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被罷相,大唐權柄落入李林甫手中。張九齡曾對王維有知遇之恩,所以王維深情地寫詩相送。
同年,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有人認為他是受了李林甫的排擠,但這種說法沒任何憑據;況且監(jiān)察御史這一官銜不算低,王維正是在任職期間寫下大量意氣風發(fā)的邊塞詩,充滿積極的入仕精神,怎么也不像被排擠的樣子。
李林甫雖說背負“奸相”罵名,但《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肯定了他的行政能力。而王維向來“佛系”,待人處事無比溫和,很少表現出強硬的姿態(tài),而且以他的官階并不能對李林甫構成威脅,所以他們既沒政見不和,也沒權力沖突,至少表面一派和諧。
公元744年秋天,李林甫、王維等陪同唐玄宗在驪山溫泉療養(yǎng),李林甫特意給王維寫了首詩,王維立刻酬和一首,盛贊李林甫處政得當、勞苦功高。眾人皆知李林甫學問不大,王維卻說他“謀猶歸哲匠,詞賦屬文宗”,毫無疑問是在拍馬屁。至于“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一句,就更肉麻了,在王維的諸多佳作中顯得無比羞恥。其實這不算什么黑點,當時以詩相交是潮流,賀知章等清流都曾與李林甫詩歌酬唱。
王維與李林甫不僅是詩友,還是畫友。李林甫擅作丹青,王維大概也很認同他的畫技,曾為他的私宅作過壁畫。
王維與李林甫的秘書苑咸關系更近,曾為他寫了首言辭真摯的詩,夸他多才多藝,并稱他為“故舊”。王維還開玩笑道:“好好跟著上司干吧,希望你早日位列三公!”不過他并沒借這層關系攀附李林甫,而是對苑咸說:“我能在君王身邊做個言官已經很知足了,豈敢怨天尤人,更干不出巴結宰相的厚臉皮之舉?!?/p>
王維篤信佛教,佛家講究“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好人、壞人并無明顯區(qū)分。在他眼中,李林甫大概也是個善惡混沌的家伙,他不會旗幟鮮明地與其對抗,也不會趨炎附勢甚或為虎作倀。他只要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行事與貪官污吏涇渭分明,就問心無愧了。
公元753年,李林甫去世,并在次年被朝廷追剝官爵,但王維平安無事,還升任吏部郎中,可見他與李林甫的交往足夠干凈,并無黑料可挖。
王維后半生的官場生涯幾乎都在李林甫為相時期,即使半官半隱也仍有存在感,說明他沒受過李林甫的打壓,兩人起碼保持著客氣、體面的關系。這是王維“極少結怨”的為官之道,而同時代的李白因狂傲張揚得罪小人,在長安官場混了一年多就被打發(fā)走了,從此浪跡天涯,終老江湖。
王維在本質上是藝術家、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對于他的人際關系,不能完全用“政治標準”來衡量,更何況他生在思想自由的盛唐。后人評論他的生平時,習慣宣揚他與李林甫不和,或批評他們的關系過于密切,其實都有些“意氣用事”了。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詞句注釋
張少府: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唐人稱縣尉為少府。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擠罷相。酬,以詩詞酬答。從“君問窮通理”句看,張少府亦是詩人同道之人。
唯:亦寫作“惟”,只。好(haò):愛好。
自顧:看自己。長策:好計策。
空知:徒然知道。舊林: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
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閑散心情。
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
漁歌:隱士的歌。暗用《楚辭 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而言?!?br>
浦深:河岸的深處。
"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也即要他象漁樵那樣,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
白話譯文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xiāng)的山林。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蝶戀花
宋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暮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諸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風棲梧
宋 柳永
位倚危樓風細細,望級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
擬把疏狂圖一罪,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滿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薄S谑侵刈x這三詞并深切領會了一下求學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戀花》。原詞為:“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第二境界”兩句原出柳永(約985――約1053)
《鳳棲梧》其二“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睔W陽修(1007――1072)也曾在《蝶戀花》中化用此句“衣帶漸寬都不悔,況伊消得人憔悴?!倍鯂S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著研究一個問題的答案,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棄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鉆研,正在難以解脫之際,突然找到了答案時的心情。
