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劉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說起三國時期蜀漢的末代皇帝劉禪,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他的印象,通常都離不開昏庸無能、大興土木、聽信讒言、不戰(zhàn)投降、樂不思蜀這些負面的評價,歷史上關于劉禪,有一個著名的典故"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那些繼承了父輩很好的家底但自身素質(zhì)太低最后葬送一手好牌的人們。
阿斗扶不起來的典故,經(jīng)歷了自三國到清代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演繹,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共識"性的認識,還衍生出了許多與阿斗有關的歇后語,用來形容沒有出息的人,比如說: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阿斗當官——有名無實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
那么,劉禪真的像文藝作品中演繹的那樣無能嗎?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蜀漢后主劉禪,是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長達41年。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劉禪在位的時間,也僅次于梁武帝蕭衍。一個昏庸無能,智商不足的人,怎么能在亂世里執(zhí)掌一個國家如此長的時間呢?
當然,按照我們很多人的印象,蜀漢之所以能在曹魏和東吳的夾縫中,生存了這么久,主要是諸葛亮以及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蔣琬、費祎等人的功勞,與劉禪無關,劉禪只要像他投降西晉之后那樣,每天做安樂公,甩手掌柜就可以了。
但按照正史的記載,劉禪是一個從小就比較好學,而且受到嚴格教育的人,
無論是劉禪的父親劉備,還是劉禪的相父諸葛亮,都一致認為,劉禪是一個可塑之才,都對他進行了嚴格的,認真的教育。
劉備去世的時候,囑咐諸葛亮,別忘了對劉禪進行教育,讓他涉獵諸子百家的書籍。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諸葛亮后來也確實依照劉備的遺囑,對劉禪進行了嚴格的教育,并親自為劉禪同學寫了一些教材,比如申、韓、管子、六韜等等。
以上事實說明,在劉備和諸葛亮心目中,劉禪肯定是一個智商正常,能夠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能讀的進去很多種不同學說的書的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和諸葛亮似乎特別希望劉禪多接受一些法家學說的教育,像商君書、申、韓、管子、六韜等等文獻,都是清一色的法家經(jīng)典。
諸葛亮本人,就是一個"法家思想"的忠實信徒,他治理蜀國的時候,十分重視法令的建設和執(zhí)行,以重法治理蜀地,諸葛亮是希望劉禪能繼承自己的執(zhí)政方略的,這也側(cè)面說明,劉禪是有相當?shù)恼文芰Φ摹?/p>
此外,根據(jù)正史的記載,劉禪不僅有相當?shù)恼文芰?,而且也相當懂權術,懂得一些制衡之道。
對于諸葛亮,劉禪并不是像很多文學、文藝作品里所演繹的那樣,言聽計從,離不開他,相反,他對諸葛亮是有一些忌憚甚至防范的。而諸葛亮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他北伐外出作戰(zhàn),不能長期留守成都的情況下,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控制朝廷。
"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難別,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tǒng)宿衛(wèi)親兵。"
