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唐玄宗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眾所周知,唐玄宗是一名正經(jīng)的情種,愛楊玉環(huán)是真的愛到了骨子里,但是他的特殊癖好,實在是讓文武百官們受不了,每每到了一個地方,就要開始指手畫腳,百官直呼:辣眼睛。
可能是因為唐玄宗一直熱衷于修仙之道,在自己當能多年皇帝以后,只要是和楊貴妃出行的時候,就要開始顯示自己的大男子主義了。小編想,如果張翰是塘主,為心愛的人包池塘,那么唐玄宗就是喜歡指點江山的國君:“看,這就是朕為你打下的一片江山”唐玄宗每次到了一個地方以后,就開始給這個地方的一些事物改名字,這些名字大多還與自己的修仙問道有關聯(lián)。比如黃山,原名是叫黟山,傳言,當年黃帝就是在這里得道成仙的,所以,唐玄宗一聽,立刻將黟山改成了黃山。
于此相同的還有嶗山,在天寶元年的時候,李白去嶗山尋仙,先且不管李白是否見到了神仙,但是之后寫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自己見到了安期公,吃的棗像是瓜果一樣大,。這樣的是詩文讓唐玄宗聽到之后,立刻就來了精神,即使山上真的是有神仙的話,這座山叫嶗山就不還好了,于是就改名叫做了輔唐山,現(xiàn)在又叫回了嶗山而已。
如果說,唐玄宗是只喜歡給山改名字的話,那也尚可。重點是,就連普通的植物也逃不出他的魔掌,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向南逃到了秦嶺,看見石楠樹長相齊整,于是就該名字為端正木。這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在皇宮當中顯示的尤為突出,牡丹一向是有愛情的意思,唐玄宗蒞臨華清池的時候,唐玄宗折了一朵牡丹送給了楊貴妃,楊貴妃附和道:“這個花很香艷,還能醒酒”于是牡丹花就又有了一個醒酒花的名字了。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他還喜歡由著性子給自己的兒子改名字,古代一直在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唐玄宗就是任性,在剛剛登基之后不久,覺得自己的幾個孩子的名字中,收拾有水字旁。覺得這樣的名字會影響到大唐王朝的國運,會變得飄搖不定,于是乎們將自己兒子的名字都改成了玉字旁,取自君子如玉的意思。
要是這折騰自己人也就算了,就連日本的遣唐使阿培仲麻呂這個名字,他也嫌棄念起來太過饒舌,于是就直接下令將他的名字改成了晁衡。這種張口就該名字的精神病在這里并沒有打下一個句話,而是一個頓號。唐玄宗連自己大唐宗室沿用多年的官職也是說改就改,還真的是任性。將管理文秘機要的中書省改成了紫薇省,中書侍郎改成了紫薇郎。這些名字也著實能體現(xiàn)出來,唐玄宗對于占卜,成仙問道的激勵尊崇。
電影《妖貓傳》里,唐玄宗李隆基迫于局勢不得不處死楊貴妃,以平息眾怒。正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所寫“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但是他又不想背負殺害楊貴妃的罪名,所以想出來這么一個“假死”的計策,讓楊貴妃心甘情愿地死去。這其實是非常殘忍的。
楊貴妃必須死
彼時正當盛唐,萬邦來朝,極盡繁華。唐玄宗李隆基演繹著一個開明皇帝的角色。按照影片的說法,因為他開明,所以對有胡人血統(tǒng)的楊玉環(huán)格外寵愛。他和她是真愛,這一點不僅是倆人間互許的盟誓,也是向天下人昭告的皇帝本人的形象工程。
所以,貴妃生日,他讓她在全城百姓面前仙子一般舞了一段水上秋千,為她舉辦極盡奢華的“極樂之宴”,為她寫詩、寫歌、做霓裳羽衣。明知阿部仲麻呂想要跟貴妃表白,他就在他們面前秀倆人的恩愛;明知安祿山覬覦貴妃,他也要邀請他來赴宴,還親自下場,披發(fā)擊鼓以表歡迎——這皇帝的戲真是不一般的足。
他在全天下人心中牢固樹立盛世明君、才子皇帝和浪漫情圣形象,每一樣都足夠令人膜拜癡迷,連他自己也癡迷其中不能自拔。所有的好名聲,他一樣也不能放棄。于是,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皇和貴妃出逃。馬嵬驛出現(xiàn)兵變,金吾衛(wèi)首領陳玄禮要求處死貴妃以安軍心,不然就不再保留對皇帝的忠誠。
這不是一道難做的選擇題。李隆基對楊玉環(huán)的愛,怎么也比不過對自己的。失去士兵的忠誠,從而帶來失去皇權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那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楊貴妃必須死,這是沒有疑問的事。
唐玄宗欺騙了楊貴妃
唐玄宗這么寵信楊貴妃,怎么舍得殺她呢?連高力士也不愿意,在場的所有人不愿意。所以,唐玄宗與黃鶴密謀,以“尸解大法”為幌子讓楊貴妃安心死去,不僅僅可以騙過陳玄禮和唐玄宗身邊的人,連楊貴妃也信了。當楊貴妃使用了“尸解大法”以后,再讓高力士用白綾勒出自縊痕騙過了陳玄禮等人,然后將楊貴妃下葬。
其實,“尸解大法”只有兩日的期限,所以楊貴妃并沒有死,當楊貴妃蘇醒過來的時候,哪種絕望可想而知了。其實,楊貴妃被騙了,連所有的人都被騙了。其實,真相就是這樣的,唐玄宗和高力士等人都不愿意殺楊貴妃,只好想出一個“尸解大法”,讓楊貴妃自然死去,不好聽的說法就是把她活埋了。
唐玄宗為什么欺騙楊貴妃?
