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將軍啤酒肚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前言
健身是如今男子青睞的運動方式,以現(xiàn)代審美觀念而言,一身漂亮的腱子肉無疑是男性魅力的體現(xiàn),不少男士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目標正是如此。
可在古代,人們對于八塊腹肌并不癡迷,甚至還看不上一身肌肉,腰細臀翹的男人。縱觀古代那些戰(zhàn)功顯赫的將軍畫像,每個人都掛著“沉甸甸”的啤酒肚。現(xiàn)代人或許會有疑問,這些所向披靡的將軍為什么會有啤酒肚?這樣的身材戰(zhàn)斗力如何?
一、古代的將軍士兵為什么有“啤酒肚”?
如果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選將軍,估計那些名聲顯赫的將軍一個都選不上。從歷史文獻記載和畫冊中來看,三國的關(guān)羽和唐太宗打下天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戰(zhàn)功顯赫的宋代中興四將以及明朝的鄭成功等將軍,無有例外,都有啤酒肚。這和影視劇作品中塑造的英武形象完全不符。
有人會問,行軍打仗的將軍們,為什么還有啤酒肚?
不僅將軍有啤酒肚,就連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朝士兵,個個都有啤酒肚。你別不信,兵馬俑的出土,讓后世見證了千百年前這支戰(zhàn)無不勝的秦兵。
但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許多意想不到的細節(jié),這些秦朝的士兵居然有啤酒肚,而且數(shù)量還少。以現(xiàn)代士兵的要求來說,行軍大戰(zhàn)的士兵不可能有啤酒肚的,為什么在古代啤酒肚成為士兵的標配呢?
1、酒壯英雄膽
翻閱史書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些秦兵在平日的訓練有素,且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斗力非常強。每次雙方準備開戰(zhàn)前,這些士兵都會喝酒吃肉,越是緊張的戰(zhàn)局,吃得更多,喝得更兇,然后趁著酒氣奮勇殺敵。當酒勁上來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殺氣沖天。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啤酒肚的士兵由于太胖,連盔甲都套不進去。這也解釋了為何兵馬俑中有些秦兵不穿盔甲的原因,如此看來,兵馬俑的對于當時士兵的還原程度確實很高。
2、戰(zhàn)場猛將有肉吃
秦朝時商鞅變法中,針對秦國軍隊的改革措施中規(guī)定:“頒發(fā)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p>
其大概意思是建立軍工授爵制度,論功賞罰。秦國士兵士兵砍下敵軍一個首級,就能獲得一級爵位,幾畝田地以及仆人。
爵位越高,在部隊的伙食也不一樣,普通士兵一般只能滿足溫飽,而英勇殺敵的士兵,不僅米飯管夠,還不定期供應各種肉類,我們看到那些大腹便便的士兵,其實是戰(zhàn)斗力極強的戰(zhàn)場猛將。
3、脂肪能夠儲存能量
征戰(zhàn)沙場的士兵需要脂肪儲存能量,古代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的持續(xù)時間往往不確定,漫長的攻守戰(zhàn)會穿短衣缺糧的情況。
這時肚子上厚厚的脂肪就是最佳消耗品。而那些看上去體格精壯的士兵卻無法抵擋住嚴寒和饑餓的嚴酷環(huán)境,身體會慢慢虛弱下來。反觀那些啤酒肚的士兵,他們更能熬到戰(zhàn)爭勝利。
如果你認為他們是虛胖,那就大錯特錯。
虛胖只是在現(xiàn)代才有,古代的胖子都是實打?qū)嵆猿鰜淼模瑧?zhàn)場上這些胖子力大無比。
4、身份地位的象征
古今對身材的審美不同,也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同,現(xiàn)代人對減肥健身樂此不疲。在古代,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根本不在乎所謂的身材美感。
在吃不飽的古代,沒人會有心思健身保持身材。因此在古代,有啤酒肚的將軍,基本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肉吃有酒喝有屋住,長期的滋養(yǎng)才能出現(xiàn)的啤酒肚,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身材,也是身份地位的最好體現(xiàn)。
二、“啤酒肚”的戰(zhàn)斗力如何?