董允就相當于諸葛亮留在成都和皇宮里的一個"替身",他的職責就是"監(jiān)督"劉禪的言行,一旦一些諸葛亮的反對派,比如李嚴、茍安等人在劉禪面前說了不該說的話,或者劉禪有什么防范諸葛亮或者對諸葛亮不利的動作,諸葛亮就會知道,采取反制措施,甚至,連劉禪想充實后宮,納妃這樣的事情,董允都會代表諸葛亮去管。而對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劉禪本人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對于董允的存在,"后主益嚴憚之"
當然,劉禪在團結自己人,鞏固蜀漢政權的基礎方面,是有自己的智慧的,比如說,自己的父親劉備最信任的人就是關羽和張飛,這倆鐵兄弟某種程度上,就是劉備用以平衡權力,制約諸葛亮的,因此,劉禪做了皇帝以后,第一時間就鞏固了劉、關、張三家的同盟。
劉禪的兩個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劉禪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兒子關統(tǒng)。劉關張三個家族從兄弟進一步晉升為了兒女親家,親上加親了。
用親情感化的方式強化利益同盟的關系,讓劉禪獲益良多,蜀漢亡國之后,劉禪到了洛陽,還有不少的大臣愿意跟著他,替他說好話,就說明他的人緣是不錯的。
劉禪在治國理政上也是主張采取懷柔方針的,雖然他的父親和相父從小就給他灌輸了不少的法家思想。
但劉禪在諸葛亮去世,自己執(zhí)掌權力之后,反倒采取了儒家式的懷柔政策,比如說暫停北伐,善待一些在諸葛亮執(zhí)政時期過得憋屈的豪門親貴,開放言論等等。
某種程度上,蜀國之所以滅亡,的確與劉禪這種顛覆性的施政措施有關。但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劉禪是一個有自己的想法,有相當?shù)氖┱芰Γ靡恍嘈g的君主,這也是他能夠在亂世,執(zhí)掌一國皇位四十多年的最重要的一項素質(zhì)。
韓非帝王術的主要內(nèi)容是法制理論,其核心要旨是:法、術、勢融合,尤以術、勢見長。 韓非術勢方面的《主道》思想,是其帝王術的重要內(nèi)容。 主道即為君主之道,指做君主的準則。這里韓非把道家無為而治思想運用到政治生活中,闡述君主以術治國御臣的準則及方法:一是君主要堅守虛靜;二是君主要審合形言(言與行、事與功是否相符);三是君主要正確運用刑罰。 道是萬物的本源,是判斷是非的準則。因此,賢明的君主把握這個本源,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由來,研究這個準則,就可以了解事情成敗的原因。所以,君主要用虛靜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名稱要從它自己所反映的內(nèi)容去規(guī)定,事情要讓它自身的性質(zhì)去確定。虛心,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靜氣,才能知道事物的善惡。有話的人,自然會說出主張;管事的人,自然會做出行動。言語與行動經(jīng)過驗證而符合,君主就可不動聲色,讓事物回歸到它們真實的情況之中。所以說,君主不要表露出自己的欲望,臣子便會精心裝飾自己;君主不要暴露出自己的意圖,若暴露出自己的意圖,臣子就會曲意偽裝以逢迎。所以說,君主的好惡不形于色,才能看到臣子的真實表現(xiàn);君主去掉個人的成見與智巧,臣子就會自知戒備、謹慎地工作。這樣一來,君主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使萬物都處在本來的面目和位置;君主有才能也不用來表現(xiàn),使觀察臣子的言行有所依據(jù);君主有勇力也不用來逞威風,使臣子能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勇猛。所以,君主不露智慧卻更顯得明智,君主不表現(xiàn)才能卻更會取得成效,君主不逞勇力卻更使國家強大。群臣各盡其職,百官各有常法,君主根據(jù)他們的才能來使用他們,這就叫遵循常規(guī)辦事。所以說,清靜啊,君好象沒有處在君位上,;空曠啊,臣民沒有誰能確定他在那里。賢明的君主在上無為而治,群臣在下誠惶誠恐地盡職。