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長安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李淵建立唐朝后,選擇把都城定在長安。當年隋文帝楊堅稱帝后,認為都城長安"凋殘日久",下令營建新城:大興城。李淵即位后,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成新的長安城。隨著唐朝國力隆昌,長安城也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宏偉、規(guī)劃布局最為規(guī)范的一座城市。通過考古發(fā)掘,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能遙想當年大唐的輝煌。
唐朝的長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以及禁苑組成。
長安的宮城位于整個長安的最北部的正中央。整體呈長方形,南北長1492.1米,東西寬2820.3米。四周也筑起高高的圍墻,圍墻也是用土石夯筑。據(jù)考古發(fā)掘探明,宮城的墻基比外郭城要寬,最寬處有18米,最窄處也有14米。宮城的城門比郭城多,共有五座。目前,考古學家已經(jīng)探明確南壁正中的承天門(隋朝時稱廣陽門)和北壁中部偏西處的玄武門。經(jīng)探測得知,承天門東西長41.7米,進深19米,共有三個門道。
承天門的門基是用石條或石板鋪砌而成,保證城門牢不可摧。宮城的內部有隔墻隔開,隔墻把宮城分作三個部分:正中的是宮殿區(qū)是皇帝的正衙之所,東側是東宮,西側是掖庭宮。
長安城最核心的部分是皇城。皇城北接宮城,也是長方形,考古學家探明南北長1843.6米,比宮城要長一些,東西與宮城同寬,是2820.3米。皇城有七座門,南面三座、東面二座、西面二座。
皇城的兩側及其以南的區(qū)域,是居民區(qū),分布著由縱橫街道劃分出來的坊和市。這便是郭城,也稱外郭城。整個郭城的平面呈長方形,考古學家探明,該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 8651.7米。
城墻由土石夯筑而成,墻基寬9至12米。城墻的外側還有寬9米、深4米的城壕。這種深壕能有效阻止敵人的進攻。郭城的東、西、南三面分別開有城門。其中南面的明德門最大,有五個門道。其余城門只有三個門道。和平時期,這些門道供人們有序進出,一有戰(zhàn)爭,這些門道就快速關閉,防御敵人進攻。
郭城內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條,東西向街道十四條。其中從皇城南邊正中的朱雀門到郭城最南端正中的明德門是一條筆直的大街,這就是朱雀大街。這條大街寬達155米,平直開闊,十分壯觀。朱雀大街兩側是坊,另外皇城的兩側也分布著很多坊。
在皇城的西南邊和東南邊,是著名的西市和東市。兩市平面皆長方形,在隋朝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只是叫法不同。東市南北長1000余米,東西寬廣24米,面積為0.92平方公里。西市的面積與東市相差不大,約0.96平方公里。這兩個區(qū)域在整個長安城里占比并不算大,但是,東西兩市是長安乃至全國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也是世界級的商業(yè)貿易中心,中外各國的商人在這里進行頻繁的經(jīng)濟交流活動,商賈云集,商品琳瑯滿目,是大唐王朝繁榮昌盛的重要象征。
長安因大唐而興,也因大唐而衰。隨著唐朝國力衰微,長安城也漸漸凋零。唐朝末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長安城遭到了嚴重破壞,商貿活動更是凋敝不堪。天祐元年(904年),唐末權臣朱溫挾持唐昭宗東遷,順帶把長安的宮室都拆了,木料被運走,長安城于是便徹底廢棄了,繁榮昌盛的長安也隨著大唐王朝一去不復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3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