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張良為何甘愿做謀士也不稱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后,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zhàn)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結(jié)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堅實基礎(chǔ),劉邦稱他“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劉邦曾贊揚說張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張良與蕭何、韓信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漢初三杰”。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zhàn)”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zhàn)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細讀歷史,很多人不免會問:張良為何甘愿做謀士也不稱王?
其實,張良不是沒有為王的雄心。陳勝起義之初,張良也曾聚眾百余人。但是張良的城府很深,就像下橡棋一樣,常人只能看一步,張良卻能看三步。張良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沒有做王的政治手腕,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充其量就是塊做謀臣的“料”,他與劉邦只能是“帥才”與“將才”的關(guān)系。
同時,張良的胸襟也決定了他不會稱王。當(dāng)初,張良投奔劉邦的目的在于報國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秦朝推翻了,張良目的也就達到了。平定天下論功行賞時,劉邦封侯,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作為封邑,但張良只要一萬戶?!稘h書列傳》記載了張良的原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p>
漢朝建立后,劉邦封包括韓信、張良、蕭何在內(nèi)的7個異姓功臣為侯,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張良這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元老卻激流勇退,稱病不上朝,過起了閉門謝客的隱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張良便向劉邦表示,從此以后想學(xué)習(xí)“辟谷”、“輕身”之術(shù),拋棄人間世事,不食人間煙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張良便借口體弱多病,逐漸從官場中抽身,不再過問政事。
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封侯之后,張良“乃學(xué)辟谷”,聲稱從此之后要追求修道成仙。“辟谷”就是不吃飯。劉邦的夫人呂后當(dāng)年就很不理解張良的行為,勸張良說:“人生那么短暫,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張良的這些作為都是表面現(xiàn)象,其實是“明哲保身”之舉,這也是張良的一個計謀。劉邦是個什么樣的人,張良也早就看透了。
所以,功成名就之后,張良見好就收,聰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學(xué)道,去游玩,閉門不出,逐漸“名正言順”地從官場中退出,倒也不失為明智之舉!這種超脫之舉,才使得張良與眾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終的結(jié)局。
當(dāng)初,張良曾勸韓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韓信不聽勸告。直到人頭落地之前,韓信才悟透張良的苦心。在被殺之前,韓信曾發(fā)出了那句流傳千載的哀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張良能安然無恙,呂后也起了很大作用。有段時間,劉邦欲廢掉呂后的兒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呂后想保住兒子的王位,卻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張良求教。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當(dāng)今天下有4位大賢人,皇上想見卻見不到。太子若能請他們?yōu)樯腺e,皇上看見了肯定會對太子刮目相看,就不會廢掉太子了。”呂后按照張良的計謀而行,果然使兒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呂后當(dāng)然對張良十分感激。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搓帲ń駥俳K)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嘤谏嫙o著,于不得已時,在熟人家里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dāng)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qū)n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dāng)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配劍從軍,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zhàn)死后,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只是充當(dāng)一名執(zhí)戟衛(wèi)士。他多次向項羽獻策,均不被采納。于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dāng)將才使用,只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后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確信韓信為稀世之才,遂舉行儀式,拜為大將。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韓信派人修復(fù)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的棧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卻率軍悄悄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大敗章邯軍,一舉拿下了關(guān)中地區(qū),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韓信引兵出函谷關(guān),將兵鋒逼至洛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項羽所屬的封國,先后歸降。然后便與齊趙聯(lián)合共謀擊楚,四月,大軍就已進至楚都彭城。攻勢之凌厲,令人贊嘆。未想劉邦進入彭城后就把防務(wù)丟在一邊,遍搜寶貨美人。正在與齊軍鏖戰(zhàn)的項羽聽說彭城失守,急率三萬精騎星夜趕回,一戰(zhàn)將劉邦擊敗。韓信聞訊即刻趕來收集潰敗的部隊,和劉邦在洛陽地區(qū)會師,又成功地進行了阻擊戰(zhàn),在京縣、索亭之間把楚軍打得大敗,使項羽西進的兵鋒頓挫。戰(zhàn)線最后在滎陽穩(wěn)定了下來。
劉邦兵敗彭城,齊、趙、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領(lǐng)兵攻魏。魏王豹陳重兵于黃河?xùn)|岸的蒲坂,韓信針對魏軍部署,將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用木框架綁扎瓦罐做成臨時渡河器才,從上游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xiàn)在魏軍背后,大破魏軍,俘獲魏王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韓信又引兵東向閼與,活捉代相夏說,收復(fù)了代郡。這時,劉邦卻命韓信急調(diào)其力主至滎陽加強該地守備,故韓信只帶了萬余部隊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和趙軍統(tǒng)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于太行山區(qū)的井陘口,占據(jù)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zhàn)。韓信先以兩千輕騎,乘夜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側(cè)后方埋伏。天明后親率主力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誘使趙軍出營攻擊。漢軍背河而戰(zhàn),無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戰(zhàn)。預(yù)先伏下的兩千輕騎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狀,軍心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趙軍統(tǒng)帥陳余,生擒趙王歇。接著,韓信用“上兵伐謀”辦法降服了燕。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又用重兵急襲的辦法攻破了齊都臨淄。楚將龍且急領(lǐng)二十萬人馬來援,與敗退的齊軍會師于高密,然后與漢軍隔淮水對峙。韓信秘密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軍隊渡過淮水,在側(cè)后攻擊楚軍,繼而佯裝潰敗。龍且誤以為漢軍膽怯,率主力渡淮水追擊。韓信命部屬掘開上游堤壩,將楚軍沖成兩段,漢軍運用半渡而擊的辦法,把已渡水的楚軍全殲,龍且被殺。未渡水的齊楚聯(lián)軍不戰(zhàn)自潰。韓信趁勢揮軍追殲逃敵,俘虜齊王田廣,全部平定了齊地。
