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馬謖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歷史上幾次北伐戰(zhàn)爭都以失敗告終,除去蜀國自身力量弱之外,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街亭失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街亭的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為了在此抵擋魏軍,諸葛亮便派馬謖去駐守街亭。但最令人擔(dān)心的事情發(fā)生了,街亭失守,自然北伐戰(zhàn)爭大敗。
諸葛亮也沒留馬謖的性命。但好歹馬謖也是一心一意為蜀國,只是犯了一次錯,諸葛亮為什么就要置他于死地呢?他的動機是什么?難道不殺不行嗎?首先,在蜀國后期,由于主公劉備不在了,軍綱法紀都沒那么嚴。這個時候馬謖犯了錯誤,如果不加以軍規(guī)處置,恐怕難以服眾。所以為了管住眾人悠悠之口,只能夠殺雞儆猴,處死馬謖。
其次,最重要的一點是馬謖太過于狂妄自大。當(dāng)時諸葛亮要他嚴守街亭,不可擅自行動。但馬謖卻擅自上山扎營,最終導(dǎo)致被魏軍圍困在山上。所以這一切都是由于他自作主張而造成的,不聽上級命令,自然該罰。
再次,在街亭失守后,雙方進行了一次大戰(zhàn),蜀軍自然不敵。但馬謖卻做出了臨陣脫逃的行為,這和大將風(fēng)范不符。況且自古以來逃兵的下場都不會很好,更何況,他還是帶兵的領(lǐng)袖,這樣一來,諸葛亮便只能拿他開刀了。
最后,讓馬謖守街亭原本就是諸葛亮的主意。諸葛亮一直以來都很看重他,但哪里會想到馬謖竟然會犯這種錯誤。所以即便他再疼愛他,也必須依法處理。諸葛亮的動機就在于樹立他自己的威信,只有這樣才會讓人信服,所以不殺不行。
馬謖失街亭,這是神人諸葛亮派兵遣將的失敗例子。它所導(dǎo)致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那時候正是缺少能人,馬謖多少也算軍中一等人才,不能保留觀察,戴罪立功嗎,卻一定要殺了他?是的。揮淚斬殺,是實在不得已。
蜀魏主力正式交戰(zhàn)于街亭,其代表的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上?,街亭最后失守了,這打亂了諸葛亮的隴右布局,讓第一次北伐徹底斷送于這個街亭大主帥之手。這等嚴重后果,神仙難救了。
而且因為這次失敗,顯示出諸葛亮的任人唯親,這也是諸葛亮的失誤。也因為此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如果馬謖不死,北伐失敗的全部責(zé)任都將由諸葛亮一人承擔(dān)。作為實際統(tǒng)帥者的諸葛亮,必將陷入超級被動局面。所以為了諸葛亮的地位和威信不受到動搖,他必須死。
馬謖必死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他自己身上。馬謖狂妄自大,出發(fā)前當(dāng)著諸葛亮的面立下軍令狀:“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在作戰(zhàn)指揮中又固執(zhí)己見,根本不聽諸葛亮的部署,實際操作完全與諸葛亮制定的戰(zhàn)略方針相悖。最后導(dǎo)致蜀國損失慘重,被迫退軍。
軍令狀在先,軍中無戲言,豈能言而無信?平民憤,立軍威,樹國法,這種形勢下,諸葛亮只剩下一個選擇。諸葛亮就是再想保他,也是騎虎難下,無能為力。所以諸葛亮做出了艱難的抉擇,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掌權(quán)后,提拔一大批籍貫是荊州的人,以作為蜀漢的后繼人才庫,這其中就有馬謖,還有楊儀、蔣琬、費祎、董允等人,而馬謖作為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力排眾議,提拔從未領(lǐng)兵作戰(zhàn)過的馬謖作為街亭守將,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這是給馬謖立功的機會,但是馬謖偏偏沒有重視這次機會,或者說馬謖理解錯了諸葛亮的用意,馬謖把蜀軍安排在山上駐扎,這擺明了就是學(xué)當(dāng)年漢中之戰(zhàn)的劉備,占據(jù)制高點,以方便進攻魏軍,獲得更大的戰(zhàn)果。
諸葛亮與馬謖
但是,馬謖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山上沒有水源,等于魏軍大將張郃到達時,發(fā)現(xiàn)了馬謖的致命錯誤,于是把馬謖圍了起來并不進攻,幾天以后,馬謖駐扎在山上的軍隊沒有水喝,人沒有水喝最多維持三天生命,何況是要拼體力打仗的士兵呢,于是馬謖所率領(lǐng)的蜀軍一敗涂地,要不是王平沉著指揮,蜀軍傷亡會更多。
