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賑災出兵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縱觀古代歷史,引起國家及社會動蕩的,無非天災人禍。百姓吃不飽飯,活不下去,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大多因此而起,各朝各代對此更是頭疼不已。不過每當古代賑災時,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歷朝歷代賑災的主力都是軍隊。
如北宋年間,泗水及汴河發(fā)洪水,當時朝廷便是調(diào)動了周邊軍隊前往治水、賑災。而在其他朝代,也大多一致,賑災一向由朝廷引導,軍隊執(zhí)行。不過,如果朝廷直接撥款給地方,讓百姓自賑,無疑能節(jié)省更多的人力物力。為啥朝廷卻不準百姓自賑呢?其實,這并不是掌權(quán)者傻。而是因為元朝曾試過,但卻因此滅亡了!
眾所周知,蒙古鐵騎曾是天下無敵的代稱,他們燒殺搶掠,一路打到歐洲,所經(jīng)之地反抗者皆屠殺,手段之殘忍,至今令人后怕。不過,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當時是征服者,所以下手極狠。等他們成為統(tǒng)治者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所顧忌了。畢竟,這天下都是他們的財產(chǎn)!元人也得考慮財產(chǎn)損失問題,因此很多事也不敢做得太過分。
當年黃河兩岸的洪水不斷肆虐,百姓叫苦連天,更造成了元朝財產(chǎn)的損失。為了止損,丞相脫脫當即拍板:將賑災糧食、款項撥往地方,由地方組織人民自賑。這樣不僅能省下大筆軍隊開動的費用,而且還能物盡其用。細算下來,至少能為元朝省下一半原定經(jīng)費。脫脫認為這是條妙計,結(jié)果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損招。正是這招,將大批民眾逼上了死路!
很多人就感到奇怪了,元朝這錢也花了,糧也出了,無非就是讓受災百姓干干活。他們維護的是自己的家園,為何還要造反呢?這就涉及到賑災銀的使用問題了。我們先來看看脫脫是如何操作的。
他將銀子先撥給戶部,隨后,再由戶部撥銀至省,省再到府,府再到州,州再到縣。如果錢完全落實下來,自然不存在任何問題,然而,元朝那時卻腐敗透頂,各級官吏雁過拔毛。一時間,層層撥銀的舉動卻成了層層拔毛。等錢到了縣里,哪還有銀子給百姓?
這樣一來,賑災后的百姓比賑災前還慘!本來,大家也就是吃不上飯的問題。結(jié)果現(xiàn)在飯吃不上,還得被強制征召干活。你說老百姓能不反么?所以,脫脫好意反而更害苦了底層民眾。這就是因為缺乏對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
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在知杭州的時候,曾在鬧饑荒的時候抬高米糧的價格,當?shù)匕傩赵孤曒d道,難道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膽n國憂民思想是假的?或者范仲淹老了的時候也犯了糊涂,準備撈一筆?實際上并不是,范仲淹抬高米糧價格之后,雖然在開始的時候,百姓怨聲載道,但很快就交口稱贊,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實際上,這并不是范仲淹第一次遇到災荒,1033年的七月,蝗災蔓延,隨之而來的就是饑荒,全國各地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饑荒,江淮地區(qū)和京東一帶尤甚。時任右司諫的范仲淹上書要求宋仁宗派官員去視察災情,但宋仁宗并沒有給予必要的重要,無奈之下,范仲淹對宋仁宗說:“如果宮中停食半天,會怎么樣呢?現(xiàn)在各地都有饑荒,怎么能夠不進行撫恤呢?”
