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曹丕篡漢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zhì)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曹丕以河內(nèi)郡山陽邑(今山東菏澤巨野縣)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曹丕在當上魏王的第一年,就篡漢自立,迫使?jié)h獻帝劉協(xié)退位,并自己登基稱帝,成為曹魏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換而言之,曹丕沒有多等幾年,而是有些迫不及待的篡漢稱帝。那么,問題來了,曹丕為何一當上魏王,就立即篡漢稱帝呢?和一場謀反有關(guān)!
一
首先,在一些人看來,曹操去世后,曹丕成為魏王。在此基礎(chǔ)上,曹丕應(yīng)該先建功立業(yè),比如消滅蜀漢或者東吳,這樣才能擁有稱帝的威望和理由。不過,實際的情況,卻是曹丕在當上魏王后就立即稱帝。而這,不僅意味著曹魏的正式建立,也促使東漢王朝在公元220年正式走向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公元220年,曹丕之所以立即篡漢稱帝,其實和一場,謀反存在直接的關(guān)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為儲君駐守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魏諷密謀攻鄴,與之同謀的陳祎自首,曹丕率眾平定變亂,誅殺魏諷。
魏諷(?~219年),字子京,濟陰(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一說沛郡)人。在東漢末年,魏諷頗有智謀,口才出眾,鄴城為之傾動,鐘繇薦為相府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漢中大戰(zhàn)后,關(guān)羽率領(lǐng)荊州兵馬攻打襄樊,水淹于禁七軍,圍困樊城曹仁,引發(fā)中原震動。心存漢室的魏諷,聯(lián)合荊州地緣勢力,勾結(jié)長樂衛(wèi)尉陳祎襲擊魏都鄴城。陳祎心中恐懼,向世子曹丕告密。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曹丕果斷出手,清除了魏諷及其黨羽,從而削弱親漢反曹勢力,連坐死者數(shù)千人。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魏諷的謀反,無疑讓曹丕深受觸動。一方面,這體現(xiàn)出忠于漢室力量的存在,已經(jīng)能夠?qū)Σ芪涸斐赏{了。另一方面,魏諷作為魏國丞相府的西曹掾,卻站到了魏國的對立面,這是讓曹丕感到緊張的地方。在漢末三國時期,官職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個可以說是直屬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州牧刺史等官職,對于這些官職來說,自然要對皇帝忠心耿耿,還有一種官職,就是丞相、大將軍、刺史、州牧等官職的屬官。比如在蜀漢,諸葛亮的丞相府之下,就有丞相長史、丞相司馬、丞相參軍等官職,對于這些官職來說,自然要以丞相馬首是瞻,而不是直屬于皇帝的。
但是,就魏諷來說,作為丞相府的西曹掾,卻選擇背叛了丞相曹操,策劃了針對曹魏的謀劃,這無疑是曹操、曹丕都難以接受的事情了。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劉協(xié)依附于兗州牧曹操,遷都許昌。漢獻帝劉協(xié)不甘淪為傀儡皇帝,策動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結(jié)果沒有成功。其中,就董承和伏完等人來說,起兵謀反并不讓人驚訝,因為他們都是直屬于漢獻帝的官吏。不過,就魏諷來說,則是直屬于丞相曹操的官吏,所以,他的謀反讓曹操父子難以接受。
三
在此基礎(chǔ)上,等到曹丕當上魏王后,自然擔(dān)心夜長夢多的問題,也即如果繼續(xù)當魏王,并留下漢獻帝劉協(xié)的話,難保不會出現(xiàn)下一個魏諷。與此相對應(yīng)的,自己篡漢稱帝,將漢獻帝廢為山陽郡公,無疑會斷了忠于漢室力量的念想,從而避免類似謀反的發(fā)生。在外有蜀漢和東吳這兩大強敵的背景下,如果曹魏內(nèi)部還存在隱患的話,顯然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這,成為曹丕當上魏王后,立即稱帝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曹丕當上魏王后,因為相對年輕,缺乏足夠的資歷和威望,難以震懾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將,所以需要通過稱帝來鞏固自己的位置,并借此為這些老臣加官進爵,進而贏得他們的支持。延康元年(220年)二月,魏王曹丕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而在曹丕正式稱帝之后,不僅對司馬懿、陳群等心腹加以重用,也沒有忽視曹真、曹休、曹仁、夏侯尚、王朗、華歆、賈詡等一班文臣武將。對于這些文臣武將來說,也愿意曹丕正式稱帝,這樣自己的官職和爵位都能獲得提升。
