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歷史大家孟森在起著作《明史講義》中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孟森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愛好者所接受,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朱元璋,特別是朱元璋基本上沒有享受到任何前朝的權利,而是完全憑借著自己的奮斗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天下,而這樣的經(jīng)歷,其他的任何朝代幾乎都沒有。
而中國人對于篡位的定義,顯然是指那些,做臣子的沒有履行臣子對君主盡忠的義務,反而是反客為主,干掉的老板,然后自己成為老板的逾越的行為,而他干掉的老板的資源也都是老板提供的。
除了漢朝與明朝的建立,其他的朝代建立都是采取“吃老板的飯,卻砸老板的鍋”的“篡位”方式獲得政權。
唐高祖李淵是奪了老板加大表哥的楊廣的皇位
唐朝的開國建立者是李淵,他當時受封唐國公,是正兒八經(jīng)的公爵,而且還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也就是說隋煬帝的老媽是李淵的親姨。
楊家和李家都是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的八柱國的后代,而且也都是因為互相聯(lián)姻成為了親戚套親戚,李淵的老爹死得早,而他的姨父正式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楊堅也確實很看重李淵,加上本身李淵家世顯赫,李淵可以說在隋朝是位高權重,到隋煬帝楊廣時期,李淵是晉陽留守,晉陽是現(xiàn)在的太原,這里在隋唐時期太過重要,北面直接面對突厥,對內有距離大興(長安)很近,可以說隋煬帝是很信任李淵的。
可是天下大亂,隋煬帝蝸居在揚州之后,李淵卻在晉陽起兵,然后一路砍殺楊廣的忠實小弟,然后殺入大興城,也就是長安城,先是在楊廣還活著的情況下,直接用力楊廣的孫子楊侑為皇帝,后來又干掉了楊侑,自己稱帝,可以說完全砸了老楊給吃飯的鍋,然后自己借著老楊家時代的權勢直接上位,所以從根子上說,臣子反主子,那么就是符合篡位的定義了。
宋太祖趙匡胤是奪了信任提拔自己的老板兒子柴宗訓的皇位
趙匡胤生活在五代時期,這個時期政權更迭的非常頻繁,50多年里號稱是正統(tǒng)的中原地區(qū)就更換了五個王朝和10多個皇帝,而趙匡胤投軍在北周,也正是他表現(xiàn)出色作戰(zhàn)勇敢,后周世宗柴榮沒少提拔趙匡胤,可以說趙匡胤的每一次進一步,都是柴榮提拔的結果。
如果柴榮能夠活得久一些,他也許真的能夠收復燕云和一統(tǒng)天下,也能有足夠時間培養(yǎng)的他的兒子,而且也能夠鎮(zhèn)得住他手下的趙匡胤等這些軍頭,可惜他英年早逝,留下的只有幼子。
結果就是趙匡胤在手下軍官們的鼓動下,利用柴榮生前給予他的權勢,發(fā)動陳橋驛兵變,從高級打工仔變成了老板。由臣子變成了皇帝。
所以這是當然的篡位。
一幫人說了半天,連什么叫正不正都不知道,所謂得國正,最簡單三條
第一自己造反,不是一開始為了自己野心,而是被逼無奈,以及拯救萬民。歷史上一大票造反者都是為一己之私,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農(nóng)民起義因為活不下去被逼無奈才造反,只不過大多失敗了,只有劉邦朱元璋成功了,劉邦開始從未想造反,只是趙高弄權,導致秦法混亂,劉邦跟陳勝吳廣一樣,都因為秦法嚴苛,執(zhí)行也死不執(zhí)行也死,干脆造反活命。
朱元璋更不用說了全家本來是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結果被元朝逼得餓死,他造反一開始更為了吃口飽飯,以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理想。這兩人都不是為了自己野心造反。
而魏晉隋唐宋元清開國君主都是為了自己野心造反,而不是活不下去被逼無奈才反。
第二條,開國皇帝有沒有深受皇恩,當?shù)那俺实鄣墓?,卻為了自己一己野心當白眼狼,造反背主。
周是商臣,秦是周臣祖上靠周分封才建國,漢朝劉邦只是秦朝的亭長,亭長是吏,在古代只有官才算吃國家的飯,不入流的吏是由當?shù)毓俑哉械?,跟朝廷皇帝沒關系,也沒有上升渠道。
魏就更不用說了,曹操他爹是漢太尉,他自己開始是漢治安官,一路做到漢宰相。
晉司馬家也不用說了,隋是北周皇親國戚重臣,唐是隋皇親國戚。宋太祖深得后周君主恩賜重用。而清的祖宗,愛新覺羅猛哥帖木兒早在明朝永樂時期就主動臣服明朝,被明朝提拔建州衛(wèi)指揮使,并且世襲。
