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韰侨鸬墓适?,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p>
吳三桂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漢奸,他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毫不夸張的說,大清之所以可以那么順利奪取全國政權(quán),吳三桂當記首功。先是在山海關(guān)打敗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張獻忠,還率軍平定了云、貴地區(qū),甚至進入緬甸,最終將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歷帝絞殺。這些實實在在的功績?yōu)閰侨鸩┑昧似轿魍醯木粑徊⑹芊怄?zhèn)守云南,可謂名符其實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吳三桂在云、貴地區(qū)擁有著極高的權(quán)威,稱之為“土皇帝”也毫不為過。那么,年過花甲的吳三桂為何還要在人生的最后時刻起兵叛亂呢?
先分析一下歷史上吳三桂為何沒有考慮接受撤藩的客觀原因。
一、形勢嚴峻,康熙撤藩決心已定
康熙十二年,年僅二十歲的康熙便決定撤藩??赡軙腥擞X得康熙太過年輕不夠穩(wěn)重,撤藩有點操之過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莊的指導(dǎo)下成長起來的,在孝莊的引領(lǐng)下,康熙對于政局的把控和敏銳性有著與之年齡不符的成熟和獨到見解。三藩勢力在地方上的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劇增,又重兵在手,漸漸已經(jīng)對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況且,三藩的存在對于大清來說是一筆極大的財力負擔(dān)。既給朝廷帶來了威脅的同時,每年還要消耗大量的財力,這使得康熙對于撤藩的決心堅定無比。養(yǎng)虎為患不如主動出擊,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二、撤藩迎來契機,吳三桂與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調(diào)節(jié)
康熙做出撤藩的決定后,自然不會直接動用武力解決。正在此時,康熙迎來了一個最佳的撤藩契機。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與子尚之信發(fā)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將藩地歸還朝廷,準備回歸遼東養(yǎng)老(尚可喜是忠于大清的,三藩之亂中是尚之信附和吳三桂叛亂)??滴鹾芸毂闩鷾柿松锌上驳恼埱螅瑫r也想要趁機試探吳三桂和耿精忠的態(tài)度。
顯然,撤藩對于吳三桂來說是嚴重損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對于已經(jīng)當慣了“土皇帝”的吳三桂來說,與其交出兵權(quán)做一個閑人王爺,還不如打出“反清復(fù)明”的大旗殊死一搏。況且吳三桂并不是一個人,許多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團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榮華富貴就這么白白斷送,起兵叛亂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吳三桂心中,他始終認為自己對于大清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大清撤藩屬于過河拆橋的行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義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這種局勢下,雙方可謂勢同水火。唯有武力一決高下才會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這觸及到了核心利益,戰(zhàn)爭無法避免。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吳三桂不顧自身利益,選擇妥協(xié)接受撤藩,那么他是否會得到善終呢?萌月關(guān)認為也不會。
第一,吳三桂對大清只有利益沒有忠心
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前,他最早是打算歸附李自成的。只不過最終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間選擇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個時候的大清急需吳三桂手中的兵權(quán),故而兩者達成了默契。一直到后來鎮(zhèn)守云貴,這都是利益驅(qū)使。拋開利益,吳三桂與大清并不是“朋友”。這一點康熙帝也是看得很透徹,對于這樣的吳三桂,康熙即便為了營造所謂的“滿漢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殺吳三桂,也絕不會讓吳三桂的日子太好過。
第二,吳三桂反復(fù)無常不容于大清
吳三桂原本是明朝將領(lǐng),結(jié)果不但不知保家衛(wèi)國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關(guān)。吳三桂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這一次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吳三桂老老實實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云貴盤踞那么多年,勢力根深蒂固,他的存在始終對于大清是一個威脅。接受撤藩后,大清明著不能對他做什么,但暗地里恐怕少不了小動作,絕對不會讓吳三桂有太平日子過。
第三,吳三桂接受撤藩無力自保
雖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但仍有不少“反清復(fù)明”的組織想要恢復(fù)漢人統(tǒng)治。而吳三桂則被視為最大的漢奸,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時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殺。一旦被撤藩兵權(quán)被奪,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吳三桂恐怕性命很難長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團不會放過吳三桂
千萬不要以為平西王吳三桂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作為盤踞云貴那么多年的他,自然有著自己的關(guān)系網(wǎng)和利益集團。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實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吳三桂接受撤藩,那么除了吳三桂自身,跟隨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團也將受到毀滅性打擊。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罷都是浮云,更何況此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是被拔了牙的老虎,從猛虎變成了小貓,那些損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會放過他?
