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讀明朝歷史,讀到朱元璋剪滅割據(jù)群雄,北伐一舉成功時,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
老朱先滅陳友諒,后平張士誠,這兩個都不是好對付的主。打陳友諒,朱元璋傾國而出,還在鄱陽湖陷入苦戰(zhàn),要是沒有主角光環(huán)護體,就得提前領盒飯。
張士誠稍弱,當時只是吳王的朱元璋也得發(fā)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發(fā)起總攻,這幾乎也就是朱元璋當時絕大部分兵馬了。
就這樣,也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尤其是張士誠老巢平江城,在三面圍困下堅守了十個月才被攻破。
那么,元軍呢,元軍去哪了?當時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可都還在元朝控制之下,元軍兵力也不弱,先后又有脫脫、察罕帖木兒、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等名將。
這些人都很有軍事能力,朱元璋評價張良弼“百戰(zhàn)之余,驟與角力,未易定也”,徐達北伐時不敢與張良弼正面硬鋼,選擇繞過他防區(qū)攻打其他元軍——“思道城險而兵悍,不容易攻取”;王保保更被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當?shù)闷鹄现烊绱丝洫劦臄硨?,您想想得有多猛,那都是老朱一把血一把淚得來的教訓。
問題來了,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等血戰(zhàn)時,正是自身防御虛弱的時候,元軍只要在側(cè)背出兵,背刺朱元璋,他就首尾無法兼顧,很可能遭遇失敗。那樣,就沒有后來的明朝了。
況且,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更是和元朝互通款曲,接受元朝的冊封,并為大都提供糧草,兩廣也在元朝勢力控制之下。
朱元璋此時還沒吃成胖子,這些反抗軍互掐時,元軍為啥不出兵?只要稍有動作,老朱立馬得失眠。
小時候讀《英烈傳》,里面不會告訴你這些,后來讀一些明朝書籍和史料,大多也只會告訴你,太祖如何開掛削平群雄,明軍如何英勇北伐,對于敵軍狀況少有提及。
及至后來,讀了吳晗等明史泰斗們的明朝著作,才逐漸明白元軍在那個時候干嘛去了,為啥不利用大好機會背刺朱元璋。
原來,相比元朝此時的處境,各路農(nóng)民軍犬牙交錯的形勢還算比較清楚,了解了各路元軍的形勢,才明白什么叫錯綜復雜,這里面既有政治斗爭,又有后宮亂政,還有將領的私心,爾虞我詐,復雜程度能寫本書。
簡單說一說。
首先,這些元朝名將們,他們在剛開始和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時,許多并不是元朝正式任命的將領,統(tǒng)帥的也不是元朝正規(guī)軍,而是自己招募的地方武裝。
比如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兒,他是王保保的養(yǎng)父,《倚天屠龍記》中郡主趙敏父親的原型。
雖然也是元朝皇室遠支宗室,察罕帖木兒當時卻連個進士還沒考上,更沒什么功名。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時,北方紅巾軍屢敗元軍,正規(guī)軍擋不住,察罕帖木兒所在的地方就要淪陷。
紅巾軍是農(nóng)民軍,代表的是農(nóng)民利益,攻下州府,倒霉的當然是地主,這是兩個階級的矛盾。
察罕帖木兒坐不住了,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紅巾軍來了他也討不了好。雖然他沒官職也沒兵權,但只要有錢就好辦事兒,察罕帖木兒組織起數(shù)百人的武裝,號稱“義兵”,也叫“鄉(xiāng)軍”,與紅巾軍交戰(zhàn),保衛(wèi)地方。
諷刺的是,這幫臨時組織的民兵表現(xiàn)卻比元朝正規(guī)軍好很多,屢敗紅巾軍。這其實也不奇怪,元軍打不過還能逃跑,“義兵”打不過,老家就會被一鍋端,房子票子土地全都得報銷。
這些義兵打了勝仗,收復了城池。元廷一看,行啊,自己花錢養(yǎng)了一幫子酒囊飯袋,正在焦頭爛額。卻冒出這樣一幫人,不費朝廷的兵力糧餉還能打勝仗,這樣的好事去哪找,自然是大加贊賞,為察罕帖木兒這些人加官進爵。察罕帖木兒被授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之職。
其他幾個元末名將,像王保保、李思齊、王宣等人,也都是憑借義兵起家,搞大了才得到冊封。
那么問題也就來了。這些人成了元朝將領,手下帶的還是自己起家的部隊,名義上也接受政府指揮,但真正指揮得動軍隊的,只有他們自己。
并且,這些人控制的地方就成為自己的地盤,紅巾軍打不進來,中央政府也別想真正控制,一切要聽這些將軍們的號令。
是不是很眼熟?現(xiàn)在對這些將軍們的稱呼,一般是軍閥。
既然是軍閥,那就得有軍閥的特點,軍閥的最大特點是啥,就是需要不斷擴充自己實力,有了地盤才有錢有兵,才能不被別人吃掉,所以需要不斷搶地盤。
說實話,這些軍隊戰(zhàn)斗力還是比較強的,畢竟是為自己打仗嘛。但他們的作戰(zhàn)對象并不止紅巾軍,也包括其他軍閥。
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們也沒閑著,也在大打出手。
當然,打的不是朱元璋、陳友諒他們,而是彼此互相攻打。
這也不難理解,誰敢出兵去打農(nóng)民軍,就可能被其他軍閥爆了菊花,鬧得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徹底玩完。
這個險誰敢冒?必定先得解決其他軍閥的威脅,才好放心對付那些農(nóng)民軍。
比如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統(tǒng)帥的部隊和紅巾軍打了幾年,幾乎沒敗過,收復了關陜、河北、河南,號令已經(jīng)能傳到江浙。他們調(diào)集主力進攻山東紅巾軍,形勢也是一片大好,誰知后方傳來驚人消息,山西被人占了!
