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什么會擁立順治,這的從當初的兩旗易幟說起
對多爾袞和福臨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崇德八年
,大清國的開國之君皇太極在清寧宮突然駕崩
,享年僅52歲
。由于事發(fā)突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臨終前并未留下傳位詔書
,故而
,留下的權力真空瞬間就吸引了所有勢力的關注
,一場圍繞皇位的爭斗也開始拉開帷幕

對于這場爭斗
,很多人都認為當時的主角是多爾袞和豪格:多爾袞為了顧全大局,最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將年僅6歲的福臨推到皇位
,而自己則以攝政王的身份進行輔佐。持這種觀點的人甚至會覺得
,福臨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
,完全是多爾袞的功勞。其實
,福臨繼位的背后,要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
,六歲的他
,也早就擁有了自己強大的政治資本
皇位角逐
當時和皇位有牽連的有三個人:豪格
、多爾袞
、福臨!咱們先分析一下豪格和多爾袞
豪格
豪格,不但是皇太極的長子
,也是唯一一位封王的皇子
。豪格年長多爾袞3歲
,他自小就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zhàn)
,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謀
,在朝中也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侍珮O去世時,豪格執(zhí)掌正藍旗
,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也表示擁戴豪格
。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豪格還命心腹竭力拉攏執(zhí)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
。這么一來,八旗中擁護豪格的幾乎占到半數(shù);
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
、皇太極的弟弟
,才智過人、戰(zhàn)功顯赫
,深受皇太極的賞識,被封為和碩睿親王
,在朝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除了個人能力
,多爾袞的兩位兄弟武英郡王阿濟格
、豫親王多鐸也都是響當當?shù)膶崣嗳宋铮辛怂麄兊闹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多爾袞完全有能力和豪格一爭高下
。但是
,多爾袞卻始終向外表露沒有爭位之心。在《滿文老檔》中記載著多爾袞回憶:
英王
、豫王跪請吾繼尊位,予誓死不從
,曰:若果如此言
,予當自刎!
這才有了阿濟格也準備參與皇位之爭的鬧劇
。
這個回憶錄是后來的
,我們不排除多爾袞刻意拱托自己胸懷的目的,但是
,如果結合當時的實際情形
,我們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雖然女真族歷來就有“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
,但是
,在努爾哈赤建立后金之后
,就更側重于“子承父業(yè)”
,先后立褚英、代善為太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再后來,皇太極繼位
,大量接納漢官
,學習儒家思想,中原王朝的皇位傳承原則也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在他們心里,也已經(jīng)確定了“只有皇子可以繼承皇位”的理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若是執(zhí)意與豪格相爭,無疑犯了忌諱
,即便贏了,也失了民意;
既然如此
,那為什么多爾袞還要站在豪格的對立面呢?這就要追溯到皇太極繼位之初的“兩旗易幟”了
“兩旗易幟”留下的恩怨
皇太極繼位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重塑皇權的威嚴
,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進行了“兩旗易幟”:將自己統(tǒng)率的兩白旗改成兩黃旗,而兩黃旗則變成了兩白旗。因為從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八旗開始
,兩黃旗就被認為是大汗的親屬軍隊
,是榮譽的象征
。努爾哈赤在臨終前已經(jīng)逐步將兩黃旗交給多爾袞三兄弟了
,可是努爾哈赤去世后
,四大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
,輕而易舉就解除了多爾袞兄弟的威脅;另外,皇太極登基之初
,還要受到其他三位貝勒的約束,也只有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
,才觸動不到其他大貝勒的利益,才能得到他們的贊同
。
可是
,“兩旗易幟”后,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尖銳
。你想
,本來是大汗的親屬軍隊,極具尊崇;在戰(zhàn)利品的分配上
,雖然女真奉行“公平分配”的原則
,但實際操作中
,大汗所屬的兩黃旗還是要多于其他八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說換就換
,曾經(jīng)的兩黃旗失去的就不僅僅是榮譽
,還有利益
,心里能不恨嗎?而皇太極的兩黃旗自然也竭力想保住易幟后的利益
,雙方的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故而,索尼
、鰲拜等人義無反顧地支持豪格;而兩白旗的諸王也向多爾袞哭訴“若立豪格,我等俱無生理”!在這樣的情況下
,多爾袞若是選擇了與豪格爭位
,那勢必會引起四旗的紛爭,甚至還會波及到其他六旗
,使剛剛建立的大清陷入分裂
。作為政治家的多爾袞自然不愿看到這一點,但同時,他也不能讓豪格上位
,那會更加激化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的對立。怎么辦?這時
,我們的另一位主角——福臨就登場了
福臨的資本
許多人認為,福臨能當皇帝
,完全就是被天上掉下的那個“餡餅”砸中
,是多爾袞將他推到了皇位。其實,這是個誤區(qū)
,福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
其一:貴寵之列
皇太極改元崇德時
,后宮也進行了改制
,當時后宮最為顯赫的五位妃子分別是:中宮文皇后
、關雎宮宸妃、永福宮莊妃
、麟趾宮貴妃
、衍慶宮淑妃
。其中
,文皇后和淑妃膝下無子,宸妃生了八皇子
,莊妃生了九皇子
,貴妃生了十皇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侍珮O時期,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后宮同樣是等級森嚴
、尊卑有別,只有這五宮之子才能步入“貴寵之列”
。宸妃所生的八皇子,曾被立為皇嗣
,只可惜
,早年夭折;再往后推的話
,那九皇子福臨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嗣的人選了
。這一點
,讓福臨在名分上有了優(yōu)勢;
其二:利益使然
另外一點
,看看五位妃子的出身
。雖然她們都隸屬于博爾濟吉特氏
,但并非來自同一部落。而文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
、莊妃布木布泰三人不僅都來自科爾沁部落,而且三人還是姑侄關系(海蘭珠去世在皇太極之前),十分親密
。在當時
,政治聯(lián)姻的目的就是為了部落的未來和榮耀,雖然史料中沒有記載
,但是
,文皇后和莊妃豈能放過這么一個天賜良機?
