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小編來說說西漢八大猛將:
TOP、8 陳湯
陳湯是東漢末年的猛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jīng)假托圣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結(jié)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穩(wěn)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陳湯攻殺郅支單于之后,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于更加臣服,表示愿守北藩,累世稱臣。
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tǒng)一了匈奴,此后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jié)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恢復了舊日的和親關(guān)系,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后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guān)內(nèi)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quán)后,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TOP、7 李敢
李敢是飛將軍李廣之第三子;公元前121年,李敢隨父出征。此戰(zhàn)由于張騫延誤戰(zhàn)機,致使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很害怕,李廣派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奔馳。李敢獨率自己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貋韴蟾胬顝V說:“匈奴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
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身份跟隨霍去病征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被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二百戶。公元前118年,李敢得知衛(wèi)青對其父李廣之死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便打傷衛(wèi)青。衛(wèi)青沒有伸張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卻在甘泉宮狩獵上暗箭將李敢射殺。由于漢武帝此時正寵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責,并對外宣稱李敢是狩獵時被鹿撞死的。
TOP、6 李陵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于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范,命他率領(lǐng)八百騎兵。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公元前99年,李廣利統(tǒng)領(lǐng)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fā),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但李陵對漢武帝說并不想護送糧草,愿率五千步卒直搗單于王庭,出兵后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作戰(zhàn)異常勇猛,殺死數(shù)倍于己的匈奴軍,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后來在突圍的時候力竭被擒,漢武帝以為李陵投降了匈奴,于是將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誅殺了,李陵因此絕了歸漢之心。
TOP、5 李廣
李廣的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公元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wèi)尉。公元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lǐng)萬余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zhàn),憤愧自殺。李廣英勇善戰(zhàn),歷經(jīng)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紀不大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贊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TOP、4 夏侯嬰
夏侯嬰早年跟隨劉邦起事,在劉邦早期的戰(zhàn)爭中,夏侯嬰每戰(zhàn)皆身先士卒,作戰(zhàn)異常勇猛;在劉邦被封為漢王時,劉邦賜予夏侯嬰列侯的爵位,號為昭平侯。又以太仆之職,跟隨劉邦進軍蜀、漢地區(qū)。后來劉邦回軍平定了三秦,夏侯嬰隨從劉邦攻擊項羽的軍隊。進軍彭城,漢軍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因兵敗不利,乘車馬急速逃去。
在半路上夏侯嬰遇到了劉邦和呂后的一對子女,就是后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就把他們收上車來。馬已跑得十分疲乏,敵人又緊追在后,劉邦特別著急,有好幾次用腳把兩個孩子踢下車去,想扔掉他們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嬰下車把他們收上來,一直把他們載在車上。