這三句在原詞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沒有預見到經王國維輯錄到一起,并賦予“求學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這三句詞得到升華,連原詞也是煥然一新了。細細品味,真的為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動。前兩種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礎與前提,而后者又為處在前兩種境界中的人帶來希望與信心?!蔼毶细邩恰钡歉哌h望“天涯路”,幻想著“燈火闌珊處”的美景,必然會增添即使是“為伊憔悴”
縱然是“衣帶漸寬”也是永不放棄的信心。學無止境,每當尋到“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除了那種成功后的愉悅感覺之外,更會發(fā)現自己實際上是又登上了一層“高樓”,而此時又會發(fā)現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無涯之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并將一如既往地“眾里尋它千百度”。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人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分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huán)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里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fā)現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每個人的行動都受思想支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種:一是為自己,二是為家庭,三是為社會。
為自己也就是為個人。之所以說“個人”,就是這種人不要說社會責任,連應有的家庭責任都沒有,連父母和妻子兒女都不顧。有的為了自己吃喝玩樂,把父母的退休金當作自己的銀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釀成父母忍無可忍怒而殺子的悲劇;有的放棄了做丈夫的責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賭,讓妻子在家獨守空房;有的丟掉了做父母的責任,因為孩子有毛病就棄之于大街;還有的只生不養(yǎng),讓孩子早早輟學……這種人屬于極端個人主義者,信奉的是“只要一個人吃飽,哪管一家子餓”的哲學……
為家庭,也就是一切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愛,有的追求后繼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車,有的追求金錢無數……應該說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這種境界的人為數眾多,大有人在。這些人往往對家庭的責任感很強,對父母來說是好兒女,對妻子來說是男人,對丈夫來說是好妻子,對孩子來說是好父母(有的則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這種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會的復雜性已遠遠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了。“好人”和“壞人”具有很大的相對性。無論為了家庭的哪種利益,為了家庭的哪種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只要遵紀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榮。如果為了家庭而鋌而走險、違法亂紀,對家庭來說是犧牲自己,是“無私奉獻”,而對社會來說則是成為名副其實的“壞人”。對一個個大貪官的曝光,都會引起人們的議論: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來說,有十幾萬、幾十萬就夠一生用的了,為什么還要貪幾百萬、上千萬?有的貪官說出了心理話:自己的錢是一輩子、兩輩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為了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矣,因此貪污受賄也就無極限了,直到鋃鐺入獄為止。
為社會,就是那種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那種有正義感、講正氣的人,那種有社會責任感、并能夠付諸行動的人都是。這種人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同樣也大有人在。偉人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周總理,有為了反對列強而不顧個人得失的林則徐,有為科學而獻身的布魯諾……普通人有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好公仆,有面對壞人的威脅毫不退縮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線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對歹徒的尖刀而奮不顧身的徐洪剛,有無數為了正義、法紀和社會責任而犧牲個人利益、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第一種人為數不多,也容易從人群中識別出來,往往是遭人唾棄的對象;第二種人屬于蕓蕓眾生,里面既有閃光的金子,也有的淪為社會蛀蟲。第三種人才是社會的脊梁,是他們的精神和行動支撐著社會大廈,推動著歷史車輪。對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人民永遠記住他”。當然,人生的3種境界不是能絕對分開的,在一個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對于一個人而言,要拋棄第一種,超越第二種,追求第三種,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chuàng)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蘇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chuàng)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chuàng)造而趨于永恒之境。從兩位西哲的邃思聯想開去,在中國古代的禪宗、詩學、美學諸領域,也有好些關于人生三境的妙論。
