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官員被刺殺會怎么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們經(jīng)常會在電視劇里面看到,有一些朝廷派出去辦事的官員,半路遭遇了刺殺,之后就派出主角前去查案,畢竟死掉的是朝廷命官,就算是官職再小那也是朝廷的官員,最后案件查清楚,該懲治的犯人也都懲罰了。那么在歷史上,真的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又該怎么辦呢?如果官員真的被刺殺了,朝廷會是什么反應(yīng)?
古時的官員都是有品階的,共有九品。一品大員乃是地位權(quán)勢最高的,然后依次遞減,九品為最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芝麻官了。通常這一品大員都是供職于朝堂之上,整天圍著皇帝轉(zhuǎn),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都拿捏得十分妥當(dāng)。不然也不會做到這個位置之上。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異類,與那幫人格格不入。如果真是有才的話,皇帝也不會太計較。不過,這些人很容易積下仇怨,遭來排擠和報復(fù)。有時候,皇帝會特指某個一品大員為欽差,讓他們到各地去視察或者辦什么事情。假如一位欽差一品大官在出差途中,遭到了刺殺,那會是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朝廷會有怎樣的作為呢?
眾所周知,這欽差是皇帝親自任命的,有了皇帝這道圣命,在京城之外自然是備受矚目的。沿路的官員都會來巴結(jié),恨不得像伺候自己老爹一樣伺候他,甚至他們的老爹都沒這樣的待遇。要知道,這些一品大官都是供職于朝堂,常年住在京城之內(nèi)的,平日里是難得出城的?,F(xiàn)在皇帝指派了任務(wù),得外出跑一趟。而且古時效率很低,這一趟少則十多天,多則數(shù)月。如果皇帝要讓出去辦公,那自然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讓皇帝非常關(guān)心的。而且派出去辦事的人,不會是那些親信,而是一些皇帝認(rèn)為可靠的大臣。通常,這些欽差就代表著朝廷的威嚴(yán),到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下具體情況,然后回京向皇帝做報告。
如果這個欽差大臣在半路上,遭到了行刺丟掉了性命,那皇帝必定是非常生氣的。這可是赤裸裸對朝廷的挑釁,對皇帝的無視。這樣一來,皇帝哪能咽下這口氣,再者說,皇帝是從來就不可能忍氣吞聲的。自己親自指派去辦公的人,遭到了刺殺,那肯定會引來一波屠殺血洗,沿途一路的官員都會遭到責(zé)問,甚至是丟掉性命,與此事有關(guān)聯(lián)的一律從嚴(yán)處置。打個比方吧,如果像是和珅這樣的高級官員外出公干,遭到了他人的行刺,這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帶來的犧牲和流血自然也是難以想象的。這一路與欽差大臣有過接觸的人都會被卷入進(jìn)來,皇帝是不在乎會死多少人,他所在乎的是自己能把這口惡氣給出了。讓那些挑釁之人看看朝廷的態(tài)度。
要是這位欽差是去某地做監(jiān)察工作的,如果他的任務(wù)還未完成就遭到了刺殺。那么朝廷也會立馬采取行動,派另一隊人馬上把他未完成的工作,給迅速完成了。動作必須要迅速,而且安保工作也做得很強,不然可能又會重演血案。這么做是讓行刺的人計劃破裂,他們想的是干擾欽差的工作,只要殺掉了就沒辦法工作了??沙⑦@么多官員,殺一兩個容易,再想要刺殺就難了。另一方面,這么做也是為了降低此事所帶來的影響。當(dāng)然,如果行刺的人是那些打算謀叛的人。那么對方就是敵人了,朝廷便會把此事歸咎為突發(fā)事件,只能責(zé)怪安保工作做得不到位。然后會加大力度對這些人進(jìn)行處置,必須全部除掉。當(dāng)然,這小股勢力要消滅并不困難,就是有些可憐那位倒霉蛋欽差了。
當(dāng)然了,上面說的這些情況,都是以假設(shè)為前提的。要知道,古時一品欽差在路途中,遭到刺殺的幾率是很少的。不管是何朝何代,這一品要員都是十分重要的官員,而且還有著不俗的辦事能力。這類人出差首要考慮的,不是怎么把工作辦好,而是想著怎么才能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安全。要知道外出不比在家,你不招惹別人,但不代表別人不會來招惹你啊。所以這安保工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有時候會穿著平民布衣以掩人耳目,達(dá)到了目的地之后才會換回自己的衣服。有時候則會帶上一些信得過的高手,保護(hù)自己的安全。還有吃住那些,都不是隨意的。所以說,行刺之人就算想要動手,也很少有機會。而且那時候的社會背景,要想刺殺這樣的大官,那是得有著多少仇恨利益啊,犯不著這么做一時暢快,下場卻是更慘。
現(xiàn)在我們就來說說這種極為特殊的情況,如果行刺者真想刺殺的話,而且還真的完成了刺殺行動。其實這樣的下場,和大家預(yù)想的完全不一樣。你們知道為啥嗎?敢鋌而走險這么做的,背后必定會是有背景和勢力的,能刺殺成功就說明對方不簡單。如果皇帝追查下來,那這股勢力肯定會百般阻撓,不會讓事情順利看展下去。就算真查出了什么,那也不會牽扯到背后的勢力,那位刺客便會自己站出來,把罪責(zé)全部都攔下來,不會牽扯出背后的一大幫人。到頭來死的只是那位刺客而已。
還有就是一品官員的地位已經(jīng)足夠顯赫了,身后也會參雜著許多的利益。不過那些想要刺殺他的,自然是他動到了更多人的利益。不然也不會來這一招取人性命。通常而言,這個一品大官在遭到了暗殺之后,其原先的官位和財富便會被“某些人”繼承過去。這樣觸及的諸多人利益的事件,肯定也不能全程掌握著事情的走向,有時候也會脫離控制,遭來更嚴(yán)重的打擊。所以說,沒有人愿意輕易的去走這步險棋,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這么做到。一旦動了手,就是下定了決心了,很可能會把自己的性命也給搭上。所以古時刺殺欽差的事件非常之少,如果刺殺不成功的話,那就反倒把自己給陷進(jìn)去了。
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員出行一般都是攜帶隨扈的,一品大員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見官員出行的隊伍是必須回避的,普通人很難接近官員所乘坐的車馬或轎子的。
