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劉邦。
楚漢相爭,最終由劉邦笑到了最后,盡管有著“成王敗寇”的說法,然而失敗者項羽,總是能夠讓人有著許多的同情,“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他,在巨鹿之戰(zhàn),擊潰了秦軍主力,這才能讓起義軍徹底覆滅秦朝,之后,項羽作為盟主,分封諸侯,規(guī)劃天下秩序,然而因為政治眼光的不長遠,最終走向了滅亡,項羽不愿茍活,而是選擇了自刎烏江。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202年,項羽身死,但是他的族人依然大量的存在,比如項襄,加入了漢軍,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處理項羽的身后事時,劉邦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他將項羽封為魯公,除此之外,還將項羽的族人,全部改姓為劉,不少還封官授爵。為何這樣做呢?事實上到了48年后,才發(fā)現(xiàn)他的老奸巨猾。
項羽自刎后,根據(jù)《史記》記載,因為劉邦承諾,抓住項羽的人,能夠賞賜千金,封萬戶侯,因此部下為了爭功,王翳取其頭,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皆被封侯,但是項羽死了,劉邦反而客套起來,他親自為其舉行哀悼儀式,還哭了一場,并且以魯公的封號為項羽舉行了葬禮。
劉邦的這個舉動,是頗有深意的,首先他維護自己大度的形象,眾所周知,項羽將自己封為楚霸王,而爵位中,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排名,“魯公”雖然職位頗高,但是依然比不上王,這個稱號,是因為項羽曾敗章邯于古阿,故而楚懷王封其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劉邦的操作,顯然是為了證明自己取代楚的合法性。
至于將項羽族人改姓的原因,其實看下個例也能明白。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鴻門宴上的項伯?如果不是他的幫助,劉邦很難走出項羽的大營。
事實上,項伯是項羽的季父,他曾經(jīng)犯有殺人罪,和張良躲在了下邳,兩人感情深厚,到了后來,項伯跟著項梁叔侄舉事,而劉邦知道自己和項羽勢力不對等,加上項伯和自己謀士張良之間的關(guān)系,于是對他是竭力的拉攏,最終成功的讓項伯投奔了劉邦。
期間,還有無數(shù)項家人,在楚漢戰(zhàn)爭中,直接為劉邦效力,因此即便是項羽身死,他們項族的能量同樣龐大。劉邦雖然統(tǒng)一了天下,但是并不意味著他能夠穩(wěn)坐江山,其他的異姓王有著很大的兵權(quán),同時項族人,也有十分龐大的能量。
萬一他們像項梁扶植熊心為楚懷王一樣,將項家子弟扶植為王反對自己,那該如何是好?因此劉邦也就將他們?nèi)扛男諡閯?,事實上是加以控制?/p>
《史記》:“項羽敗亡后,劉邦赦項氏皆不誅,賜姓劉氏?!倍棽芊鈩⑿蘸?,被封為射陽侯。劉邦的做法,自然是有成效的,在48年后,漢朝發(fā)生七國之亂,此時異姓王早已經(jīng)被鏟除,相互斗爭來斗爭去的,是劉姓子弟,在同族之間,反抗的勢力尚且這么龐大,可想而知,一旦讓項家人獲得更大的地位,會造成什么樣的威脅,劉邦避免了死灰復(fù)燃的局面,他的心思,不可謂不縝密。
歷史 是面鏡子,它照亮過去,照亮未來。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杰揭竿而起。在這些亂世浩劫中,最有名望的當(dāng)屬項羽、劉邦兩人。
項羽自然不用說,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幼勇猛好斗,早年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成為抗秦主力。巨鹿之戰(zhàn),攻破關(guān)中都是項羽立下的不世偉功。
因為卓越的戰(zhàn)績,讓各路反秦諸侯無不心生佩服。在這后不久,他建立了西楚政權(quán),自稱西楚霸王。
而劉邦的名氣更不用說,作為楚漢之爭的最后贏家,建立了國祚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是當(dāng)之無愧的人生贏家。相比于項羽的出生與起點,劉邦與項羽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是項羽在后來對抗劉邦的戰(zhàn)略上,因為接連的失誤,才使得自己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地。
偉大的軍事家,人民領(lǐng)袖毛主席曾經(jīng)評價過項羽,說楚漢之爭中項羽之所以在占有巨大的優(yōu)勢下,還會敗給劉邦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在鴻門宴中,沒有聽亞父范增的建議,斬草除根將劉邦斬殺;機械單純的遵守鴻溝協(xié)定;以及選擇在徐州這個地方建立都城。
但無論怎樣說,楚漢之爭這段 歷史 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昔日頂天立地的漢子也早已消失在荒煙蔓草之中。錯失天下的項羽,也沒有保全住自己的性命。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新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不會允許這樣大的威脅存在。
當(dāng)然,不愿意茍活于世的項羽,自然也不會允許這種屈辱存在。垓下之爭中,項羽再次發(fā)揮了自我的驚人戰(zhàn)斗力,但是敗局已定,在漢軍八面埋伏的包圍下,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
隨著項羽的死去和西楚集團的覆滅,劉邦隨之建立新王朝,立國號為漢,后世稱之為高祖。
不過話說回來了,我們知道在垓下之爭中,項羽戰(zhàn)死是確切無疑的,這在 歷史 上已有明確定論。那項羽雖然貴為霸王,但也是凡夫俗子,也會有親人,也會有自己所屬的家族。在項羽死后,劉邦怎樣對待項羽后人的呢?
