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翻譯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1.古代也有翻譯
不管是什么語言都要分等級,方言也是這樣,甲等:說得很棒,幾乎聽不出原來的口音。乙等:交流沒問題,就是有點蹩腳。丙等:說的啥啊?交流起來費老大勁。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我們現(xiàn)在要是想去個德國,要么自己會說流利的英語,要么帶個德語翻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普通話就是雅言,那么多文人雅士游歷各國,要么會說普通話,要么帶個翻譯,當然,要是想去趙國做官,這肯定得自己學習趙國本地的語言。
在《周禮》中有記載,翻譯東方語言的官叫做“寄”,翻譯南方的叫“象”等等,到了一定時間,周天子還會把這些翻譯官召集起來搞一下培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人民的流動不是很大,老出去跑的都是士人,他們本身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再加上自己的目的性,學習別國的語言沒有普通人那么大,這么看起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語言大家”著實不少。
2.關于方言的二三趣事
宋朝時期,當時有個閩南人叫劉昌言,有點點小耀眼,亮到了我們宋太宗的眼,宋太宗覺得這人不錯,想給他提拔成近臣,大臣們趕忙上奏:
“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p>
啥意思呢?是說,昌言吶,是胡建人,陛下你倆沒法交流,招架不來啊。
宋太宗眼一瞪,表示我身為皇帝什么人沒見過,就這?
怒曰:“我自會得!”
把人喊來嘮了一下,宋太宗頓覺不愛。
“劉某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句不得!”
于是昌言被下放去做地方官了。
明朝時期,有個福建人林廷美來京大比,中了進士,人長得還不錯,明成祖一看,哎呦不錯呦,問他哪里人。
林廷美一開口,形象在朱棣眼里瞬間拉垮,最后回去做了知州。
在清朝,雍正對口音非常敏感,尤其是閩廣的官員操著一口鄉(xiāng)話,非常不爽,下令全國都學官話,建立正音書院,學不好不許參加科舉,不僅連官員的烏紗帽與普通話掛鉤,連普通老百姓也得學。
3.為什么要學普通話
自古以來,一個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等資源越豐富,它對人越有吸引力,也成為人們心中引領時髦的存在,思想,衣著打扮,還有語言都是人們爭相學習的東西,如果想要在這個繁榮的地方扎根發(fā)展,那勢必要融入這個地方。
哪怕是現(xiàn)在信息交流如此發(fā)達,在各地依然有交流障礙,在古代,臣子來自五湖四海,一個平民或者是有身份的達官貴族,如果有上進心,想要向上爬,想得到皇帝的賞識,那就得學好當時的普通話,或者是京話,否則連交流都成問題,怎么辦事,怎么推心置腹,怎么讓皇上看自己順眼?
如果一個人的目標就是在自己村里,他在什么時代,也不會去學習普通話,如果一個人普通話都不想學就想去城里生活,這就相當于一個人想找份好工作,卻不愿意為穩(wěn)定住這份好工作而學習知識一樣,所以,古代想要上進,想要去京都做出名堂來,他就得做好準備,準備好錢財,準備好語言,準備好才華,甚至有關系的準備好利用自己的關系。
當然,如果這個人能力厲害到讓別人遷就他的語言,就像一個大牛去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希望他留下來,不惜開出高額工資,給他配個翻譯等額外條件一樣,當然,沒這個本事,還是老老實實遷就別人。
參考文獻:
《論語·述而》《周禮》
中國方言眾多,如果用方言交流,跟“雞同鴨講”差不多。古代通訊交通均不發(fā)達,也沒有廣播電視,人們很少有學習通用語言的渠道,因此,各地方言的存在異常頑固,口音也非常濃重。古代上朝時,外省官員向與皇帝交流時,在流言交流也是很困難的,以光緒皇帝與康有為交流為例,可見一斑。
民間有句話,說,“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涤袨槭菑V東南海人,他用粵語講演酣暢淋漓,但是說普通話就不那么順暢和流利了。
康有為到處講,說光緒接見自己時,兩人會談了很久。這說法連《清史稿》都被忽悠了。不過,當時的刑部主事張元濟又另有說法。他說,當時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見,康有為與榮祿大談變法,榮祿聽著直皺眉頭,有些話根本聽不懂。光緒單獨接見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長時間,唯獨接見康有為,不到10分鐘就結束了。到底談了什么,別人無從知道,但光緒后來還接見了梁啟超,完全可以做個參照。