而且高級官員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門里,有專門的人員負(fù)責(zé),飲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殺一名高級官員是很困難的,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勢力在幕后指使,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刺殺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馬案?。
(古代官員出巡前呼后擁,刺客根本無從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墻10余丈,隨后湘軍蜂擁入城,城內(nèi)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力戰(zhàn)而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jié)。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猶如當(dāng)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豐皇帝哀嘆:明末之鑒,猶在眼前。此時的清廷甚至已經(jīng)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打算了。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廷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tuán)練對抗太平軍,并且咸豐帝還許下承諾,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其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后,曾國藩并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嚴(yán)厲斥責(zé),追問其天國圣庫中巨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級,清代在一等候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云騎尉?。
曾國藩為清廷立下了曠世神功,按理說應(yīng)該被封王,跟曾國藩一起平亂的蒙古將領(lǐng)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是清廷對漢人的一種歧視,也表現(xiàn)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不過雖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fù)?dān)任兩江總督一職,在江淮一代可謂是只手遮天。面對手握重兵實權(quán)的湘軍,清廷是寢食難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調(diào)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稍微高一點。不過這個調(diào)任對曾國藩而言其實是明升暗降,這明擺著是一則調(diào)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自己在江蘇的根據(jù)地,防止其傭兵作亂。并且調(diào)走了曾國藩也可讓湘軍群龍無首,便于朝廷對他們進(jìn)行控制和裁撤。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則如同造反,曾國藩四年前都沒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調(diào)令,起身北上。曾國藩離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dān)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回族,山東菏澤,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回族人。當(dāng)接到朝廷的旨意時,馬新貽非??謶郑驗樗滥暇┑?水?很深,這個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負(fù)朝廷重托,馬新貽也不敢遲疑。
在到任兩江總督之后,馬新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fù)中央對兩江地區(qū)的控制。不過正當(dāng)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僅僅兩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后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后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沖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眾人遲疑之際,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后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的朝廷大員,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辟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沖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shù)十位侍從在干嘛呢?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便是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也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yuǎn)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而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轉(zhuǎn)交給馬新貽,張汶祥跟馬新貽是不能發(fā)生身體接觸的,也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