四
最后,并且,曹丕即位之后,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guān)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chǔ)。以品第之法選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牘車,從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钡姓谑芳惺窃诓茇挝和踔蟪霈F(xiàn)的?!度龂尽の褐尽り惾簜鳌罚骸拔牡墼跂|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p>
對此,在筆者看來,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曹丕立即稱帝的原因。對于曹丕來說,需要獲得這些士族的支持,而想要贏得這些士族的支持,就需要確立九品中正制。當然,為了更好的確立九品中正制,曹丕自然需要登基稱帝,也即以皇帝的身份來推行,而不是繼續(xù)當魏王。相對于他的父親曹操,曹丕更需要這些士族的支持,也即曹操可以依靠曹氏和夏侯氏的力量來平衡這些士族。但是,曹丕因為對于曹植、曹洪等宗室的打壓,促使其沒有足夠的宗室力量來平衡士族。因此,盡快稱帝,并緩和曹氏和士族之間的關(guān)系,成為曹丕的重要策略。對此,你怎么看呢?
在歷史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正所謂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比如三國時期的曹丕,曹丕篡奪了漢室的江山,被后世罵成了逆賊,卻不知道曹丕也是身不由己。這么說吧,曹操可以不篡漢,但曹丕必須稱帝,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曹操一開始是一個忠于漢室的大臣,這一點是很多人都不會反對的。年輕時候的曹操曾經(jīng)刺殺過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張讓,杖殺過不遵守法紀的權(quán)宦蹇碩的叔父,最后被逐出了京城,這些都是一個有志青年才能做出的事情。后來董卓進京,置漢室尊嚴于不顧,擅自廢立皇帝,已經(jīng)和謀反沒有什么區(qū)別了。于是曹操首倡義兵,聯(lián)合其他關(guān)東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并且為了趕走董卓,曹操帶領(lǐng)的部隊全軍覆沒,曹操自己若是沒有曹洪的相救,恐怕也難以幸免。曹操最后更是救漢獻帝于水火,將漢獻帝迎到了許都。
可隨著漢獻帝來到了許都,漢室和曹操的矛盾就開始激化起來。漢獻帝和朝中的大臣希望曹操交出手中的權(quán)力,唯漢室馬首是從。但是曹操的勢力都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怎么可能甘心交出去。而且若是漢獻帝是個明君的話,曹操倒是可以做個忠臣,樂得逍遙。但是憑劉協(xié)和手下的那群大臣的品性,恐怕曹操交出權(quán)力的時候,就是曹操和手下身死族滅的時候。因此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曹操和漢室的沖突也就越來越大,最后發(fā)展到了血濺宮闈,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曹操最后也自封為魏王,位極人臣??梢哉f是皇帝能夠享用的待遇,曹操一樣不少,而且皇帝沒有的特權(quán),曹操一樣有。曹操離帝位只差一個名頭而已。但是終曹操一生,曹操都沒有邁出那一步,到死那天都是大漢的臣子。
關(guān)于曹操為何不稱帝的原因,歷史上的爭議有很多。比如說曹操覺得稱帝的時機不成熟,還有一大批忠于漢室的大臣存在,比如自己的頭號謀士荀彧就因為反對曹操稱帝的野心而選擇了放棄曹操。再者,曹操還是有著內(nèi)心的操守和對當年愿望的憧憬,不愿意承擔(dān)亂臣賊子的罪名。最后曹操說了這句話表達了他的真實想法,如果老天讓曹家當皇帝,那么就讓自己的子孫去做這件事吧,曹操更愿意做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是商臣的周文王。
曹操死后,曹丕繼承了世子之位,在同年稱帝,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國。說是漢獻帝的禪讓,但其實本質(zhì)上就是曹丕篡奪了漢室的江山。后世也因此罵曹丕才是漢賊,各類文獻對于曹丕的評價大多如此。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王朝更替在中華幾千年歷史當中是件很常見的事情,本來就是有德者居之。而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更不應(yīng)該影響我們的判斷。更何況對于曹丕而言,如果曹丕不稱帝,恐怕將來是死路一條。更何況,這時的漢室天下,基本都是曹操帶隊打下來的,子承父業(yè),也不能用篡奪一概而論。