在《妖貓傳》里,唐玄宗無法那么光明正大地處死楊玉環(huán),只因電影里的唐玄宗,與我們印象中的唐玄宗不同。他身上君王的色彩少,更多地展現(xiàn)的,是一個荷爾蒙旺盛且?guī)в幸欢ó愖迳实哪腥?。在擊鼓應?zhàn)安祿山的那一場戲里,更是悲愴凌厲,看得人毛發(fā)倒豎,這樣一個唐玄宗,是沒法坦然地認輸,以國家的名義處死楊玉環(huán)的。
他需要遮掩自己的軟弱,也需要想出辦法來,讓楊玉環(huán)不記恨自己,他格外的多情,形成了他格外的狡黠,最后成就了一種“騙殺”楊玉環(huán)的殘忍。
《妖貓傳》里唐玄宗,激烈又虛偽,又深情又冷酷,他身上文藝色彩更多,平衡能力卻極差,這樣一個他,選擇騙殺楊玉環(huán)就不足為奇了。
有功有過吧,奪過權,有才能,有才華,也是個多情的人。政策的話具體的看下面
兵變
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fā)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余人攻占了皇宮,把韋皇后一派全部消滅。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發(fā)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里,覺得他還年輕,但后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后,就開始防范他。她制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借助天象,散布流言,言太子不利于君主,將要奪位。她本以為睿宗會對李隆基有所提防,但由于睿宗厭倦了做皇帝的生活,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于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chuàng)唐朝偉業(yè)的決心。
主政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zhí)行了。 對于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yè)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準后,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qū)都發(fā)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jīng)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于國家穩(wěn)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xù)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fā)達地區(qū),犯罪的人也經(jīng)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里,那里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于廣東的人由于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于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余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jié)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jiān)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jīng)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yōu)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開邊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于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qū)的碎葉鎮(zhèn)也被突厥攻占,致使絲綢之路最后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jīng)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jīng)統(tǒng)一,而且設置了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qū)。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jīng)常騷擾邊境,還攻占了蔚州(今河北蔚縣)和定州(現(xiàn)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tǒng)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于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于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xiàn)象極為嚴重,軍隊戰(zhàn)斗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wèi)士,這就是“長從宿衛(wèi)”,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后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wèi)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wèi)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zhàn)斗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zhèn)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zhàn)斗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qū)大力發(fā)展屯田,增加糧食產(chǎn)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后,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jù)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qū)政權的恢復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zhèn),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fā)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后,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后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jīng)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jīng)濟的繁榮。
提倡道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fā)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fā)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寬容態(tài)度,這使得佛教發(fā)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shù)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shù)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shù)量,最后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jīng)。對于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公元725年10月12日即開元十三年,唐明皇從洛陽進發(fā)前往泰山封禪,于11月14日凌晨封禪泰山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fā)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所出現(xiàn)的盛世。唐玄宗治國初期,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并且任用賢能,發(fā)展經(jīng)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之治。
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后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纮、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并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wěn)定。