梁啟超見到光緒,也是推銷自己的變法,但無奈光緒聽著很費勁,只因梁啟超說話發(fā)音嚴重不準,如將“考”說成“好”,將“高”說成“古”。有時梁啟超講一句,光緒還要問一句,甚至梁啟超還要用手比畫,或者還要用翻譯。在這情景下,光緒的興致早沒了。但凡被皇帝接見后,按說都要賞個四品官,而梁啟超只得到個六品頂戴。 可見,變法也要學好普通話。
先上個著名的段子吧
某福建閩南地區(qū)太監(jiān)說方言,皇帝要吃飯了,他大喊,皇帝駕崩啦~
其實這事不可能出現(xiàn),因為是一個典型的民間方言在官方場合的亂用,皇帝吃飯不叫吃飯,叫進膳,不管是全國各地那個地方的太監(jiān),都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喊——傳膳。
這個膳和飯的差異,其實就是官話和方言的差異,代表著不同的用語和發(fā)音。
中國古代沒有普通話,但是皇帝上朝的時候并不會遇到滿口方言的大臣,因為在長期的古代 歷史 中存在著兩套話語體系,也就是“官話”和“方言”,想當官的人就要學官話,而官話這一標準發(fā)言流傳至今至少3000多年,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也避免了皇帝和大臣在朝堂上吵架的時候,互相罵聽不懂的臟話。
根據(jù) 歷史 記載,早在周朝(距今約3000多年)就已經出現(xiàn)了在宮廷中使用的雅言,雅在古代就有合乎規(guī)范之意,也就是說當時的官話體系就已經出現(xiàn)了,西漢時寫成的《毛詩序》里面就指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當然這是指當時流傳的詩歌,但是也可以看到,地方上流行的風和朝堂上編排的雅,已經屬于不同的話語體系。
雅言本身,是中原地帶也就是今天河南一帶人民用于學習漢字的發(fā)音,所以也叫洛陽讀書音 ,周朝的分封制度,推動了洛陽讀書音的傳播,《論語 述爾》講到孔子教導學生“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在當時的教育體系里面,將來要當官的人,所學習的就已經不是方言土話了,而是專門的“官方用語”,這一 歷史 自周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清時期,雖然由于政權更替,洛陽讀書音自身也發(fā)展變化,后來出現(xiàn)了南京官話,但是這個發(fā)音標準一直是以“洛陽讀書音”作為主體的,明代把南京官話定位國家標準讀音,也是因為江淮地區(qū)對洛陽讀書音繼承的比較好,而處于北方的洛陽地區(qū),由于和北方民族融合,發(fā)音變得不那么純正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影視劇作品,明代之前宮廷之間對話,應該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準,聽上去像河南話就比較靠譜了,但是要注意,洛陽本地土話是不對的,必須是洛陽讀書音,因為這個事情,宋代的寇準和大臣丁謂還吵過一架,丁謂就指出“唯讀書人然后為正”。
清朝以滿族語言為國語,并且積極推廣北京官話,直到清末,北京官話才基本替代了南京官話,而民國時期的正音,是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的結合體,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國語運動史綱》,對于民國時期國語的變化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語言問題在民間是個生活問題,但是在朝堂之上,其實首先是個政治問題,用什么樣的話作為“官話”,本身就是朝堂上的重要風向,所以這種標準問題,皇帝和大臣之間是不會有什么爭議的,皇帝說啥,你就學啥,學不會當然就只能滾蛋啦~~~
滿口方言你還想當大臣?康有為同志就吃過大虧。
戊戌變法前,君前奏對。梁啟超和康有為都是廣東話,結果光緒聽的是那叫一個費勁。
按例被皇帝接見后都要賞個四品官。結果這個一鬧,就給了個六品頂戴。
可見大力推行普通話的必要性。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幾乎每一塊地方都有人居住,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又各自為政,因而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獨具地方特色的語言體系,創(chuàng)造出七大地方方言,每個大方言下又衍生出許多次方言,這么多的相互聽不懂的方言,就給大家的交流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建國之后,我國才開始大力推廣普通話,大家交流順暢了,各項工作就能有效的推廣開來,我們平??吹降墓叛b電視劇里,大家聽到的都是演員們標準的普通話,那是為了讓觀眾能聽的懂,但是古代的大臣們來自全國各地,那么皇帝上朝時是怎樣和說方言的大臣交流的呢?