一句話說的宋仁宗啞口無言,只能派使者到各地去查探災情,而范仲淹被委任到江淮地區(qū)賑災并安撫當?shù)氐陌傩?。范仲淹到任之后,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禁止百姓祭祀泛濫,上書奏請免除廬、舒折役茶和江東丁口鹽錢等,而且范仲淹還將百姓吃的野草帶回京中,奏請宋仁宗以此曉諭六宮貴戚,以戒除驕奢之風。
可以說,范仲淹對這次饑荒的處理是很得當?shù)摹?7年后,已經(jīng)年過六十的范仲淹再次遇到一次很大的饑荒,而他對這次饑荒的處理則成為一個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典案例,流傳至今,這里就來說一說范仲淹究竟是怎么對待這次饑荒的。
1050年,范仲淹知杭州的時候,吳中地區(qū)發(fā)生大饑荒,此次饑荒非常嚴重,常有人餓死在路邊,災情嚴重,范仲淹開倉放糧,并募集資金屯糧來賑濟災民,但這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讓杭州的百姓渡過難關(guān),于是范仲淹根據(jù)杭州這座城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靈活的賑災舉措,這些舉措大致就有三點:
其一,抬高米糧的價格。饑荒來臨之后,城中百姓缺米糧,導致米糧價格飆升,一下子就升到了120文,而范仲淹仍覺得不夠,將米糧價格抬到了180文,并張貼榜文告示以示杭州百姓,榜文一出,杭州的百姓是怨聲載道,而米商則心里樂開了花。(出自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書》)
其二,發(fā)展杭州當?shù)氐穆糜螛I(yè)。杭州人喜歡龍舟競賽,范仲淹就鼓勵百姓們多多舉辦龍舟競賽,他自己也每天在西湖上出游宴飲,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杭州的百姓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游玩活動。(出自沈括的《夢溪筆談》)
其三,大興土木。杭州的百姓喜歡做佛事,范仲淹就將各個佛寺的住持找來,告諭眾人:“現(xiàn)在正是鬧饑荒的時候,民工的工價會被壓得很低,大家可以趁這個機會大興土木,或翻修或新建?!?/strong>眾人覺得在理,于是各大佛寺紛紛招工修建。除佛寺外,還有官府的建筑和倉庫等也開始在這一時間段翻修營建,以及富貴人家也紛紛招工進行各自的土木建設。(出自沈括的《夢溪筆談》)
杭州饑荒期,范仲淹就做了這三件事,先不說這么一搞,杭州城內(nèi)的百姓會怎么樣,且只說朝中官員得知后,紛紛上書彈劾范仲淹,他們認為范仲淹“不恤荒政,嬉游不節(jié),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strong>范仲淹也上書將自己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都說了出來,他的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救濟災荒。
那么他的這三個舉措實施之后又有怎樣的結(jié)果呢?先說抬高米糧價格這一項。范仲淹將米價抬高到了180文,這是真正讓米商們興奮的一件事,不僅當?shù)氐拿咨谈吲d,就是外地的米商也聞風而動,米糧源源不斷涌進杭州。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物以稀為貴”,所以鬧饑荒的時候,米價會被抬高很多,但當米糧源源不斷涌進杭州城的時候,為了將米賣出去,米商只好降價賣糧,這樣一來,災民只在最開始幾天用180文的價格買米,后來很可能會用低于120文的價格來買米。
這就讓百姓有米可吃了,倘若范仲淹一開始就不準米價上漲,甚至逼著米商降價,結(jié)果很可能就是米商寧愿屯著米糧也不賣給百姓。
再來看看發(fā)展旅游業(yè)這一項,這實際上就是拉動內(nèi)需,刺激消費,讓錢流通起來,且是從富戶人家流向下層,畢竟再怎么鬧饑荒,那么富貴人家也不會損失多少,如果讓他們多多出游,自然會將錢花出去,流向市場,能養(yǎng)活不少的人。
而大興土木就更簡單了,這其實就是促進就業(yè),讓百姓有工可做有錢可賺,鬧饑荒的時候,家家戶戶沒錢買米,要是能每天有活干,自然就能有錢買米糧過活。
所以范仲淹這三項舉措實施下來,杭州城的百姓都度過了饑荒,這個時候,百姓們才發(fā)現(xiàn)范仲淹的這些舉措是真高明,禁不住交口稱贊。倘若只是靠官府開倉放糧和壓低米價來賑災,只能滿足一時的需要不說,官府也沒有那么多的糧食儲備和銀錢來滿足如此大的一個救災工程,而范仲淹這樣則是讓市場真正活起來,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當然我們看這三項,尤其是抬高米價這一項,并不是對所有的饑荒都適用,范仲淹此舉也是根據(jù)杭州城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救濟災荒的措施,而且這樣也只能是局部地區(qū)鬧饑荒的時候適用。
倘若全國各地都鬧饑荒,那么抬高米價這一項很可能就是適得其反,而且這樣的舉措也只能是向杭州城等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才能施行,對于那些本來就比較貧困的城市和地區(qū),這樣的舉措基本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到最后受累的只能是百姓。
而且抬高米價這個手段也是一場豪賭,倘若賭贏了,那就是皆大歡喜,倘若賭輸了,則百姓受累,官員身敗名裂,況且一般的官員也很難將這個舉措實施下去,如果不是范仲淹德高望重,很多人愿意相信他,換個官員來執(zhí)行,很可能會面臨著巨大壓力,只能半途而廢,還惹來一身腥。
無獨有偶,范仲淹在杭州城中抬高米價來應對饑荒,而幾年之后,包拯在知廬州的時候,也效仿范仲淹,“不限米價,而賈至益多,不日米賤?!?/strong>
