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太平天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1851年1月,屢次科考失敗的洪教主在桂平金田村舉起反清大旗,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羅大綱、曾天養(yǎng)、林鳳祥、韋俊、陳玉成等牛人均追隨天王創(chuàng)業(yè),陣容相當豪華。1853年3月,即是創(chuàng)業(yè)兩年零兩月后,洪天王入主南京,占據(jù)大清東南半壁江山,與大清展開十一年的全面較量。1856年9月,“洪楊內(nèi)訌”爆發(fā),兩萬太平軍精華死于內(nèi)斗,太平天國從巔峰狀態(tài)跌落至谷底。1857年5月,年輕氣盛的翼王石達開(時年26歲)出走安慶,而后號召將士前來投靠。待到資本充足后,石達開不顧洪天王之苦苦哀求,率領(lǐng)十余萬精銳出走,更讓苦難深重的太平天國雪上加霜。正因為如此,一世英名的翼王石達開深受后人詬病。
自從“天京事變”后,太平天國的軍事形勢急轉(zhuǎn)直下,處處被動挨打。1859年初,曾經(jīng)震懾敵膽的韋俊(北王韋昌輝之弟)在內(nèi)外交困下選擇向湘軍投降,這是第一位投降清朝的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1862年6月,英王陳玉成不愿意向勝保投降,在河南延津縣慘遭凌遲。1863年6月,為“拯救部下”,石達開選擇去駱秉章大營談判,表示愿意歸降,但遭凌遲處死;兒子石定忠被清軍用石灰石悶死。這就有意思了,石達開、韋俊、陳玉成同為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為何清朝接受韋俊歸降,想方設(shè)法勸陳玉成投降,卻將主動歸降之翼王石達開凌遲呢?就“縱橫國史”看來,原因就兩字,即是“價值”;他們有何利用價值。
在中國歷史上,交戰(zhàn)雙方有些不成文規(guī)定,即是:“不斬來使”、“不殺降將”,算是戰(zhàn)爭的規(guī)則之一。當然,這只是規(guī)則而已,“降將不殺”,關(guān)鍵還是該降將還有其利用價值。例如,呂布屢次與曹操為敵,但曹孟德看到呂布投降之誠意且其武力值相當高,還是非常心動,想將其納入麾下,做先鋒大將;若不是劉備一席話,估計呂布就可以逃過一劫了。呂布乃“三姓家奴”是也,先后斬了義父丁原和董卓,但其作戰(zhàn)勇猛,悍不畏死,曹操自然想收了他。曾經(jīng)攻破長安的起義軍大將朱溫,唐王朝可以接受他投降,是因其麾下精兵良將多;用來對付風起云涌的農(nóng)民起義軍和各地藩鎮(zhèn)勢力大有幫助。由此可看出,有“價值”,才能活命,朝廷才樂意接受歸降。
先看韋俊有何價值。說起韋俊,也許大伙都不是很熟悉,他的存在感遠沒有林鳳祥、曾天養(yǎng)、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強,畢竟他過早投降,給太平天國效力的機會不過。但是,韋俊卻是實實在在的猛將,是攻防兼?zhèn)湫蛯㈩I(lǐng),綜合能力遠超陳玉成、李秀成。如果他沒有一點料,戰(zhàn)略重鎮(zhèn)武昌豈能由他來防守,而且還是兩次防守武昌,擊敗胡林翼,擊斃羅澤南,戰(zhàn)功赫赫。很遺憾,因兄長韋昌輝之原因,“天京事變”后他便不被容納于太平天國;陳玉成、楊輔清屢次無故尋釁,挑起內(nèi)部沖突,使其渡江歸順李秀成之計劃破產(chǎn)。