英明的君主所用的道,要使有智慧的盡量提供他們的謀略,君主根據(jù)他們的謀略來決斷政事,所以君主的智慧是無窮的;要使有才能的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能,君主根據(jù)他們的才能作用他們,所以君主的才能是無窮的;建立了功業(yè),就表現(xiàn)了君主的賢名,犯下了過失,就由臣子們來承擔罪責,所以君主的名望是無窮的。因此君主不賢能卻能做賢人的老師,君主沒有智慧卻可以做智者的君長。臣子付出勞苦,君主享受成就,這就是賢明的君主治國的法則。 君主治國之術在于使臣子無人觀測,治國方法的運用在于無從使臣子無從知曉;君主保持清靜無為的態(tài)度,用隱蔽的方法察看臣子的過失,看見了好像沒有看見,聽見了好像沒有聽見,知道了好像不知道。知道臣子的言論以后,不加變更,用驗證的方法來觀察他們是否言行一致。每人官職只用一個人擔當,不要使他們彼此通氣,那么一切事物的真相就完全暴露出來了。君主要嚴密地掩蓋自己的行跡,藏埋自己的念頭,使臣子無從探測;不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不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使臣子無從估計。保守君主自己的意圖而考核臣子是否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謹慎地握住權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斷絕臣子對權力的向往,破除臣子對權力的企圖,不要讓人產(chǎn)生奪位的想法。不謹慎地斷絕欲望,不堅守病入道義的大門,篡權的像虎一樣的奸臣就出現(xiàn)了,若不謹慎地辦事,不掩蓋真相,叛賊就將產(chǎn)生。奸臣們謀殺他們的君主取代君主,他手下的人莫不參與,所以稱他們?yōu)槊突?。處于君主身邊的奸臣,鉆君主犯錯誤的空子,所以稱他們?yōu)榕奄\。只有驅(qū)散他們的黨羽,收捕他們的余孽,封閉他們的家門,奪走他們的幫兇,國家才沒有了猛虎。君主的權術大得不估量,深得不可探測,考察名與形是否一致,審查驗證明法度,而對擅自行動的人就懲辦,國家才沒有叛賊。因此君主有五種雍塞:臣子封閉了君主消息;臣子控制了財產(chǎn);臣子能培植黨羽;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臣子擅自發(fā)號施令。臣子封閉消息,君主就失去了權位;臣子控制財產(chǎn),君主就失去了恩德;臣子發(fā)號施令,君主就失去了控制;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君主就喪失了英明;臣子能培植私黨,君主就失去了部下。這就是君主要獨自專權,不能讓臣子掌握權柄的原因。 君主的治國之術,以平靜而又謙讓為珍寶。不親自操勞事務而知道了臣子的笨拙與巧妙;不親自謀略思考而知道臣子辦事的吉兇與福禍。所以君主不必發(fā)表意見,應讓臣子很好地提出政見;不必規(guī)定事情的要求,而讓臣子做出更多的。臣子提出主張,君主握之以契,事情做了以后,君主握之以符,像用契符一樣對臣子加以驗證,考核言行是否相符,,作為賞罰的根據(jù)。所以臣子向君主陳述主張,君主要根據(jù)陳述而交給適當?shù)娜蝿?,根?jù)交給的任務責求應有的。取得的與交給的任務相符,完成的任務與陳述的主張相合,就給予獎賞;與任務不合,任務與主張相聲違,就予以懲罰。賢明君主的原則,不容許臣了陳述的主張與事實不符。所以賢明的君主施行獎賞的時候溫潤得像及時雨一樣,百姓都蒙受到他的恩澤;君主施行懲罰的時候,威嚴的就像雷霆地一樣,即使神圣之人也不逃避。所以賢明的君主不隨便給人獎賞,也不任意免除刑罰。隨便獎賞,群臣就會懈怠,免除刑罰,奸臣就會胡作非為。因此確實有功勞,即使是疏遠卑賤之人也一定要給予獎賞;如果確實有錯,即使是親近喜愛之人也一定要嚴懲。這樣一來,疏遠卑賤之人就不致于懈怠,親近喜愛之人就不敢驕橫了。 韓非法治方面的《有度》思想,是其帝王術的重要構成部分。 有度是指國家要有法度的意思,韓非著重闡述了法度治國的重要性,強調(diào)君主要依法辦事,才能治國。 國家沒有保持一貫強大的,也沒有一直處于虛弱的。執(zhí)法的人堅決依法辦事,那么國家就強大,執(zhí)法的人不能堅定依法辦事,那么國家就虛弱。在當今之世,有能夠杜絕謀取私利的歪門邪道而嚴格執(zhí)法的君主,人民就會安居樂業(yè),國家就會安定團結;有能夠去掉謀求私利之心而克已奉公守法的臣子,國家就會強盛,敵人就會虛弱。