多爾袞為何幫福臨?
由此可見,6歲的福林在繼承大統(tǒng)前已經(jīng)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
,他缺乏的
,是一個能夠將他推到臺前的“跳板”,多爾袞無疑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多爾袞為什么要幫福臨?4個理由不容忽視:
1
,兩白旗的利益所在,豪格堅決不能立;
2
,科爾沁部在大清的擴張中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影響力
,多爾袞需要這股力量的繼續(xù)支持;
3
,多爾袞母親去世后,年幼的他被帶入宮中由文皇后撫育
,并結識了莊妃
,三人的感情肯定非他人能比;
4
,莊妃的妹妹是多爾袞的妃子
,福臨顯然屬于“自己人”;
有了這些前提條件
,多爾袞就有了推立福臨的理由
,但是
,有些事
,可以做,卻未必一定會去做
,多爾袞需要更多的“動力”去促使他邁出這一步
,是什么呢?《滿清野史》中有如下記載:
莊妃脅多爾袞入宮,立其子
,以居攝餌之
,遂定
本來,野史的可信度不大
,但是,野史中的這個描述卻將整個事件鏈接起來
,不但滴水不漏、異常完整
,偏偏還合情合理
。而后來
,福臨繼位時
,多爾袞的身份不正是攝政王嗎?我們可以推斷
,即便野史是假的
,但莊妃為了讓多爾袞扶福臨上位,也必定在日后的權力分配上給予了多爾袞一些承諾
,攝政王的身份
,可能在當時已經(jīng)謀定;
與此同時
,一件意外發(fā)生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侍珮O去世五日后
,當多爾袞召集兩黃旗的索尼等人商量冊立一事時,索尼竟然給出了“先帝有皇子在
,必立其一”的含糊回答!這個回答很重要,或者說
,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jié)是整個“冊立”的轉折點
,這說明
,五天時間里,兩黃旗擁護豪格的決心已經(jīng)動搖
。讓兩黃旗改變原則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
,但是,會努力去做這一點的人卻不會少
,起碼有兩個:多爾袞和莊妃。甚至不排除有文皇后參與進來的可能性,畢竟
,部族榮譽的吸引力也足以讓她冒一次險
由此可見
,順治能順利繼位
,后宮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而這些
,不都是福臨與生俱來的政治資本嗎?
尾話
評價歷史
,我有個一貫主張: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某一位皇帝、或某一次事件就能導致的
,而是諸多矛盾經(jīng)過長時間壓抑后集中爆發(fā)的結果
,某一次事件可能碰巧成為“導火索”,但絕對不是根源!同樣道理
,順治帝的繼位也并非偶然,此次事件也是在多種外部因素的交匯下醞釀而成
。
多爾袞繼承皇位的最大阻力并非豪格
,而是“子承父業(yè)”;同樣,豪格的阻力也并非多爾袞
,而是“嫡子”身份
。既要是符合“子”的原則
,又必須屬于“貴寵之列”
,那么
,就只有九皇子福臨和十皇子了。福臨是哥哥
,一下子站到“長子”的位置
,再加上莊妃的暗中操作以及她背后科爾沁部落的強大影響力
,順治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了
多爾袞不重要嗎?當然重要
,如果沒有多爾袞
,豪格就沒有競爭對手
,完全可以直接上位了;另外
,多爾袞作為皇位競爭者
,“擁立九皇子福臨”由他提出和別人提出的意義完全不同
。別人提出來
,未必會被接受不說,還會被認為是一種“投機”,而由多爾袞提出
,則表示他愿意在皇位繼承權上做出犧牲和讓步
。多爾袞都肯退一步了
,你豪格又不是“嫡子”
,你為什么不能退一步呢?
