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水滸傳王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作為《水滸傳》中重要的反派角色,高俅在書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連清朝當時著名的評論家金圣嘆先生也對高俅做出了評論,他指出高俅的發(fā)髻就是宋朝管理中心衰落的表現(xiàn),以及社會動蕩是來自當朝管理者的標志。高太尉在奮起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趕走了當時東京赫赫有名的禁軍槍棒教頭王進。這次事件就像一場蝴蝶效應一樣,推動了整個水滸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
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樣,如果高太尉不把王進趕走,那王進也不會逃跑,還在半路上遇到了史進這個徒弟。對于史進來說,如果他不會精湛的武藝就不會讓華山的土匪頭頭懷恨在心,最終惹下了大麻煩被迫遠離故鄉(xiāng),去往渭州。他若不到渭州也就碰不到魯達,兩個人也就不會在酒館喝酒。而魯智深也就不會因為金翠蓮的出現(xiàn)用拳頭打死了殺豬賣肉的老鄭。最讓人驚訝的是,王進作為水滸中出場的第一個英雄,他并沒向像高俅的壓力妥協(xié),更沒有被逼上梁山,而是選擇去延安府參軍。這時問題就出現(xiàn)了,他為何不去當土匪,而是走上了參軍的道路?他的徒弟也曾去過延安府找他,都毫無結果。他和他的母親為什么會不見呢?這個問題的原因還要追溯到高太尉和王進的恩怨。
當時高太尉在東京做的官職具體叫做東京殿師府太尉(這是水滸作者自己想的官職),但是在過去的朝代中也有記載。在古代宋代的正式軍隊叫做禁軍,在宋朝初年分別屬于殿前司和侍衛(wèi)司這兩大體系。殿前司的首領是殿前都點檢,其次還有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趙匡胤稱帝后,把殿前指揮使給撤了,讓馬軍指揮使和步軍指揮使一起當首領。然后,宋朝的軍隊整體形成了馬軍,步軍司和侍衛(wèi)司三足鼎立的場面。高太尉當?shù)倪@個殿前司太尉,有點像殿前司都點檢,是禁軍的首領,權利非常大。在原著中有好幾個高層都被稱作太尉,但是他們基本上是徒有虛名,人家高俅才是最有權力的一個。
當時的王進是統(tǒng)領八十萬人的長官,這個職位看起來有氣勢,其實根本不入流。若放在現(xiàn)代說高太尉是上將級別的三軍總司令,那王進只不過是少校級別的一個小小的參謀。像高太尉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和王進簡直是云泥之別,這樣的兩個人之間為什么會有矛盾呢?這其中的主要原因要從高太尉第一天上班,王進沒來接見說起。
聽說這新上任的太尉要來,整個司里的員工們個個精神飽滿。所以的公吏,御將,都軍,監(jiān)軍,馬步將校提前按順序排好。高太尉依次叫了大家的名字,每個人都聲音洪亮的答應著。當念到王進這個名字時卻沒有人回答。高太尉當時臉就拉了下來,他覺得自己第一天上班這個人就不來接見,明擺著就是不把他這個頭兒看在眼里!旁邊王進的朋友見到這個情形連忙上前為這個"膽大包天"的人辯解:早在半個月以前,他就生病在家休息,現(xiàn)在還沒康復,所以才沒有來接見您。聽起來這個理由還挺實在,好歹是他早就生病了。但是事實不是這樣,這要是換做他人,高大人也就不追究了,可偏偏是王進,這下任憑他人如何辯解高大人也不會相信。
最終原因是他二人本就有恩怨,這高大人正好憑著此事來好好整蠱王進。可是這二人之前并沒有來往,為什么高太尉會如此討厭他呢?這個恩怨還要說到王教頭的父親王升,他之前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過高大人。這故事得回到高太尉在東京當街頭闖蕩的時候,那時候他還有兩下子,在東京的街上也是很有名氣。這名聲越大他自己也就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當時有人說在整個東京只有王升一人才是真正的槍棒高手,要是他可以戰(zhàn)勝王升那他就是真才實學,真功夫。聽了這話,他就自信滿滿地去找王升挑戰(zhàn)。這王教頭他爸當時也是現(xiàn)在他兒子的位置,仗著自己的職位不愿意和他較量。這情況要是別人大不了就算了,可是高俅卻是個地痞無賴的性格,根本不管人家打不打,直接一棒子招呼過去。
王升見此情景,心中怒火燃燒,拿起棍子一個閃身躲過他,回手盡全力打了過去。這王教頭正在氣頭上下手自然也就重了許多,這哥們當場倒地不起。瞬間所有人都大笑起來,高大人只能默默的被人抬了下去。之后的三四個月都只能在床上度過。從那時起高大人就記住了王大哥的行為。那時高大人各方面都比不過王大哥,他只能把所有的憤怒都藏在心中。時光飛逝,當時的高大兄弟已經成為了東京殿師府太尉,整個宋朝軍隊的第一人,而當時的王教頭也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位置。這老話兒說得好,父輩的債就要讓兒子來償還。當時的王教頭惹怒了高大人,現(xiàn)在的高太尉就把所有的怨恨都撒在他兒子頭上,這也算是風水輪流轉了。這小王教頭聽說高太尉想見他,他只能硬著頭皮去了。