夏侯嬰趕著車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兩個嚇壞了的孩子抱緊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駕車奔馳。劉邦為此非常生氣,有十多次想要殺死夏侯嬰,但最終還是逃出了險境,把漢惠帝、魯元公主安然無恙地送到了豐邑。在劉邦稱帝后,夏侯嬰繼續(xù)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夏侯嬰對漢惠帝有救命之恩,呂后對其更是感激。
TOP、3 霍去病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wèi)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兒子,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霍去病是名將衛(wèi)青的外甥,所以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wèi)青擊匈奴于漠南,此戰(zhàn)霍去病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jù)河西地區(qū)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后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guān)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wěn)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wèi)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數(shù)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zhàn),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
TOP、2 英布
英布原本是項梁的部將,項梁率師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zhàn)斗中,英布驍勇善戰(zhàn),總是列于眾軍之首。項梁戰(zhàn)死后又跟隨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時,羽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zhàn)功占有優(yōu)勢,項羽就率領(lǐng)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xié)同作戰(zhàn),于是打敗了秦軍。在項羽軍中,英布常常擔任軍隊的前鋒,可見其勇武。
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立英布為九江王,后來經(jīng)過隨何的游說,英布投靠了劉邦;項羽派兵打敗英布,兩人在陣前交鋒,打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兩人交手數(shù)百回合不分勝負,但終究因為英布兵少,加上對項羽原本就有畏懼之心,在兩人尚未分出勝負的時候就露出敗跡,英布迫不得已逃到劉邦那里。在劉邦滅項羽奪天下后,英布感受了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jié)局。
TOP、1 樊噲
樊噲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yè)。他與劉邦的交往甚密,曾與劉邦一起隱于芒碭山澤間。與蕭何、曹參共同推戴劉邦起兵反秦。待劉邦做了沛公,便讓樊噲做了他的隨從副官。抵抗章邯軍隊時,樊噲率先登城,斬二十三人首級,被賜爵為列大夫。之后屢次先登陷陣,捕斬有功,被賜爵為卿,被賜賢成君的封號。
在鴻門宴時,亞父范增預謀殺害劉邦,授意項莊拔劍在席上獻舞,想趁機刺殺沛公。張良在帳外把行刺之事告訴了樊噲,樊噲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進入帳后“西向立,凝視項羽,目眥盡裂,頭發(fā)上指?!表椨鹞談ψ鄙碜訂枺骸按巳耸钦l?”張良說:“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噲?!表椨鹦蕾p道:“是位壯士”于是賜酒一杯和一條豬腿。
后樊噲繼續(xù)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總計樊噲戰(zhàn)功:跟隨高祖作戰(zhàn),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lǐng)兵作戰(zhàn),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樊噲成為漢朝從創(chuàng)立到穩(wěn)定的重要將領(lǐng)。連項羽都感到濃濃威脅感的猛將,不排第一誰排第一?真要打起來,還真不一定誰能贏。
漢初三杰是蕭何,張良,韓信;漢初三大名將就是韓信,彭越跟英布,這三人的下場一個比一個慘。漢高祖劉邦在晚年的時候以謀反罪處死了一代名將韓信,這就讓其他二人不寒而栗。首先就是這個彭越,是被呂后誅殺,據(jù)說還是被剁成肉醬。送給了當時的淮南王英布,無可奈何只好舉兵造反,失敗之下兵敗被殺?;旧隙际巧硎桩愄?,沒有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第一:韓信被殺,梁王彭越也沒有落得好下場,以謀反罪身首異處1:梁王彭越卷入陳浠的叛亂,引起了漢高祖劉邦的警覺
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是個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基本上在他手下當異姓王都得人人自危。因此漢高祖一朝,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基本上其他人都不得好死。韓信被殺之后,梁王彭越成為了第二個被打擊的目標。梁王彭越之所以被清洗,那是因為他也卷入了陳浠的叛亂。陳浠叛亂之后,劉邦就決定到邯鄲去平叛,可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沒有兵馬。他手下沒有兵,正好梁國跟趙國隔得非常近,于是希望彭越前去參加他的平叛,沒想到他以生病為由拒絕。這一下劉邦非常生氣,后果很嚴重。
2:手下有一個心腹不讓他去,理由很充分,韓信就是下場
