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明末農民生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幾百年了,漢人一直對滿清的這段歷史充滿偏見,當然,滿清時期確實也有不少政策措施是針對漢人的,但總體上而言,滿清取締腐朽的明王朝,還算是歷史的進步,特別是對于苦難中的多數農民來說,滿清的統治對他們來說算是幸事。明朝雖然前期朱元璋懲治腐敗力度很大,但是沒能夠避明朝末期的根深蒂固的腐敗。崇禎皇帝似乎很想要有作為,歷史上,史學家認為這一時期“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可見明朝的滅亡與北宋不盡相同,從《水滸傳》看來,北宋的腐朽是君臣合力造成的,可謂是君是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明末農民的現狀
做農民,明朝末年的農民是最艱難的。明王朝在崇禎接手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爛攤子,再加上崇禎皇帝自己也能力不足,極希望改變現狀卻總是改變不了。正好遇上天災不斷,干旱和蝗災幾乎年年重演,農民苦不堪言,不是被餓死,就是起來反抗,成為流寇。李自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的。
李自成是這時期的典型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為什么李自成輕輕一呼,就那么多人紛紛響應,來反抗明王朝呢?對很多農民來說,不反抗就意味著死亡。當時的農民,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生下孩子養(yǎng)不活,就丟棄在外面被人撿走吃掉。很多人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別人換孩子吃,這是常有的事。當時,陜北一帶大旱,更兼蝗災,顆粒無收,農民本就生活艱難,只好蓬草、吃樹葉、樹皮、草根,后來植物吃完了,就只好吃陰暗潮濕的土地上泛起來的一種白色的鹽堿土或者石頭。時間一久,土石無法消化,并且在肚子里下墜,人很快就死掉了。這樣的日子,誰不愿意跟著去造反,反正是一死,弄好了還可以混口飯吃,所以,李自成才喊出口號,大批饑餓的難免就跑來入伙了。
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嗎?是的,他上位以后,確實做了不少勵精圖治的事。特別是才上位,就當機立斷,處死了大宦官魏忠賢,鏟除了魏忠賢的實力,做了第一件讓人拍手稱快的事。但是,崇禎皇帝其實也很有問題,《罪己詔》倒是沒少下,可以只見他承認錯誤,就是不見他改正,朝政還是沿著舊事的老路繼續(xù)滑坡,甚至滑得更快。
崇禎皇帝最大的特點是好疑忌,喜殺人。他在位十七年,幾乎年年在殺人,一直在猜忌人?!蹲锛涸t》中說得極好,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很到位,但就是沒有整改措施。李自成打進來了,崇禎皇帝驚慌失措,號召大臣捐款抗賊,大臣們個個喊窮,沒有捐到多少錢。等李自成拿下北京城,發(fā)現大臣們家中有的是錢,而最有錢的,竟然是崇禎皇帝自己。不知道崇禎皇帝私藏了這么多錢想干什么,國家都快要亡了,還不及時拿出來抗賊,自己卻跑到山上上吊去了,還悲痛地說: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總結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十七年不能算是很短的時間,可是除了除掉魏忠賢等宦官勢力之外,崇禎皇帝的作為幾乎屈指可數。固然,明朝的腐朽已經根深蒂固,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徹底挽救明王朝難度自然是很大。但是皇帝如果真的如自己在《罪己詔》中,說的一樣,改正自己的錯誤,勵精圖治,十七年歲月也足以挽救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六次下《罪己詔》,可惜每一次都停留在了知“罪”而不改上,就像是很多的小學生,每次都能夠勇敢給老師承認錯誤,但是卻決不改正。本質上來說,其實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錯誤,沒有真正反省自己。臨死的時候,他還在大呼:
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看來他確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明一個個的《罪己詔》,都恐怕是別人代筆所寫,雖然崇禎皇帝自己肯定是同意了文章的內容,但是沒有親自書寫,所以印象不深刻,因此看自己的《罪己詔》,就和看別人的故事一樣,沒能引起足夠重視。
而對于老百姓來說,不能過好日子的朝代就是最壞的時代,清軍的入關,對他們來說,還是幸事。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隨后滿洲貴族調集滿、蒙、漢兵,幾乎傾巢而出,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之下,大舉入關,并最終滅掉明朝(南明),奪取整個天下。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清朝沒有選擇揮師入關,而是繼續(xù)留在關外發(fā)展,那么歷史會如何改寫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明朝殘余勢力——南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后,明朝殘余在長江以南地區(qū)建立了南明政權,說起這個南明“小朝廷”,只能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那是因為南明當時已經處于內憂外患,甚至生死存亡的時刻,但其內部卻為了權力,發(fā)生了劇烈的爭斗。因此,哪怕沒有外部勢力的打擊,南明也很有可能會滅亡或分裂。
其次,再來看一看以李自成為代表的大順政權。大順雖然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但其領導人目光短淺,根基薄弱,且內部集團腐朽不堪,能夠守住江山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更別說滅掉南明、擊退清軍,并最終統一天下了。
最后,再來了解一下清朝。明末1616年,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后金政權,眾所周知,尚未開發(fā)的關外地區(qū)大多是不毛之地,環(huán)境十分惡劣,是很難支持后金以及之后清朝的運轉的,那么后金是如何在短短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里就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呢?