清朝時期每逢災荒政府都會賑災,但是都是亡羊補牢的措施,并沒有做好事前管控措施。在災難爆發(fā)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人員傷亡,只有意識到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才朝廷才會出手解決,這個時候災情已經(jīng)嚴重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只能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命來挽救剩下人的生命。而且封建主義社會科技手段不發(fā)達,災情從地方傳到中央已經(jīng)是半個月以后的事情,中央調(diào)動各方面的物資有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在危機萬分的災難時刻錯過了拯救災情的黃金時期,朝廷的賑災措施也只是杯水車薪。
封建主義社會統(tǒng)治階級占有絕對的地位優(yōu)勢。底層社會人們是為了他們提供享樂的工具,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康熙、雍正在位時注重民間百姓疾苦,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穩(wěn)定,但是嘉慶之后清朝開始走上了嚴重的下坡路,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更沒有心思管百姓的死活。
古代的醫(yī)療條件水平低。一個普通的流感就會成為一場特大的傳染病,那個時候?qū)τ诟忻岸紱]有特效藥,只能通過封鎖來隔絕傳染,那些感染者成為了被清朝放棄的犧牲品,在余下的生活中苦苦掙扎,自生自滅,清朝時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左右,很多人都是因為小小的感冒去世。
清朝時期最大的災難還是饑荒。百姓一口飽飯都吃不上,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一旦趕上惡劣氣候意味著今年要餓著肚子生活,很多人都是在饑餓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清朝賑災的糧食根本無濟于事,這些糧食的基數(shù)在災民面前微不足道,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地主家也沒沒有余糧。
清朝政府要求的施粥賑災的標準是: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裹著不滲。
但往往實際上操作的確是:粥里除了有沙子石子兒之外,每個碗里的米粒的個數(shù)都能數(shù)得過來。每人喝一碗這樣可以當鏡子照的米湯,喝完之后一泡尿下去又餓了。只能保證人餓不死。這才是施粥賑災的真相。
下面我們從賑災的目的,賑災的方式,施粥的影響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一下清朝的粥廠是如何的進行運作的。
1.賑災的目的
一句話其實就可以說明白:是給最基層的受災的貧苦百姓有口飯吃,讓他們不至于餓的造反。中國的百姓是最善良的,但凡有口吃的,他們就不會走造反這條路。而災年往往是造反的高發(fā)期。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老百姓吃不飽飯,就一定會起義造反。
2.賑災的方式
賑災一般有三種方式:
一,國家富裕的時候,一般采取中央撥款買糧,送至災區(qū)進行賑災,但這種方式,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層層貪污,層層克扣。最后真正落到災民頭上的糧食十不存一。
二,國家財政支出有困難的時候,一般采取就地籌集糧食(國家只撥付一小部分)。比方說讓富裕人家進行捐款捐糧,《雍正王朝》中就有這樣一個描寫,黃河發(fā)大水,國庫空虛,胤禛和胤祥逼迫當?shù)佧}商捐款買糧。這種方式見效快,國家損失少,但不可常用。
三,以工代賑。受災后地方建筑,河道遭受破壞,官府招募災民進行修繕,這就是以工代賑。
3.賑災施粥的影響
發(fā)生災害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第一時間來進行賑災活動,這能夠?qū)⒀杆侔捕ㄈ诵?,盡快恢復生產(chǎn)生活。
但賑災畢竟大部分是無償?shù)?,必然會導致少?shù)非受災人員也來免費領取國家賑災口糧。這也就是為什么賑災的時候都是給粥喝,而不是直接發(fā)米飯。一個快餓死的人,他是不在乎這個粥是臟還是干凈的,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好。所以在粥內(nèi)出現(xiàn)沙子和石子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那些想不勞而獲的非災民。
我覺得賑災施舍的是粥而不是米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食物太少了。因為古代人們都是靠天吃飯的,糧食產(chǎn)量很低,朝廷沒有那個實力讓所有的百姓都吃飽,只能盡量讓他們活下去。所以如果直接分給百姓們糧食或者煮成飯再分發(fā)下去,糧食肯定是不夠分。如果將其煮沸成粥,那么粥中就會有很多水,將水喝到肚子里之后,很快就會喝飽了。
第二,饑餓的人太多了。當打開倉庫進行糧食救濟時,盡管可以根據(jù)戶口計數(shù)從而提供食物。但是,當發(fā)生饑荒時,肯定不只有一個縣城發(fā)生的,很多縣城肯定都發(fā)生了,當饑民到的時候,不可能只給本城的百姓,而不給其他地方的百姓,糧食是有限的,有限的糧食根本無法滿足這么龐大的需求。因此,他們只能熬成粥,盡量把糧食變多一點。
第三,熬粥很簡單。用來開倉賑糧的糧食一般都是朝廷撥下來的或者是一些慈善的地主們捐贈的,肯定是五谷雜糧什么都有,如果要把這些做成饅頭大餅什么的會很麻煩,并且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比之下,煮粥是最省時省力的選擇。
第四,喝粥是助于消化。我們知道,如果直接給饑餓的人吃饅頭米飯,雖然能吃飽,但是會消化不良,在大饑荒中消化不良會使那些人更快地死去。所以為了盡量讓百姓們能活下去,最好的辦法是為他們煮粥。
第五,為了表現(xiàn)出皇上的恩典。想象一下,百姓們餓了很久了,看到前面不遠處熱氣騰騰,聞到散發(fā)出來強烈的食物香氣,并且煮出來的粥又熱又香,捧在手里,會不會感受到皇上的恩典呢?只要有了民心,一個朝代才能長遠的生存發(fā)展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