所以只要君主明察得失,又有法度控制,用來駕馭群臣,那么君主就不會被臣下的狡詐虛偽所欺騙;審察得失,用法度來衡量,用來聽取遠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會被天下輕重倒置的事情所欺騙。現(xiàn)在如果根據(jù)名聲人才,那么群臣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結黨營私,朋比為奸;如果根據(jù)朋黨關系推舉官吏,那么群臣就會熱衷于結交拉攏,而不求按國法辦事。因此官吏沒有才能不稱職,國家就會混亂。根據(jù)虛假的名聲施行獎賞,根據(jù)別人的誹謗進行處罰,那些喜愛獎賞,厭惡處罰的人,就會放棄為公的行為,玩弄謀私的手段,結成朋黨緊密勾結起來互相干壞事。他們忘掉君主的利益而在外搞個人私交,以便利用他們的職權,進用他們的黨羽,那么他們的一級能為君主辦事的人就少了。他們結交廣、黨羽多,里里外外結成死黨即使他們有很大的罪過,為他們打掩護的人就多了。所以忠臣遭受危難而被處死,奸臣無功卻安穩(wěn)得利。忠臣遭受危難被處死,不是因為他們有罪,那么忠良就會隱退;奸臣安穩(wěn)得利不是因為他們有功,那么奸臣就會進用于朝廷了,這就是國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這樣,群臣就會拋棄國法,重視行使個人的權勢,輕視國不鄧。他們多次到善于結黨營私的能人家中,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上百次考慮私人的利益,一次也不為君主的國家考慮。下屬官員的數(shù)目雖然多,但不是用來尊重國君的;各種官職雖然齊備,但不是用來擔當國家重任的。既然如此,那么君主雖有君主的名稱,而實際上只能依托于私家勢力。因此我說:亡國的朝廷無尊君治國之人。朝廷無尊君治國之人,不是說朝中的臣子減少了,。私家對敵力于互相增加更多的財富,卻不努力使國家富厚;大臣們致力于互相抬高地位,卻不努力尊重國君;小臣們用俸祿供養(yǎng)私友,不把自己的職位當回事。之所以成這種情況,是因為國君不按國法辦事,而聽任臣下隨便用事。為此,賢明的君主以法則來選擇人才,而不僅憑一己之好惡;以法度來衡量功勞大小,而不僅憑主觀臆斷。這樣有才能失才不致于被子埋沒,無能的人也無從掩飾,徒有虛名的人不一定能被僥幸地進用,蒙受非難的人不一定被冤枉遭到排斥。那么,國君對臣下的是非功罪都能清清楚楚,國家就容易治理,所以說,君主治國尊定以法度衡量一切就可以了。 韓非御術方面的七術和六微法,是其帝王術的操作要點。 韓非說:君主用來控制統(tǒng)御臣一的方法有七種,君主需要明察的隱秘情況有六種。所謂七術就是七種御下的方法:一是從各人方面參驗、觀察;二是必須懲罰以顯示君主的威嚴;三是對盡國效忠的人一定兌現(xiàn)獎賞;四是逐一聽取意見,督促他們行動;五是發(fā)出可疑的詔令,詭詐地驅(qū)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實反而詢問臣子;七是故意說反話,做逆理的事情來刺探臣子,這七種方法是君主所需要使用的御制之術。所謂六微就是六種隱藏微妙的情況:一是君主把權勢供給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供用外力謀私;三是臣下假托類似的事蒙騙君主;四是君臣利害關系彼此相反;五是等級名分上下混亂導致內(nèi)部爭權奪利;六是敵國設謀按他們的意圖任免大臣。 七術之一參觀。君主觀察言行與聽取意見不反復參照驗證就無法了解真正情況聽信某一個就會被臣子蒙蔽。讓權力相當?shù)碾p方臣子參政為敵。 七術之二必罰。君主太仁慈,法制就建立不起來;君主威嚴不足,臣下就會侵犯君主。因此刑罰不堅決執(zhí)行,法律命令就不能推行。 七術之三賞譽。賞賜和榮譽輕而又不兌現(xiàn),臣子就不會為為君主盡力,賞賜和榮譽重而又守信用,臣子就會為君主賣命。(人人都見利之所在,無真正意義上的勇士和忠誠) 七術之四一聽。君主一一聽取意見,愚蠢和聰明就不會紛亂;善于督責臣子,臣子的優(yōu)劣就不會混雜不清。此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道理。 七術之五詭使。君主多次召見人臣,久待身邊而不作用他們,別人會以為他接受了君主的特別旨意,奸邪的人就會像鹿受驚而逃走。派別人去查問其它的事情,臣下就不敢謀私利。 