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弘光元年(1645年),稱帝僅一年的福王朱由崧便感到了不安。
雖然,朝廷上下全是歌功頌德之聲,南京城內(nèi)也是一片歌舞升平,但是,他從各地的塘報和下邊的部隊布置中,卻隱隱約約的嗅到了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味道。
一方面,占據(jù)京城的清軍咄咄逼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南下。要知道,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之強,連向來以剽悍著稱的李自成都只能拱手將京城獻出,然后西逃以避其鋒芒。所以,弘光帝不敢妄想從清軍手中奪回京城,能夠偏安一隅便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jié)果了。
另一方面,一直為弘光朝駐守武昌一帶的大將軍左良玉,以“清君側(cè)”為名竟起兵八十萬想要東擊南京。當(dāng)時,李自成殘軍未除,清兵在北方虎視眈眈,南明的處境可謂是危機四伏。倘若,此時君臣一心同仇敵愾,尚能維持住這江南的半壁江山。
可是,若御敵不成,反起內(nèi)訌,那么,就只能坐等其分崩離析了。
其實,左良玉的起兵并非一時興起。早在福王即位時,禍根便早已悄無聲息地種下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一路高歌猛進,在攻陷了大同、居庸關(guān)、宣府等重鎮(zhèn)后,兵鋒直指京師。崇禎皇帝雖然有心守城,但手下的將士早已與他離心。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門被人主動打開,李自成長驅(qū)直入,直抵皇宮。之后,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只得自縊而死。一時間,國君死,江山易主,史稱“甲申國難”。京城雖陷,國君雖薨,但江南一帶尚在明朝的掌控之中,此外,南京曾是明朝初年的都城。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后,南京作為陪都,仍然保留著完整的六部等行政機構(gòu)。所以,在此國難之際,在南京扶持新君登基,迅速安定人心,乃是重中之重。但是,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卻在戰(zhàn)亂中不知所終。形勢危急,并不能一味地等待。于是,南京的文武大臣們認為,既然找不到崇禎皇帝的兒子,就要從朱氏皇族中尋找一位來繼承大統(tǒng)。而選擇皇位的依據(jù),自然非血緣莫屬。
若論起血緣親疏,那號令江南的理應(yīng)是福王朱由崧。因為,他和崇禎皇帝同輩,是崇禎皇帝的親堂兄。同福王相比,另外的幾個藩王在當(dāng)皇帝的可能性上就差了許多。桂王朱常瀛遠在廣西,且是崇禎皇帝的叔叔,選他當(dāng)皇帝實在是難以服眾。而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雖然離南京近一點,但他不僅是崇禎皇帝的叔叔,還在血緣關(guān)系上比桂王和福王遠很多。
如此看來,選擇福王是無可置疑的事,不論是從血緣關(guān)系上還是從地理位置上,福王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東林黨的首腦錢謙益卻并不同意擁立福王。錢謙益在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高中探花,此后,他官至禮部侍郎,憑借著自己滿腹的才華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稱贊。其實,像他這樣既有學(xué)識又有功名的重臣,進入大明王朝最高決策機構(gòu)——內(nèi)閣,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明朝雖然不設(shè)丞相,可內(nèi)閣中的閣老早就有了丞相之實。按錢謙益的想法,先進內(nèi)閣老老實實地混幾年,等到年歲漸長,再倚老賣老地登上首輔之位。最后,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豈不美哉?但可惜的是,錢謙益的仕途之路并不平穩(wěn)。他先是卷入了科場舞弊案,后在首輔之爭中落得慘敗。最后,只能以候補閣老的虛名回歸家鄉(xiāng)。崇禎帝在位的時候,錢謙益費盡心機但始終無法步入政壇。
在崇禎帝自盡后,政治嗅覺極其敏銳的錢謙益立即擁護潞王,并拉攏了史可法、高弘圖、左良玉等人。但是,馬士英棋高一等,率先與江北四鎮(zhèn)的將領(lǐng)合作,把福王扶上了皇位。于是,錢謙益等人看看福王的儀仗隊,再看看站在馬士英后面的大軍,只能無奈地尊福王為帝。
所以,在福王即位后,對錢謙益一黨是處處為難。他先是將史可法調(diào)往地方,使之遠離政治中心,后對左良玉的軍糧進行各種克扣。于是,在忍無可忍下,左良玉于當(dāng)年三月率兵東下,想要向福王要個說法。當(dāng)時,福王見狀,趕忙令馬士英和史可法率兵抵抗。
清廷見南明陷入了內(nèi)亂,于是,在四月趁機南下。而這次領(lǐng)軍的,正是鼎鼎大名的豫親王多鐸。因此,在清軍猛烈的攻勢下,南明軍隊只能抱頭鼠竄。很快,揚州陷落,史可法壯烈殉國。五月,多鐸率領(lǐng)清軍得意洋洋地進入了南京城。福王雖然趕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清軍俘虜了。
就這樣,建立僅一年的弘光政權(quán)宣告滅亡。
到了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攝政王多爾袞進言,稱: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荊王欲起兵反清。到了五月,弘光帝與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斬首于菜市口,年僅四十歲。
之后,朱由崧王妃黃氏之弟黃鹽梅購得棺木,將其與黃妃合葬于河南孟津縣東山頭村。
其實,后世之人談?wù)撈鸲虝旱暮牍庹?quán)時,都對驕奢淫逸的福王唾罵不止。但說到底,弘光政權(quán)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內(nèi)部的黨爭。在內(nèi)部亂作一團的情況下,福王即使再英明,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弘光政權(quán)的滅亡是必然的結(jié)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2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順治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誰最后為何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