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眄椨鸷晚n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這兩位反秦義軍的領袖,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這個地方舉行了一次宴會。
這次宴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項羽手下的謀臣范增為了除掉劉邦,以“宴席”為名趁機殺掉劉邦和他的將領。然而,這個天衣無縫的計劃最終卻因為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和“仁慈”,而落空,劉邦得以逃脫項羽的魔掌。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也就說范增數(shù)次暗示項羽,要求在宴席上殺掉劉邦以絕后患,可是項羽卻不為所動。從鴻門宴上逃走之后的劉邦,從此就走上了與項羽對抗的道路。
因此,后人多將鴻門宴比喻為“刀光劍影”、“不懷好意”的宴席,同時,史學家們也將項羽在鴻門宴上對劉邦的表現(xiàn)歸之為“婦人之仁”。
這種“婦人之仁”性格也是后來,項羽為什么會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逐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項羽的這種婦人之仁還表現(xiàn)在一次和劉邦的作戰(zhàn)過程中,同樣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是項羽手中的俘虜。
兩軍對壘,項羽提出要求劉邦無條件投降,否則,自己就會讓手下的士兵將劉邦的老爹和老婆統(tǒng)統(tǒng)扔進油鍋里面烹飪,做成一鍋鮮美無比的“肉羹”。
可是,劉邦一臉痞氣的笑道:“當年咱們兩個可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生死兄弟,發(fā)過誓拜過把子的,既然是兄弟,那我老爹就是你爹,如今你要把咱爹做成肉湯的話,千萬不要忘了給我也留一碗嘗嘗!”
面對劉邦的挖苦和嘲諷,項羽又一次中了劉邦的“圈套”,再一次的體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不但沒有殺掉劉邦的老爹和老婆,反而還將他們送還給了劉邦。
將原本可以讓劉邦對自己“投鼠忌器”的老爹和老婆拱手相送,項羽真可謂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即使不殺掉俘虜,也不能白白送給劉邦,將他們押在自己的軍營之中,也費不了多少糧食,反而可以成為制衡牽制劉邦的一張“王牌”。
因此,可以說戰(zhàn)神項羽之所以會敗給地痞出身的劉邦,是他犯了“婦人之仁”的錯誤,實在是咎由自取。
那么,同樣身為戰(zhàn)神的韓信,為什么最后也敗給了劉邦呢?難道他也犯了“婦人之仁”
的錯誤?答案非常正確
公元前202年,劉邦主導的漢軍和項羽帶領的楚軍在垓下這個地方對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zhàn)”。
在劉邦和項羽進行決戰(zhàn)前夕,項羽為了拉攏韓信,曾派出一個名叫武涉的說臣前往齊國勸說韓信援助楚國。
武涉對韓信說道:“……,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足下左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武涉的話說得很明白,就是明確的告訴韓信,當今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爭奪天下,韓信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棋子,如果項羽要是失敗的話,劉邦下一個目標就是韓信??上?,武涉的忠言并沒有能夠打動韓信。
韓信手下一個叫蒯通的人也說了同樣的話:“當今天下兩主之命縣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于楚則楚勝”。
可惜,韓信卻說道:“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
韓信的“婦人之仁”,就是被劉邦的小恩小惠蒙蔽了雙眼,只顧著眼前的蠅頭小利,沒有為自己進行長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將一生的賭注放在了“漢王必不負我”自我編織的夢幻之中。
直到臨死前的那一刻,韓信才幡然悔悟,明白了當初自己的謀臣蒯通對自己的“金玉良言”??墒?,已經(jīng)是悔之晚矣了,彌留之際喊出了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千古名言。
項羽和韓信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戰(zhàn)爭奇才,《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說明項羽自從起兵反秦以來,幾乎是“百戰(zhàn)百勝”,是當之無愧的常勝將軍。
韓信的戰(zhàn)績也不簡單,《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xiāng)以報”。說明韓信的軍事才能也是非常卓越的。
但是,這兩個近乎天才般的戰(zhàn)神,最后卻無一例外的成為了劉邦這個不懂一點軍事才能的手下敗將。根本原因就是兩個人都中了劉邦的欺騙,兩個人犯了同一個錯誤——婦人之仁。
古語有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當初項羽在鴻門宴上能夠聽從謀士范增的逆耳忠言,摒棄所謂的“婦人之仁”,及時斬殺劉邦的話,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一個眾叛親離、五馬分尸的結局。
韓信這個二貨,明明有了項羽這個悲情人物的“前車之簽”,卻愣是一根筋的“重蹈覆轍”,在明明可以左右天下大勢,趁勢縱橫寰宇的時候,犯了“婦人之仁”。
如果韓信當初聽從謀士蒯通、武涉的建議,趁機出兵調停兩方?jīng)_突,勢必就會出現(xiàn)一種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韓信無疑將取代項羽成為諸侯“霸主”,這種結局可比窩窩囊囊的被幾個女人勒死要好的太多了。
只可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還是劉邦看的最清楚,所以項羽、韓信失敗了,劉邦笑到了最后。
參考資料:
【《史記·項羽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帶兵打仗的能力超群,敗給劉邦,是因為太年輕還是太清高?能被稱做西楚霸王的男人到底有多厲害呢?歷史上并沒有太多的描述,只因為他是失敗者,所以不會給他太多的筆墨來表述他一生的功績,反而會大肆宣揚他的失敗來襯托成功者的強大和天命所歸,項羽能夠在諸侯爭霸的時候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從一干人群中脫穎而出,就證明他確實是有過人之處。