古代沒有普通話這樣的說辭,由于時代的諸多限制,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各自說著自己當?shù)氐姆窖?,一些地方官也不會說官話,而在朝廷之中,官員們基本上都是說官話的,但是外地來的官員要跟皇上稟報一些地方事宜什么的,這交流起來就會有很多的障礙了。
雖然各地人士說的方言有所不同,大家相互也聽不懂,但大家使用的文字是相同的,語音不通,也可以用文字來交流,在古代,很多大臣都是靠遞奏折來跟皇上溝通的,在朝堂是交流起來雖說是雞同鴨講,但用文字交流起來還是無障礙的。
語言這個問題自古就已存在,統(tǒng)治者也很重視這個問題,語言不通看似是個小事,卻非常影響工作效率,對政令的上傳下達會產生非常大的障礙。
其實這個問題,聰明的古人早就 想到了解決方案,他們制定了一種官員之間通用的語言體系,也就是“官話”,每一個王朝基本都有他們特定的官話,先秦時期的官話叫“雅言”,在《論語》一書當中有確切的記載:子所雅言,《詩》《書》《禮》皆雅言也,這里的“雅言”就是當時全國各地普及的官話,相當于先秦時期的普通話。
官話的標準就是參照皇城地區(qū)的語言,也就是都城地區(qū)的方言,秦漢至唐朝時期,長安、洛陽地區(qū)是古代帝王最喜歡建都的地方,所以古代大部分王朝的官話都是圍繞在長安話或者洛陽話來加以調整的,因此,長安話和洛陽話就成了這一時期各王朝的官話。
北宋到明朝早起一直都是以當時的開封話和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明朝遷都北京后,相應的官話也改成了北京的語言了,從那時直到現(xiàn)在,那時的官話一直沿用至今,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普通話了。
對于古代讀書人來說,要想入朝為官,不光才學要好,還要學習官話,其實入朝為官只是一種資格,你可以成為一名官員,但是你能否入朝就不一定了,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有能力考中,而且你的語言貼近皇帝,那么你入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果你沒有與皇帝流暢交流的能力,那么你基本上就會被皇帝安排到地方工作,所以說掌握并精通京城的語言還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古代的官話都是普通話,具體的差別只是掌握的熟練程度而已,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語言都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古代的皇帝不會容忍每天在朝堂上聽著“五音不全”的大臣們用方言侃侃而談,要么就說官話,要么哪里來就回哪里去。
有了這種統(tǒng)一的語言,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都太重要了,有了這種語言,皇帝和大臣們的溝通才能暢通無阻,各項政策才能得到更好更及時的實施。
1845年6月15日,英國傳教士施美夫在吳淞口目睹了一幕戲劇性的一幕:“我的中國男仆(寧波人)試圖用他的口才與船夫、水果商等人交談,卻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半的話聽不懂,灰心喪氣?!逼渌Q易港口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在寧波,史密斯看到“地方政府的公務員一般不雇傭當?shù)厝恕?。公務員很少說他們管轄地區(qū)的方言,所以他們必須雇用翻譯。
施美夫就此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的語言分化。他發(fā)現(xiàn)在這個中國本土,官員是主要的外來人口,他們只需要懂“官話”(即首都話,清代中后期的北京話)的當?shù)刈g員與當?shù)鼐用襁M行交流。毫無疑問,在這個靜態(tài)的 社會 中,語言障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甚微。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并沒有滿口飆方言的官員,官員不能只會家鄉(xiāng)方言,還要懂通用的官方語言。如果真有不會說官方語言的官員,無法與其他人溝通,頂多是在自己方言區(qū)做個小吏,升職都無望,更不可能成為能晉見皇帝的大臣。
有些方言只有口語,沒有文字,這種情況下,文字統(tǒng)一,語言也會統(tǒng)一,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隨著時間發(fā)展融合,今天看來無法理解的方言口語,在古代差異并不會那么大
以閩南語為例,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匯,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所以大部分外地人,是完全聽不懂閩南語的,跟上了年紀不會說普通話的老阿伯阿嬤,無法交流。