相隔這么遠(yuǎn)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武士也有充足反應(yīng)時間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但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龐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馬新貽)
清政府得知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并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但是這仨人磨嘰了許久也沒有給朝廷審出一個結(jié)果,最后只是以?私仇報復(fù)?結(jié)案。
對于這個審問結(jié)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的本質(zhì),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調(diào)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并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jǐn)為欽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趕赴江寧復(fù)審此案。
鄭敦謹(jǐn)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厲風(fēng)行,在來到南京后就開始提審張汶祥。但是與鄭敦謹(jǐn)一同審案的曾國藩卻總是一言不發(fā),這讓鄭敦謹(jǐn)非常疑惑。在連續(xù)審問多日之后,鄭敦謹(jǐn)終于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則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jié)案了。
鄭敦謹(jǐn)聽聞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并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結(jié)案。而鄭敦謹(jǐn)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結(jié)案后沒有回京述職,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干了。
很明顯,?刺馬案?就是湘軍一首策劃的,而前來調(diào)查的各路官員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而慈禧也擔(dān)心繼續(xù)查下去會逼反湘軍,于是被迫放棄了對湘淮勢力的打壓,自此南方諸省徹底被漢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將張汶祥凌遲處死,并將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除了?刺馬案?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還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憲宗時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殺身亡,而這件驚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則是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
由?刺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見,在和平時期刺殺朝廷大員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亂世中的朝野政治斗爭,否則一般的老百姓連靠近官員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官員出巡所使用的寫有?回避?和?肅靜?的牌子)
抓不到啥事沒有,抓到了一定是死刑。
不過古代的偵破能力不強,如果真的跑掉,那就沒啥事了。水滸傳里就有這樣的故事,說明現(xiàn)實中也可能存在。不用像你說的往胡人的地方跑,最多出個省,做個假的身份證明,就沒人找得到了。
這西游記里面就有一段是記載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在上任途中被盜賊所殺,冒名頂替霸占陳光蕊妻子去當(dāng)官的事。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這樣的情況基本上都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每一個官員都有自己的交際圈,并且當(dāng)時都聯(lián)系的非常頻繁,稍不注意就會暴露身份。
一般當(dāng)官的都是文人才子,他們的心氣都非常的高,很少會有文人才子去當(dāng)盜賊的。而那些五大三粗的盜匪基本上都不識字,所以他們哪怕?lián)尳倭斯賳T的上任文書后可能基本上也都很難懂得那是什么意思。畢竟在那個年代文化普及率可沒有那么高,文盲還是居大部分。并且在那個信息不發(fā)達(dá)的時期面對來來往往的行人,你又怎么會知道哪一個是上任途中的官員呢?
上任的官員都會有自己的一個交際圈子,有上司,下屬,親戚朋友等,而這些人對于官員其實是非常熟悉的,哪怕盜匪在半途截殺了這名官員,去任上冒名頂替,但是等以后他的朋友家人來找他的時候呢,也會被識破的。而被識破的下場可能會更加凄慘。所以就算那種會識字的盜匪,真的能夠冒名頂替官員,也最多是能當(dāng)幾天官過過癮,就要開始跑路了。
真正像西游記里那般記載,搶了人家的官位,還搶了人家的妻子,這種事情是根本不會發(fā)生的。雖然在古時候,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強大的識人系統(tǒng),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分辨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1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