韓信攻占齊地后,項羽恐慌萬分,連忙派人去游說韓信,以三分天下為條件,希望韓信反漢聯(lián)楚,被韓信所拒絕。韓信的謀士蒯通勸他:“將軍難道沒有聽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道理嗎?……將軍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挾難賞的大功,歸楚,楚不信;歸漢,漢王震恐。若不自立為王,何處是你的歸宿呢?”韓信聽了連連擺手道:“請不要再說了,漢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車給我乘,把他的衣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古人說過:乘人家的車,要替人分擔(dān)憂患;穿人家的衣,也應(yīng)替人分擔(dān)憂患;吃人家的飯,就應(yīng)該為人家賣命。我怎么能見利忘義呢?”于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墒驱R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韓信已遣使修書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當(dāng)時,劉邦正被項羽困在滎陽,自顧不暇,看罷來書后勃然大怒,本不想應(yīng)允。后來,聽取了張良和陳平的意見后,又說:“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當(dāng)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韓信為齊王,并征調(diào)他的部隊攻楚。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zhàn)。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tǒng)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cè)翼攻擊戰(zhàn)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后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cè)擊,然后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于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于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以項羽帳下執(zhí)戟衛(wèi)士的低微身份,幾年內(nèi)登壇拜將,屢建奇勛,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zhàn)爭的一方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來贊譽這位叱咤風(fēng)云的軍事人物。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他曾著有《韓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經(jīng)失傳。韓信的軍事才能令劉邦極度不安,故在項羽敗亡后,即奪其兵權(quán),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于劉邦身邊。一天,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之軍?!眲钣謫枺骸澳悄┠隳??”韓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韓信的絕世軍功和才華終于招來了殺身之禍,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后和蕭何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張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漢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杰,被封留侯,謚文成侯?!逗鬂h書注》云“張良出于城父”,即潁川郡城父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張良先人是韓國人(其時,韓國國都為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是韓厘侯、韓威侯、韓襄王時期的相國,其父張平是韓厘王、韓桓惠王時期的相國。當(dāng)秦滅韓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產(chǎn)來收買刺客,為韓報仇。
張良曾經(jīng)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學(xué)習(xí)禮制,到東方會見了當(dāng)時的一位賢者倉海君。尋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給他特意制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東方,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可惜誤中了隨行車輛。秦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大舉搜捕,捉拿刺客。為此,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起來。
張良隱藏于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曾經(jīng)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感到驚訝,想揍他一頓,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忍住氣,把鞋子拾起來。老者又說:“履我!”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已給他拾來了鞋子,便跪下給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開后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者的去向注視他。老者離開約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說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很感驚異,跪下怔怔地答應(yīng)了個“是”。
五天后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者已經(jīng)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與老人期,后,何也?”便離開,并說:“后五日早會。”(《史記·留侯世家》)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后,何也?”離開時囑他:“后五日復(fù)早來?!?《史記·留侯世家》)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者也來了,高興地說:“應(yīng)當(dāng)這樣?!彪S即拿出一編書,說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發(fā)而去。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編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為覺得它不尋常,便經(jīng)常讀誦。
十三年后,張良隨高帝經(jīng)過濟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黃石,當(dāng)做寶物供奉。等到張良死后,與黃石并葬。
數(shù)百年后,李白經(jīng)下邳,作詩以記其事云:
子房未虎嘯,破產(chǎn)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fēng)。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淮泗空!
