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皇帝打大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一
皇帝打大臣的屁股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jù)《太平御覽》記載:“明帝時,政事嚴峻,九卿皆鞭杖。”是說東漢初期的漢明帝,對大臣們管理很嚴厲,連九卿級別的高官,都免不了被打屁股。
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实垡虼蟪嫉钠ü桑氵€不得乖乖地忍著?
二
最喜歡打大臣屁股的年代,得是明朝了。
1380年,明朝開國將領、永嘉侯朱亮祖作威作福,勾結(jié)當?shù)睾缽?,使朱元璋錯誤殺掉番禺縣令道同。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龍顏大怒,將朱亮祖召回京城,與其長子朱暹一同鞭死。
朱亮祖固然罪有應得,但朱元璋卻打開了打屁股的魔瓶。在那以后,明朝朝廷之上板子聲不絕于耳。大臣們的痛苦呻吟,與鮮血淋漓的場面,構(gòu)成了大明王朝極為特殊的一道風景線。
三
最初,打屁股更多是一種侮辱的象征。
“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臥床數(shù)月,而后得愈?!卑凑者@種說法,在明憲宗朱見深以前,打屁股時不用脫去衣物,還要用厚棉布打底,保護大臣的身體不受太大的損害。大臣們挨打后,往往臥床幾個月。很可能并不是傷勢很嚴重,而是舔舐心理的傷口。
然而,這一切被大太監(jiān)劉瑾改變了。
劉瑾掌權(quán)時,氣焰相當囂張。他很討厭朝廷大臣,規(guī)定打屁股時要除去衣物。沒有棉布、衣物的保護,大臣被活活打死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
由于劉瑾行事太過惡毒,結(jié)果沒有好下場:被凌遲處死。按照明朝法律規(guī)定,凌遲是要切3357刀,還不能讓犯人中途死掉。于是,劉瑾的凌遲之刑持續(xù)了3天。不少受過其害的人家,紛紛買其身上一片肉,祭奠死者,甚至還有生吃泄憤的!
四
說來奇怪,雖然打屁股對飽讀圣賢書的大臣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何況還時有打死人的情況發(fā)生,可不少明朝大臣竟然爭先恐后想挨打屁股。
原來,明朝時期,朝臣和宦官經(jīng)常尖銳對立,水火不相容。為了國家社稷,朝臣往往犯顏苦諫,哪怕冒犯了皇帝也毫不畏懼?;实劭梢越邮艹己突鹿俣穪矶啡?,卻不允許大臣來冒犯自己。怎么辦?三個字:“打屁股!”
沒想到,被皇帝打過屁股的大臣,不管死沒死,都會在朝廷中擁有極高的聲譽,備受尊敬,“雖見辱殿廷,而朝紳視之,有若登仙?!比痰靡粫r侮辱,轉(zhuǎn)過頭來卻勝似神仙!
這是為什么呢?“文死諫,武死戰(zhàn)?!蔽某妓烙谶M諫皇帝,是很光彩的事情啊?,F(xiàn)在皇帝用打屁股來成全大臣,大臣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當政期間,大臣們絡繹不絕地想來挨板子。正德皇帝一次就打了107個大臣的板子;而嘉靖皇帝更厲害,讓134個大臣一字排開,趴在地上輪流挨打。
對于大臣們心里的小算盤,皇帝不知道嗎?清楚得很。萬歷皇帝就不客氣地稱這些大臣“沽名釣譽,訕君賣直”,看似犯言直諫,實際上是在給皇帝下套。所以,萬歷皇帝很少打大臣的屁股。
五
一邊皇帝有意打屁股,一邊大臣有心挨打,雙方就一拍即合、想打就打嗎?就跟現(xiàn)在的古裝電視劇一樣,皇帝一聲令下,錦衣衛(wèi)將大臣拖出去就打?
