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服飾,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序言:宋代作為重新將五代十國一統(tǒng)之后的朝代,在服飾上面延續(xù)了唐代和五代的服飾,但偏偏又獨自形成了宋代獨特的服飾。唐代服飾華麗、大氣而且能夠袒胸露乳,宋代卻又質樸和簡略這是一種服飾上的很大差異。雖然宋代服飾沒有那么鮮艷,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通過本文的描述來尋找宋代服飾形成的原因。
宋代文官帶來的儒雅風氣改變了服飾的變化
談起宋代就不得不談宋代文官,華夏文明兩千年,宋代文人可謂是達到了歷史地位最高。范仲淹、晏殊、蔡襄、王安石各大詞人層出不窮。這是因為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結果,唐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為把軍權下放到了各個省導致軍閥割據(jù),作為一統(tǒng)天下的趙匡胤自然不會讓這種事情發(fā)生,開啟了一系列的限制武將的政策。
興科舉,重文風的社會風氣帶來了文人蓬勃時期。宋代的科舉制度的改革可謂是促進了文化上的繁榮,在宋朝以前科舉制度往往是門閥貴族所掌控,在科舉改革以后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走向了科舉。越是寒門越是中官那就越對朝廷忠心。于是讀書的風氣在民間傳遍,成為“男兒與遂生平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文化氛圍。
隨著科舉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士人進入了朝廷,而這種重文風的傾向體現(xiàn)在對文官的豐厚福利和待遇。世人都以文人雅士為做人標準,此時文人的形象在社會中大大增加,那么文人的審美就會影響到世人的審美。這種審美到了服飾之上就是一種奇特的文人氣質:儒雅,簡樸。所以人們對服飾上的顏色就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
唐代的絢麗,宋代的樸素給人一種展現(xiàn)文人當家的時代,從文武百官到了平民百姓都在進行著復古的儒雅化,可見文人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
上行下效的崇簡帝王帶來的簡樸風氣
在宋太祖剛剛建國之后,正是休養(yǎng)生息的時候。宋初的皇帝往往以節(jié)儉為美德,對奢侈的珠寶反而不太喜歡,甚至縮減宮中用品來援助各地的災情。所以這些華麗的金絲和珠寶服飾在宋代服飾上出現(xiàn)得還是比較少的。奢靡之風盛行不起來,而文人又潔身自傲,對于孔圣人書中的金財珠寶如糞土銘記在心。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服飾奢靡風的變化。
上行下效在宋朝是十分重視的,這往往是理學在君王的制約上。“存天理、滅人欲”使得君王不再擁有個人的人性更多的是天子的威嚴和對百姓的愛戴。所以皇帝往往對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來鳴警世人,并且君王的所作所為往往受到文官的制約和納諫,足以看出君王的行為帶來的影響。
君王行為與天理連接起來這更加束縛了皇權的靈活性,這種束縛在君王和百姓之間成為了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所以在服飾文化上都以君王所倡導的為主,在宋代君王內部的服飾變化是非常大的,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這種服飾變化不是更加的奢靡或者簡約,而是呈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意義。
在這君王節(jié)儉的風氣下,王公貴族和大戶人家更不能高于帝王,紛紛以節(jié)儉為美德,加之文人的歌頌所以不管是服飾還是器具都是以簡約化而出名。這種風氣便影響到百姓的生活,所以百姓也不貪圖榮華富貴都安安穩(wěn)穩(wěn)的農耕,服飾更是簡約,往往穿一大袍就去農耕。
理學上的服飾制度更加嚴明
宋明理學是儒家在宋朝時的發(fā)展,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對于孔孟之道加以傳承成為社會的思潮。而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代表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在宋代三綱五常和綱常禮教更是嚴明,作為文官深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對于“禮”更是嚴格尊崇。
這種禮數(shù)是一種嚴格的等級觀念,來源于周禮,孔子一行人在春秋戰(zhàn)國的努力就是竭盡全力把時代回歸于周禮的統(tǒng)治之中。將君主人倫的關系加以嚴格,強調了高低貴賤之分,隨著不斷地發(fā)展服飾也隨著這種制度加以改變。試圖恢復周禮帶來的等級秩序,在服飾上往往添加一些明顯的圖案來區(qū)分之間的等級觀念,這與當時強調與孔孟之學相匹配是相同的。
所以君王的服飾,在宋代改變次數(shù)是十分多的,目的是一樣的是將等級完全地分離,這是周禮的一種表現(xiàn)??梢哉f在宋代對于孔孟之學出現(xiàn)了比其他幾代更加完整的傳承。
隨著孔孟之學的興起,對于儒學更是復蘇,服飾常常以儒家樸素為風向。論語中記載: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是一種倡導淡雅、簡樸的審美追求。與其說宋代服飾是儒家的影響不如說宋代服飾是儒學的代表,這種審美傾向將會深入整個宋朝形成獨特的服飾文化。
評價
服飾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的物質代表往往對研究一個朝代擁有者重要的意義,服飾的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文化。不管是從周到清服飾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可以認為每個朝代想要區(qū)分與前朝之間的聯(lián)系但都是從繼承中得到了發(fā)展形成每個朝代獨特的文化。
而且從服飾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之間民族融合的趨向。服飾的變化反而出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的服飾特點融合,也就是民族融合的趨向,不管是唐代與少數(shù)民族的往來還是宋代被少數(shù)民族進行侵略。這都是在民族之間的交流從而帶動了服飾文化的交流,作為當時的服通過這種服飾文化更能體現(xiàn)民族融合的趨勢這對華夏民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宋代服飾 文化 特色有哪些,希望你喜歡。
宋代服飾文化特色
女服
命婦之服
宋裝繼承唐裝遺制,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倉山出土了一座墓葬,從眾多的陪葬品中可以瀏覽到宋代女裝的全貌。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難產而死的十七歲少婦,是南宋時期的貴族婦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是上乘 物品 ,出土的衣妝配件十分齊全。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其式樣均具有宋代風格,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采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縫和貼邊裝飾。
單夾衣有前身短后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采用印金、 刺繡 和 彩繪 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文物中還有三種長褲,即開襠的單夾褲,開襠的絲棉褲和滿襠的右側開片褲。長褲是古代女子的內用服式,由于有裙遮蓋,所以當時的褲子更強調實用性,全用素羅、素絹縫制,無花邊裝飾。所謂無襠或開片,主要是為使用方便而設計。這些長褲一般尺寸是:褲長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圍為二尺至二尺四寸;褲口寬為七寸至一尺,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
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襖、裙、衫、褲、肚兜、綬帶、鞋、襪、香囊、粉撲、裹腳布、荷包和例假帶等數(shù)種。為后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妝,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男服