但是即使是這種老阿伯老阿嬤帶大的孩子,滿口本地方言,也不用擔心他們與外境的交流問題,因為只要一上學,他們很快就能學會普通話。
換個場景,這是個古代的小學童呢?雖然沒有當時沒有普通話,他一樣可以學會“官話”。
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閩南人吃飯叫“駕崩”,這其實是個不太標準的音譯,在官方辭典里駕崩基本不收錄這個含義。
這個學童上學,先生會教他學《論語》,子曰:食不語,寢不言,會教他讀杜甫的詩: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那么他就知道,不光駕崩是吃飯,炊,食等等都表示吃飯的意思,所以當他跟外地人交流,說駕崩人家聽不懂的時候,他自然會改口稱,食、炊等等通共的表達方式。
另外,每一種方言都與古代中原漢語同源,在發(fā)展、演變和融合中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許多特點。與現(xiàn)在的普通話差異極大的方言,在古代差異并沒有那么大。比如一個閩南人問你:底處?你可能很茫然。他問的是什么地方,這是典型的古語,現(xiàn)代人聽不懂,古人聽得懂。
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語,但一直有“同語”、“官話”等通用語言,朝廷也有專管翻譯的機構,也有懂多種語言能翻譯的官員
雖然“國語”一詞是清末才提出的,但在 歷史 上,為了方便交流,一直存在著通用語言:春秋“雅言”,漢代“同語”,唐宋時期出現(xiàn)“白話”,明清“官話”,辛亥革命后“國語”,新中國成立后“普通話”。 本質是一樣的,是由官方制定的、方便不同區(qū)域人們交流溝通的標準語。
各地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用語言交流。漢末至唐末,黃河沿岸的中原人民陸續(xù)向南遷移,將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遷。政治基礎決定了文化教育基礎,大部分通共語言是以都城附近的語言為標準。
為了方便交流,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時期,就出現(xiàn)了翻譯官,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區(qū)的語言不通,這些翻譯官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破解游牧民族的語言。因為精通各類語言的人并不多,所以有的時候需要翻譯好幾次,才可以得到比較精準的結果。因此那個時候翻譯官有個官名叫做“九譯官”,也就是說需要翻譯九次才行。
漢代有專門翻譯機構:大鴻臚,唐代翻譯機構交鴻臚寺,翻譯官的官職叫做譯語,元明叫會同館,晚清出現(xiàn)了“同文館”,專門培養(yǎng)翻譯人才。但由于做翻譯必須博學多才,而翻譯又只是個技術類工種,地位并不高,品階也不算高,真正有才華的人大多不樂意于做,所以能通多鐘語言的高級官員不多,也比較受重視。
唐代安?山,本是個胡人,最早是個牙人,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給買賣雙方當中間人做掮客,比較有語言天賦,會多國語言,這也是他得唐玄宗重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唐代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帝國,特別需要這種精通多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風土人情的官員。
: 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過于小眾使用人數(shù)不多的方言,會漸漸消亡
一般認為,先秦時期的口語和文言文差別是不大的,古人不可能為了寫書另造一套語法和詞匯。但是語言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文化碰撞,各種民族交流,在詞匯、語法和發(fā)音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小眾或者使用人數(shù)不多的方言,慢慢會變同化消亡。
溥儀在我的半前生里曾寫過,他雖是滿人,但是滿族話只會說簡單的幾個常用詞,比如官員跪拜時說,伊立(站起來)。
這種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閩南語中,上年紀的人聽得懂,會說閩南語,年輕人很多聽得懂,不太會說,而小孩子大多只會說普通話了,這是一個需要 社會 重視的問題。
有粉絲問我,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和來自四面八方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談?