可以說,韋俊是被逼著投降湘軍,大伙都很理解他。那么,湘軍為何愿意接受曾經(jīng)擊斃湘軍元老級人物羅澤南的韋俊呢?道理很簡單,韋俊價值太大。且不說他的軍事能力如何,單憑他的身份就很了不得,太平天國國宗、后軍主將,是典型的頂梁柱級別。高級將領(lǐng)韋俊歸降,對一向視清廷為“妖”的天國而言是致命性打擊;宣告上帝向“魔鬼”妥協(xié),拜上帝教之威望一落千丈。
再看英王陳玉成有何價值。1857年5月,憤怒的石達開決定單干,帶走了“天京事變”后少有的精干盡量,太平天國危局雪上加霜。為此,洪天王決定重新組建“五軍主將”制,陳玉成受封前軍主將,經(jīng)略湖北、安徽,保障天國西部防線安全。1861年9月,由于李秀成見死不救以及各路將領(lǐng)心懷鬼胎,陳玉成主持的“安慶保衛(wèi)戰(zhàn)”以失敗告終,英王被迫遠走廬州孤城。1862年5月,陳玉成中了墻頭草苗沛霖之奸計,被押往勝保軍營。
見到手下敗將勝保,陳玉成很得意,將其大罵一頓:“在白云山踏爾二十五營,全軍覆滅,爾帶十余匹馬抱頭而竄,我怎配跪你?!眲俦km受到羞辱,但依然用高官厚祿來勸降英王,就如同他勸降苗沛霖一樣,很舍得下血本。勝保之所以這么做,還是因為當時陳玉成具有很高價值。要知道,此時李秀成經(jīng)略東南,勢如破竹;東南財富重地盡在太平軍之手,清廷與天國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如果陳玉成能夠歸降,對李秀成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此外,陳玉成舊部眾多,能轉(zhuǎn)身為朝廷效力,那簡直是美不可言。不過,陳玉成不愿意投降,“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后受凌遲處死。
最后看石達開有何價值。南王馮云山在紫荊山區(qū)創(chuàng)業(yè)時,一般都是采取“單線”式來發(fā)展教徒,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不過,此種方式卻不利于迅速壯大拜上帝教。但是,自從馮云山拉上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這三位大財主入伙后,拜上帝教徒數(shù)量就呈幾何級增長??梢哉f,石達開就是金田起義的投資者之一,其地位自然很高。在軍事上,石達開善于打運動戰(zhàn),在楊秀清指揮下他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才干。當然,石達開最擅長的還是民政和外交。
1863年6月,石達開兵臨大渡河畔,前有滾滾長江,后有駱秉章一堆雜牌軍追擊,處境十分不妙。此時,石達開老毛病又犯了,即是沒有血戰(zhàn)到底之勇氣,老想“投機取巧”。當駱秉章伸出橄欖枝后,石達開卻主動前往大營“請降”,以“全三軍性命”,其想法不可謂不幼稚。要知道,石達開在楊秀清手下辦事時,清朝有幾位總督和巡撫都死在他手上,如今還想“請降”,實在搞笑。不過,話又說回來,各為其主之時,擊殺敵將乃是本職工作,石達開也是為主辦事而已。
按道理來說,對于石達開“請降”之事,駱秉章應(yīng)該相當高興才對,為何還對他痛下殺手,凌遲處死呢?原因很簡單,即是石達開請降是在1863年6月,這時間點很關(guān)鍵。因為曾國荃已經(jīng)完成對南京合圍,太平天國失敗乃早晚之事,石達開已經(jīng)沒多大利用價值,受凌遲也就不可避免了。試想,若是石達開單干后,直接向清廷投降,不知咸豐該有多高興?各位說呢?