張良住在下邳時,以抑強扶弱為己任,后來項伯曾經(jīng)殺人,跟隨張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當(dāng)時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投靠他,卻在下邳西面與已被推為沛公的劉邦相遇,便歸附了他。劉邦攻下下邳后,拜張良為廄將。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常采用他的計策,而張良對別人講《太公兵法》,都不能領(lǐng)悟,張良說:“沛公殆天授。”從此便一直跟隨劉邦。
劉邦在薛邑(今山東滕縣南)與項梁會見時,項梁擁立楚懷王,張良趁機勸說項梁立韓國公子橫陽君韓成為韓王,張良作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lǐng)一千多人游擊于潁川(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地區(qū)。
劉邦、項羽奉楚懷王之命分兵南北兩路進軍關(guān)中。劉邦從雒陽(河南洛陽)南出圜轅,張良率兵跟隨劉邦,攻下韓國十余城,擊楊熊軍。于是劉邦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己與張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陽),西入武關(guān)。劉邦想用兩萬兵力進擊秦蟯關(guān)(今陜西省商縣西北)下的軍隊,張良獻計說:“秦軍尚強,不可輕視。我聽說那里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這種市噲之人,很容易用錢財打動他,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營壘,派人先行一步,給五萬人準備糧食,并多多張掛旗幟于各個山頭上,作為疑兵,同時派酈食其攜帶貴重財寶收買秦將?!鼻貙⒐槐撑亚爻敢飧鷦盥?lián)合一道進擊咸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要求。張良說:“現(xiàn)在只是秦將想要反叛罷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從,士卒不服從必然給我們帶來危害,不如乘著敵人麻痹時襲擊他們?!眲钣谑锹受姽簦髷∏剀?,追到藍田,再次交戰(zhàn),秦軍崩潰,沛公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
劉邦進入秦的宮廷,看到宮室,帷帳、狗馬以及貴重寶物,美色宮女以千計,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噲進諫,劉邦不聽。張良又說:“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史記·留侯世家》)沛公這才領(lǐng)軍隊回到霸上。
劉邦順利入關(guān)的時候,項羽正與秦將章邯的軍隊在巨鹿作戰(zhàn),等到項羽消滅秦軍主力要入關(guān)時,劉邦已經(jīng)派人距守函谷關(guān),項羽聞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關(guān)口,很快破關(guān)進至戲西(今陜西臨潼縣東),又聽劉邦叛將曹無傷報告說:“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史記·項羽本紀》),更大為震怒,決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賞士卒,奮全力攻擊劉邦軍。
這時,項羽的叔父,楚左尹項伯為報張良之恩,連夜奔往沛公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把張良拉走,不讓他別跟劉邦一起死。張良心向劉邦,認為現(xiàn)在事有急難,自己就這樣偷偷逃走是不義氣的,于是便把項伯的話仔仔細細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后大驚,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問:“您果真想背叛項羽嗎?”劉邦說:“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關(guān)不讓諸侯軍進來,說這樣可以在關(guān)中稱王,所以我聽從了他的意見?!睆埩紗枺骸澳约汗懒磕苡辛α康謸蹴椨饐??”劉邦沉默良久,說道:“本來就不能夠,如今該怎么辦?”張良知道這時項羽有兵四十萬,而劉邦不過十萬,力量對比懸殊,就出主意讓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說:“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是不敢背叛項王的。”于是張良堅決邀請項伯會見劉邦,劉邦把項伯當(dāng)兄長接待,舉酒向項伯祝福,又攀結(jié)婚姻,讓項伯在項羽面前詳細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是為了防備其他強盜。項伯囑沛公“明天早些來親自對項王道歉?!钡鹊絼畹进欓T會見項羽,婉言卑辭對項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項羽設(shè)宴招待,范增授意項莊舞劍,想趁機殺掉劉邦,也賴項伯“以身翼蔽”脫險。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王主持分封,劉邦被封為漢王,領(lǐng)屬巴、蜀、漢中地區(qū)。賞賜張良金百溢,珠二斗,張良把這些都給了項伯。在漢王要到封國去的時候,張良送到褒中,劉邦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勸告劉邦說燒掉所經(jīng)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您沒有東返的意圖,用以穩(wěn)定項王,免去他的疑心。劉邦乃依計而行,一邊行進一邊就把所經(jīng)過的棧道統(tǒng)統(tǒng)燒掉了。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自己一道東歸。張良告訴項王:“漢王燒絕了棧道,已經(jīng)沒有東歸的心意了?!睆埩加职妖R王田榮反叛的文告報告給項王,項王由此沒有擔(dān)憂西邊漢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擊齊國。正是因此,劉邦才得以乘隙回奪三秦(即關(guān)中地區(qū),因項羽三分秦故地給章邯、司馬欣、董翳,故名。)。項王終竟不肯派韓王成到封國去,改封成為侯,又把他殺死在彭城。張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漢王,劉邦這時已經(jīng)派韓信平定三秦了。