七術之六挾智。掌握了已經(jīng)知道的事去問臣下,那么不知道的事也就知道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許多隱藏不明的事都會變得清楚明白。 七術之七倒言。用說倒話做反事來試探懷疑不決的事,奸邪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到。 六微之一權借。君主的權勢不能借給別人。君主失去一份權勢,臣下就把它作為百倍的權勢利用。所以臣下能憑借君主的權勢,力量就強大;力量強大,朝廷內(nèi)外就被他利用;朝廷內(nèi)外被他利用,那么君主就會被他蒙蔽。 六微之二利異。君主和大臣的利益不同,所以大臣沒有誰忠誠,大臣的利益得到了,君主的利益卻丟失了。因此奸臣召敵國的除掉國內(nèi)的對手,提出外交上的事來迷惑君主,如果能獲取私人的利益,就不顧及國家的禍患。 六微之三似類。臣下假托類似的事來蒙蔽君主,這就是君主的誅罰不當,大臣能夠謀取私利的原因。 六微之四有反。事情發(fā)生了,如果有益處,君主就應當主持它;如果有害處,一定要從反面來考察它。所以英明的君主考慮事情,對國家有害,就察言觀色看誰在其中得利,臣子受害就要考察他的對立面。 六微之五參疑。被人們爭奪的權勢地位,是禍亂和的根源,因此英明的君主對此十分慎重。 六微之六廢置。敵國努力追求的事,在于使人觀察錯亂辦事不當;君主不仔細考察,就會按敵國的意圖任免大臣。施用計謀的話就用廟攻。 韓非帝王術其它方面的觀點與內(nèi)容。 ――韓非認為,賢明的君主聽人說話,不能只贊賞說話人的口才,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不能以他的迂闊為賢能,要善于聽取逆耳之言。 ――懷著依賴別人的想法辦事就會責怪埋怨,抱著靠自己辦事的態(tài)度,那么事情就能成功。 ――能得利的地方,百姓都歸向那里,能揚名的事情,士人都為它犧牲生命。因此對不合法度的功勞卻給予賞賜,那么君主就不能從臣下那里得利,對不合法度的名聲卻予以稱贊,士人就會互相鼓勵去追求名聲,名利就不能保留在君主手中。 ――《詩經(jīng)》說:君主不以身作則,百姓就不會相信。有了小信用,才可以建立大信用,所以英明的君主靠守信用積累聲望。賞賜不守信用,禁令就不能推行。 ――原本要禁止的,反讓其得到好處,原本要讓其得利的,反而加以禁止,那樣即使是神人也行不通。稱贊應當叛罪的人,詆毀應當獎賞的人,即使是唐堯禹舜也不能治理好國家。造了門而不讓人進去,給予利而不使人進取,這是禍亂產(chǎn)生的原因。 ――臣下的行為謙卑節(jié)儉,爵位就不足以表示獎賞,尊寵表彰沒有節(jié)度,臣下就會侵逼君主。 ――公室地位下降,就忌諱講真話,謀私利的行為盛行,就很少有人為國立功。 ――君主的權勢都不能教化的臣子,就把他除掉。 ――君主是利與害的箭靶,要射這個靶的人總是很多,所以君主是眾人共同對付的目標。君主的好惡表現(xiàn)出來了,臣下就有了憑借,君主就會被迷惑了,君主把臣下的言語講出去,那么奸臣不馗道,真正的有識之人就難以進言,這樣,君主就不英明了。 ――法、術不能推行,是有原因的,概言之就是自己周邊有小人、有惡人。 ――對獎賞、稱贊都不能勉勵他的人,處罰、毀謗都不能使他害怕的人,把獎賞、稱贊、處罰毀謗四種方法都加到身上也不能改變的人,就要除掉他。 ――善于掌握權勢的人,應及早斷絕做壞事的萌芽。 ――申不害說:君主表現(xiàn)出他的明察,臣下就會注意防備他;如果君主不表現(xiàn)出來,臣下就會感到迷惑他。君主的智慧表現(xiàn)出來,臣子就會美化他,君主的愚蠢表現(xiàn)出來,臣子就會蒙蔽他,君主表現(xiàn)出沒有追求,臣下就會窺測他,君主表現(xiàn)出沒有欲望,臣子就會引誘他。所以說:我的心思無法被人臣知道,只要用誠實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就算是知道了我的心思。 ――君臣共掌賞罰大權,法令就不能推行,因為恩澤與威勢分散了。 ――國家的安定強大是由于按法制辦事獲得的,衰弱動亂是由于曲從私利而招致的,君主明白這們道理,應會公正地實施賞罰而不贊成對臣下講仁慈。爵位俸祿產(chǎn)生于建功,懲罰誅殺產(chǎn)生于犯罪,臣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盡力拚命立功而不講效忠君主個人。君主深刻理解不必講仁慈,臣子深刻理解不必講私忠,那么就可以稱王于天下了。 ――明智的君主,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然而借鑒國外的事情不適當還是不能成功。 ――君主,是堅守法度,責求臣下完成職責來建立功業(yè)的人。只聽說官吏混亂而仍有獨善其身的民眾,沒有聽說民眾作亂而仍有按法度治國的官吏,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視治理官吏而不是把力量放在民眾。 ――順應事理,不用勞累就會成功。