1、腱子肉VS啤酒肚,力氣大才是關(guān)鍵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場上,渾身肌肉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古代的兵器的一般都很沉重,肌肉看上去很美,在力氣上的對比上,遠遠沒有胖子強。因此在戰(zhàn)場上,能把刀劍棍棒耍得風生水起的,往往是你看不上的胖子。
據(jù)史料記載,古代選拔士兵和將軍的標準是:“弓馬嫻熟,膂力超倫”,也就是武藝高超,力大無窮。就連徒步周游列國的孔子,也是個力大無窮的胖子。
《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guān)”。
這道理,放到現(xiàn)代同樣適用。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大力士比賽中選手,各個虎背熊腰,完全沒有所謂的腱子肉,比拼的項目也是丟圓木、拖卡車、舉大石等。
這些項目也是在古代士兵的日常訓練內(nèi)容。因此,在古代你戰(zhàn)場上腱子肉是沒用的,比拼的是力氣。
我們再回看那些將軍的畫像,他們無一例外是虎背熊腰的典型代表,在戰(zhàn)場上就是實力的體現(xiàn)。
《宋史·岳飛傳》記載:“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
未冠,指的是還沒到二十歲,就能拉開將近三百五十斤的弓箭。在古代,這是作為一個將軍的最低標準。
2、楚霸王力能扛鼎
在古代,歷史記載的將軍或武士,無一例外都會介紹此人的力氣,因此古人戰(zhàn)斗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力氣。
楚霸王能夠擔任扛鼎,以現(xiàn)代的重量換算,當時的鼎將近400斤,能夠?qū)⒍εe過頭頂,足以證明楚霸王的力氣。
另外,還有大量的古書記載:夏桀“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殷紂“能倒曳九牛,扶梁換柱”;明將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zhuǎn)如飛”等,這都是這些戰(zhàn)力超群的最佳表現(xiàn)。
3、打虎的武松也是個胖子
而被大量影視劇作品塑造成健壯無比的武松,其原型也是個胖子。
從《水滸傳》中,我們也能從人物對話中看出來。孫二娘眼中的武松是:“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另外在古廟上,四個伙計抓武松時也說到:“這鳥漢子卻肥,好送與大哥去”。
另外,書中還寫道:兩個大漢,都抬不動武松:“兩個漢子抬武松,哪里扛得的動?直挺挺在地下,卻似有千百斤重的”
當然,武松一頓十八碗酒,四斤牛肉的食量擱誰誰都胖,可武松雖胖,除了力大無比之外,其身手異常矯健,要不怎么能躲過虎爪。放在如今,武松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靈魂胖子。
4、武狀元的選人標準
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里的主角骨瘦如柴居然能成為狀元,當然這只是戲劇化的演繹。而在古代,武狀元的考試題目是實打?qū)嵉乇攘?,提掇石?jù)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掇石必去地二尺,上膝或上胸?!?/p>
在人類的極限體能來說,這樣的重量必須是體感敦實的彪形大漢,才能舉的起來。
5、啤酒肚可以保命
從體型來看,胖子的體型顯得較為魁梧,在戰(zhàn)場的震懾能力更強,尤其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氣勢上的優(yōu)勢往往能決定戰(zhàn)局。
另外,古代打仗一般都要身著鎧甲,但是的鎧甲主要有鐵片和動物的皮革制作而成,在一些物資緊缺的時候,甚至還會用棉布做填充。
但兵器正面從腹部刺入,作為人體最柔弱的部位,一時之間會失去戰(zhàn)斗力,甚至喪命。而胖子的啤酒肚內(nèi)的脂肪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救人一命。
結(jié)語
古代和現(xiàn)代相比,在士兵的選擇上差別不小,這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水平以及社會形態(tài)決定的。當我們以“八塊腹肌”來看待古代官兵的身材從而判斷力時,我們已經(jīng)落入先入為主的思維。