韋俊是北王韋昌輝之弟,他投降清朝完全是被逼的,不同于哥哥韋昌輝野心勃勃目無天王,韋俊對天國忠心耿耿,但在北王被殺后,天國不能容韋俊,他因而無奈投降清朝,而清朝之所以沒有殺韋俊,其實是有幾個原因的。
韋俊,能打敢拼的太平天國名將
韋俊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lǐng),他的哥哥是著名的“首義五王”之一的北王韋昌輝。金田起義,家境殷實的韋昌輝、韋俊兄弟跟隨洪秀全參加了起義,韋俊雖然是地主豪紳家出生,卻是一身的打仗本事,在太平天國從草創(chuàng)到定都天京及天國鼎盛時期,韋俊都是身先士卒,能打敢拼,在許多重要的戰(zhàn)役中都立下了顯赫的戰(zhàn)功。
金田起義之后,韋俊參加了第一次攻克武漢之戰(zhàn),武漢攻下后,太平天國形勢一片大好。天國定都天京后,分別組織了西征和北伐,而韋俊,便在1855年隨太平軍西征軍復(fù)入武昌,武昌攻下后韋俊任武昌守將一年有余。武昌是長江中下游重鎮(zhèn),為控遏江北江南之要地,清廷為奪回武昌,命湘軍悍將胡林冀、羅澤南率湘軍水陸并進發(fā)起強攻。面對來勢洶洶的湘軍,韋俊嚴加防守,頻頻主動出擊,先是在漢陽奓山大敗胡林冀部,后又在武昌東大門外將羅澤南擊斃。清廷見強攻武昌起不了什么作用,便采取長圍之計試圖通過斷絕武昌糧餉來困死韋俊所部。韋俊不辱使命,死守武昌不棄,兩軍所頻繁交戰(zhàn)而傷亡慘重,但韋俊卻始終力保武昌不失。
太平天國建立后,韋俊先后跟隨燕王秦日綱、翼王石達開西征,參加了攻打武昌、岳州、田家鎮(zhèn)等戰(zhàn)役,每戰(zhàn)必身先士卒,為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悍將。難能可貴的是,韋俊對太平天國非常忠心,天京事變韋俊的哥哥北王韋昌輝因為株連太多,殺光東王楊秀清、翼王石達開的家人,且在大權(quán)在握后囂張跋扈目無天王,天王洪秀全下秘旨令翼王石達開回京勤王,韋昌輝一家滿門被誅,當時韋俊鎮(zhèn)守武昌,聞此噩耗,并沒有變節(jié)投降清廷,而是死守武昌,面對清軍的誘降言辭拒絕。
天京事變,韋昌輝被殺,禍及自身,韋俊無奈降清
(劇照:北王韋昌輝誅楊,因殺戮太過,最后也被殺)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短短的幾個月,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滿門被誅,甚至連翼王石達開的家人也橫遭不幸,一時之間天京城內(nèi)散發(fā)著濃濃的血腥味。而韋俊當時在哪兒?此時的韋俊正獨守武昌,彈盡援絕下他急需翼王來援,可是翼王得天王密詔回京平亂,可想而知韋俊在當時和他那些早已饑餓不堪的將士是憑著多大的信念才能守住武昌。
當哥哥韋昌輝被誅殺的消息傳至武昌的時候,韋俊的心情是復(fù)雜的,他需要承受雙倍痛苦,一是自家喪親之痛,自哥哥韋昌輝和父親以下北王府的族親幾乎全部被殺,二是被北王所殺之人的家屬無端仇恨,特別是楊秀清之弟楊輔清等人簡直是對韋俊切齒痛恨。另外,因為韋昌輝確實在天京多有不法,連天王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這也使得韋俊作為韋昌輝之弟,他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株連被殺。
曾國藩正是看到韋俊困守武昌,又逢天京事變哥哥被殺,幾乎是陷入了絕境,才命胡林冀寫信射入城中勸降,但遭到了韋俊的言辭拒絕。在如此困境下韋俊依然能堅定信念死守武昌,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身在天京的天王洪秀全,是一直對韋昌輝的囂張跋扈威脅王權(quán)耿耿于懷,韋昌輝雖死,可是鎮(zhèn)守長江重鎮(zhèn)武昌的韋俊卻仍不能不防,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洪秀全不發(fā)一兵一卒,坐視武昌失守,想以此治韋俊守城不力之罪,幸虧李秀成拼死力保才得免。
(劇照:身陷絕境的韋?。?/p>
武昌之危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可是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失守武昌,天王命韋俊救援和州立功贖罪,這又是一大關(guān)卡。因為楊秀清之弟楊輔清也在和州一帶,楊輔清因為哥哥楊秀清及東王府滿門兩萬多人被韋昌輝殺害,一直對韋俊心懷怨恨,如今韋俊要來和州,在復(fù)仇 的心理作用下楊輔清公然尋釁于他,韋俊自知和州待不得,決定渡江投靠李秀成,誰料陳玉成的天王密旨,封江阻攔韋俊過江。
此時的韋俊內(nèi)心是無比煎熬的,天京事變他是無辜的,因為他從未參與過誅楊,可是因為哥哥韋昌輝在誅楊后大權(quán)在握威脅到了天王,使得韋昌輝被殺后,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的舊部已經(jīng)很難容下他。留下,必然處處為難他,而且自己還有性命之憂。卸甲歸林也不現(xiàn)實,他是太平天國的右軍主將,清軍很多人都知道他,即便歸隱山林躲得了一時也躲不了一世。思來想去,要么降清,要么自殺,可是自殺是最不值得的做法,想想自己為太平天國出生入死,到死都得不到追認,估計連死后榮譽都沒有,這么個死法也未免太不值了。