其實,和我想象的不一樣,在 歷史 上的劉邦,雖然在建國之后,對當(dāng)初打天下的兄弟們產(chǎn)生了質(zhì)疑,于是舉起屠刀,頓時顆顆人頭落地。
人們多認為這樣一個猜忌心重的人,對待自己的戰(zhàn)友都這樣狠心,莫說曾經(jīng)最大的競爭對手項羽的后代了?
然而,在劉邦平定天下以后,對項羽的族人并沒有進行瘋狂的屠殺,反而對他們禮待有加,封侯拜相者都不在少數(shù)。
其實,不難理解劉邦為何這樣做。
在劉邦的心里,并沒有多恨項羽,反而有一種英雄之間心心相惜。對于劉邦而言,自己人生最為輝煌和驚心動魄的時刻都是項羽陪伴著度過的。每當(dāng)自己回首那段塵封的往事,這個人物就會在自己的腦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現(xiàn)。
所以,一般兩個斗了一輩子的人,其 情感 ,早已經(jīng)不是世俗間的愛恨情仇可以解釋的通的。
1975年4月5日,蔣家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蔣介石病逝于島內(nèi)。第二天,舉國上下都在慶祝蔣的死。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也第一時間把這個以為主席聽了會同樣興奮地消息帶給他時,主席聽后愣了一會,什么話也沒說。
這點讓身邊的警衛(wèi)人員很是困惑,作為斗了一輩子的敵人,毛主席的幾名親屬都是死在蔣介石手下,按道理來講,主席應(yīng)該非常痛恨他才對。
然而,主席沉默不語,甚至帶有悲傷的神情,著實在讓人理解不了。
現(xiàn)如今我們再回首主席聽到蔣介石去世的消息時,所表現(xiàn)出悲傷的神情,是再正常不過得了。他曾經(jīng)無比痛恨蔣介石確實是真的,現(xiàn)如今兩個人都已經(jīng)到了人生暮年,回首兩人的高光時刻,都少不了對方。
無論是主席,還是蔣介石,我想兩個人打了一輩子的人,早已經(jīng)不是用痛恨一詞就可以概括的。
而劉邦項羽之間,莫不是此種關(guān)系。
所以在劉邦坐擁江山以后,并沒有斬草除根,反而給予了項氏家族極大的恩寵。為了表示對項羽的崇敬,劉邦后來還賜姓項羽的族人為劉姓。
這可能是項羽在冥冥之中,想和項羽結(jié)為親家,讓上一代人的恩怨就此煙消云散。也算是彌補他與項羽愛而不得的一種遺憾……
項羽死后,劉邦給項羽的族人賜劉姓,給人們塑造一個仁君的形象,不得不說,這個辦法很高明。每當(dāng)別人喊他們新名字時,他們都會想起自己遭受的屈辱,對劉邦來說不費吹灰之力,讓項羽的家人一直活在陰影中。
不管在哪個時代,對于一個失敗者都沒有什么好下場,失敗者的家人更是會受到牽連,他們往往比平民百姓過得更不如意,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歧視,落得個凄慘的下場。在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時,項羽是最有可能奪取天下稱帝的人,項羽比劉邦的軍隊實力強,而且項目一方有很多有謀略的武將,但是項羽太過驕傲,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不把劉邦放在對手位置上,一次次錯過除掉劉邦的機會,在項目看來劉邦造成不了威脅,為此項羽身邊的謀士感到很無力。
劉邦蟄伏很多年,暗中培養(yǎng)自己的謀士和將領(lǐng),終于把項羽逼到絕路,項羽是個心高氣傲的武士,他明白如果被捕,就會受虐,于是在江邊自刎。兩雄爭霸的局面以項羽自刎告終,劉邦稱帝。劉邦風(fēng)光無限,項羽和他族人就比較慘了。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把之前追隨項羽的將領(lǐng)一一除掉,對于項羽的族人,劉邦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仁君的形象,把項羽家人封爵,并賜他們姓劉,不管以后他們怎么樣,江山都姓劉。劉邦之所以能稱帝,是因為他禮賢下士,不盲目自大,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劉邦的這種行為表面上很大義,人人稱贊他是好皇帝,實際上對于項羽族人是很殘忍的,沒有哪個人愿意姓敵人的姓,這對他們來說是奇恥大辱。這些被迫改姓的人精神上都承受著屈辱。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是劉邦自導(dǎo)自演的一場表演。怎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是兄弟情深,是敵人??!項羽在烏江自殺后,劉邦不僅在葬禮上出現(xiàn),還擔(dān)任了主持人的角色,并在他的墓前哭泣。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哭是真的有點假。對劉邦來說,項羽是他心中最大的敵人,他每天都在想這件事?,F(xiàn)在項羽真的死了,難道不高興嗎,他怎么可能會這么悲痛呢?