和現(xiàn)代高科技的戰(zhàn)場相比,古代的戰(zhàn)場上更看重士兵的實戰(zhàn)能力,同時在長時間的鏖戰(zhàn)中,盯著啤酒肚的胖子往往能堅持到最后,很多士兵不是被武器致死,而是被惡劣的環(huán)境和自身體能不足導致的。
如果了解了這些歷史,我們再來回顧秦始皇兵馬俑時,不由感慨,在刻畫這些雕塑時,人們對于當時士兵的細節(jié)處理十分到位,高度還原那個時代行軍大戰(zhàn)時的官兵全貌。
如今我們崇拜健身肌肉是以健康為主,而古代則以殺敵制勝為主,因此在古代,擁有啤酒肚的胖子是當時軍官的真實寫照。就連“ 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zhí)丈八蛇矛”的關(guān)羽,在歷史上也掛著一張氣派無比的啤酒肚。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為了實戰(zhàn)為練就的身形。
我們讀歷史,正是需要還原歷史的真相,融入當時的情境,才能真正品出歷史的深厚底蘊。歷史在記錄人物的同時,更是用人物的特質(zhì)向我們展示最真實的歷史面貌。這是我們在語文課本里無法看到的,只有細細品味,讀史才能讓人明智。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宋史·岳飛傳》
古代將軍畫像為什么都是大肚子
古代的畫像很多都是大肚子,尤其是看那些武將的畫像時,也許會發(fā)現(xiàn),武將們普遍都是身材魁梧,膀大腰圓,尤其那肚子,挺得老大,就連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等武將出身的皇帝也都是如此。
按理說都是行軍打仗,力能扛鼎的將軍,不應該是全身肌肉,高大壯碩嗎,為何會有啤酒肚呢?
這如果放在現(xiàn)代,顯然是很降分的身材,同時,也讓我們不禁疑問,古代將軍們的身材真都是這樣的嗎?
古代畫像,尤其是將軍們的畫像相比較單一,一般都是身著一身威武霸氣的盔甲,手握戰(zhàn)刀,或坐或立的畫像。而那一身的盔甲就是他們身為武將的名片一般,盔甲的好與壞,做工是否精良,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征。
但挺著這么大肚子的將軍還能上得了戰(zhàn)場嗎?
實際上,古代將軍大部分還真的就是這個形象,而且那一身的橫膘外加挺著的將軍肚一點都不耽誤他們在戰(zhàn)場上殺敵,反而還是他們的優(yōu)勢呢。
古代戰(zhàn)爭的需要,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古代戰(zhàn)場和我們現(xiàn)在不一樣,沒有那么先進的防彈材料,在萬軍從中廝殺起來,為了提高防御力,將士們都要穿上厚重的鎧甲。而且真正的古代戰(zhàn)場跟我們現(xiàn)在電視劇里演的可是完全不同,并不是刀劃到身上就直接死了,而是斷手斷腳比比皆是,身上被砍得都是口子,往往一場大仗下來,受傷的要遠遠比戰(zhàn)死的多。
這也就是為什么,一支擁有良好鐵甲,武器十分先進的國家精銳部隊在對戰(zhàn)毫無盔甲可言,武器也是以竹耙、棍棒為主的農(nóng)民軍時,往往可以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原因了。這不光由于他們個人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突出,戰(zhàn)法得當,主要還是他們的武器和盔甲要比農(nóng)民軍強上太多。
關(guān)于這一點如果放在攻城戰(zhàn)時就更顯得尤為突出,面對密密麻麻的箭弩,武藝的高低甚至陣型都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一身能頂?shù)米∨涞煤每撞攀枪ド铣菢堑闹旅亍K?,在古代,盔甲的好壞決定著一個人乃至一支軍隊的傷亡以及戰(zhàn)斗力。
而在制材落后的古代,盔甲的好壞程度基本上就他們的厚薄程度息息相關(guān),越厚的鎧甲防御力越強,當然也就越重。
根據(jù)史料記載,在盔甲已經(jīng)比較先進的宋代,一個普通士兵還要身著重達50斤的鎧甲,而那些將軍就更不用說了,算上武器,負重八十幾斤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些甚至連帶裝備在一塊,要達到一百多斤,試問,這么重的鎧甲和兵器穿戴在身上,沒有一身好力氣能行嗎?
