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清朝官員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如今我們的教材上經(jīng)常就會說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了,然后大臣們好日子就到頭了。的確,清朝時期的官員日子確實不好過。比如說,首先,你平時需要謹言慎行,因為清朝的文字獄非常折騰人。這里舉一個例子,就是清朝時期的明史案。
我們知道,如今在正史中,明史是由雍正時期的張廷玉編纂的。但是在清朝,還是有不少漢人想要自己編纂明史的,畢竟他們也想把漢人的一些文化留下來,如果拋開整體水平不談的話,其實當時民間士大夫自己編纂的明史,就可信度而言要比清朝高一些。當然了,整體水平上肯定沒有張廷玉那個版本好。
但那時候清政府是禁止民間私自編纂史書的,當時湖州知府叫做陳永命,他在任時期受下屬舉報,說是自己縱容莊家自己私自編纂明史。并且當時事情鬧的很大,以鰲拜為首的輔政大臣就要求嚴辦。
結果就是,陳永命一家老小,男子皆被誅殺,女子被發(fā)配前往寧古塔。本來只是一件小事,結果到后面人卻是越殺越多,但最后因為這件事情,總共就有兩千多人腦袋搬了家。可見清朝時期做官多難。
而我們在對比一下明朝,明朝時期的官員,為什么說日子比較好過呢?因為其實明朝時期的言官制度比較發(fā)達。
這個言官制度是在歷代的御史制度上推廣出來的,包括御史和給事中都是言官。并且他們級別雖然不高,但是彈劾的效果卻不一般,因而明朝初期,有不少人因此腦袋搬了家。
但相對應的是,言官制度也可以用來約束皇帝。比如明朝時期的正德皇帝,想要出門,結果言官是大力勸阻,到最后也只能出去一次。而萬歷皇帝呢?更不用說了,連想把紫禁城給修繕一下,結果冒頭剛一出來,言官們就來堵大門了。
而且明朝時期還有一個內(nèi)閣制度,這個內(nèi)閣大臣剛開始權力不大,但是到后來的時候,因為皇帝經(jīng)常交辦差事,所以權限也是不斷擴大,在張居正時期,內(nèi)閣首輔的地位更是達到了頂峰。
這也就是明朝時期為什么到后來,皇帝做事總被制約,大臣日子比較好過的原因,其實說到底就是權力二字。清朝時期,康熙、乾隆、雍正三位皇帝,當時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結果手下大臣沒有了護身符,自然日子不好過了。
對大臣來說,必須嚴格遵循規(guī)定的上班時間,不過,對于皇帝來說并不像規(guī)定的那樣,一到點就坐于金鑾殿之上。要知道,清朝的順治和康熙皇帝,登基的時候還很年幼。所以,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上學。順治親政前,朝政之事都是多爾袞在處理。
其實,現(xiàn)在看到的“上朝”時間,準確來說應是皇帝的起床、請安和早讀的時間。那時候,皇帝起床梳洗完畢后,第一個任務是去長輩處問安。康熙朝的請安時間較晚,約在巳時。
清朝對于皇帝的晨讀很是重視,內(nèi)容是前朝如何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即:《圣訓》和《實錄》。請安和早讀,除了國朝大典外,是每天都要進行的內(nèi)容。之后是早飯時間,接著才是正式的工作時間。雖然是正式的上班時間,但皇帝的身份太不一般,對于上朝的大臣們來說自然就有諸多限制。
首先,就是“下馬碑”。乘轎者必須下轎,騎馬者必須下馬,皇宮的各個入口都有此碑。不過,也有免于下馬者,如年歲高的官員,或者被皇帝特別賞賜可以騎馬、乘轎進入紫禁城的官員,后者被稱為“賞朝馬”。《茶余客話》為清朝人阮葵生所著,里面就寫道:那些年過65歲的大臣,是可以騎著馬進入紫禁城的。如果從東華門進入,在箭亭下馬;若從西華門進,在內(nèi)務府總管衙門前下馬。
在雍正設立軍機處后,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見重臣——軍機大臣。此后,才會召見其他大臣。此外,清朝皇帝的辦公地點,并非影視劇所展示的——太和殿(金鑾殿),而是乾清門、乾清宮和養(yǎng)心殿。因為,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地方。在順治和康熙時期,他們在乾清宮讀書、召見官員及接見外國使節(jié)等。到了雍正時期,他將日常政務的處理,搬到了養(yǎng)心殿。
至于乾清門,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場所,接受大臣朝拜和上奏,頒發(fā)詔令,并處理政事。在順治時期,御門聽政的時間在早課之前,百官紛紛表示過早起床影響工作。于是,康熙帝將時間改到了辰時,也就是早上7點到9點。嘉慶以后,皇帝漸漸懶惰,使御門聽政就逐漸被廢棄了。
既然上朝的時間那么早,那在沒有路燈和手電筒的年代,這些官員如何找路?