到了努爾哈赤這一代,因為明朝誤殺努爾哈赤他爹,為了補償他,明朝還破例冊封他二品龍虎衛(wèi)將軍,各種恩賜和寬縱,結果導致努爾哈赤乘機坐大統(tǒng)一了女真部,加上萬歷三大征,打光了國庫和精銳,小冰河自然災害到來,世襲皇恩的努爾哈赤乘的明朝內憂外患,為一己之私公然背主造反,屠光遼東漢人。
而不受前朝皇帝恩惠來說,這點明朝朱元璋可謂最正,朱元璋祖上八代都是農(nóng)民,元朝皇帝對朱元璋家族可謂半點恩惠沒有,所謂臣受君恩,君受民恩。臣子的地位俸祿是皇帝給的,皇帝國家的一切是百姓給的。朱元璋一家為了給元朝皇帝納稅全家先后被逼餓死,朱元璋不但不欠元朝,元朝皇帝還欠朱元璋一家的。
第三,開國皇帝建立的大統(tǒng)一王朝,百姓認可度是否超越前朝,漢代秦,從此華夏民族以漢人自居,無人反漢復秦。明取代元,讓華夏漢人重拾山河,拯救華夏漢文明,讓北方漢人,和南人,重為一個民族。也沒有百姓打出反明復元口號。
到滿清入關,不但漢文明文化衣冠從此蒙塵,一路各種屠殺數(shù)不勝數(shù)。
百姓認可度也極低,百姓反清復明的聲音就沒停過,滿清不得不用高壓政策,各種文字獄,各種燒書篡史,各種大屠殺來維護自己血腥政權。
以上三條,滿清每一條都不正。
清代 歷史 學家孟森曾說過:“ 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意思是說,漢高祖 劉邦 和明太祖 朱元璋 是得國最正的帝王,其他朝代有的是以臣叛君,有的是竊取他人的政治果實。以清朝為例,萬歷年間,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明朝建州左衛(wèi)的官員,后來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薩爾滸之戰(zhàn)擊敗明朝,其實是典型的以臣叛君行為,但是,清朝的統(tǒng)治者不這么認為,因為他們有另一套理論。
康熙晚年曾說過:“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笨滴醯囊馑际钦f: 我大清得國最正,比漢朝和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康熙話不是信口雌黃,他解釋說:
這番話的意思是說,最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并沒有奪取天下之心,只是后來明朝被闖王李自成所滅,崇禎帝自縊,明朝的百姓六神無主,主動跑到關外迎接清軍幫助,清軍才入關擊敗李自成,而后繼承大統(tǒng)。所以,我們不是亂臣賊子,我們只是幫明朝趕走叛賊而已。
其實,這番話很難自圓其說,如果說清軍入關是為了幫助明朝趕走李自成,那在趕走李自成之后清朝統(tǒng)治者為何不把江山還給明朝呢?為什么還要一個勁地把南明滅掉呢?還有,李自成入京后,明朝百姓有邀請清軍入關嗎?吳三桂能代表明朝臣民嗎?
康熙也知道自己這個說法有一個巨大的漏洞,如果有一個朱元璋的后裔能夠承認清朝的江山不是從明朝手里搶來的,而是幫助明朝滅李自成的,那就能說得通了。關鍵是,清軍入關后,朱元璋的后裔被殺得差不多了,僥幸活下來的也都偷偷改名換姓,康熙若想找真正的朱元璋后裔,十分不易。終康熙一朝,康熙都未能完成這個心愿。
康熙不但沒能找到真正的朱元璋后裔,反而遇到了許多冒牌貨。康熙時期,“反清復明”的聲音此起彼伏,“朱三太子”竟然出現(xiàn)過60多次,真真假假難以分辨,讓康熙十分苦惱。
雍正帝是個實干主義者,他登基后,意識到上述問題的重要性。于是,雍正煞費苦心,派出多名心腹在全國范圍內尋訪,不僅要找到朱元璋的后裔,還必須要找一個聽話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雍正二年,雍正終于找到一位朱元璋的后代,此人名叫 朱之璉 ,乃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直系后代。
原來,明朝崇禎年間,朱之璉的祖父朱彝某是薊遼總督洪承疇軍中的監(jiān)軍,松錦之戰(zhàn)后,洪承疇投降清朝,朱彝某和他的兩個兒子皆成了清軍的俘虜,為了活命,不得已投降清朝,加入了漢軍旗鑲白旗,成為了一位旗人。朱之璉出生于清朝康熙時期,康熙三十一年,朱之璉憑真才實學考中進士,授亳州知州,朱之璉勤勤懇懇,造福一方,升任正定知府。
因為朱之璉身份的特殊性,從他出生起,身邊之人雖然知道他姓朱,但都不知道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朱之璉自己也諱莫如深,不敢輕易提及。雍正經(jīng)過明察暗訪,摸清了朱之璉的底細,召朱之璉進京。朱之璉接到圣旨后,脊背發(fā)涼,以為自己必死無疑。
沒想到,朱之璉剛到京城,就受到一系列優(yōu)待。一日,雍正召朱之璉入宮,朱之璉磕頭行禮完畢,雍正告訴朱之璉:“你的知府恐怕做不了了?!敝熘I心中暗叫不好,沒想到雍正又說:“你既然是明朝皇室后裔,朕當然不會虧待于你,從今日起,朕封你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給你全族人抬旗,抬入正白旗(上三旗)?!?