劉禪為何廢除“丞相”一職,為何不許朝中官員給諸葛亮吊喪,為何不許建諸葛亮祠廟?劉禪對諸葛亮的態(tài)度,其實已經(jīng)是擺在明面上的,根本不需要這樣那樣的分析。只事很多人受了《三國演義》的蠱惑,受了傳統(tǒng)說法的影響,強行以這樣那樣的理由,解釋成了劉禪是如何如何愛諸葛亮、尊敬諸葛亮而已。讀者把自己想象成劉禪,代入其中,多少也應該能感受一點劉禪的心態(tài)!劉備死前的事就不說了,就說說劉備死后,諸葛亮的行事風格、用人策略吧;
首先;托孤時諸葛亮、李嚴是有明確分工的;諸葛亮管國政,李嚴管軍,而且解釋得非常清楚;是“管內(nèi)外軍事”。而且,此前的諸葛亮從來沒有接觸過軍伍,沒有真正上過戰(zhàn)場。那么,按劉備的臨終安排來說;平定南蠻的應該是李嚴吧?率軍北伐的,也應該也是李嚴吧?諸葛亮的任務應該就是和蕭何一樣,保證李嚴大軍的“足食足兵”吧?可是,為什么率軍出征的不是李嚴,卻變成了諸葛亮呢?李嚴是自動交出兵權的嗎?當然不是,而是李嚴的陰謀詭計玩不過諸葛亮。我們看看劉備死后軍內(nèi)職務的變化吧;
當時蜀漢最大的軍區(qū)是魏延的漢中,漢中之北,五條路通曹魏的關中。漢中東部,水陸兩路都通上庸。而上庸東出不遠,正是當時的前線襄陽。是司馬懿、張郃、曹真與陸遜在對峙。所以,漢中守軍至少不會低于五萬。閬中張飛的機動兵團原有三萬,劉備東征時調(diào)走一萬。張飛已死,但馬忠卻是當時閬中的最高軍事長官,兵力不少于二萬。劉備率五萬人東征失敗,損失了約一萬余人。那么收集、逃回的敗軍至少在三萬五千人以上。陳到守江州,此時蜀漢和東吳是敵國,兵力至少在一萬。李嚴本部有五千人,馬超(馬岱)在陽平關僅有本部約兩千人。南中守軍約有萬余人。加上成都的留守部隊。那么諸葛亮能控制的部隊有多少呢?實際上僅有成都留守的一部分,充其量是萬余人。但是,再看看諸葛亮的手段;
利用他是丞相的“開府治事”,首先把軍力最多的魏延拉入他的“相府屬吏”,封為丞相司馬;魏延瞬間成了丞相府的最高軍事長官。這樣,魏延的五萬以上的漢中野戰(zhàn)精兵,就自動歸屬于他的丞相府調(diào)遣了。李嚴還能調(diào)得動魏延的漢中軍隊嗎?
趙云是劉備一生中唯一的好友,而且是劉備府中的大管家,舉國皆知。軍銜雖然不是很高,但軍中影響力極大。對于掌控東征回來的數(shù)萬敗兵來說,趙云的號召力是極大的,一向和諸葛亮關系又很好。而趙云接應東征敗軍的救駕之功已經(jīng)升賞了;從雜號的“翌軍將軍”升遷為正號的“征南將軍”。新君登基的封賞也有了,和魏延一樣,都成了“亭侯”??墒?,在毫無戰(zhàn)事的情況下,又無故升為“鎮(zhèn)東將軍”。這種情況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這一升再升,只有諸葛亮有這個權利。這樣一來,趙云還會聽命于李嚴嗎?
馬忠此時掌握著閬中機動軍團,諸葛亮開府之初,立即收馬忠為相府的“門下督”。有相府的職務,李嚴也就不可能調(diào)動得了馬忠了。
而陳到也成了“征西將軍”,當然會跟趙云一樣,支持諸葛亮了。
這樣就已經(jīng)很明白了;蜀漢的二十余萬軍隊,經(jīng)過諸葛亮的“乾坤大挪移”之后,李嚴除了本部的五千兵馬之外,幾乎已經(jīng)無軍可用,成立光桿司令。所以,李嚴此后除了逆來順受,乖乖交出軍權外,劉備的委托,只能拋到爪哇國去了!
經(jīng)此,軍隊已經(jīng)牢牢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上。之后,就安排自己的黨羽,逐步進入軍隊領導核心;馬謖、蔣琬、費褘、楊儀等等,參軍的參軍,長史的長史,幾乎掌握了全部的核心的位置。劉備的人中,除了魏延之外(魏延是因為根本動不了,這關系到漢中的防務與軍中的戰(zhàn)斗力),都被邊緣化了;比如趙云、李嚴、吳懿、吳班、廖化、張嶷、張翼、王平、馬岱等等,這些劉備留下的人,連“相府屬吏”都不是。除了聽命之外,沒有任何的權力。哪怕像趙云這樣的開國老將、劉備的至交,也是說升就升,說貶就貶!