彭越受到了劉邦的指責之后,心里很害怕,于是就想親自去劉邦那里做一個解釋。假如說劉邦去了,也許事情會出現(xiàn)轉(zhuǎn)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shè),他身邊一個心腹大將不讓他去,理由也非常充分。韓信被抓可不是個小事情,他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他被殺導致諸侯王都不敢去見劉邦,如果去了那么你就是韓信的下場。關(guān)鍵在這個時候禍不單行,彭越手下有一個“太樸”,他犯了罪,彭越把他抓起來要殺掉。沒想到他趁著夜色逃跑,到了邯鄲告訴了劉邦他們二人謀反的事實。
3:原本是一個冤案,劉邦夫婦一拍即合,殺死彭越以絕后患
史記里面明確記載這個案子是個冤案,因為彭越?jīng)]有造反的理由。劉邦沒有更多的證據(jù)可以殺了他,于是把他梁王的爵位剝奪,發(fā)配到四川的名山縣。從洛陽走到潼關(guān)途中,他遇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呂后。彭越見到呂后一把鼻涕一把淚訴說委屈,其實就是在自投羅網(wǎng)。呂后就讓他回去洗清冤情,背地里商量著處死彭越的事情。跟劉邦一直訴說下,最終二人決定斬殺彭越,并且滅掉三族以絕后患。這可夠狠,狡兔死走狗烹。
第二:韓信彭越被殺,英布岌岌可危,最終造反被殺1:韓信和彭越被殺讓英布岌岌可危,他不想死
英布在做了淮南王之后,本來說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相安無事。可是首先傳出來了一個消息,大將韓信被殺,英布心里感到非??謶郑?/strong>再一個他在打獵的時候,接到了皇帝的詔書。彭越被殺讓他更加驚慌失措,他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把自己的軍隊駐防好,密切關(guān)注朝廷的一舉一動。還有一種說法劉邦把彭越剁成肉醬,給英布送去。很明顯在逼他造反,這是威脅到他統(tǒng)治的最后一支勢力。他不想死,想好好活著。
2:淮南王英布因為一介女子惹了禍,被人誣告,被迫造反
淮南王英布被迫造反也是因為手底下有人告他,還是一個女子給惹了禍。他有一個非常愛的妾,有一天生病了。然后就找了一個醫(yī)生給他看病,本來這也沒什么。看病的時候不巧碰到了一個人,他是英布手下的一個中大夫。他出自好心送了醫(yī)生許多禮物,這就讓英布的女人對他逐漸產(chǎn)生好感。說者無意聽者有意,消息傳到了英布的耳邊,得知被戴了綠帽子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于是就想殺了他,沒有想到消息被他提前探知,趕忙連夜逃到劉邦那里,誣告英布謀反。
3:英布叛亂很快被平定,被大舅哥所殺
劉邦當時詢問蕭何英布是不是要謀反,他說斷然不是。要知道當時韓信就是被他給間接殺死的,這句話能從他的口中說出來也很不容易。沒過多久英布和劉邦的軍隊相遇,劉邦問他為什么要造反?英布說我也想過一把皇帝癮,實際上斷然不是。不過是想氣氣劉邦,過嘴癮。沒有想到劉邦親征的消息,一下子英布的軍隊就被打垮了。這個時候他一敗再敗逃到自己老丈人長沙王吳芮的國中,這時候他已經(jīng)去世,兒子在位。于是就騙他說一塊逃跑,趁著他不備的時候殺了他,人頭送給劉邦。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8大猛將
1.朝代的交替很大程度上會引發(fā)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將士們不僅要依靠智慧取勝,更重要的還要有超群的武藝,這些將士們有的一戰(zhàn)成名甚至名垂青史,更有甚者扭轉(zhuǎn)乾坤轉(zhuǎn)變戰(zhàn)局,將戰(zhàn)場不利的局面所扭轉(zhuǎn),有的抵御外族侵略,包圍本民族的安全成為了民族英雄。
中國歷史之中存在著八大猛將,這八位猛將都不是虛構(gòu)的人物,每個人都非常的驍勇善戰(zhàn),在戰(zhàn)場之上奮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
力拔山兮氣蓋世
擁有“西楚霸王”稱號的項羽當之無愧是一位猛將,時至秦朝末年天下苦秦久矣,各地相繼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項羽帶領(lǐng)著八千的江東子弟兵與秦軍周旋,項羽破釜沉舟最終擊退了秦軍,卻被劉邦搶先一步占領(lǐng)了秦朝的都城。
2.秦王朝的統(tǒng)治被翻后,便進入到了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擺設(shè)鴻門宴欲將消滅劉邦,卻被劉邦逃走,此后項羽屢戰(zhàn)屢勝,劉邦卻節(jié)節(jié)失利。
就在項羽撤軍離開鴻溝的時候,劉邦卻撕毀盟約派遣六十萬大軍追擊項羽,而項羽僅有十萬的軍隊并且糧草不足士卒的狀態(tài)也是極差,但還是極力的抵擋劉邦的軍隊,多次戰(zhàn)勝了劉邦的追軍,轉(zhuǎn)移到了垓下安營扎寨。
夜晚垓下周圍傳來了楚軍家鄉(xiāng)的歌聲,聽到歌聲的楚軍將士們再也堅持不住了,思鄉(xiāng)心切的他們已經(jīng)無心再戰(zhàn)。
此時的項羽也甚至自己的大勢已去,為此他迎風而歌,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為了能讓項羽成功的突圍不成為他的累贅,虞姬拔劍自盡,隨即項羽鼓舞士氣帶領(lǐng)士兵進行突圍。
3.可盡管項羽非常的勇武,僅僅八百士兵是無論如何抵擋不住劉邦的百萬追軍。面對劉邦的追軍項羽揮動手中的武器,明知自己打不過依舊不投降,一人尚可斬殺上百余漢軍。
當項羽抵達烏江時深受十幾處傷害,雖然江東的亭長勸他渡河還可以東山再起,但是項羽沒有這樣做,他無言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烏江,項羽的勇武稱得上西楚霸王的稱號。
封狼居胥霍去病
西漢初年劉邦率軍親征匈奴,卻被匈奴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得以逃脫的劉邦深知此時的國力尚不足以與匈奴開戰(zhàn),為此漢朝與匈奴施行了屈辱的和親政策,從而換取了百年的和平。
4.文景之治”后漢朝的國力今非昔比,漢武帝劉徹時期他舉全國之力征討匈奴,歷經(jīng)四十五年的時間,對匈奴開展了十五次的反擊戰(zhàn),不僅重新奪回了河西走廊等失地,并且擴大了西域的版圖,極大的促進了漢朝的發(fā)展。
而在征討匈奴的戰(zhàn)爭中,霍去病可謂是功不可沒,尤其是河西之戰(zhàn)與漠北之中,為了鞏固西部地區(qū),漢武帝兩次派遣霍去病率領(lǐng)軍隊出擊匈奴,最終大勝而歸收回了河西走廊,自此之后漢朝開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而漠北之戰(zhàn)也是漢朝與匈奴的關(guān)鍵性戰(zhàn)役,漢武帝派遣衛(wèi)青與霍去病率領(lǐng)十萬軍隊兵分兩路,最終擊潰了匈奴的主力部隊。
