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和李淵的事情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隋朝末年,由于統(tǒng)治者暴政
唐朝初建
,但疆土只限于關(guān)中和河?xùn)|一帶,尚未完全統(tǒng)治全國。于是李淵派兒子李世民俗話說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唐朝統(tǒng)一天下后,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一首的兩伙人便開始了明爭暗斗。李世民常年征戰(zhàn)在外,軍功累累,逐漸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再加上齊王李元吉也對皇位繼承虎視眈眈,于是多次在李建成耳旁吹風(fēng)。為什么說李元吉也對皇位繼承有想法?李元吉雖然沒有李建成的先天長子優(yōu)勢,也沒李世民那么多的能人武將
,但他還是想試一試。他知道李世民和李建成二人,李世民最難對付
,因此選擇站在李建成這邊,先除掉李世民,再專心對付李建成。《新唐書》曾有詳細記載:“但除秦王
,取東宮如反掌耳”。又說:“元吉見秦王有大功,每懷妒害。“李建成雖然有先天優(yōu)勢
,但也架不住弟弟整天在耳旁吹枕邊風(fēng),再加上李世民確實慢慢坐大。在這種情況下,他能明確感受到自己的儲君之位受到了威脅。還有一點就是
,李建成并不是如影視劇中說的那樣毫無政治建樹,沒有建國之功。唐朝建立前后來又剿滅劉黑闥、平定山東
在文官這塊
哪怕有李淵的偏袒,李建成仍不放心
,于是想盡辦法取而代之。自此以后,李元吉便聯(lián)合李建成多次構(gòu)陷李世民,但李建成過于仁厚,多次不忍對手足兄弟下死手,導(dǎo)致一次又一次地錯過良機。當時
而作為父親李淵
《資治通鑒》記載:“上每有寇盜
后來李建成又聯(lián)合李元吉和后宮嬪妃一同構(gòu)陷李世民
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沒想到
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胸有成竹的一起入朝
而李世民卻目標很明確
李世民坐騎受到驚嚇
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
《舊唐書》記載:“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
此時東宮和齊王府的2000精銳人馬也趕到玄武門
,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記載:“東宮及齊府精兵二千人結(jié)陣馳攻玄武門
此時的唐高祖李淵正在海池劃船
當然
那么李世民既然都能弒兄殺弟
首先來說
其次
,李世民不會背上弒父的罵名。自古只有兄弟手足為了爭權(quán)奪位相殘,又有幾個為了奪位,真正光明正大的對父親動手?李世民弒兄殺弟
,殺侄,已遭到后世多少人的唾罵?如果他再去動李淵,恐怕,10個貞觀之治,都不夠洗白他的。而且李世民也不傻
,李建成一死,他基本就穩(wěn)了,這個時候就沒必要再去動父親李淵,留下一個忤逆不孝的千古罵名。而且,也不利于以后的統(tǒng)治,受人夫所指。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也就是說
,這場政變看似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之間的奪權(quán),其實是李世民和李淵之間的斗爭,是一場皇權(quán)和軍權(quán)雙方利益團體的政治斗爭。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也是為了威懾李淵,讓李淵體面的主動退位,讓出軍政大權(quán)。很明顯,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贏了,李建成輸了,李淵也輸了。不然,為什么李淵這么急著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還那么快就主動禪位李世民,甘愿當一個太上皇?那在這種情況下
,李世民也確實沒有什么理由再去動李淵。當然,玄武門之變也是一個必然發(fā)生的政治事件
。畢竟,當時形勢已經(jīng)由不得李世民了。何況,李世民也不會束手就縛。李世民是何等聰明之人
,發(fā)動政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威懾李淵,皇位就這樣順其自然的落到自己身上。這一場皇權(quán)和軍權(quán)雙方利益團體的政治斗爭,終究是以李世民為首的軍權(quán)方獲勝。但李淵也很識時務(wù)
,玄武門之變后,主動禪位,當一個悠哉的太上皇,安度晚年!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7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