多爾袞的存在是這場皇位之爭的必要前提條件
,而之后的兩旗對立
、拔劍弩張等事件
,又進一步為順治的登場提供了契機
。作為順治的母親
,莊妃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機會
,就以此為跳板進行布局
,利益誘惑也好
、陰謀陽謀也罷
,結果就是,她成功說服了多爾袞和兩黃旗的大臣各退一步
,讓多爾袞的思想和兩黃旗大臣的思想有了一個平衡點
,繼而達成共識
,這個平衡點就是順治
。
順治的繼位固然有幾分僥幸在里面
,但是
,他所擁有的強大政治資本才是最終得以上位的關鍵所在。
多爾袞和順治皇帝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多爾袞不自己稱帝?
多爾袞是當時清朝時期的一位大臣,在當時的清朝史上還是有很大的地位的
,我也是看到關于多爾袞的議論還是有很多的,相處在當時的清朝
,多爾袞完全可以當上皇帝,但是多爾袞自己并沒有皇帝這條路
,多爾袞相反把自己侄子順治皇帝推上了皇位,不過
,后來相傳順治上位后非常的痛恨多爾袞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多爾袞設置的一個圈套
,具體的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
,皇太極已經(jīng)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里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
,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
。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
,其他的我們什么都不知道
。”語氣堅定
,完全沒有商量余地
。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fā)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jīng)與努爾哈赤死后大不相同
,經(jīng)過皇太極十七年經(jīng)營
,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其中
,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
,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
,就開始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了
。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
、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zhàn)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
。豪格與多爾袞多次并肩作戰(zhàn)
,經(jīng)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
。譬如
,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
。不過
,叔侄之間似乎并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
、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并不服氣
,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
沒有證據(jù)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么特別的關照
,但到皇太極去世時
,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
,已經(jīng)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
,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yōu)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
,關系很不和睦
,他們特別不愿意看到多爾袞繼位。當多爾袞已經(jīng)成為攝政王時
,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
,諸王
、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
,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酄栃栐诖怂f的
,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后的順治九年
,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
。事實上,精明強干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
。多爾袞若欲令智昏
,強行繼位
,勢必遭到激烈反彈
。其后果無法預料
。
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
,應立皇子繼位
。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后
,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
,未置可否
。多鐸即聲稱:“你若不愿意
,就立我為帝
。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里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里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
,不止是你一個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酄栃柕膮柡χ幵谟冢诜瘩g多鐸的同時
,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
。于是
,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
,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票硎荆骸邦SH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
,當然是國家之福
。既然他不愿意,就應該立皇子
。豪格是皇長子
,應該立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埔矇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仿佛不經(jīng)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
。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
,不配擔當大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彪x開了會場。這時
,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
,說:“我們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
,皇帝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
,我們寧愿跟隨皇帝于地下
。”見此情形
,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
,皇帝在時
,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xiàn)在哪里還能過問這么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
。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tài)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
,現(xiàn)在
,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
。他年紀小
,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等他成年之后
,我們即行歸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酄栃柕奶嶙h
,立即獲得多數(shù)人通過
。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
,令兩個人感到不滿
,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
。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jīng)對天盟誓
,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
,動員大家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
。結果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
,竟然是代善出面
,告發(fā)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后
,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
,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fā)揮了安全閥與穩(wěn)定器的作用
。
在豪格看來
,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
,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
。如今
,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了好事
,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
,就連那些曾經(jīng)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
,現(xiàn)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咽
,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家伙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
。想想看
,他的母親年輕貌美
,卻被弄得聲名狼藉
,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
。有證據(jù)顯示,多爾袞曾經(jīng)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里巧取豪奪走的
。如今
,皇太極死了,這個皇位本來已經(jīng)非自己莫屬
,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了前面
,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
。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
,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
,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chuàng)巨痛深。過去
,多爾袞與豪格雖然并不親密
,但至少還是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
,如今
,他們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獨攬大權
,豪格神秘“賜死”
十二天之后
,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皇帝位
。九月十一日,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了
,輔政王多爾袞替小皇帝發(fā)布諭旨
,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這是一次很奇怪的軍事行動
。濟爾哈朗帶兵走后
,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fā)布諭旨
,晉封自己為攝政王
。成為攝政王之后,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過一個會,會議的重大決定是
,從攝政王開始
,所有親王
、貝勒
、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
。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
,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一個月后,濟爾哈朗從寧錦前線返回沈陽
,發(fā)現(xiàn)短短一個月時間
,一切已經(jīng)似是而非。不久
,他召集大家開會
,宣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務都要先報告多爾袞
,排名順序也要先寫多爾袞
。從此,濟爾哈朗成了一位掛名輔政王爺
。
半年后
,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
,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
。處理的結果是
,幾位忠實于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
。這是一個奇怪的
、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
。
三年后
,順治三年正月,已經(jīng)牢牢掌控了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
,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
。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后
,凱旋回京
。
一個月以后,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
,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
。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了。不久
,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
。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
、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wèi)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
。死后
,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
。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
就這樣
,曾經(jīng)有過“賢王”之美譽的多爾袞
,三十二歲時
,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率領大軍直撲北京
。當時在中國社會與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的所有人物
,不是成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滅在他的手里
。隨后,豪格死后僅僅兩年多一點
,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爾袞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臺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云譎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