朱之璉在驚愕之余,趕緊伏地磕頭謝恩。隨后,朱元璋又給朱之璉一個任務, 讓他每到春秋兩季都要以朱元璋后裔的身份前往明十三陵掃墓,并且承認清朝的合法性。 朱之璉不敢不答應,如此一來,雍正的目的就達到了。
乾隆時期,朱之璉的一等侯正式被賜名為“ 延恩侯 ”。但乾隆規(guī)定,延恩侯每年去祭祀明孝陵,不得穿明朝服飾,不得按明朝禮儀,一切事宜都需要提前稟告才能施行。也就是說,所謂的“延恩侯”,看似不錯,其實不過是個擺設,有名無實罷了。
延恩侯從雍正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清宣統(tǒng)時期,一共繼承了十二代。延恩侯雖然衣食無憂,但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清朝滅亡后,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勛貧困潦倒,竟然私挖明陵盜取財寶。子孫挖祖先的墓,真乃奇葩。說到底,這種情況是雍正當年別有用心造成的。
根據(jù)清史學家李治國先生的考證,朱之璉的身份疑點很多,不一定是朱元璋后裔。其實,這就多慮了。不管朱之璉是不是朱元璋的后裔,雍正都會承認他是真的,因為延恩侯存在只有一個目的: 宣告清朝的正統(tǒng)性 ,所謂的朱元璋后裔祭祀明孝陵,只不過是幌子。
從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以來,劉邦在秦朝末期亂世當中脫穎而出,建立了漢朝,作為歷史上第二個王朝,漢朝可以說是很強大了,而且在歷史當中的地位也很重要,為后面朝代的發(fā)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從西漢發(fā)展到東漢,漢朝整整存在了四百多年,在這四百多年當中,漢朝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帝王。而明朝,作為中國史上最后一個漢人建立的朝代,在明朝時期開始重視科技,所以明朝的武器裝備十分強大,而且似乎已經(jīng)相當于我們如今的大炮,威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劉邦和朱元璋,都出身卑微,創(chuàng)立了漢明,一個從小小的亭長走向了皇帝,一個從乞丐走向了皇帝,然而在這么多朝代當中,很多人給漢明的評價就是,得國正者,唯有漢明。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當你仔細了解過后,你就會覺得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在清朝時期,滿人進入中原,他們也說自己的國家來路很正,可是清朝絕對不是真正最正的。
先說一個秦朝,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也讓中原徹底的統(tǒng)一,貢獻巨大這個大家都清楚,但是卻有一點,那就是當初秦始皇是殺掉自己的宗主國周王室,所以才建立的秦朝,這是篡位,并非正,而晉朝時期更是如此,司馬家本為曹魏的官員,也是屬于篡位而來建立的晉朝,而且在晉朝成立之后,反而讓國家更加陷入了混亂。讓中原的百姓都陷入了長時間的痛苦。
后來楊堅野心勃勃,面對亂世,他逼迫宇文闡讓位,本來只是北周的丞相,最后建立了隋朝,因此按道理也算是篡位了,而到了唐朝,李世民盡管把唐朝發(fā)展到了貞觀之治,在政治軍事上都空前繁盛,讓其他國家都紛紛佩服,但是李淵建立唐朝,也屬于是篡位,當時隋朝末期天下大亂,李淵起兵稱帝,但是呢,按道理來講,李淵和楊家是有親戚關系的,是他的外甥,外戚也是篡位把。
后來唐朝結束,又開始亂世,進入了五代十國,當時后周柴榮本為皇帝,在他去世后,只剩下幼兒寡母,趙匡胤美滋滋的開辟了自己的宋朝,也是篡位。元朝清朝更不用說了,都是外族直接攻入中原,殺掉了不少中原的百姓,得國也不能說正。
我們來分析一下漢和明,這兩個比較下來,得國應該是最正的,當時漢朝是從秦朝末期的基礎上打下來的,也可以說是從項羽手上打下來的,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是正確的選擇,當時秦朝末年,處于亂世當中,秦二世暴政讓百姓十分痛苦不堪,而明朝比漢朝還要正,當初明朝推翻的是元朝,那么朱元璋等于是振興了中原,盡管元朝在歷史上讓國土面積達到了巔峰,但是王朝存在的時間非常短。
所以漢明才是得國正的朝代,這個評價不是沒有道理的,漢朝發(fā)展起了中原文化,而明朝的武器又十分先進,只不過到了清朝這些武器都沒派上用場,他們是從馬背上打來的天下,因此對于武器也并不重視,所以導致最后出現(xiàn)了那樣的結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1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