張良歸漢后,劉邦封張良為成信侯,讓他跟隨自己東進攻打楚國。到了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碭山縣),劉邦下馬靠著馬鞍問道:“我愿意舍棄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方作為封賞,看誰可以與我共建功業(yè)?”張良進言說:“九江王英布,楚梟將,與項王有蜔;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史記·留侯世家》)劉邦于是派隋何游說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聯(lián)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便派韓信帶兵去攻打魏王,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之地。這樣,張良實際上就為漢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漢最后打敗楚國,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人的力量。
漢王三年(前204年),楚軍把漢王緊緊地包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憂恐,和酈食其一起謀畫削弱楚國力量的辦法。酈食其獻計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孫于杞國;周武王伐商紂,封商朝的子孫于宋國。如今秦喪失德性,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滅掉六國之后,使他們的后代沒有立錐之地。陛下如果能夠重新立起六國后代,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國的君臣百姓一定會感戴陛下的恩德,欽慕陛下的德義,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德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稱霸天下,楚王也會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的?!眲盥犃撕芨吲d,說:“好極了,趕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帶著它們出發(fā)了?!?
酈食其還沒起程,恰好張良從外面回來拜見漢王,劉邦正在吃飯,招呼說:“子房!你靠前邊點來。有個客人為我出了個削弱楚國力量的主意?!苯又厌B食其的話全告訴了張良,然后問:“子房,你看怎樣?”張良說:“誰替您籌劃這個計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漢王問:“為什么?”張良說:“我請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籌算這件事?!睆埩计湔f出八條不可的理由。“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同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fù)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復(fù)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zāi)梗ス逝f,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fù)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復(fù)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漢書·張良傳》)劉邦飯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銷毀那些刻好的印信。張良這一籌計,使劉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復(fù)辟老路的危險。
漢王四年(前203年),韓信降服和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fù)無常的國家,南邊又靠近楚國,如果不設(shè)立一個代理國王來治理它,那局勢就不會穩(wěn)定,我希望代理齊王,這會對形勢有利。”當(dāng)時,楚軍正把漢王重重包圍在滎陽,韓信的使節(jié)來了,劉邦打開書信,大發(fā)雷霆,罵道:“我被圍困在這里,日夜盼望你來輔助我,你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忙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怎么能夠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好好對待他,讓他自己鎮(zhèn)守齊國。不這樣,就可能發(fā)生變亂?!眲钜残盐蜻^來,轉(zhuǎn)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干什么做代理國王!”于是派張良前去齊國,帶著齊王的印信,就地封韓信為齊王,征調(diào)他的部隊前去攻打楚軍。由此,戰(zhàn)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穩(wěn)定下來。