改革吏治
玄宗采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yǎng)行政經(jīng)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訪使,以監(jiān)督地方州縣的官員,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shù),以減少冗官的出現(xiàn),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發(fā)展經(jīng)濟
玄宗于這段時間甚為節(jié)儉,規(guī)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飾物,并且遣散宮女,以節(jié)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采珠玉及制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后宮的奢靡之風。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
玄宗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yōu)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便唐朝的文化事業(yè)邁向鼎峰。
對外軍事
玄宗采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wèi),并稱為「騎」。而他亦于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zhèn),以節(jié)度使節(jié)制,作為統(tǒng)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編輯本段]相關數(shù)據(jù)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tǒng)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shù)。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那么,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chǎn)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jīng)濟實力是獨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唐朝的版圖,比之于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jīng)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折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占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我國今日的平均數(shù)(1.4畝)。
70余國
這是《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shù)。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qū)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qū)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系。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云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jīng)濟、文化與政治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于途。前不久在西安發(fā)現(xiàn)了井真成的墓志,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chuàng)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后,在玄宗統(tǒng)治的四十多年時間里,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jīng)》、《老子》、《金剛經(jīng)》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shù)。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yè)也有很大發(fā)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家官方圖書館所采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于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圣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yè)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罚╅_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xiāng)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于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最能形象說明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憶昔》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戀愛故事一直是讓很多人驚嘆的,他們兩個的愛情故事在現(xiàn)在看來也是有一點匪夷所思的,因為楊貴妃他在嫁給唐玄宗之前是唐玄宗他兒子的妃子,那么唐玄宗就是楊貴妃的公公了,公公到最后娶了自己的兒媳婦,放在21世紀這也是一件丑事。
所以唐玄宗為了迎接楊貴妃入宮,他也做了一些功課,他先是讓自己兒子把楊貴妃給休了。之后就在737年的時候讓楊貴妃出家離開人們的視線,讓她換一個身份,這樣她就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40年,唐玄宗讓楊玉環(huán)還俗接他進宮成為貴妃。
這位楊貴妃出生于719年不僅天資聰穎長得十分好看,而且她還擅長音律舞蹈性情溫婉所以在她進宮之后,唐玄宗就對他進行了長達16年的獨寵,直到馬嵬坡兵變唐玄宗李榮基不得已將楊貴妃給賜死了。
雖然楊玉環(huán)與唐玄宗之后的結局是個悲劇,但是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兩人的關系是十分的和諧,唐玄宗十分的寵愛楊貴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里面可以看得見。而且在唐朝諸多的詩人里面,都有描寫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感情。
比較多的情景就唐玄宗為讓楊貴妃滿足口腹之欲,到千里之外讓人馬不停蹄帶回荔枝的故事。世間水果這么多為什么楊貴妃對于荔枝卻這么的情有獨鐘呢,寧愿背負著罵名,也要讓唐玄宗到千里之外的地方為她送來荔枝,經(jīng)過現(xiàn)在人們的調查,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楊貴妃之所以這樣喜歡吃荔枝是有很多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楊貴妃本人長得很美,這在白居易的長恨歌當中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描寫,可是世間美女千千萬楊貴妃也不能總是站在巔峰。畢竟女人們都抵不過一個人老珠黃,雖然楊貴妃在嫁給養(yǎng)唐玄宗的時候只有20來歲,但之后她也在皇宮里面待了16年那么她也有了三十幾歲。
三十幾歲在皇宮那樣一個全是女人的地方也算得上是一個高齡女子呢,那么這樣一個比屬于高齡女子的人是怎么獲得唐玄宗16年的獨寵的呢?那荔枝就在這里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在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我們知道荔枝它有著美容養(yǎng)顏的作用。
荔枝它不僅能夠豐胸肥臀還排除毒素促進身體里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這樣就可以讓體內的黑色素以及一些黃褐斑得到排除。而且吃過荔枝的朋友們都知道荔枝十分的甜,那么這就代表了荔枝富含著很多的糖量,吃糖吃得多那么就容易引起肥胖。
但是唐朝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朝代,在唐朝他們以胖為美這就讓楊貴妃更好的符合了潮流。但是吃荔枝他也有一個缺點,它的缺點就是讓人肝火特別旺,如果吃得多的話就會人上火,嚴重的話可能還會起嘴炮或者流鼻血。而楊貴妃作為荔枝的愛好者,為了更好的讓自己吃荔枝,她也想出了一套辦法,每當他吃荔枝時他就會嘴里面含玉魚來清肺解火或者吸取枇杷樹的花露讓自己敗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6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