公服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qū)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guī)定,服用紫色和緋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qū)別。時服是按季節(jié)賜發(fā)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賜發(fā)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wèi)步軍,賜發(fā)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常服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guī)定和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tǒng)用明黃色制衣,官臣不得亂用。據(jù)文獻記載,由于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平民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詩人陸游曾寫道?業(yè)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之人服用。由于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衫?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為?窄衫??!? 清明 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于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guī)定以涼衫為吊喪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輿服志》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于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纻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著褲質地也十分講究,以紗、羅、絹、綢、綺、綾為多,并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平民勞作時著褲質地比較粗劣。
儒生服
1975年從江蘇金壇地區(qū),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該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職的庶人子弟,太學士周?。由于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從質量到數(shù)量均較為遜色。從古至今男性與女性在衣著儲備上生前 自然 有別,但在死后更明顯不同,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這種男性特點。陪葬物中有單衫、夾衫、絲錦袍、短衣和無底的紬襪褲等,比較簡單。衣物大多是合領、交領和圓領式樣。
宋代服飾內容概述
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的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wěn),并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xiàn)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xiàn)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并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于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清朝的三寸金蓮不同。據(jù)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后來的大。青樓文化是宋代特殊的一面。青樓女子雖然命苦,卻不乏才貌雙絕者。人稱"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稱著的這類女子多居住于長江沿岸,衣著扮相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宋代服飾簡史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tǒng)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經濟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個朝代的服飾差異。
唐代服飾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xù)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chuàng)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tǒng)的龍、鳳圖案并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于表現(xiàn)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fā)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tǒng)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tài),建立了統(tǒng)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fā)達,生產力極大發(fā)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tǒng)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tǒng)。
唐代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tǒng)一。在婦女中間,出現(xiàn)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tǒng)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懊槛鞀Z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yè)。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qū)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云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于唐朝采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并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宋代服飾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xié)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tǒng)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 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制,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xiàn)過著"氈笠"、"鉤(敦下+土)"(襪[衣旁+夸])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guī)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guī)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于這些規(guī)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繡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fā)垂肩,有的云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fā),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兩個朝代各有各的特點,還有就是同一朝代,不同階層的服飾也是有差異的。
如果你是說女性平民日常打扮的話,那大概是因為理學吧~
但是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小毛病啊,范圍有點廣了~
而且與唐代相比,宋代男裝也沒有“更拘謹”啊,反倒是短衣漢子滿大街都是,忙著搬東西,送外賣~~
轉自知乎網友 改nm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5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