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之后,項羽引兵解而東歸,以為可以太太平平當(dāng)他的霸王了。劉邦也想西行回國,張良、陳平建議說:“漢國已經(jīng)有了大半個天下,諸侯又都歸附。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天滅亡楚國的絕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應(yīng)當(dāng)趁此機會徑直奪取楚地。如今放走項羽不攻,這就叫‘養(yǎng)虎自遣患’!”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漢王五年(前202年)冬,劉邦追擊項王到達陽夏(今河南太康)把軍隊駐扎下來,和韓信、彭越約期合擊楚軍。到達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南),而韓信、彭越的軍隊沒來會合。劉邦對張良說:“諸侯不遵守約言,怎么辦呢?”張良回答說:“楚軍將被粉碎,而韓信、彭越?jīng)]有確定的領(lǐng)地,他們不來是當(dāng)然的。君王如果能夠與他們共分天下,現(xiàn)在立即可以把他們招來。如果不能,事態(tài)就難以預(yù)料了。君王如果能夠把陳縣以東直到海濱的地區(qū)全給韓信,把從睢陽以北到轂城的地區(qū)給彭越,讓他們各為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那楚國就容易打敗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等諸侯兵很快地會師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經(jīng)過垓下之戰(zhàn),全殲楚軍,結(jié)束了楚漢戰(zhàn)爭,取得了爭天下的最終勝利。
漢王六年(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因張良沒有作戰(zhàn)之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漢書·張良傳》)于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
已經(jīng)封過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fàn)幑Σ粵Q。許多將領(lǐng)常三三兩兩坐在沙地議論。因為依軍吏計算,整個天下的地盤不夠全部封賞,因而他們擔(dān)心皇帝不能夠給每一個有功的人都封賞。高帝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建議劉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齒先行封為什方侯。這一來擔(dān)心的人們高興了。說:“雍齒尚且封侯,我們這些人不必擔(dān)憂了?!?
天下統(tǒng)一后,劉邦與大臣商議國都應(yīng)建在何處。劉敬建議建都在關(guān)中。而跟隨高帝的左右大臣都是山東人,多數(shù)勸皇上都洛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肴、黽,背河鄉(xiāng)雒,其固亦足恃。”(《漢書·張良傳》)劉邦猶豫不決。張良說:“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shù)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guān)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庇谑莿町?dāng)天動身,往西定都關(guān)中(長安)。
劉邦稱帝后,一直覺得呂后所生太子劉盈(即后來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愛戚姬所生趙王如意,因此屢次想廢掉太子劉盈而立如意為太子。在封建社會太子韻廢立往往關(guān)系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所以當(dāng)時的大臣叔孫通、周昌等都犯顏強諫,但都沒得到高帝的肯定。呂后很恐惶,想盡一切辦法都不見效,最后逼張良給出主意。張良認為,這不是以口舌爭所能解決的問題,建議讓太子劉盈“卑辭安車”去迎請高帝很想招致但總也沒請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賢人,須發(fā)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讓他們跟隨太子入朝,使高帝見到,表明太子劉盈得到民眾擁護。這一著果然見效,高帝見到四皓跟隨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就放棄了廢立的主意。
此后張良多數(shù)時間稱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漢書·張良傳》)于是學(xué)道,不問政事。劉邦去逝后,呂后感激張良,令其強食其邑,并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漢書·張良傳》)張良不得已,強食其邑。
六年后張良去逝。謚文成侯。其子張不疑嗣侯。
據(jù)正史記載,他曾經(jīng)與韓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182家軍事著作,還根據(jù)實際需要刪定35家,開創(chuàng)了日后兵書整理注釋的先河。
由于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后究竟葬于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關(guān)于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xiāng)曹辛莊車站南側(cè),緊靠隴海鐵路確有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qū)面積35000平方米。周圍古柏環(huán)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歷。又據(jù)傳說,劉邦死后,呂氏專權(quán),張良便托病隱居于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該地。后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xué)道,劉邦追至白云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梢娺@種看法是有所依據(jù)的。