1
如果把李白比作北大,杜甫比作清華,那么王維就是唐代詩人中的復旦,頂峰之外,別具風華。
李、杜的主要成就是詩歌,王維不一樣,他是全能型藝術家。
用三句話概括他的特點,就是:詩人當中最會畫畫的,畫家當中最會玩音樂的,音樂家當中最懂佛學的。
上興趣班是相當燒錢的事,能學會這么多特長,顯然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沒錯,王維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世家子弟。
隋唐時期有幾個超級世家,人稱“五姓七望”,分別是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拔逍掌咄倍己馨翄?,只在自己小圈子里玩嫁娶,不跟別的家族通婚。
當時他們牛到什么程度?舉個例子,唐太宗想把女兒嫁過去,對方卻不肯娶,看不上俗氣的皇室。
唐太宗忍下了這口氣,唐高宗可沒忍,他下了道命令,禁止“五姓七望”之間通婚,非要逼他們向外界打開婚姻之門。結果“五姓七望”改變了策略,連婚禮都不要了,直接將女兒們打扮好送去夫家,反正不愿跟其他姓氏聯姻。
王維的父親就來自太原王氏,母親則是博陵崔氏的女兒,妥妥的強強聯合。
那時的世家大族,不光是有錢、有權,文化方面也站在鄙視鏈的頂端。后世所津津樂道的“家風”“家學”,就是從世家大族中形成的。
王維本來就早慧,又生在這樣一個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家庭,潛能開發(fā)自然比一般孩子要早得多,順利得多。
九歲時,他已經寫的一手好詩,畫的一手好畫,練的一手好書法,彈得一手好琵琶,成為遠近聞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十五歲時,同齡人還在忙中考,他已經飽讀詩書,背起行囊外出游學去了。
那是公元716年,玄宗開元四年,大唐即將綻放最強盛的氣象。
王維到過長安、洛陽、終南山,一邊旅游一邊寫詩,一不小心就留下了這么幾句: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薄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
這首詩在詩壇刷屏一千多年,直到現在還是小朋友們學唐詩的必背篇目。
這一年,與王維同歲的李白正在四川的深山老林里閉門苦讀,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還在鄉(xiāng)下玩泥巴。
而王維,是走進盛唐的第一位殿堂級詩人。
2
有一種人,活在世上仿佛就是為了讓別人自卑。
出身好,學習好,才藝好,這些已經足夠拋棄大部分同齡人了。如果再加上長得帥,是不是太沒天理?
十九歲那年,王維留在長安復習,準備參加高考。唐朝的科舉考試除了試卷成績,還有一個加分項——名氣,如果得到朝中貴人推薦,就能增加應試的籌碼。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王維,當時已經在京城吸引了一波粉絲,其中有一位重量級人物——唐玄宗的弟弟歧王(就是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中“歧王宅里尋常見”提到的那位)。
歧王有心要幫他,說:“有個人可以保你高中榜首。你先譜一首曲子,再抄上幾首詩,我?guī)闳ヒ娝?。?br>
歧王所說的那個人就是玉真公主。她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深得玄宗寵愛,恰好也是個文藝女青年。
在玉真公主府上,王維扮成歧王身邊的琵琶藝人,轉軸撥弦,輕攏慢捻,一曲既終,舉座皆驚。
公主招他過來一看,眼前的少年“妙年潔白,風姿郁美”,一時驚住了,問道:“這位帥哥,你彈的是什么曲子?”
王維答:“《郁輪袍》,我剛寫的作品?!?br>
公主贊嘆不已,又問:“除了音樂,你還會什么嗎?”
王維掏出一卷手稿:“寫詩和畫畫也略懂一點。”
公主接過來一翻,眼睛不由得直了:“字寫得不錯啊……詩也挺好……什么,這些詩是你寫的?我都讀過啊,‘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直以為是前代詩人寫的呢!”
作品推薦會變成了粉絲見面會,玉真公主爽快答應了幫王維一把(后來把李白推薦給唐玄宗的也是她,是個真詩迷)。第二年春天,王維果然進士及第。
進士及第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李白、杜甫、孟浩然一輩子沒中過進士,韓愈復讀了三次才考上,孟郊四十六歲終于上榜時,高興得要飛,還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盡情得瑟一番。
而王維及第時,才二十歲。別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標,他在弱冠之年便已輕松享有。隨即,他被任命為中央樂團副團長(太樂丞,正八品官),專門負責安排皇家音樂會。
這個博學多才的美少年,一時間名動長安?!昂烙①F人虛左以迎,寧、薛王待若師友”,高官貴族們紛紛主動跟他結交,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逼格。
那是王維一生最春風得意的時候,他寫了四首《少年行》,每首都是一副瀟灑昂揚的姿態(tài)。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讀第四聲)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薄渡倌晷衅湟弧?