占山西的不是紅巾軍,而是另一支“義兵”,孛羅帖木兒的軍隊。
原來孛羅帖木兒一看察罕帖木兒主力盡出,山西空虛,這是塊現(xiàn)成的肥肉,不咬白不咬,于是派兵占領了察罕帖木兒的防地。
察罕帖木兒怎肯善罷甘休,山東也不打了,回軍與孛羅帖木兒交戰(zhàn),兩軍在山西拉鋸了幾年,政府不知調(diào)停了多少回,沒人肯理。
察罕帖木兒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被刺身亡,軍權轉(zhuǎn)交到他養(yǎng)子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手里。
王保保名氣比他養(yǎng)父更大,打仗也更兇狠,繼續(xù)和孛羅帖木兒打得天昏地暗。
孛羅帖木兒后來得罪了皇帝,站錯了隊,終于在1365年被元順帝派人刺殺,王保保被封為河南王,統(tǒng)帥天下兵馬。
1365這一年,朱元璋已經(jīng)攻滅了陳友諒,正與張士誠交戰(zhàn)正酣,看上去,這是個趁火打劫的好機會。
王保保也是這么想的,他以檄文調(diào)關中四將前來河南會師,準備南征。
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李思齊曾長期與王保保養(yǎng)父察罕帖木兒并肩作戰(zhàn),也是個老牌軍閥,與張良弼、孛羅帖木兒都是老冤家,打過不少仗。
這時他已被封為許國公,得到調(diào)兵子,李思齊勃然大怒,當眾怒罵:你小子乳臭未干,當年我跟你老子喝酒,他還要先敬我才敢喝,你那時連站在我面前的資格都沒有,現(xiàn)在居然敢來調(diào)我!
李思齊下令手下諸將,整兵備戰(zhàn)——要防備的是王保保,一旦王保保前來,立即擒而殺之!
除了李思齊,張良弼、孔興等其他三部也都不聽號令,無法節(jié)制,王保保名為節(jié)制天下兵馬,實則除了自己的人馬,誰也調(diào)不動。
不但調(diào)不動,就算他想憑自己兵馬南征也不可能,原因同上。
王保保急啊,內(nèi)部的事不解決,怎么一致對外。他親自提兵入關,攻打李思齊。李思齊一人不是王保保對手,他聯(lián)合了其他幾位將軍據(jù)守長安,兩軍整整打了一年,大小幾百戰(zhàn),兵力被嚴重消耗。
打到最后,元順帝又對王保保起了疑心,連名義上的統(tǒng)帥權也給他解除了,只讓他率自己兵馬掃清江淮。
元軍自己在互相攻打,朱元璋已經(jīng)平滅了張士誠,連吞兩個對手后,實力頓時膨脹起來。
老朱打完張士誠,元軍還在自相殘殺,沒人搭理朱元璋。他得以施施然,同時發(fā)動南征和北伐,南邊平定較為弱小的方國珍、陳友定,北面則派出徐達率領主力北伐。
到這時,各路元軍才意識到朱元璋是最有威脅的敵人。那么總該合作了吧?
NO!合作是不可能合作的,雖然他們停止了自相殘殺,卻沒人肯被別人指揮,大家想的只是各保地方,徐達來了,把他趕到別人地盤去,別來禍禍自己就好,這還是軍閥本色。
結果自然是被朱元璋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一股接一股被消滅,最后大都想守也守不住了,元順帝只好一跑了之。
察罕帖木兒、王保保、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這些人都是當世名將,隨便拎出一個來,軍事能力未必就不如徐達。
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是元朝最善戰(zhàn)的將領,打紅巾軍幾乎沒敗過;張良弼經(jīng)年數(shù)百戰(zhàn),有弟七人,皆善戰(zhàn),軍中語曰:不怕金牌張,惟怕七條槍。徐達對他也頗有忌憚。
更早一點,還有丞相脫脫,能文能武,率數(shù)十萬大軍圍剿張士誠,圍困高郵,幾乎就要成功之時,卻被罷職削除兵權,否則早就沒了張士誠這號人物。
這些人要能聯(lián)合起來,同心對外,怕是朱元璋+陳友諒也不夠削的。當然,這些沒有發(fā)生,有的只是自相殘殺,削弱自己的力量。
如此,朱元璋能安心與陳友諒等力量交戰(zhàn),及至后來北伐能一舉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啊。
老朱或許在暗笑元軍的愚蠢,誰知到了二百幾十年后,自己朱家子孫的天下,歷史分明又來了一遍輪回。
不信您看:袁崇煥死于自家的猜忌和不信任;盧象升與高起潛的矛盾導致他兵敗身亡;孫傳庭名為督師,手下總兵不聽節(jié)制;崇禎詔令勤王,罕有響應者;左良玉在武昌坐擁重兵,竟發(fā)兵攻打南京;史可法督師揚州,又調(diào)得動哪個總兵。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不論元或明,內(nèi)部傾軋造成的危害遠超強大的對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