曹操雖然沒有篡漢,但是曹魏江山是他一手打下來的,在曹魏政權(quán)中威望極高,所以曹操不用擔(dān)心漢獻帝的反撲和別人的算計。但是曹丕不同,曹丕只是繼承了曹操的爵位和權(quán)力,但是威望并不足夠。如果曹丕一直只是魏王,而他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魏王所應(yīng)該擁有的權(quán)力,那么曹丕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zhì)疑,也會讓窺探曹丕權(quán)力的人便會無限增多,無論是曹丕的兄弟也好,還是漢獻帝和其他大臣也好,總會找到機會干掉曹丕的,而且曹操的舊部也不會像是對待曹操那樣擁護曹丕。就像是當年的霍光一樣,扶立了三位皇帝,功勞和權(quán)力比曹操還要大,但還是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所以曹丕只有稱帝,才會讓自己的實力和地位相匹配,才能夠得到所有人的真正效忠。
說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其實中國清朝以前根本就沒有這個說法,倒是有“民為重,君為輕”“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的說法,即使到了明朝的時候,文臣也是能夠和君權(quán)相抗衡的。直到了清朝,集權(quán)專制到達了巔峰,人人都成了奴才,這才會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如今身處新時代新社會的我們,更不應(yīng)該抱著這個觀點去看待任何事物了。
魏王曹操有二十幾個兒子,他最寵愛的是曹丕和曹植,他也一直想從二人中找一個來繼承他的事業(yè)。
曹丕從小在軍營長大,跟著父親南征北戰(zhàn),十歲不到就會騎馬射箭,并且在父親的影響下,對于諸子百家,古今經(jīng)傳也有較深的研究。曹植從小就聰明過人,才華橫溢,長大后還是有名的詩人,如《白馬篇》(選):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操一直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中,要廢掉他讓自己做皇帝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當時,講究正統(tǒng),自己奪過來皇位,難以服眾,所以寧肯自己不稱帝,將來條件成熟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
最后曹植在公元220年受禪稱帝,為魏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正統(tǒng))。
229年,孫權(quán)稱帝,國號吳。
曹操在這之前一直是對曹植抱有希望的,畢竟曹植更加才華出眾,激情澎湃。但是不少大臣也是很反對的,自古以來,王位都是傳給長子。曹丕對曹植一直也懷恨在心。他曾利用曹植愛喝酒的特點,背地里做手腳,讓曹植誤了帶兵出征的大事。從而使曹操對曹植產(chǎn)生不滿;還在曹操面前表現(xiàn)出自己的忠厚仁愛,處處討曹操歡心。
曹操死后,兄弟二人更是爭鋒相對。用一首詩來代替我要講述的故事: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詩一出,曹丕難免會念及兄弟之情,他雖然當時已經(jīng)得勢,最后還是將曹植貶為安鄉(xiāng)侯。曹植逃過一死~
至于曹丕為什么能夠當上皇帝,難道還有比禪讓更好的方法嗎?畢竟是想要維護正統(tǒng)的地位...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到曹操所在的東漢末年,四百多年的時間中,只有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成功,王莽雖然篡位成功當上了皇帝,但是王莽的下場卻是非常悲慘,因為得不到上至皇室成員,中至地主豪強,下至普通百姓的支持,王莽只當了15年皇帝,就因為天下反對而敗亡。
對于王莽的遭遇,曹操顯然心知肚明,曹操比王莽高明的是:他一直在做篡位的準備工作,卻從來沒有在名義上篡位,或者簡單地說,曹操做著篡位之實的事,卻在嘴巴上一直不承認自己的篡位行為,甚至還寫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詔告天下,以證明自己是忠臣。
曹操
曹操在這篇文章中說自己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個太守,后來又想做大漢的征西將軍,還向天下發(fā)出要是沒有我曹操,大漢天下不知道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還說自己沒有奪取帝位的野心,他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為了自保,最后曹操說自己只想當個周文王。
以個人的意見來看,曹操說的沒有錯,句句屬實,字字真情,他甚至都沒有隱藏自己想當周文王的野心,周文王是誰???周武王的父親,周武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那么周文王就是周朝開國君主的父親,周朝雖然是周武王開創(chuàng)的,但基礎(chǔ)卻是周文王打下的,曹操此舉不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了他曹操想留給下一代改朝換代嗎?