此時的李白正在各處海投簡歷、屢敗屢戰(zhàn),杜甫還在老家爬樹摘果子吃(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3
年紀輕輕就這么順利,容易招惹是非,只是沒想到是非來得如此之快。
任職不到一年,有一次樂團彩排時舞了一段黃獅子,這下惹了大禍。“黃”與“皇”諧音,黃獅子只有在皇帝到場的情況下才能舞,初涉官場的王維對這些規(guī)矩還不太熟,受此事牽連,被下放到濟州(今山東茌平縣西南)擔任司庫參軍。
從帝都文藝界大拿,到四線城市倉庫管理員,王維就像坐了個過山車。
貶官這種事在古代很常見,要么郁悶地發(fā)發(fā)牢騷(柳宗元,白居易),要么淡定地自我減壓(范仲淹,蘇軾),但攤在王維身上,反應有點異于常人。
他也很淡定,只不過淡定得有點過——看破了。
王維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用佛教經典《維摩詰經》給他取名(名維,字摩詰),又親自教他學習,給少年王維打下佛學基礎。
也打下了終生的烙印。
黃獅子事件使王維對仕途深感失望,工作不忙的時候,他就四處游山玩水,跟當地的隱士、高僧、道士們交往,吟詩作賦,談佛論禪。
有時也會想家,但情緒淡淡的: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三首其二》
王維在濟州不溫不火待了五年,到二十六歲時,終于決定不干了,把官一辭,回長安去了。
歧王已經去世,留在長安也沒多大意思,王維便帶著家人來到終南山,在輞川山谷尋了一處莊園隱居,從這里開始了一段文壇著名友誼。
對方叫裴迪,是個秀才,喜歡寫詩,也愛研究佛理,跟王維氣味相投。有時兩人整天都膩在一起,泛舟游玩,彈琴吟詩。
王維一生給裴迪寫過很多詩,《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酌酒與裴迪》《聞裴秀才迪吟詩因戲贈》《登裴迪秀才小臺作》……最深情的是一首《贈裴迪》:
?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三十歲那年,王維妻子去世,相傳是因為難產。此后他再也沒有娶妻納妾,吃素食,穿粗衣,睡繩床,獨居一室,過著清冷的生活。有人說他夫妻情深、終生不渝,有人說他與裴迪有斷袖之嫌,不管什么原因,總之是不再對女性感興趣了。
十年間,功名利祿與愛情婚姻,忽然而來,轉瞬又去,王維的詩中不再有年少時的性情,禪意越來越濃。
4
又過了幾年,有個朋友張九齡(就是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那位)當了宰相,正在為國家物色賢才。
王維一顆書生報國的心又提了起來,于是給張九齡寫了首自薦詩。張九齡知道他有才,便提拔他做了右拾遺(掌管監(jiān)察的正八品官)。
沒過多久,張九齡就被佞臣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王維感到前途無望,又萌生了退隱之心。
這一次,他選擇主動離開是非之地,去一個遙遠的地方。
開元二十五年,三十七歲的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赴涼州,前往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的幕府。
這里是塞上大漠,天遼地闊,風卷塵沙,把遠處的浮云都染成了黃色。
一行大雁由遠及近,又漸漸遠去,消失于天邊。王維乘著一輛馬車,孤單地穿過茫茫天地間,這一幕被他寫進了詩里: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
大唐有很多邊塞詩人,駱賓王、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李益等等,一寫到邊關和大漠,都有一種飽含風沙的蕭瑟與蒼涼??赏蹙S這首詩有點不同,他寫得不緊不慢,平和唯美。尤其是頸聯,簡直是一幅構圖巧妙的印象畫。
王維在涼州度過了兩年邊塞時光,看黃云,聽畫角,觀打獵,聞羌笛,都是從未體驗過的生活。哪怕后來崔希逸突然調走,王維只得返回長安,仍能寫出一種邊塞詩的慷慨之氣:
“渭城朝 雨 浥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端驮拱参鳌?
此后十余年,王維過著平平無奇的京官生活,職位穩(wěn)中有升,卻沒什么值得稱道的政績。
期間,好友崔希逸、張九齡、孟浩然先后去世,母親崔氏壽終正寢。有個大才子李白在皇宮里打了個醬油就走了,還有個小詩人杜甫到長安轉了一圈找不到門路,王維沒有跟這倆人交朋友。
他已經心如止水,連輞川山莊都捐給了寺院,一心一意鉆研佛法。
直到天寶十五年,命運來了個急轉彎。
安史之亂爆發(fā)了。
5
安祿山的部隊攻陷長安,抓到了兩個詩人。
一個是杜甫,安祿山不認識他,連關都懶得關,由著他趁亂逃走了。
另一個是王維,安祿山是他的腦殘粉,一看到偶像就抓著不放手,非要封他做官。
王維實在不愿意,又不敢當面抗拒,只好想了個歪招,今天說肚子疼,明天說嗓子啞了。安祿山不吃這一套,一邊派人嚴加看管,一邊好吃好喝侍候著。
一天,安祿山在凝碧池邊搞了個宴會,把原來大唐中央樂團的藝人們叫過來,強迫他們表演節(jié)目。王維這時正關押在菩提寺中,裴迪秀才偷偷過來看他,告訴他凝碧池的事。王維聽了淚如雨下,當場作了一首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薄镀刑崴陆岬蟻硐嗫础?