武昌失守,實際上韋俊已經(jīng)失去了立身之地,如今救援和州要面對楊輔清的挑釁,想過江避禍卻又遭到陳玉成的重兵阻攔,兔子急了都還咬人呢,在內(nèi)外交困,陷入絕境下,降清實乃韋俊不得已而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事實上,把人逼入絕境而不得不作出艱難抉擇的在太平天國何止韋俊一人。天京事變后,天王洪秀全表面請翼王石達開回朝理政,可同時又安排他的兩個庸碌無能的哥哥為安王、福王與翼王同理朝政,企圖分石達開之權(quán)。翼王出走,實出無奈,與這兩個庸才同理朝政,簡直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而太平天國后期的肱骨大將忠王李秀成,同樣長期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忠王這個王號還是在李秀成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后勉強封授的。李秀成在天王長期的猜忌下仍矢志不渝忠于天國,1864年清軍圍攻天京,李秀成堅忍卓絕救援天京,把戰(zhàn)馬讓給幼天王自己卻被清軍俘虜,要說投降,李秀成比韋俊更有理由投降,他的微信要比韋俊高得多,但他還是沒有走上這一條路。清廷不殺韋俊的理由
(無奈降清的韋俊,得到了清廷的優(yōu)待)
實話實話,韋俊是忠于太平天國的,他的叛降就是被形勢給逼的,然而,凡是降清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幾乎都沒有什么好下場。像太平天國前期的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北伐失敗后被清廷俘虜,兩人都誓死不降,但也遭到了凌遲處死的極刑。太平天國后期清軍在攻打蘇州府時,曾國藩還處死了殺害慕王譚紹光并開蘇州城投降清朝的八個王。很難想象長期與清軍為敵,擊殺清兵清將無數(shù)的韋俊,在降清之后的結(jié)局會怎樣。
令人意外的是,清廷竟然沒有處死韋俊,而是任命他為參將,率軍駐守池州,成為太平天國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將。
韋俊是太平天國統(tǒng)治后期降清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地位很高,在太平天國將領(lǐng)體系里面,韋俊位居右軍主將,他是最早一批參加金田起義的將領(lǐng),在太平天國內(nèi)部屬于元老級的名將,韋俊雖未封王,但是以他的資歷威望其實很早就可以封王,連秦日綱都能封燕王,韋俊為何封不得王?
韋俊是太平天國的右軍主將,在天平天國的將領(lǐng)等級中級別是非常高的,韋俊也是向清朝投降的級別最高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他投靠清政府這個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樣一個長期與清軍為敵的太平天國高級將領(lǐng),清廷自然也有不少聲音希望借其投降殺之。但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湘軍、淮軍統(tǒng)帥卻持不同看法,認為韋俊殺不得。
韋俊主動來降,清廷求之不得,在以武力鎮(zhèn)壓暫時無法消滅太平天國的情況下,突然來了一個韋俊求降,不正好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優(yōu)待韋俊,正可以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來投降,同時也能顯示清朝統(tǒng)治者寬廣博大的胸懷。把韋俊當成投降的正面例子,對他進行特別的優(yōu)待,這對于瓦解太平天國內(nèi)部顯然是很有作用的,事實上,韋俊在得到清廷優(yōu)待的同時,也確實有不少太平天國的高級將領(lǐng)秘密與清軍聯(lián)諾,據(jù)說,殺害慕王譚紹光的那八個王就是受了韋俊的影響而決意獻蘇州投降的。
韋俊的投降對太平天國來說就像“平地一聲驚雷”,其所帶來的打擊和負面影響是巨大的。清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也為了讓韋俊給其他人做一個表率,他們選擇優(yōu)待韋俊,也不想隨意殺他,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不和清政府作對轉(zhuǎn)而歸順清廷,同時也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清政府最后沒有對韋俊下殺手。
韋俊降清,身敗名裂
(劇照:太平天國降清第一將韋俊)
韋俊降清,最震驚的莫過于天王洪秀全,因為他斷然沒有想到自己會把韋俊逼到這般地步。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拜上帝教在天國深入人心,太平天國立足南京占據(jù)長江以南大片土地以來,像韋俊這樣的高級將領(lǐng)投降清朝的還是第一人,難怪洪秀全在得知韋俊降清后會大發(fā)雷霆,對韋家惡語相加。
韋俊降清,雖然是逼不得已,但不降必死無疑,降或還有條生路。然而,他雖然一生忠于天國,但是降清卻始終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點,更何況,清廷為了證明他降清的決心,還命他出兵池州,以韋俊之能力,果然是收復(fù)池州,攻陷寧國府,清廷對他的軍事能力更加刮目相看了。然而,在名譽至上的太平天國,韋俊降清依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這樣不公的待遇不僅僅出現(xiàn)在韋俊一人身上,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自己所書萬言自白中就悲情的寫到:“(天王)不念我等勤勞,反說我奸。我本鐵膽忠心對主,因何信佞臣而言我奸!”若不是這種毫無理由的猜忌,韋俊又怎么會無奈降清?