當他看見本人時,只覺得沒有什么希望了,這人竟然是那時街頭的無賴高二,他很清楚如果繼續(xù)呆在這兒自己遲早會死在高太尉的手上?;丶液笏湍赣H說明了一切,二人痛楚萬分。但是眼淚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要如何才能躲過這次災難?王母想到要逃走??墒且ツ哪?在小王教頭的深思熟慮之后,他告訴母親,天下這么大,也許只有延安府才是最終的歸宿。說的老鐘經略相公,是宋朝非常有名的名將種師道。
這個人常年參加對抗西夏的戰(zhàn)爭,這個人為小王教頭指點迷津,幫助他成功脫險。但是高太尉并沒有放過他們,他二人該如何成功逃脫呢
《水滸傳》中的公孫勝是個牛鼻子老道,他通曉陰陽八卦、識五行運轉、觀天象、降妖邪。他的師父羅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的世外高人。公孫勝抱負遠大、志在千里。他學到一身本領后,不甘心在深山古剎中埋沒此生,想在塵世中建功立業(yè),因此伙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劫富濟貧。
公孫勝的的離開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他歷史上曾經選擇主動脫離組織,歷史問題沒有交待清楚,此時組織上對他是否信任,這還是個大問題。不過我們今天要談的不是公孫勝離不離開的問題,而是公孫勝為何是第一個離開的問題。公孫勝是老資格的梁山元老,歷經晁蓋、宋江兩朝不倒,非但不倒,而且還一直位列梁山革命集團領導核心層,最終在宋江自甘墮落為朝廷走狗、以眾兄弟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時飄然出走。公孫勝是梁山的政壇長青樹,最終全身而退,肯定有其獨到之處。我一直認為公孫勝是革命理想主義者。他并不好財,晁蓋、宋江及眾將多次送他金銀都推之不受,他參與劫生辰綱,是為了獲得革命的啟動資金,而不是李逵般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他第一次離開梁山,就是在宋江上山之后。
那次出走事件,我認為是他已經看出了宋江不是個好鳥,與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機返回二仙山跟隨羅仙人繼續(xù)深造。但是即使公孫勝在看清了宋江的為人之后,對于自己昔日的戰(zhàn)友們還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時再度出山,顯示了其對革命戰(zhàn)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懷疑“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把戲就是他一手操作的,畢竟他是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員,很難想象沒有他這樣的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這一子虛烏有的事件。也就是說,公孫勝同學長期從事梁山的領導工作,對于宋江的一些裝神弄鬼的東西很是了解的,像那些什么九天玄女之類的事件,瞞別的粗人可以,瞞他這個半仙可不行。在北宋特別是徽宗時期,道教是第一大宗教,群眾基礎深厚,公孫勝利用其道士的身份,在神化宋江,包括神化這一百零八人是上應天宿方面,是比較不受懷疑的,這對于凝聚眾多有著封建迷信思想的老粗們是很有作用的。
上面說過了,公孫勝同學是有著革命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牛人,其個人能力也超強,宋江和他的關系,肯定是互相利用、互相防范的作用。公孫勝雖然與吳用并列梁山上的執(zhí)掌機密軍師,但吳用早已倒向宋江,而公孫勝同學一直與宋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這從領導核心宋江的角度上來看,這就很令人生厭了。厭煩是厭煩,但是宋江是拿他沒辦法的。一則公孫勝的實力在那擺著,暗算不起作用,二則公孫勝是革命元老,說話還是算用的,所以當公孫勝看不慣宋江而選擇主動離開的時候,宋江也裝模作樣挽留一番,實際上兩個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大家沒有明著反目。
所以說公孫勝第一個離開宋江,是他最先看清楚了宋江的本質,反正遼國也破了,自己仁至義盡,所謂道不同不足以與謀。所以,聰明人一定要學會激流勇退。然而,激流勇退說說容易,做到卻難,公孫勝同學因為是有特殊身份的牛人,所以他做到了。實際上歷史上像這樣一直處于政治權力核心而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物還是如鳳毛麟角般的稀少的。因此,宋江受招安后公孫勝回薊州出家?;次髌蕉ê?,遵師命辭別眾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習道術。如見首不見尾的入云神龍,從此隱居在山林泉石之中。隱居時以每日作詩飲酒為樂 最后享年82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6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