綜上所述,吳三桂在康熙發(fā)布撤藩命令后唯有起兵叛亂這一條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線生機,接受撤藩的話整個大清都沒有一個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
根據(jù)《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zhèn)王發(fā)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亂之初,吳三桂的軍隊進展神速,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lǐng)了云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guī)缀跏潜谎?。在吳三桂起兵之后,搖擺不定的老部下“王輔臣”也眼見起兵紅利!拿下隴右、陜北等地,兵鋒直指西安。這時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勢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诖耍谌畞y初期,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可謂占據(jù)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清朝幾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么,問題來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差一點推翻清朝,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首先,三藩之亂的初期,形勢對于吳三桂來說,可謂非常有利。根據(jù)《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后吳三桂在短時間內(nèi)攻入湘、贛、川地區(qū)。耿精忠也同時響應(yīng),攻入浙江。鄭經(jīng)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廣東響應(yīng)。
孫延齡也在廣西響應(yīng)。王輔臣則在陜西響應(yīng)?;诖耍藭r的平西王吳三桂,無疑是一呼百應(yīng),奪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換而言之,此時的吳三桂,距離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對于吳三桂來說,原本以來初期的形勢只是巔峰的開始,卻沒有想到,這已經(jīng)是最后的巔峰了。對于清朝康熙皇帝的轉(zhuǎn)敗為勝,很大程度是吳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斷送了良好的開局。
一方面,從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來看,“拉一個、打一個”策略的成功運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動事物前進的最根本的方式,在復(fù)雜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響事物的發(fā)展。對于康熙皇帝來說,就明白這樣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亂,必須解決吳三桂這一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對次要矛盾的一方進行讓步和拉攏。
于是,康熙皇帝以滅吳三桂為第一任務(wù)、同時安撫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并且,在發(fā)現(xiàn)王輔臣是因為利益才跟隨吳三桂起兵的情況后,康熙皇帝立即著手對王輔臣進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導(dǎo)下,三藩之亂越往后,吳三桂逐漸陷入到孤軍奮戰(zhàn)的劣勢中。
另一方面,如果說清朝康熙皇帝擁有與年齡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說是老謀深算,那么,對于年齡是康熙數(shù)倍的吳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錯誤。比如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劃江而治的幻想。眾所周知,自康熙決定撤藩的那一刻開始,兩人就已經(jīng)進入到勢不兩立的階段了。正是因為諸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導(dǎo)致吳三桂在勢力巔峰的時候裹足不前,給了清朝調(diào)兵遣將、各個擊破的時機。換而言之,如果吳三桂能夠趁著清朝沒有反應(yīng)過來的時候,將兵峰直指京師,顯然有機會一鼓作氣,取得最后的勝利。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叛亂,歷時8年之久,遍及云、貴、粵、閩等多個省份。叛亂起因是由于康熙親政后,總結(jié)歷代藩鎮(zhèn)之禍,認為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且藩鎮(zhèn)割據(jù)練兵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力排眾議,決定撤藩。
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位漢族藩王不甘示弱,起兵興亂。這場叛亂從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開始,直到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以清朝平叛成功而宣告結(jié)束,歷時8年之久。吳三桂起兵時已經(jīng)62歲高齡,起兵后殺出云貴,占據(jù)湖南全境。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只做了5個多月的皇帝,于同年八月十八日病死于衡州,傳位于長孫吳世璠。
吳三桂死后,形式急轉(zhuǎn)直下,叛軍群龍無首,各將領(lǐng)之間為爭權(quán)奪利而互相傾軋。清軍用了三年時間收復(fù)失地,于1681年冬攻陷省城昆明。吳世璠兵敗自殺,余部投降,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那么吳三桂發(fā)動的三藩之亂為什么會失???難道真的是因為吳三桂年紀老邁嗎?答案顯然不是這么簡單。吳三桂年紀老邁固然是一個原因,但卻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三藩之亂之所以失敗,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一.以一隅敵全國。三藩原本經(jīng)營多年的云、貴、粵、閩四省是叛軍的重要基地,雖然起兵后又占據(jù)了湖南、四川等地,但均不是富庶之地。反觀清朝坐擁江南膏腴之地,財源不失,盡可調(diào)集舉國之兵全力對叛軍實行武力鎮(zhèn)壓。以一隅而敵全國,長此以往,三藩必敗無疑。二.內(nèi)部矛盾重重。三藩之亂是吳三桂率先起事,之后廣東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等先后起兵響應(yīng)。于是這場叛亂便以吳三桂為首,但叛軍內(nèi)部的矛盾并未得到解決。
尚之信、耿精忠等人的部屬并不直接聽命于吳三桂,而是各自割據(jù)稱雄。再加上臺灣鄭經(jīng)趁機登陸作戰(zhàn),靖南王耿精忠腹背受敵,于1676年十月率先投降清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9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