建國以后,張良墓側(cè)尚存張良廟,有山門3間,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呈四合院布局。廟內(nèi)外共有石碑6通,墓區(qū)內(nèi)有柏樹209棵,楊樹16棵。在“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楊樹被砍伐做在桌椅。后來拆除廟宇的建筑材料在三義建了一所中學(xué)。1978年在修筑隴海鐵路復(fù)線時又占去墓北邊塋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樹12棵,今剩有柏樹197棵,楊樹13棵。據(jù)對最大的柏樹年輪考察,樹齡約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徐州沛縣。據(jù)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庇州d:“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nèi)有張良廟也。”當(dāng)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應(yīng)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jù),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
歷史上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也是西漢三杰之首。他和蕭何韓信為了劉邦打天下立下蓋世功勞。天下平定之后,張良積極隱退,稱病不出,跟著赤仙子學(xué)道,被封為留侯。不像韓信著急稱王,他為何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不去救韓信。
張良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其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什么這么說?要知道劉邦建立漢朝,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后,已經(jīng)不是當(dāng)年那個同患難共享受的劉邦了,而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君主了,他覺得身邊的功臣都是危險份子,只要他們存在,就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社稷,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也就成了他最為看重的眼中釘了。
劉邦之所以會對韓信下殺手,其實除去劉邦的原因,韓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視。要知道蕭何和劉邦是老鄉(xiāng),劉邦還沒有發(fā)跡時,蕭何便追隨他,推薦他為泗水亭長,甚至能娶上呂后也是他牽的線搭的橋,革命后,蕭何坐鎮(zhèn)后方,為劉邦免去了后顧之憂,可以說蕭何無論是戰(zhàn)功還是個人情分都是旁人無法相比的,因此,劉邦再怎么心狠,也不會直接對蕭何下毒手。而蕭何也是聰明人,為了徹底消除劉邦對自己的警備之心,不他不惜放蕩自己,損壞自己的名聲,甚至當(dāng)呂后要求其配合設(shè)計誅殺韓信時,他也無可奈何的選擇地支持,落得“成敗蕭何、敗也蕭何”的結(jié)局。
而韓信卻不識時務(wù),他在楚漢這爭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戰(zhàn)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為楚王后,還不知道韜光養(yǎng)晦,收斂起來。因此,很快劉邦就把他從楚王降到淮陰侯。然后還韓信談話。
和韓信不懂得“藏鋒”相比,張良就顯得深沉和老練多了。自從劉邦當(dāng)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險的事,因此馬上深居簡出,開始“歸隱”了。放下朝中一切事,張良以這種“淡泊名利”的方式,終于為自己保全了性命。張良能保全自己已屬不易,要想再保全韓信,更何況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鋒的韓信,那是比登天還難。所以說,不是張良不想阻止劉邦殺韓信,而是張良沒有能力阻止劉邦殺韓信。
說到張良的政治志向。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年輕時志向大約是除滅暴君秦始皇,為韓國報仇,所以有博浪沙刺秦失敗。中年時大約是恢復(fù)韓國。但等到與劉邦遭遇之后,可以判斷,他的志向已經(jīng)變成了輔佐在他看來能力出眾又有氣度,且懂得對百姓好的劉邦,成就一番功業(yè)。為此,他甚至不惜拋棄韓國跟隨劉邦,導(dǎo)致韓王被項羽報復(fù)殺害?,F(xiàn)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統(tǒng)一了天下,張良可以說是心愿已足。為此,他甚至拋下三萬戶侯的超級殊榮,隱居修道。
這種情況下,韓信的死活意義在哪里呢?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天才,政治白癡,又并非那種毫無雄心的爛好人。當(dāng)初他之所以沒有聽從蒯徹的話背叛劉邦,完全是因為被劉邦的厚黑給忽悠住了。如今,對于新建立的大漢帝國而言,即使韓信此刻無反心,終究不能擔(dān)保永遠無反心,這是個潛在威脅。更何況韓信的粉絲陳郗已經(jīng)勾結(jié)匈奴造反了。所以,殺掉韓信,無論對劉邦,對漢朝江山,或者對天下百姓,都是沒啥害處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6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晉武帝司馬炎有多冷血害死自己的親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