首先說明一點,古代其實是有普通話的,不過古代叫“官話”。
所謂的“官話”是說絕大多數(shù)人說的這種話,史學家認為從秦到清朝后期,我國的官話是以河南洛陽發(fā)音為標準的,又稱洛陽雅音。
最初我國帝王建都都是以北方為中心,因此北方發(fā)音也就成為了標準音。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京后是以滿語為標準語的,但是會說滿語的人很少,慢慢的北方語言就成了標準語。
還有元朝,元朝一開始也是以蒙古語為國語的,到后來,實際上分為了兩類,皇帝、皇室說蒙古語,被統(tǒng)治的漢人卻說北方語言。
總的來說,每個朝代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稍加改動,元、清屬于少數(shù)民族,雖然規(guī)定他們的語言是官話,但在漢人中間行不通。
另外皇帝議事的時候,主要是通過上折子用文字敘述過程的,真正和皇帝討論事情的大臣并不多。
即便重臣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標準語雖然不很標準,夾雜著方言,時間一長皇帝還是能聽清的。
有些朝代,品級低的官員是見不到皇帝的,甚至有的朝代規(guī)定四品以下的官員根本見不到皇帝,皇帝和朝中議事的大臣,也就不過那幾個重臣,下面的大臣只能通過文字進行討論。
另外官話是科舉考試必須經過的一關,要想踏上仕途,必須到專門的語言學校去學習,最起碼你能掌握一部分。
再者說了,每朝的官話都是大多數(shù)會說的話,只是標準不標準而已。
比如南方人,他們說方言我們聽不清,如果他們說蹩腳的標準語,我們也能夠聽清,其實古代和現(xiàn)在情況差不多。
退一步來說,即便大臣說方言也不用擔心,外國人進貢時,皇宮里有翻譯,據(jù)史書記載,周朝《周禮上》就有了“象胥”這個職稱,“象胥”是指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員,也就是翻譯人員。
也就是在古代,會說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這一部分人被稱為“象胥”。
各朝各代“翻譯”的名稱雖不同,但都是翻譯的意思,比如舌人、譯官令、典樂、大鴻臚等等。
總的來說,古代學子要想進入仕途必須掌握當朝的國語,也就是會說普通話。如果你沒有這種本領,你就見不到皇帝。
至于你在家里或者在當?shù)卣f方言,這屬于正?,F(xiàn)象,但是見到皇帝必須說普通話。因此在朝堂上不會出現(xiàn)大臣說方言的情況。
文/秉燭讀春秋
聽老一輩人說,古代凡是考上舉人、進士為官的,必須進“培訓斑”學習“官話”。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各個諸侯國的文字,同時強制推行了語言、度量衡,甚至車軸距等等。秦要求各種符合秦國規(guī)定,廢除其他諸侯國標準,古代文言的基本語法已經成型。后來直到宋朝,都延續(xù)了洛陽讀書音作為標準語,為官者須會講。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而明朝及清朝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一直是南京音(清初以滿語為國語,隨后漢語官話就成為了國語)。直至民國時期才改為北京為普通話。
以前我們小學老師上課經常用“半普通話”——普通話夾雜著“土話”,甚至干脆用“閩南語”。我有一位初中語文老師,他叫我們“安靜下來”,就說:安“炯”(第四聲)下來。那會老師不用考教師資格證,所以很多老師的普通話非?!安黄胀ā保@并不是我不尊重老師,而是實話實說。
我一位同事告訴我,他們上大學的一位班長是某縣人,第一次點名,把一個蔡朝材的同學讀為“賽勺骰(第二聲)”,引起哄堂大笑!這個小故事也讓我們笑了好幾天。
當然這種普通話不標準主要來自老師的問題,特別是中小學的學生,是語言形成時期,這時候如果老師的普通話不標準,肯定影響到學生的。
我們閩南的學生除了上課用普通話外,下課、放學、放假都說閩南語,如果有人說普通話,會被人罵為“不正?!?。事實上,我的普通話是上大學開始學習說的,剛上學那時是比較尷尬的,大概一學期后才慢慢學會,想起來很好笑[大笑][大笑][大笑]
可真是替古人操碎了心啊…
其實每朝每代都是有“普通話”的,而且毎朝每代的讀書人都是從學習普通話開始的,比如宋朝。
宋朝 宋真宗景德四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參考《切韻》編撰了《景德韻略》以備禮部科試之用。此書收字九千多個,因是禮部科試所用,所以也稱叫《禮部韻略》。書后附錄了《貢舉條式》一卷,此書于景德四年六月發(fā)于諸州,通令所有學子必學。
宋真宗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又上校定《切韻》五卷,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注韻一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后來宋仁宗景佑四年宋祁和鄭戩又上疏說“陳彭年、丘雍的《禮部韻略》多用舊文,繁略失當,應該重新修篆”,所以他們又修了《集韻》。此韻收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新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
隋朝 前面說到《景德韻略》是參考了《切韻》而編撰的,而《切韻》正是隋文帝仁壽元年由承奉郎陸法言而編撰,收一萬兩千一百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這本《切韻》在隋朝和唐朝初期,都是士子們必考的東西…
唐朝 唐中宗時期,王仁煦在《切韻》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整理,修成了《刊謬補缺切韻》,除對《切韻》加以刊正、補注外,還對本字俗體加以辨析,增收了6000余字,另增立了兩韻。