普通人不要說上戰(zhàn)場殺敵了,就連穿上這身鎧甲都困難。
所以,古代在選拔將領(lǐng)乃至于征召普通士兵時,也都是以力量和魁梧程度來作為主要標準的,考取武狀元的舉子們,必須能拉開八力到十二力的硬弓才行。明朝大將鄭成功在為自己的精銳部隊“鐵人軍”篩選士兵時,叫每個將士必須抱著上百斤的大石墩在校場上繞一圈,過不去者直接淘汰。
那么力量的大小就和胖瘦程度有著直接關(guān)系了,古代人沒有現(xiàn)在這么安逸,習武出身的更是從小就要勞作,如果還能長得那么肥碩,自然身上的肉都是非常結(jié)實的。能擁有一身魁梧雄壯的身材,力量自然也就非常大了。所以,古代的那些將軍們,只要是習武出身的,基本都是膘肥體鍵、膀大腰圓,只有這樣才能上得了戰(zhàn)場。
肌肉形狀與力量沒有太大關(guān)系
而且根據(jù)科學統(tǒng)計,人的力量與肌肉形狀和是否有肚子是沒有太大關(guān)系的,一個肌肉練就得非常漂亮的健美冠軍,只是在現(xiàn)代人眼里很漂亮罷了,其真實的力量不見得會超過古代那些大肚將軍,而古代將軍們因為沒有那么多科學合理的健身方法,無法鍛煉出現(xiàn)代人那種八塊腹肌,所以魁梧的人也就大多挺著個啤酒肚。
不過,在古人眼里,只要是膘肥體鍵的人就算是魁梧雄壯,是力量的象征。甚至對于對于一個武將而言,如果不夠肥碩,不夠魁梧的話,還是很沒有面子的事。至于肌肉、身形如何,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
當然,古代將軍們的畫像也是有例外的,譬如虞允文、曾國藩一類文人出身的將軍,相比之下,他們在畫像上就顯得瘦弱得多。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棄筆從戎的文官,體貌瘦弱也是正常,而且他們也不會引以為恥。但是像這一類的將領(lǐng)往往也不會馳騁沙場,他們更重要的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作戰(zhàn)參謀一般。
因為古代的畫像不但為了記錄將軍們個人的相貌身型,也是為了留給后人們看的,對于一向注重身后評的古代人而言,自然誰都想給后世留下一個好印象。
既然是習武出身,身材高大魁梧甚至比相貌還要重要,所以那些相對并不魁梧的武將也會私下叫畫師們給他們畫得更“氣蘊山河”一些,這樣雖然有點自欺欺人,但是留給后人們的印象會很好,也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
所以,那些流傳下來的武將畫像中,不乏也有很多不像本人的,他們只是順應當時人們的眼光而是隨大流兒似的畫得膀大腰圓,就和現(xiàn)在的照片被用了PS一個道理。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惫糯氖厡⑹總?,對于美酒,往往有一種別樣的情感,他們借酒抒懷,借酒消愁,又借酒壯膽。在后世的“文化遺產(chǎn)”秦兵馬俑中,人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風貌,但是秦始皇的兵馬俑,不少都有“將軍肚”的現(xiàn)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在陜西省西安市的臨潼區(qū),有一片被譽為“世界大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僅先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參觀,還讓臨潼成為了兵馬俑的故鄉(xiāng)。從一九七四年到二零零九年,前后共發(fā)現(xiàn)了三個大規(guī)模的兵馬俑坑,雖然由于歷史原因,兵馬俑受到過損毀,但是大部分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無論是對秦俑本身還是對于我們而言,這都是不幸中的萬幸。
秦兵馬俑刻畫了許多兵丁形象,他們形態(tài)多種多樣,后世研究者大致分為士兵和軍吏兩類,同時士兵俑又分為:車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騎兵俑等等種類,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所塑造的秦兵形象,有一點很奇怪,它們不少都有“將軍肚”,難道他們都是“酒囊飯袋”嗎?
