幾十個而已,寬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則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則大量浪費的弊端。二是,要保證刻寫時木板不致裂開,木板就相應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攜帶不便。三是,當刻寫到木板下半部分時,由于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勁兒,又使人感到拘束難受。
第一種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減木板寬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筆吏們自然經(jīng)過嘗試把寬木板改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這樣的窄木板大概寬四寸左右,長二尺左右,這就是“牘”。牘既可以橫持也可豎持。如果橫持牘片,由于刻寫文字的地方必須位于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寫時兩手掌心相對,雙臂夾角小,顯得特別別扭。只有豎持牘片,雙臂呈垂直狀,才顯得舒緩大方。如此以來由于牘片較窄,橫寫只能刻寫不足十個字,造成不方便,只有豎行刻寫才比較合適。
綜上分析,寬木板或橫持牘片是容許橫行書寫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棄,剩下的只有豎持牘片,從而決定,古漢文書寫方式必然是豎行書寫。
從牘片的面積來計算,每片牘大概能寫下一百多個漢字,基本上滿足一般記事記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記錄的太多,用到多片牘片,不很好地裝訂起來就會散亂,為以后的閱讀帶來不便,而牘片又的確存在著不便裝訂的缺點。若把牘片裝訂起來,大概只有在一側(cè)打孔然后用細皮條或繩子或銅環(huán)穿起來,但牘孔邊緣與裝訂物之間互相摩擦嚴重,容易磨損。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牘片簡化成簡條的方法。簡條容易編系成冊,用耐磨損的細皮條分別拴捆簡條兩端,從而把許多簡條連成一體,很方便卷折,卷折時皮條與簡條之間摩擦較少,因而長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簡條數(shù)量合適,卷起來的簡冊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極其牢靠地握住簡冊,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寫。簡冊的另一大方便之處是便于攜帶,一個刀筆吏隨身可以攜帶多個簡冊,足夠他寫上幾天的。這樣,古人就找到了兩種用于正常書寫的材料——牘和簡冊,記錄時字數(shù)少時用牘,字數(shù)多時用簡冊。
如果古人僅僅使用牘的話,豎行書寫時既可以自左向右換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換行。相對說來,向右換行更好一些。因為,首先單個字是的書寫順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順序相反,那么先寫出的部分就會被刀(筆)尖遮住,從而導致不容易把字寫漂亮。其次,向右換行就會把最先寫成的豎行留在左邊,就不會被持刀(筆)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問題是古人為什么放棄比較自然的向右換行的方式,卻最終采用了向左換行的方式呢?這實際上由簡冊的特點決定的。
或許又會問,既然有了簡冊,是不是可以在簡冊上橫行書寫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寫字,簡冊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從而導致無法刻寫。第二,橫行書寫就要求左手橫握簡冊,與橫持牘片道理一樣,不便于刻寫。因此,古人們只有像用牘片寫字一樣,左手豎握簡冊,右手持刀(筆)在一特定簡條上外側(cè)一面刻寫,如果在內(nèi)側(cè)刻寫,則不易固定正在寫字的簡條。
在簡冊上寫字換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換行和向左換行兩種方式。先分析向右換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這時就要求簡冊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寫時把簡冊向左卷,使正在刻寫的簡條位于左手掌心處。簡冊的卷動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從左手腕處向左卷出,這樣卷出的簡條數(shù)量較少時還可以,但數(shù)量一多,卷出的簡條受到左腕的阻擋不能自然下垂而頃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緊剩余簡條,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側(cè),要想查看則必須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卷在左手掌中,這樣首先就導致前文被壓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為嚴重的是,當寫滿一圈后,外層簡條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疊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說,無論簡冊如何卷動,在向右換行的書寫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這還僅是用刀作筆的情況,當毛筆出現(xiàn)以后,更不可能把簡冊直接在左手中卷動,否得會搞壞墨跡未干的字。
向左換行要求簡冊自右向左卷起,寫滿字的簡條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處卷出,要查看前文時只需持刀(筆)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簡條即可。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古人向左換行的書寫習慣。為了統(tǒng)一書寫形式,在牘上也采用向左換行的辦法。
有人或許又會說,紙發(fā)明以后,古人為什么不改為橫行書寫呢?這是習慣問題,而且在大量引進西方文化之前,豎行書寫并沒有太大不便,人們自然也就不會考慮改變習慣適應新形式。不信你把習慣用右手改為左手試試,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綜上所述,以刀為筆、以簡冊為書寫材料的書寫特點,決定了中國古文豎行書寫向左換行的方式,這是不科學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