手執(zhí)火燭,這是絕對被禁止的?!肚宄笆反笥^》有如此記載:這些上朝的官員,基本都是從東華門進來。不過,第一個進宮的不是官員,而是載著坤寧宮祭神用的豬騾車。都知道,在明朝,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到了清朝,則成了祭神的場所。除了一些特殊日子外,每天都會朝夕祭祀。
騾車進入后,才是大臣們分等級順序依次進入:先是奏事處官員,后是各部院衙門遞奏官,再是各省提塘官。他們都會提前將公文和報告遞送,皇帝極有可能就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于是,這一撥進去的人,是特許可以給燈的。其余的大臣們,就真是摸瞎了。
于是,不如索性早點到,可以蹭光。
看看對當時的記錄,有燈的極少,僅限于“奏事處有燈、講官有燈、南書房有燈”。而那些候著的官員,本是靜靜等于東華門外,一見有燈來,大家都爭相跟隨其后。據(jù)說,竟然還有大臣因為雨天路滑不慎跌落御河喪生的不幸事情發(fā)生。若為趕個上朝,丟了自己的命,真不知值不值得。
但是,不要以為趁著天黑外人就可以混進紫禁城。從漢朝開始,進入皇宮就有了規(guī)定,可以進出宮門的人,他們的身份信息會被制成“二尺竹牒”,被稱為“門籍”。這些門籍會掛于宮門,進出的人,需身份信息吻合,才能進入皇宮。
后來,紙張普及,就有了簿冊,放于長安門,如果有官員身體有恙,會在冊子上備注“病”。此外,清朝還有一個“合符制度”,陰文和陽文吻合,才可放行。
所以說,如果遇到一位勤政的皇帝,大臣們也是挺辛苦的。一大早出門,被皇帝召見后,還得回到自己的辦公地點繼續(xù)辦公。雖然,那時并沒有給大臣們明確規(guī)定一天的辦公時間,但是,在京的大臣們,隨時都要準備著,等待皇帝的召見。
當然,不是所有在京大臣都有資格參加朝會。
由于清朝官員品級眾多,共有九品十八級,所以,清朝官員數(shù)量龐大,而能夠參與朝會的京官只限制在了三品及以上的官員中,并且,受明朝按照官員品級安排位置的影響,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內(nèi)朝見君主,二品官員可以在門外,三品官員則要在更外面。
據(jù)記載,一品的官員有太師、太傅、太保、總督、駐藏大臣、三殿三閣和太子太保、少師等,二品則包括總督 、山東巡撫、巡撫和漕運總督等,三品有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按察使等。也就是說除了上面的官員和一些三品及以上官員以外,其他的官員則連朝會面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
他們確實大部分需要很早起來趕到皇宮里面去上早朝,用我們現(xiàn)在的時間來看,有的大臣可能在一點多的時候就要往皇宮趕路了,因為當時皇帝有時候可能在三點鐘就要起來,所以為了早朝不遲到,只有早一點起來去皇宮,畢竟當時皇宮真的很遠的。
差不多在早晨3點左右,官員們就必須要在東華大門口等候。不管官職有多高,他們只能在皇宮里走。一般來說,早上5點左右,宮門打開,大臣們排隊進入。按照規(guī)定,除部分官員送文件外,其他官員是不可以點燈的,因此大臣只能在黑暗中走宮路。他們摔下來的跑下來的并不少見。
當然了,還發(fā)生過一些糟糕的事情,比如說一個官員在雨天的黑暗中走到皇家河里淹死了。這些真的都是發(fā)生過的,所以啊,很多的東西也確實不像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輕松,可能別人真的是過得也很難啊。當官可能確實能夠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卻也有不盡的辛酸啊。
當然了,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利和報酬確實也應該付出很多的努力,不然是不能夠得到收獲的。對于當時的這種早起上朝確實也還是讓我有一些震驚的,畢竟現(xiàn)在的我們要是一點起來上班,那可能真的是會絕望的。
好了,最后還是給大家總結一下,確實因為清朝的大臣也是不容易,需要很早就起來,然后從家里出發(fā)去到皇宮上早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4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娥在歷史上是什么結局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