此外,朝中的各個要害部門,也都逐漸的被諸葛亮的親信——“相府屬吏所代替”。連劉禪身邊的人,也全都被安排的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親信。難道,劉備的人就沒一個能用的?連打二十板子,都要經(jīng)過諸葛亮,劉禪不是個擺設又是什么?連與東吳結盟的大事,孫權都只認諸葛亮,根本沒把劉禪看作是“蜀漢之君”。
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立長子劉禪為皇太子。同年,劉備親自做主,為皇太子劉禪舉行大婚、迎娶張飛之女為妻,史稱“敬哀皇后”或“大張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劉備沒什么讓兒子娶張飛的女兒而不是關羽的女兒?
在這里先糾正不少人的一個認識誤區(qū),真實歷史上并沒有所謂“桃園三結義”之說。正史上通常都是說劉備與關張“親若兄弟”或劉備與關張“恩若兄弟”,從來沒有劉備與關張結義的說法,更加沒有什么二弟、三弟之分……換言之,關羽和張飛對于劉備而言并沒有誰輕誰重、誰前誰后,都是下屬。某種程度上,劉備或許還更加信任張飛一些!
為什么這么說呢?關羽曾經(jīng)有過降曹的記錄,不論關羽出于什么原因后來又投入了劉備麾下、也不管后世如何洗白這件事,關羽曾經(jīng)投降曹操并且接受了曹操以漢獻帝名義給予的列侯爵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相對于一直追隨自己、更加根正苗紅的張飛,劉備對關羽心中多少還是有根刺的……只不過,關羽是難得的可用之才,而且降曹也的確事出有因,劉備這才既往不咎、繼續(xù)重用。但是,劉備心中恐怕還是更加信任張飛一些。
劉備與張飛聯(lián)姻目的何在
自古以來帝王家就沒有純粹的婚姻,歷朝歷代無論帝王本身還是皇子、公主的婚姻,幾乎都是政治聯(lián)姻。劉備娶了寡婦吳氏(穆皇后)本身就是一樁赤裸裸的政治聯(lián)姻!他讓兒子迎娶張飛的女兒很難不讓人往政治方面聯(lián)想。那么,劉備與張飛聯(lián)姻的目的何在呢?個人認為,無非兩大目的。
制衡益州土著勢力
劉備入川之后,出于安定益州的政治考量,娶了劉璋的寡嫂吳氏為妻,將益州土著勢力由敵對方變?yōu)榱俗约旱摹翱捎弥恕?。尤其是在冊立吳氏為皇后之后,益州土著勢力一躍成為了蜀漢政權的首席外戚!很顯然,劉備對這些人并不信任,讓他們繼續(xù)做大很可能會威脅到劉備自身和兒子劉禪將來的權力和地位。那么,誰可以用來制衡益州土著勢力呢?
用馬超、黃忠那些后來加盟的“外來戶”肯定是不行的,劉備對他們都不完全信任,又怎么會用他們來制衡益州土著勢力呢?用諸葛亮?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從劉備臨終前的人事安排來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并不那么信任……更何況,彼時的諸葛亮更側(cè)重于文臣的角色,用他來制衡益州土著勢力勢必要給他釋放放權、尤其是兵權。很顯然,劉備并不想這么干!
那么,就只剩關張了。彼時關羽已死,張飛當仁不讓!張飛是劉備的舊班底、對劉備忠心耿耿,加之一直統(tǒng)兵在外,在軍中影響力頗深,無須再額外追加兵權,用他制衡益州土著勢力是最佳人選!比諸葛亮更讓人放心,操作起來也更加簡單。更重要的是,張飛長期在外,與益州土著勢力沒有發(fā)生過什么實質(zhì)性矛盾沖突,與劉備帶進益州的舊班底關系也相對比較融洽,用他各方面勢力都比較容易接受。
牽制諸葛亮
對于諸葛亮的歷史定位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有人說他是“霍子孟第二”!但是,無論怎么說,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權勢鼎盛、近乎架空了后主劉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他前后兩篇《出師表》中“老子教育兒子”的態(tài)度也能看得出,這個人恐怕不是單純“忠臣”那么簡單。從劉備臨終之前的人事安排我們也能看得出,劉備對諸葛亮這個人恐怕是有所保留的,并不信任!