馬謖在街亭的失敗,直接影響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體戰(zhàn)略,因為街亭失守后,魏軍向西可以進入隴右支援隴右五郡與諸葛亮主力作戰(zhàn),同時魏軍繼續(xù)向南進發(fā),可以控制并切斷蜀軍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諸葛亮不退兵的話,那么整個北伐大軍的后路有可能會被魏軍切斷,那將是滅頂之災(zāi),所以,馬謖失敗的消息一傳來,天生謹慎的諸葛亮立即選擇了退兵。
北伐可是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歷經(jīng)五年時間再次培養(yǎng)出一支精銳部隊,生產(chǎn)了充足的糧食與補給,結(jié)果輕易因為馬謖的錯誤而全盤皆輸,所以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要承擔(dān)首要責(zé)任,就是他用人不當(dāng)?shù)呢?zé)任,為了維護法制,平定人心,諸葛亮選擇了斬馬謖,連同一起違背命令的將軍張休、李盛一起斬首。
諸葛亮在斬首馬謖的時候,他是哭著殺了馬謖的,原因有幾點:
馬謖與王平
一、因為私人感情。
諸葛亮與馬謖及馬良的私人感情很好的,他們很早就認識了,諸葛亮在襄陽隆中生活了十幾年時間,而馬謖就是襄陽宜城人,離諸葛亮家不遠,他們在荊州培養(yǎng)了私人感情,到了益州之后,因為荊州被東吳孫權(quán)奪了回不去了,身在益州的荊州人很容易產(chǎn)生鄉(xiāng)土感情,包括諸葛亮也算半個襄陽人,他老婆是襄陽人,他在襄陽又生活了十幾年,
于私
,他們關(guān)系良好。
諸葛亮執(zhí)法一向鐵面無私,并不會因為與馬謖關(guān)系好,就不殺他,相反,諸葛亮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更應(yīng)該殺了馬謖,但是殺馬謖可以,諸葛亮還是忍不住動了私人感情,落淚了,這是諸葛亮真摯的感情,所以諸葛亮哭了。
二、因為國家缺少人才。
蜀漢政權(quán)是外來政權(quán),在益州建立政權(quán)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數(shù)人管理多數(shù)人的模式,這是蜀漢政權(quán)的國策,是劉備時代就確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這種模式有個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為統(tǒng)治階層要從荊州等外地人中選擇,這個選擇的范圍本來就相當(dāng)狹窄。
諸葛亮問罪馬謖
馬謖就是這批荊州中的人才,雖然有些紙上談兵,但馬謖在劉備時代就已經(jīng)做到了太守的高官,沒有能力的話能做到嗎?況且諸葛亮在南中之戰(zhàn)親自測試過馬
謖
的才能,還得到了驗證,馬謖再怎么犯錯,也還是個人才,現(xiàn)在迫不得已要殺了馬
謖
,等于蜀漢又少了一個人才,本來就正值用人之際,現(xiàn)在還要殺人才,諸葛亮感到很痛心,所以他流淚了。
三、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這簡直就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諸葛亮再親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須處罰,哪怕是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會賞賜,諸葛亮賞罰是不避仇人親人的,因為他在蜀漢漢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馬謖犯了罪就要處罰,在第一次北伐時連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級,對于馬謖的處罰就是斬首。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然法律無情,但是諸葛亮首先是個有感情的人,為了維護法律總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讓自己感到傷心的事,比如斬馬謖就是,所以諸葛亮哭了。
四、因為要平定將士民憤。
其實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有一些對諸葛亮及蜀漢政權(quán)不滿的人在背后看諸葛亮的笑話,或者努力在這事上抓住諸葛亮的把柄,同時又有不少將士因為馬謖的錯誤感到憤怒,諸葛亮并不是只有殺馬謖一條處理方法,至少還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貶為庶人或者打入監(jiān)獄等等。
但諸葛亮選擇了最重的處罰方法就是殺,這是違心的,諸葛亮想要證明自己是鐵面無私,同時還要平息將士因為馬謖的行為導(dǎo)致的喪命和失敗的怒火,既然是違心的,難道會感到傷心,所以諸葛亮哭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其實諸葛亮并不想殺馬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0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