其實這與明朝的衰落有很大的關系。后金的崛起是建立在對遼東漢地的劫掠和奴隸之下的,是通過吸明朝的血才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特別是在皇太極時期,就曾多次指揮清軍入關劫掠,在削弱明朝實力的同時,還獲得了供其發(fā)展的巨額財富。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清朝早期最重要的發(fā)展手段就是劫掠。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清朝的實力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八旗的人口總數卻不足百萬,再加上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無法自給自足的經濟,足以看出清朝的發(fā)展是很尷尬的。
如果清朝此時沒有抓住機會入關,那么等中原穩(wěn)定之后,中原王朝哪怕無法擊潰清軍,但只要對偏居一隅的清王朝進行經濟封鎖,那么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的清朝自然就會慢慢衰落下來。
清軍入關的時候,消滅明朝殘余勢力也是非常困難。當時,在中原一共有三股勢力互相糾纏,主要就是李自成的大順國、張獻忠的大西國與南明王朝。但好在大順國與大西國處在死敵的狀態(tài),清朝入關之后都是有一種看熱鬧的態(tài)度,坐山觀虎斗,然后借此統一天下也是一件便宜事情。
清軍要消滅大明王朝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當時明朝不得民心。李自成與張獻忠原本都是忠于大明王朝的,為什么都會站在大明王朝的對立面,也是厭惡明朝統治。
現在我們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戶籍體系,使軍戶從國家正規(guī)武裝力量變成衛(wèi)所長官的私人部隊喪失了戰(zhàn)斗力。明朝地方官員腐敗現象比較嚴重,農民承受比較嚴重的財政賦稅負擔,朱家眾多王爺子孫吃空了大明江山卻對國家毫無貢獻,使得明朝必然滅亡。
可以看到,由于大明王朝的內憂外患,清軍滅掉明朝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時滿清最難的時候,就是如何對待中原地區(qū)的農民軍與南明軍隊。當時,以清軍的勢力擊敗農民軍的難度并不大,困難就是如何統一全國。由于清軍之前頻繁騷擾長城明朝的邊境一帶,給北方百姓印象也并不是很好。
為此,清軍在當時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煤山自縊的崇禎皇帝安葬了,然后拉攏了原來明朝的士紳與官員,這樣清軍也在中原先立足腳步。
在對中原的農民起義軍上,清軍先在山海關一帶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入關之后,很多清軍與南明兩面夾擊,打擊大順國的殘余部隊,使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潰敗到陜西老家,之后實力迅速削弱,最終為叛徒出賣死于湖北九宮山,
當時,大部分清軍將領認為自己沒有平定中原的實力。但是,當時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卻力排眾議,讓順治福臨入主中原進駐山海關,于是才有了清軍統一中原的進程。
在四川成都由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也處在一種逍遙的狀態(tài)。張獻忠也沒有李自成的勃勃野心,就想以四川為中心建立大順國,過著搶劫掠奪割據一方的生活。大西國與大順國關系也不密切,清軍滅掉大西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至于南明政權,也不是清軍對手。當崇禎皇帝自縊之后,在南京的明朝遺臣馬士英、史可法等擁立了弘光帝組建了南明,可是南明由于延續(xù)萬歷時候的黨爭,內斗使勢力被削弱。再加上地方割據勢力嚴重,不停中央指揮,還有就是皇帝朱由崧都是貪圖享樂,不為國家利益為重,以及馬士良等人的醉生夢死,這樣的南明政府是必然失敗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