這首忠君愛國的悲詩,后來救了王維一命。
唐朝軍隊收復長安后,將所有做過偽官的人逮捕獄中,準備處死。有人把王維的詩呈給唐肅宗閱,王維的弟弟王縉也跪求用自己的官職贖哥哥的罪,唐肅宗知道王維的名氣,不但釋放了他,還給他升了官。
王維沒能在躊躇滿志的青年時代有所作為,卻在一心向佛的晚年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尚書右丞(近似于國務院副總理)。
只是他不再是初到長安時那個十五歲的白皙少年,歷盡千帆之后,對世事再無一絲熱忱,自稱“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盡管身居高位,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有事沒事就回輞川住幾天,吃齋念佛。
回首往昔時,他嘆道: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薄秶@白發(fā)》
王維當了三十多年鉆石王老五,直到臨終仍是孤身一人。他預感到自己不行了,便給弟弟王縉寫了封訣別信,又給幾個親朋好友寫了字幅留作紀念,然后將筆一扔,安然辭世,完美得像他筆下的詩。
6
后人盛贊王維,說他是“盛唐律詩第一高手”,又稱他為“南宗畫派之祖”“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書法精絕,篆刻也自成一家。至于他的音樂才能,史書中說他僅憑一幅《奏樂圖》就能推測出畫中人演奏的是哪首曲子中的哪一拍。
像這樣的全才,幾百年才能出一個。下一個詩書畫樂無所不精的人,是北宋的蘇軾。
蘇軾懂得王維,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詩確實畫意盎然,你看這些句子: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每首詩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畫,純凈,寂靜,一切皆空。王維把自己消融在山水之中,有所遇而無所求,如佛祖拈花,了無痕跡。
可王維的詩,不只是有畫境而已,詩里還有一種清徐的音樂感。不信來聽:
?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
“依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盛唐最美的時光,都在王維的詩里。你以為他寫的是詩,其實那還是一幅畫、一首樂章,用多媒體手段勾起你的無限情思。
在他的詩中,看不到大悲大喜,聞不到一點掙扎的氣息,所以后世尊他為“詩佛”。
但如果真的對萬事都不動心,怎能寫出那些靈動的句子?
你看他邀請裴迪一起去山里玩,生怕對方推托,便說:如果不是你這樣聰明又高雅的人,我哪會拿這種小事來打擾?
這就是王維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李林甫在歷史上被稱為“最大的奸相”可以說是臭名昭著,也同時是他為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不過李林甫確實也是有些本事的雖然有著“口腹蜜劍”這樣的形容但是政治手段很強硬,也在宰相位置上坐了十九年時間之長。
一切禍端的引起都是因為李林甫重用胡人。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不僅如此還經常因為寫錯別字而經常鬧笑話。所以對于一些文人他是特別討厭的,所以他總是排擠那些有文采的人。所以一方面他不斷地打壓那些文人一方面重用胡人,所以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盡管李林甫有很多不堪但是也有一些真材實料。既然能夠穩(wěn)坐宰相之位十九年不讓朝廷發(fā)生什么大亂也說明李林甫確實不是那么不中用。李林甫是一個很懂得看人眼色的人因此也是經常討得帝王的歡心。而且在位期間也是制定了一些制度,讓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等等方面都是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樣看來李林甫也不是一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
不過雖然有些成就但是李林甫是過大于功。李林甫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人物,因為李林甫對于胡人的重視最終引來了重大禍亂。后來安祿山發(fā)動戰(zhàn)亂,當時的朝廷早就因為李林甫的腐敗而變得不堪一擊,李林甫死后朝廷情況更是空虛。所以安祿山這一次發(fā)動了眾所周知的安史之亂,唐朝也自此開始逐漸走向衰亡。一世英名的唐玄宗可能最后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最終失敗在他重用的臣子身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7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