唐代宗大歷年間, “刑部尚書顏真卿以陸法言《切韻》未弘為由,又纂九經、子、史、字義,著《韻海鏡原》三百六十卷,獻之。詔下秘閣及集賢書院貯之?!薄短接[·文部十七·著書上》
此書比陸法言的《切韻》增出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引《說文》、《爾雅》諸家書,詳加訓解,所以名為“韻海”。
明朝 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后,親閱韻書,見其比類失倫,聲音乖舛,因此下詔重修韻書。御定以 “中原雅音為定” 。洪武八年,新韻書編成,計十六卷,共七十六韻,天子賜名《洪武正韻》,由樂韶鳳、宋濂等主修。
《洪武正韻》修好后,朱元璋一直不滿意,又增加,修改了好幾次。
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力曾說“《洪武正韻》是古今南北雜糅的一部韻書?!?/p>
清朝 有位答主也說了,梁啟超就因為普通話不標準,被賞了個六品官,事情是這樣的。
光緒二十四(1898年4月)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北京發(fā)起并成立了保國會,為了變法,他撰文演說,呼吁全國民眾 “咸知吾國處必亡之勢,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盡其聰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內所得行之事”
五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召見梁啟超,命他講講他所著的《變法通議》,結果他不會講官話,講的是廣東話。光緒皇帝基本上就一個字也沒聽進去,根本聽不懂他在講球什么。于是只給了他一個六品官,讓他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的事務。
這不是后人杜撰的,這是梁啟超的兒子梁思禮先生口述的真實事件。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下令編撰韻書,于五十五年編成了《佩文詩韻》和《佩文韻府》,其中《佩文詩韻》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必須遵守這部標準韻書的規(guī)定。此書收字10235,共106韻。
為什么叫佩文呢?因為佩文是康熙的書齋名…
最后: 其實古代為難的不是在京做官,不是皇帝和滿朝文武語言不通的問題。而是官員在外地做官時方言不通的麻煩,所以歷朝歷代都是有翻譯這個職務存在的。
@夏天的雷風 一個做文史科普的人……
自人類進入了有階級的 社會 后,建立了政權也就是國家形式,一切都是有秩序地進行著。到了秦始皇大一統(tǒng),全國實現(xiàn)了書同文丶度同衡的高度統(tǒng)一。
全國上下應當確定了國語,做為交流丶文書的主要語言工具。朝中大臣首先是學會國語和文字,這同今天公務員考核必須具備講普通話和書寫的條件一樣吧。
如果秦朝廷,都是各自講七國方言,不就成了古代聯(lián)合國,秦始皇一天下來累也累死,不僅要配七國翻譯,而且要看七國奏章,索興成了聯(lián)邦,又回到周天下的諸侯制。
就是這個原因,秦始皇要實現(xiàn)中央集權制和地方郡縣制,只講一個國語、只寫一個文字。后來焚書把地方上的小書小報統(tǒng)統(tǒng)燒掉,就是強調和突出秦文化一種聲音丶一種精神。后來大漢朝興起,自然人們都把國語叫漢語了。
古代是有“普通話”的,只是很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古代的普通話被稱為“官話”。 “官話”的意思就是官方標準話。
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的朝堂上,官員啟奏皇帝時通用的語言就是官話。當然,官話的形態(tài)是隨著時間而各有不同的。
例如,最早的“官話”是雅言,后來到漢晉時期被稱作是“通語”、“凡語”、“通名”等等。等到了明朝,這種官方的漢語語音全部被統(tǒng)一稱作是“官話”。
但是,雖然存在官方認可的普通話,古代卻難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原因無法,這是滲透力不夠的原因。
因此,皇帝經常能聽到來自各地的方言,有些地方是實在讓人聽不懂。
例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就曾抱怨過福建、廣東地區(qū)的官員,說的話讓他摸不著頭腦:
雍正覺得不能繼續(xù)容忍這種情況,于是就開展了在福建、廣東的推廣普通話(官話)運動,在當?shù)卦O立“正音書館”,要求教導士子們官話,但結果是收效甚微。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宣統(tǒng)年間,清朝還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官話”改為“國語”。1912年的民國延續(xù)了這個政策,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國語”,這就證明普通話是一個趨勢。
誰說古代沒有普通話?從古到今,歷朝歷代其實都有普通話,不過當時叫做“官話”,更早的時候叫做“雅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官方通用語言。
先秦時期的普通話叫做“雅言”,是一種通用語言,各個地方的人都會說,也都能聽懂。秦始皇掃滅六國之后,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咋就沒聽說過“語同音”呢?就是因為已經有一種語言能夠讓大多數(shù)人都能說、能聽了。
孔子有三千弟子,來自不同的國家,如果沒有通用的語言,那孔子上課的時候難道還要請六七個翻譯進行同聲傳譯?課堂討論的時候,豈不是亂成一鍋粥?