歷史告訴我們,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軍事實力可是一等一的強盛,尤其是自商鞅變法以后,《史記》記載道:秦,帶甲百萬。拋去司馬遷說話夸張的成分,幾十萬的精甲軍隊,秦國還是有的,不然也打不了那么多的勝仗,更別說一掃六國,統(tǒng)一天下了。對于秦國的士兵而言,當時的征戰(zhàn)生活,對他們而言,其實是既危險,又充滿了機會的,因為商鞅變法后規(guī)定,只要斬獲敵人首級一個,就可以獲得爵位提升一級,并賜與田宅一處,殺得越多,獎勵就越多。
于是,秦朝將士不僅是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還經(jīng)常因為敵人的首級大打出手,為爭搶敵人首級發(fā)生血案的事情常有發(fā)生,這對于秦朝士兵而言,可以說是十分殘酷,他們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同時,還要提防自己的同伴,在背后捅自己一刀。
壓力如此巨大的秦國將士,急需一種東西來振奮精神,美酒,在此時成為了不二選擇。為了提升士兵們的士氣,更好地撫慰士兵們的情緒,秦軍在戰(zhàn)前戰(zhàn)后都會大量飲酒。大碗大碗的酒順著嗓子流到血液中,不僅使血流加快,更讓神經(jīng)亢奮,大敵當前,飲酒以壯聲威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秦軍將士喝的是什么酒呢?從后世出土的文物來看,秦國將士最喜歡喝的就是一種糯米酒,這種酒是秦國獨有的,最后成品呈乳白色,稠度在牛奶和水之間,這種酒和高粱酒的區(qū)別在于酒的度數(shù),這種糯米酒度數(shù)低,不會讓人頭暈,而且糯米香會很濃郁,讓士兵們,既飲酒壯膽氣,又不至于喝得酩酊大醉,耽誤正事??墒桥疵拙飘吘故怯门疵鬃龅模罅繑z入營養(yǎng)豐富的糯米酒,肚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大,類似于今天的“啤酒肚”。秦兵馬俑里兵丁的“將軍肚”,應該和長時間飲酒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但是正因為飲酒,秦軍在戰(zhàn)場上才有了一往無前的氣勢,所以,盡管有“將軍肚”這樣的副作用,但是只要有助于提高士氣,這就是可以接受的,對于當代人而言,大量飲用啤酒導致的“將軍肚”,根本無法和幾千年前的將士相提并論,生活在今天,還是健康生活,多做鍛煉才是王道。
一大部分原因是伙食好,不過古代的將軍雖然肚子大,可不是喝酒喝出來的啤酒肚。他們的肚子都是吃出來的。古代的將軍伙食條件和待遇都非常好,相當于現(xiàn)在的飛行員和潛水員。他們的稀缺程度和貢獻力也差不多是潛水員的級別。
古人主要的食物來源都是自己養(yǎng)的自己種的,不要說肉了,連細糧都吃不上,有時候還靠瓜果充饑。不過將軍的食物除了水米齊全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肉以供他們實用,久而久之,就吃出來了摔跤運動員那種量級的體重。比如典韋,他一頓飯吃的食物是以升為計量單位的。而且他還在項羽面前生吃豬肉,這種現(xiàn)象是非常驚人的。
我們在電視劇上經(jīng)??吹接写蛘痰?,古代將軍打仗可不是花拳繡腿在房檐上飛來飛去。一般真實情況下,他們與敵軍對戰(zhàn)都是很快的解決,像普通士兵都是幾秒鐘解決一個。我們可以參考一些馬戰(zhàn),有的將軍騎到馬上,一般都是一個來回就把對方打趴下了。遇到頑固的對手也是幾個來回。這個時候要是身上沒點力氣,被打下的就是自己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畫像上的將軍都是大腹便便身體還很健壯,真實的古代將軍確實是需要這種量級的。他們像摔跤運動員一樣,50公斤量級的和80公斤量級的是一定不再一個水平線上的。打架全靠力氣和持久力,因此伙食需要豐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5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為何說漢光武帝劉秀是最完美的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