并不是。在明朝,打屁股有一道嚴格的程序。
《明代酷刑三例考略》記載了打屁股的程序:首先,皇帝發(fā)出打屁股的命令。其次,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出帖加蓋印信。隨后,交給刑部給事中審核,簽批。接著,交給錦衣衛(wèi),由錦衣衛(wèi)執(zhí)行。
從理論上說,這一套程序走下來,少說也得大半天,不可能是隨隨便便就打屁股的。
【參考資料:《太平御覽》《明史》《明代酷刑三例考略》等】
在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時期,君王的權(quán)力大于一切,君王的威嚴不僅僅有關(guān)國家的治理,同時也事關(guān)一個國家的尊嚴,而君王的權(quán)力最基本的表現(xiàn)則顯示在處理君臣關(guān)系上,一個國家的帝王擁有無上權(quán)力,自然對于任何事物都有著唯一而不可忤逆的話語權(quán),這也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由來。
在一般人來看,君主臣次的關(guān)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實君王對臣子的依賴性是極強的,甚至在很多時候由于君王的無限放權(quán)從而導致了某些權(quán)臣的權(quán)傾朝野,削弱了君王的絕對權(quán)力。雖說如此,但是這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出自君王自身,和臣子想要身居高位必須一步步謹言慎行爬上來不同,古代皇位的世襲制,君王從小就掌握了無上權(quán)力,沒有經(jīng)歷過各種磨礪,這有就造成了盡管不少帝王確實很聰明,但是見識和閱歷卻遠不能和身居高位的臣子比。
一個國度唯一的帝王和數(shù)不清的臣子相比,自然是孤獨了,倘若是聰明絕頂?shù)耐踝匀荒茏尦甲优蓜e分類,兩相制約達到平衡,但是愚笨的君王卻常常成為眾多臣子的對立面,與伴君如伴虎相對的是伴臣如伴蛇。那為何史上的功臣又常常被君王所殺,這也是君王為了臣子對自己的絕對服從,人的本性所在,倘若自己的權(quán)力大了就往往飄了,開始不滿足于對皇帝的絕對服從,于是對于君王來說直接殺掉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在中國古代階級最主要還是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在古代除了皇權(quán)之外還有諸侯權(quán)、相權(quán)、侯權(quán)等諸多權(quán)力階級,這些權(quán)力階級共同組成了古代的統(tǒng)治階級,這些權(quán)力雖然對于皇權(quán)有著一定的制約,就比如君王不能插手諸侯王的統(tǒng)治,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與之相駁,因為整個國家的一切都歸君王所有,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這些諸侯王自己。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天子犯法于庶民同罪。從這些話中能看出古代君王為了使民眾更為服從自己,也為了自己再百姓心中立下更為偉岸的形象,于是對己的權(quán)力自發(fā)地做出了一些制約,很多時候祖宗之法不可廢除,君王也要守皇室宗族多年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觀念,再有就是諫官,因為這類官員的存在倘若君王像隨便殺掉一些臣子,會遭到集體的反對,于是君王想要殺人的時候也是要找對場合和理由。
古代君王的權(quán)力來源說起來很可笑,是因為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可皇室宗親確實應該掌握全國大權(quán),雖然皇權(quán)很大程度上對百姓自身利益有所傷害,但是一旦反抗,那被迫害的人就只會是自己,這也就是百姓們一邊被迫害一邊又極力擁護王權(quán)的原因,被迫害的人基數(shù)大了輪到自己頭上的幾率也就小了。所以隨著人權(quán)意識的逐漸覺醒,人們對于自身權(quán)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就是為什么歷史越臨近現(xiàn)代社會,一個國家的當權(quán)人的權(quán)力逐漸被削弱,百姓民主意識也越來越高。
據(jù)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強調(diào):“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背既舨凰朗菫椴恢?。
但在孔子他老人家的觀念中,好像并不贊同臣對君的絕對效忠與服從,而是強調(diào)君臣各有義務,得相互尊重,君臣關(guān)系才可以維持下去,“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則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所謂“君君,臣臣”、“君不君,則臣不臣”說的就是這意思。
孔子又認為,“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君主雖然尊貴,卻必須接受“道”的約束。如果君主的行事違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關(guān)系,跟君主“拜拜”。
而孟子的思想比孔子還要激,他說,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是說,如果君不君,則臣可提出批評;如果君不聽,則異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關(guān)系,貴戚之卿更是可廢掉君主,另立新君。
孟子又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若君主無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誅一獨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7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