從夏、商、周開始,我們華夏民族就一直生活在黃河流域,即所謂的中原地區(qū),而中原地區(qū)的中心就是在洛陽,所以一直到漢朝,官話都是以洛陽口音為主,稱為“正音”。
漢朝選拔官員實行的是“察舉制”,就是由地方官舉薦人才到中央為官。大家都知道,隋唐之前,讀書認字受教育是少數(shù)貴族才有的待遇,普通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也就沒有做官的機會。而貴族們則必須學習“正音”,為以后做官做準備。
所以能夠到京城做官的,大部分是貴族子弟,而貴族則都會說官話、官腔,到了中央自然交流起來沒有障礙,不會出現(xiàn)皇帝和大臣說話互相聽不懂的情況。
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大量的寒門學子通過科舉走入官場,到中央或者地方任職,那他們會不會說官話呢?的確,剛開始的時候,有過這樣的問題,但朝廷很快就加以解決了。
隋朝重新統(tǒng)一天下后,則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將其融合后形成了長安官音,也稱秦音,并由陸法言等人編著形成《切韻》。唐朝建立之后,則在隋朝《切韻》的基礎上,制定了《唐韻》作為唐朝的標準音。宋朝建立之后,則又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了《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作為官方發(fā)音。以后歷朝歷代,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官話標準。
這一套官話標準,有志于參加科舉的讀書人是必須要學的,不學都不行,因為科舉考試的時候要考的,語言不過關,根本就上不了榜。雖然只是從書本上學習發(fā)音,可能不夠準確,但有了這個基礎,只要稍加學習,很快就能運用自如了。
明清時期,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大量南方人口北移,“南京官話”也隨之一同北遷,結合當?shù)匕l(fā)音,逐漸形成了“北京官話”,并延續(xù)至今。
其實“官話”這種事,就跟我們現(xiàn)在一樣,如果用方言和普通話說不清楚,那么可以用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英語來打比方?,F(xiàn)在的孩子上學,都是要學英語的,這就好比古代學習《切韻》,學了之后未必能說,也未必能聽得懂。但有了這個基礎,將來他出國時,很快就能適應周圍的語言環(huán)境,與外國人無障礙交流。
盡管朝廷有這么多辦法,但 歷史 上仍舊有不少因為方言鬧出的笑話。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的官話說的不好,粵語的口音很重,和光緒交談時很費勁,所以光緒第一次接見他時,兩人只交談了十分鐘,就把康有為“請”出去了。梁啟超同樣也是如此,據(jù)說本該被賞的四品頂戴,因此換成了六品官。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到山西任職時,聽不懂地方方言,只好在辦公室內設了一個翻譯,他說長安官話,再由翻譯說給下屬聽,下屬有事匯報也是如此。如果翻譯有事外出不在,柳宗元又恰好有緊急工作需要安排,只能抓耳撓腮,以頭撞墻。
綜上,古代其實也是有普通話的,稱為“雅言”或者“正音”,俗稱“官話”,是一種官方通用語言,凡是做官的必須得會說,不會的就要努力去學,這和現(xiàn)在的普通話幾乎沒有區(qū)別。只不過,古代的官話只是在官員、權貴或者商人之中流傳,普通老百姓不會去學說官話,因為實在用不到,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走出自己住的那個村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7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曹植是個什么樣的人畫虎不成反為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