韋俊降清,其負面影響是很大的,降清,得一時的榮華繁榮,但對于整個太平天國來說,韋俊的降清其負面影響之大,超過任何人。也因此,韋俊降清使得后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作為太平天國后期投降清朝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中的第一人,韋俊不能堅守底線,不管是私心還是公義,他的投降行為已經(jīng)對太平天國的團結(ji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降清的結(jié)果,自然是身敗名裂。
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爆發(fā)“天京事變”,城中四王自相殘殺,翼王石達開出走,而后翼王也兵敗被殺,太平軍主力被削減大半。
然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也讓清廷誤判了形勢,以為很快就可以將其平定,放松了警惕。結(jié)果也是太平天國命不該絕,橫空出世了兩位年輕的軍事天才,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
在二人的猛烈進攻下,清軍江南江北大營被攻陷,江督何桂清被打得灰頭土臉。太平天國后期,陳玉成和李秀成在太平天國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不相伯仲,都是太平軍中非常具有號召力的年輕將領(lǐng)。
不過,后來兩人兵敗被俘后,所受到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陳玉成被擒后,受到清軍勸降,最后寧死不降而被處決;而李秀成被捕,他則明確表示愿意投降,為清軍效勞,結(jié)果卻遭到拒絕而被殺害了。
為何對陳李二人,清軍方面如此的“區(qū)別對待”?還是說對清軍而言,陳玉成在哪些方面比李秀成更有利用價值?
實際上,雖然清軍對陳玉成和李秀成區(qū)別對待,但大清朝廷的態(tài)度一直都是比較一致的,就是俘虜?shù)奶教靽鴮㈩I(lǐng),能不用盡量不用,而且級別越高的將領(lǐng),越不能用。這是處理太平天國降將的一條基本原則。
清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做法,也是長期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得來的。從太平軍招降過來的人,雖然也有盡心為朝廷賣命的,但也有很多不靠譜的人。這些降卒降將們,平時朝廷封官發(fā)餉,不鬧事就很不錯了,可萬一降而復(fù)叛,對清軍方面會是很大的消耗和打擊。
如果是李秀成或者陳玉成這種級別的太平軍將領(lǐng)降而復(fù)叛,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清朝的生死存亡。收益有限,但風險卻是無窮大,這是清廷不愛招降太平軍將領(lǐng)的主要原因。
不過事實上,英王陳玉成確實被清軍招降過,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招降陳玉成這件事,的確發(fā)生過,但并非出于清廷授意,而是清軍將領(lǐng)的個人行為。
陳玉成在安慶敗于曾國荃后,找到練軍的首領(lǐng)苗沛霖求援,卻不料被苗出賣給清軍將領(lǐng)勝保。這位勝保,是清軍的一個旗人將軍,此人打仗不太在行,而是靠招降起家的。遇到打不過的敵人,勝保就給人封官許愿,也一度擺平了好幾個捻軍首領(lǐng),靠著這招混到了個欽差大臣的位置。
因此這次擒獲陳玉成之后,勝保故技重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招降陳玉成。然而,一方面陳玉成寧死不降,另一方面清廷也下旨命令不能留陳玉成。勝保見招降不成,又想搞一個獻俘大典,把陳玉成送到京城邀功,結(jié)果又被朝廷痛斥一頓,最終還是將陳玉成就地處決。
而李秀成被俘后,表現(xiàn)與陳玉成截然相反,表示愿意向清軍投誠,這也是后人評價“忠王不忠”的原因。
不過,李秀成當時面對的情況,與陳玉成又有不同。陳玉成被俘時,太平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與清軍勝負仍未可知,陳玉成選擇英勇就義,是為了成全自己的理想。
而李秀成被捕時,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已經(jīng)陷落,天王洪秀全身死,幼天王洪福瑱也下落不明。此時理想已經(jīng)破滅,即便李秀成是真心向清軍投降,其實也是無可厚非。
然而,捕獲李秀成的湘軍主帥曾國藩,可比勝保會做官。朝廷不想要的人,他如果硬保下來,那是燙手的山芋,分分鐘連累到自己。因此即便李秀成好話說盡,愿意為湘軍效犬馬之勞,曾國藩最后也沒有再給他放一條生路。
湘軍一直想通過招降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來瓦解太平軍。與崛起時已經(jīng)接近收尾階段的淮軍不同,湘軍長期遭受著強盛時期太平軍的壓力,因此,一直在嘗試招降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來瓦解太平軍。而韋俊,是第一位投降的高級將領(lǐng),湘軍自然要把這個招牌立起來!果然,急先鋒古隆賢就獻城投降!