有人說,也許是因為劉邦覺得項羽的死是項羽他個人比較欣賞的英雄結(jié)局。但就我個人而言,如果真的是出于這種復(fù)雜的感情,難道他不應(yīng)該是偷偷哭泣嗎?這作風(fēng)一點都不像劉邦,居然哭的眾所周知的。舉個例子,你看看曹操,他對關(guān)羽的愛,就是忍幾滴眼淚,根本就沒有哭成劉邦這個樣子嘛!
此外,劉邦的哭泣不得不讓人們懷疑他這么做是在收買人心。當(dāng)時,許多人不愿意相信項羽已經(jīng)死了,也不愿意向劉邦投降。劉邦這么一哭,反而感覺是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仁慈的人。這樣一場有目的的演出怎么會有一絲的友誼在呢?如果他真的是出于對項羽的感情,劉邦為什么讓項羽的后代卻要改姓為劉呢。
即便大家都認為他們是一對肝膽相照的好兄弟,但是有的親兄弟在利益面前,還會打起來呢,那個時候什么情誼就都不管用了,更別說他們本來就不是親兄弟。而且在事實上,項羽除了戰(zhàn)場上的能力外,其他方面都弱于劉邦。所以后面劉邦是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最后把項羽活活拖死。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九里山,被困垓下,率800騎兵突圍不成,于烏江自刎。
那么,問題來了。
項羽死后,劉邦又是如何對付他的宿敵——項羽的族人的呢?
俗話說得好,樹倒猢猻散。
但其實,項羽這棵大樹沒倒的時候,項家猢猻就散了。
首先要說的是項羽的叔叔項伯。
由于在課本里學(xué)過這段,相信大家對他并不陌生。
作為項家的叛徒、張良的摯友、劉邦的親家,項伯在鴻門宴里有著極其精彩的表現(xiàn)。
先是給張良通風(fēng)報信,后又以身遮蔽劉邦,成功地阻止了范增想要實施的斬首政策。
所以,劉邦當(dāng)了皇帝之后,為感念項伯當(dāng)初的救命之恩,賜他姓劉,并封為射陽侯。
公元前192年,項伯去世,因為其子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
第二個要說的,也是項襄。
公元前205年,項襄在定陶被漢將灌嬰擊敗,投降了劉邦。
項羽死后,項襄和其余項氏宗族一起被賜為劉氏。
公元前195年,劉襄被封為桃侯。
第三個要說的是項他,也有史書寫作項佗。
項他先是魏相,后任柱國,是項家的骨干。
項他雖然戰(zhàn)斗值不高,但是善于治國理政,可惜后來在彭城為劉邦部下灌嬰所俘。
公元前201年,項他也被劉邦,賜為劉氏。
同年10月),項他被劉邦封為平皋侯。
好了,啰里啰唆說了半天,大鵬主要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劉邦對項羽的族人沒咋地。
據(jù)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大概意思就是說,項氏家族剩下的人都沒殺,對于有封號的,還讓他們跟著劉邦的姓!
雖然說起來,被賜國姓似乎很光彩,但是連祖宗姓氏都被改了,難不難受只有自己知道了!
不管是出于安撫民心的政治目的也好,還是別的什么原因,總之,劉邦對項家沒有趕盡殺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2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