5.蘇定方與薛仁貴
此二人均是唐朝的猛將,并且都參加了征討高句麗的戰(zhàn)爭,并且都立下了很多的功勞。蘇定方十五歲的時候就跟隨他的父親上陣殺敵,此時的他還是竇建德麾下的將領(lǐng)。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但是此時的唐朝并沒有統(tǒng)一,為此李世民等人開始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相繼消滅了其他的政權(quán),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成為皇帝,一向珍惜人才的李世民招募有能力的人對抗東突厥。
當看到此消息的蘇定方跟隨李靖突襲東突厥,蘇定方率領(lǐng)二百騎兵作為先鋒部隊大獲全勝,李靖欣賞蘇定方的才干為此傳授他兵法,唐高祖李治即位后派遣蘇定方征討東突厥,蘇定方親率十萬大軍將阿史那賀魯俘獲,此時的蘇定方已經(jīng)六十五歲了,可謂是老當益壯。
6.蘇定方可以說是薛仁貴的前輩,但是二人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蘇定方要比薛仁貴年長得多,大唐名將薛仁貴的戰(zhàn)功更是非常的多,不僅“三箭定天山”。
東征高句麗,即使兵敗在大非川被貶為平民,而后在高句麗反叛的時候又被再度啟用,正是因為這些將領(lǐng)們的奮勇拼搏,唐高宗李治時候唐朝的版圖擴張到了極致。
冉閔與史萬歲
冉閔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非?;靵y的時候,也是大分裂的時期,相繼出現(xiàn)了很多的政權(quán),冉閔作為此時期的猛將可謂是功過各一半,在戰(zhàn)場上屢立戰(zhàn)功,抵擋東晉的進攻,大敗趙軍,但是“一戰(zhàn)功成萬骨枯“。
7.冉閔的野蠻行為使得死傷無數(shù),自五胡亂華以后,漢人被少數(shù)民族大量的屠殺,作為漢族的冉閔發(fā)布的屠胡令,表現(xiàn)出漢族對游牧民族的反抗。
史萬歲作為隋朝的開國將領(lǐng)他的武藝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當突厥來犯的時候,史萬歲自告奮勇前去迎戰(zhàn),武藝超群的他僅僅一個回合就將敵將斬于馬下,使得敵軍不敢上前一步,南征北戰(zhàn)的他在政治上卻是一概不通,在朝廷之上頂撞楊堅,最后被楊堅處死。
狄青與常遇春
狄青作為北宋時期的名將同樣擁有著許多勇武的事跡,宋仁宗趙禎時期李元昊建立了西夏侵犯宋朝,為此狄青奔赴前線,狄青的長相非??⌒?。
8.因此他效仿蘭陵王每次在上戰(zhàn)場的時候他都將頭發(fā)披散著,并且戴著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沖入敵陣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威名四方,但是在北宋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武將的狄青同樣受到了排擠,最終郁郁而終。
常遇春是明朝的開國六王,他的戰(zhàn)功也僅次于徐達。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時候,常遇春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為了徹底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朱元璋在北伐期間任命徐達為主將,常遇春則是副將,率領(lǐng)二十五萬大軍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
同時又解救北平于危難之際最終大獲全勝,奈何常遇春在凱旋歸來的時候不幸去世,年僅四十歲。
漢初三杰說的是哪三個人?他們最后各自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
漢初三杰指的是韓信、蕭何、張良。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p>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所說的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杰”,那么漢初三杰指的是哪三個人呢?他們各自的結(jié)局是什么?
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將,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卻也是劉邦殺的第一個功臣。劉邦戰(zhàn)勝西楚霸王項羽后,就一直削弱韓信的勢力,有人告韓信謀反時,劉邦用計把他抓了。劉邦并不想殺韓信,所以只把他降為侯,并軟禁起來,雖然劉邦很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但只要韓信沒有軍隊,也就沒有必要殺掉他。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的一個手下告他謀反,而此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后跟蕭何把他騙入宮中,然后處死了。
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秦末漢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作為劉邦的謀臣。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的下場比較好,封侯后選擇了功成身退,告老還鄉(xiāng)。
蕭何為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被劉邦贊揚治國有方,“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蕭何智有余而仁不足,有一句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蕭何成就了韓信,也是他害死了韓信。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為了個人的利益與與呂后設(shè)圈套害死韓信。蕭何的結(jié)局是輔佐漢惠帝時老死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