在湘軍招降的軍事將領(lǐng)中,韋俊、程學啟等人在后來都有非常大的貢獻,作戰(zhàn)比老湘軍還賣力。當時,湘軍尚在恢復(fù)元氣中,而太平軍則攻略江浙氣勢正盛,此時,韋俊這種級別將領(lǐng)的投降,可謂雪中送炭。過去,湘軍對于太平軍的了解主要來自間諜的情報搜集和作戰(zhàn)的實際體會。但此時太平軍更新了一批新的將領(lǐng),他們風格與過去石達開、韋昌輝時代自然有不同,韋俊作為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對太平軍的戰(zhàn)法,太平天國的形勢,甚至長期協(xié)同作戰(zhàn)的盟友捻軍的情況都一清二楚。得到韋俊之后,攻安慶也好,剿苗沛霖也好,均事半功倍!
與石達開、李秀成等在太平軍中具有較高威望的人不同,此時的韋俊,在太平軍中已經(jīng)身敗名裂,他不可能再復(fù)叛,只能死心塌地地跟著湘軍走到底!韋俊的投降是無奈的,清軍不殺降是明智的,唯一可悲的是洪秀全。在天京事變后,太平天國形勢復(fù)蘇,靠的是李秀成、陳玉成、韋俊等人的團結(jié)作戰(zhàn),無論是三河鎮(zhèn)、浦口、江北江南大營作戰(zhàn),各軍都積極配合,團結(jié)一致。
可是,韋俊事件后,太平軍卻紛紛如軍閥一般各自為戰(zhàn)。連湘軍都感覺奇怪,在李秀成被俘后,他們曾問李秀成:安慶之戰(zhàn)時,你們那么多部隊,怎么就只有楊輔清去救呢?正因為最高領(lǐng)導(dǎo)的想當然,處事不公,才使得最后的太平軍,不想叛的叛了,該救的不救,各自經(jīng)營著自己的事情,一盤散沙!