章武元年,諸葛亮正式出任文官之首——丞相一職。這是東漢末年才再次出現(xiàn)的一個職務,在諸葛亮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只有曹操出任過這一職務。因此,諸葛亮本身就已經(jīng)非常值得劉備忌憚了!加之諸葛亮長期擔任劉備軍事智囊,在軍中也有一定的人脈。如果再給諸葛亮委以兵權,很可能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劉備在世問題或許還不大,可劉備去世之后呢?誰來牽制諸葛亮?于是,劉備想到了張飛,縱觀整個蜀漢政權,有資格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恐怕也只有關張了。
只可惜,張飛不久之后便遇害了,這也讓劉備最初的設想化為了泡影……因此才有了后來劉備臨終前拔高益州土著勢力、讓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的權力格局。其實,這完全是劉備的無奈之舉,他最初是想用張飛、諸葛亮和益州土著勢力形成“三駕馬車”的權力平衡,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諸葛亮與益州土著勢力分權的權力格局。
劉禪為何要娶小姨子
雖然張飛死了,劉備不得不選擇了另外的權力格局。但是,為了牽制另外兩方勢力,劉禪即位之后,依然利用“恩親”的理由在不斷拔高張氏外戚的勢力,張飛的兒子兼繼承人張紹后來還出任了蜀漢政權的侍中兼尚書仆射之職。雖然張氏外戚勢力與其他兩股勢力相比實力要弱一些,但也不失為牽制另外兩方的一股重要勢力!
諸葛亮去世之后,舊班底勢力有所削弱,益州土著勢力有所抬頭。為了抑制益州土著勢力,與舊班底勢力關系密切的張氏外戚勢力自然成為了劉禪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利器。與此同時,對于姜維等人,張氏外戚勢力同樣是一種牽制力量!張氏外戚勢力的兩面性注定了他對劉禪維持朝中權力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敬哀張皇后去世之后,劉禪又迎娶了小姨子“小張后”。說白了,就是在鞏固這層政治聯(lián)姻,加上張氏外戚勢力的分量!
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從他玩的一些列權力平衡來看,這個人的帝王權術即便算不得爐火純青,恐怕也是相當厲害的!否則,在諸葛亮去世之后,劉禪憑什么還能做那么久的實權皇帝?這恐怕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夠做到的,不是嗎?
劉禪為何不娶關羽的女兒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是關羽有沒有女兒!史籍只記載了關羽的兒子關平(親的,不是養(yǎng)子)和關興(英年早逝),并沒有關于關羽女兒的記載。從張飛兩個女兒的歸宿來看,如果關羽有女兒,基本上也是政治婚姻居多,所有史料都沒有記載似乎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可能關羽根本就沒有女兒!沒有女兒,劉禪娶誰?娶關平、關興嗎?
就算關羽有女兒,恐怕章武元年的劉備也不太可能選擇他的女兒!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劉備選擇張飛的女兒做兒媳是有深層次政治考量的。彼時的關羽已經(jīng)在樊城兵敗被殺,根本起不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和諸葛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關羽是因為輕敵兵敗被殺的。雖然劉備后來以為關羽復仇為借口對孫吳用兵,但心中恐怕早就恨死關羽了!又怎么可能立關羽的女兒為太子妃?
除此之外,就算關羽活著,恐怕也未見得是劉備的首選。降曹的那些舊事就不去說了,史載關羽這個人比較自負,與同僚、尤其是文臣的關系都不太融洽。這或許也是劉備把他派去鎮(zhèn)守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留在成都除了得罪人,恐怕也沒什么用。作為權力平衡游戲的參與者,不僅需要爭斗、更需要妥協(xié),很顯然目空一切的關羽很難做到與對手妥協(xié)……用他來搞權力平衡,很可能會像漢武帝留下的那四位輔臣一樣,斗的一塌糊涂、讓權力天平發(fā)生無法逆轉(zhuǎn)的傾斜!這不是劉備希望看到的。張飛則不同,這個人除了醉酒之后喜歡打罵下屬之外,人際關系還是非常不錯的,與各方勢力相處得都比較融洽,如果您是劉備,您選誰?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劉備給兒子娶媳婦兒可不是現(xiàn)而今老爹給兒子娶媳婦兒那么簡單,你想娶誰就娶誰。這背后涉及到多股勢力的權力較量以及劉備為兒子劉禪順利接班營造新的權力格局的需要。很顯然,關羽達不到劉備的要求……因此,這個太子妃只能是張飛的女兒!就算關羽活著而且有女兒,也沒他的份兒。
至于劉禪續(xù)弦娶了小姨子,恐怕也不是什么姐夫與小姨子的風月故事,這背后同樣是出于權力平衡的考量。自古帝王家就沒有婚姻自由!生在帝王家就注定了你只能娶權力而不是娶女人……這或許就是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吧,妻無法決定,帝王們也就只能在納妾上作文章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3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江西商幫是如何起家的為何后來會沒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