項羽天生力氣就非常的大,秦朝時候的青銅鼎有多重呢,據(jù)歷史記載大概有二百多公斤重,曾經(jīng)的秦武王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喜好武動的人,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力氣,在百官面前公然的做出舉鼎的動作,最后卻被砸死了,武王可不是一般的武夫,從小也是力大如牛的人,他都沒有舉起來的鼎被項羽舉起來了,可見項羽的力氣是真的大。項羽的帶兵打仗的能力也非常的強,還有在對戰(zhàn)劉邦的時候,也是用了僅僅幾萬人就打贏了劉邦的數(shù)十萬大軍,甚至還將劉邦的妻子和兒子捉了做人質。
彭城之戰(zhàn)可以說是
彭城之戰(zhàn)可以說是項羽稱霸之戰(zhàn),當時的項羽只帶了不到三萬人,而劉邦則是帶著有將近六十萬的漢軍與之相抗衡,可是因為劉邦帶的漢軍都是一群混合的軍隊,并沒有經(jīng)歷過嚴格的訓練,也沒有統(tǒng)一的紀律,這樣的軍隊在裝備精良的楚軍面前跟一盤散沙也沒有什么區(qū)別,項羽所帶的軍隊可都是經(jīng)歷過戰(zhàn)場廝殺的精兵,劉邦的那群散軍一見到項羽的軍隊如此威武,在氣勢上基本上已經(jīng)輸了一半,所以當時被項羽軍隊殺死的人并不多,反而是因為逃跑互相踩踏致死的人不在少數(shù),所以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其實輸就輸在氣勢上。
也就是這次戰(zhàn)役項羽錯失了第二次殺劉邦的機會,有人說項羽完全可視追趕上去將劉邦殲滅,畢竟當時的劉邦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有人說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當時他的三萬兵馬也有損失,如果繼續(xù)追趕下去很容易被劉邦剩下的軍隊絞殺,造成大的傷亡,但是更多人偏向他不愿意在這個時候殺死劉邦的說法,畢竟從鴻門宴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項羽是一個非常清高的的人。
其實在鴻門宴中項羽沒有殺劉邦主要是有三方面,一方面就是他的清高,當時先攻下漢中的是劉邦,所以根據(jù)楚懷王死的時候說的誰先進關中誰封王的說法,劉邦是要被封王的,可是劉邦身邊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那就是張良,他勸劉邦千萬不要和項羽硬碰硬,項羽一個人雖然不足畏懼,可是還有其他諸侯的勢力呢,如果劉邦跟項羽鬧翻了,那等于是替其他諸侯鏟除了一個有力的對手,而自己就成了暴露在眾人面前的出頭鳥了,所以劉邦主動的退出了咸陽城。
項羽雖然給劉邦送去了鴻門宴的帖子,但是看劉邦如此識相,他覺得如果自己再再酒桌上殺人,那就太有損他楚霸王的威名了,所以這是項羽沒有殺劉邦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因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因為項羽聰明,試想一個能夠在三年時間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年輕人,沒有一點頭腦早就被那幫狐貍一樣的老家伙吃的骨頭都沒有了,上面也說了,劉邦撤出咸陽是因為他害怕諸侯們黃雀在后吞了他,那項羽害怕的鄭顥也說這點,雖然當時的諸侯聯(lián)盟是以項羽為尊的,可是那只是因為項羽的名號太大,能夠震懾組劉邦,等于是說他們在利用項羽的名氣,因為利益才團結到一起的,實際上每個諸侯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項羽和劉邦斗的你死我活,這樣的話他們就完全可以坐收兩個人的成果了。
還有一點如果項羽真的在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那必然會讓別的諸侯感覺到害怕,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會被楚霸王也殺了,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們一定會團結起來一致對付項羽,這對于項羽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不僅劉邦的軍師知道這其中的門道,項羽也不是傻子自然也十分清楚,所以鴻門宴上他不想殺也不能殺劉邦。
項羽最后慘敗,逃到烏江邊上的時候明明可以乘船回到江東,可是他卻沒有選擇活下去,反而一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是因為他太清高嗎?不是的,是因為他的清高還是他從江東帶過來的兵,那些士兵都是他家鄉(xiāng)的兒女,他沒有面目回去面對他們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如果他逃回了江東,那么劉邦一定不會留給他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不會再給他威脅自己政權的機會,所以如果他逃回江東的話等于就是將戰(zhàn)火帶回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他不能這樣做,所以他的下場只能是死。
其實項羽從一開始占領咸陽城的時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他日后失敗的結局,他畢竟年輕,根本斗不過正值閱歷豐富,考慮周全的劉邦,當初諸侯分封天下的時候,他將西蜀分給了劉邦,那是一個離他很遠的地方,劉邦自然很高興了,因為他可以在項羽看不見的地方休養(yǎng)生息,準備下一次戰(zhàn)役,而他項羽呢,被諸多的諸侯包圍在咸陽城里面,不僅勢力得不到擴張,一旦發(fā)生什么情況,他遠在江東的家鄉(xiāng)軍也沒有辦法立刻趕過來支援,所以項羽一直被限制,而劉邦則偷偷的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項羽二十多歲就因為巨鹿之戰(zhàn)而成名,這已經(jīng)達到了當時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所以他是有張揚的資本的,也是由清高的資格,可是政治斗爭畢竟不是一場比狠斗勇的游戲,這是一場修行,是需要磨練心性的,怎么可能憑借著一腔的勇氣就在這場戰(zhàn)爭中獲勝呢?反觀劉邦,他起義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可以說經(jīng)歷過是事情是項羽的一倍,而心性早就已經(jīng)磨練是十分圓滑,自然玩兒起手段來,劉邦更高明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3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曹操最器重的人是誰此人死后還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