有戰(zhàn)爭就會有犧牲,有戰(zhàn)爭也會有投降,被尊為?武圣?的關(guān)羽,也曾投降過曹操。
太平天國組織也有很多人投降清廷,而且都是太平軍的高級將領(lǐng)。不過同樣是投降,結(jié)局卻各不相同。
投降大清的高級將領(lǐng)有三個,一個是翼王石達開,一個是忠王李秀成,一個是右軍主將韋俊。
雖然同時投降大清,但是待遇卻截然不同,翼王石達開被處以極刑,千刀萬剮;忠王李秀成雖然被殺,卻得以全尸;韋俊的結(jié)局最好,不但沒有被殺,反而得到優(yōu)待,得以善終。
眾所周知,大清律法對大逆不道者懲處嚴厲,造反的通常待遇是格殺勿論,所以那些當了叛徒的太平軍將領(lǐng),大都沒有好下場。
那么,清廷為什么對韋俊網(wǎng)開一面,沒有殺他?主要是他們投降的時機和情節(jié)不同。
天京事變后,石達開為了自保,率軍出走,到大渡河陷入清軍包圍,經(jīng)過談判之后,石達開以允許部下保留武器為條件,帶著兒子向清軍投降。
但是清軍背信棄義,伏擊了石達開的殘部。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受審后被處以極刑。
李秀成投降時在天京失守,自己走投無路被村民舉報被俘后,向曾國藩悔過,希望寬大處理,結(jié)果被曾國藩殺掉。
韋俊跟石達開和李秀成一樣,也是太平軍高級將領(lǐng),投降清軍之后,卻被善待。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主動投降、時機正好
石達開是陷入重圍后,走投無路才降,情非得已。
李秀成更是被俘后變節(jié)投敵,出于無奈。
而韋俊投降清廷是主動投降。
韋俊跟石達開、李秀成一樣是都是廣西人,都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lǐng)。
韋俊雖然不是那么有名,但是其哥哥的名字卻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他哥哥名叫韋昌輝,太平軍悍將,官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
1856年,太平天國高層因為權(quán)力爭斗發(fā)生內(nèi)訌,洪秀全借助韋昌輝之手除掉了東王楊秀清,接著嫁禍于韋昌輝,將韋昌輝五馬分尸。
這時候正在守衛(wèi)武昌的韋俊聞訊如五雷轟頂,心如刀割,對自己未來也充滿憂慮。
因為依照洪秀全多疑的性格,除掉韋俊是遲早的事。
洪秀全殺了韋昌輝,對其弟弟絕對不會放心,只能趁機殺掉以絕后患。
所以在韋俊獨守武昌孤城的時候,洪秀全選擇了見死不救,他要借刀殺人。
但韋俊雖然走投無路,還沒有決心降清。因為作為太平軍悍將,殺人無數(shù),且都是清軍,當然也有湘軍,投降之后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所以對湘軍胡林翼誘降堅決拒絕。
史載胡林翼曾"射書入武昌、漢陽城,勸賊歸降被拒"。
1856年12月,韋俊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開城門殺出重圍,決心渡江投靠李秀成,但是陳玉成跟李秀成一向不和,自然攔住其去路。
于是韋俊、陳玉成也開始同室操戈。史載韋陳二人"彼此忿爭,于和州地界兩相殺戮"。
在此情況下,韋俊"毅然決然"于1858年夏天率部向李鴻章投降。眾所周知,天京是1864年失守的。
石達開投降的時候,太平軍已經(jīng)走向末路;李秀成投降的時候,太平軍已經(jīng)滅亡。
所以他們二人對清廷來說,沒有任何利用價值,殺了能以儆效尤。
而韋俊投降的時候,太平軍雖然已經(jīng)危機四伏,頹勢顯現(xiàn),但困獸猶斗、回光返照,陳玉成、李秀成把湘軍和清軍一度打得焦頭爛額,勝負還沒有見分曉。
1858年的三河鎮(zhèn)之戰(zhàn),湘軍精銳李續(xù)賓部被全殲,曾國藩胞弟曾國華也在此次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
所以善待韋俊,能招攬人心,起到表率作用,讓太平軍將領(lǐng)紛紛效仿,"棄暗投明",拉攏分化太平軍,加速其失敗。
誠心投降、沒有套路
石達開是在無奈情況下投降,而且投降不徹底,比如要求自己的三千部下保留武器,這分明就是?居心叵測?,保留革命火種,清廷豈能容他。
韋俊投降得非常干脆,沒有拖泥帶水、瞻前顧后,也沒有任何叫人不放心的條件和套路。
韋俊投降的時候,直接愿意把自己的部隊全部交給清軍,還把自己所轄地區(qū)的百多顆官印一道呈上,以示跟過去徹底決裂。而且韋俊還表示自己愿意徹底放棄一切權(quán)力,當一個老百姓。總之態(tài)度誠懇,叫人非常放心。
地盤廣大、兵力眾多
雖然韋俊沒有被封王,但其部下戰(zhàn)斗力很強,一度讓湘軍都頭疼不已。
而且韋俊手下數(shù)萬精兵,無論是實力和所轄地盤遠比其他的王都要大得多。
而石達開投降時手里只有三千人,還是殘兵敗將。兩相對比,明顯韋俊的身價高,對清廷也有價值,所以就受到了優(yōu)待。
韋俊投降后,清廷封其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賞以豪宅美女,金銀珠寶。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韋俊主動提出解甲歸田,得以善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4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