曹操與漢獻帝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人。從他的行為來看,他就是篡位,這從曹操的官職、地位、權(quán)力一步一步走上巔峰就能看出,從東郡太守到兗州刺史,從兗州刺史到大漢司空,從司空到丞相,從丞相到魏公,從魏公到魏王,最終曹操的官職和爵位定格在魏王。
非功不能封侯,非劉不能稱王。這是漢朝開國老祖宗劉邦定下的規(guī)矩,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劉氏江山代代相傳,永享富貴,上一個自立為王的王莽已經(jīng)用實際行動表達了篡位,那么曹操作為王莽之后的第二個王,他能不篡位嗎?
曹丕
有句俗話說得好:黃泥巴掉到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曹操都走到了那一步了,即使他不想篡位,背后的利益集團也由不得他不篡位了,但曹操的做法非常高明,他把篡位的惡名留給了下一代,畢竟?jié)h朝可是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我們民族的名字就來自于漢,漢朝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卻毀在曹家手上,曹操不想背這個鍋。
即使曹操沒有篡位,他已經(jīng)背上了歷史的罵名,周瑜就說過: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尤其是劉備建立的以漢朝為延續(xù)的蜀漢政權(quán),更是對曹操恨之入骨,甚至這都成了劉備北伐的旗號。一個還沒有篡位的曹操,就已經(jīng)被天下人罵作漢賊了,要是曹操在世時篡了位,還不得被天下指著脊梁骨罵。
劉備、孫權(quán)、曹操三國鼎立
最后,不得不為曹操正名,曹操雖然沒有在他在世時篡位,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篡位做基礎(chǔ)的,他為他的繼承人承擔(dān)了所有的罵名,鋪平了所有篡位的道路,即使如此,一生身為漢朝臣民的曹操始終在內(nèi)心深處對漢朝有一種懷念和敬畏,即使?jié)h朝已經(jīng)如此衰敗不堪。
相對于曹操來說,曹丕的改朝換代則顯得順理成章多了,曹操去世后,曹丕接任魏王,僅僅幾個月后,曹丕就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給他,曹丕出生的年代已經(jīng)是東漢末年亂世的開始,從黃巾起義到董卓之亂,再到天下大亂各自為戰(zhàn),曹丕對漢朝基本上沒有認同感,他出生于亂世,成長于亂世,親眼目睹亂世之中是如何活下來的。
曹操與曹丕
如果當年周武王滅亡商紂王建立大周王朝一樣,曹丕用和平的手段取得帝位,當年曹操已經(jīng)為曹丕打通所有篡位路上的困難,這就天下所有父親希望自己兒子少吃一點苦,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是一樣的道理,曹丕只是按照曹操鋪好的路,繼續(xù)向前走而已。
從歷史上,曹丕的稱帝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確實如此,當老一輩打天下的雄主去世之后,第二代的領(lǐng)導(dǎo)人只需要守住祖上流傳下來的這份基業(yè)就已經(jīng)算是對起得曹操了,對于改朝換代,如果曹操心中還有些不舍的話,曹丕則完全沒有任何不舍,表現(xiàn)出來更多的是順理成章和迫不及待。
魏文帝曹丕
曹操終身沒有篡位,是因為他一直在做準備,從來沒想過自己享受勝利果實,或者來不及享受勝利果實,曹丕一接班就篡位,是因為篡位是曹丕建立合法政權(quán)的第一步,曹丕對于打天下沒有任何功勛,他只能通過改朝換代去建立屬于自己的政績,畢竟重新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王朝,作一個開國之君,也是有著無上榮耀的事,同時換取那些隨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利益集團的支持,穩(wěn)定統(tǒng)治,這就是曹操與曹丕兩人對改朝換代的不同做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2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