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政權三百年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秦漢時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了清朝滅亡,在200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歷了一系列的王朝。這些王朝都曾經不可一世,出現了很多豪言壯語,例如著名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等等。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出現了,我國古代的歷代王朝都很難突破300年國運這一規(guī)律。其實,這里面的問題非常復雜,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復雜的問題。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開始,我國前后經歷了楚漢爭霸。西漢、王莽新朝、東漢、三國鼎立、西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一系列的王朝。在這些政權中,幾乎沒有一個王朝的統治時期能夠超過300年國運。五代十國和南北朝可以不用計算,因為一個政權能夠存在幾十年就不錯了,有的政權甚至只有兩三年時間。唐朝、明朝、清朝的統治時間,都處在200多年的水平。秦朝和隋朝,則屬于標準的難兄難弟,十足的短命王朝。
宋朝的統治時期,雖然超過了300年,但拆分成了北宋和南宋。漢朝的情況類似,漢朝的國運達到了400年,但分成了西漢和東漢。至于元朝,統治時間不足100年。夏商周三朝問題更多,統治非常松散。古代王朝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古代歷史上,耕地的產量非常低,根據當時的計算,每畝地畝產400斤糧食已經屬于一等一的良田了。由于灌溉等技術有限,很多坡地還無法耕種,因為無法灌溉。依靠有限的糧食產量、有限的耕地數量,養(yǎng)活的人口數量自然也是有限的。
一個王朝建立的初期,基本上都會歷經連年的戰(zhàn)爭,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面積荒蕪。王朝統治的初期,肯定會采用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鼓勵百姓們生育人口,擴大耕地面積,從而擴大自己的國力。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耕地的最大承受能力。換而言之,耕地無法養(yǎng)活那么多的人口,地少人多。再加上苛捐雜稅和天災人禍的刺激,很容易出現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出現人口下降、生產力下降的情況,然后再出現一個新的輪回,這樣周而復始。
在清朝之前,我國人口一直很難突破1億人口,就是因為糧食產量的限制。在清朝統治時期,玉米、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引進,極大地緩解了清朝的人口壓力。否則,清朝很有可能撐不到20世紀初期。在古代歷史上,東漢、隋朝、唐朝、明朝等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都遭受了重創(chuàng)。除了農民起義這種自下而上的模式之外,作為統治階層,通常出現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情況。
例如西晉王朝,西晉王朝統一全國以后,國家經歷了近百年的動亂,已經疲憊不堪。如果西晉王朝休養(yǎng)生息,并且大方針不亂,存在兩三百年問題不大??墒?,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以后,傻太子司馬衷繼位,各地的藩王掀起了八王之亂。隨后,北方的游牧政權南下,西晉王朝土崩瓦解。除此之外,宦官亂政和黨派內斗都會出現各方面的問題。在東漢、唐朝、明朝統治時期,都出現了嚴重的宦官亂政。大部分宦官都沒有什么治國能力,反而對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例如明朝末期的宦官們,對明朝政局影響非常大。黨派內斗則是文官與武官集團或者文官集團內部的爭斗,雖然是自己人,但下手都非常狠,一般不把對手置于死地不會罷休。甚至在戰(zhàn)爭期間,仍然相互拆臺。在明朝統治后期,各個派系相互內斗,非常不利于明朝的改革。在清朝統治的末期,翁同龢與李鴻章之間的內斗,對甲午戰(zhàn)爭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上述內部原因,還有外敵入侵。但是,只有歷代王朝內部混亂之后,才會給外敵可乘之機。如果自己內部鐵板一塊,依靠北方游牧政權的家底,根本不可能啃得動中原王朝。西晉、北宋、明朝的滅亡,雖然與外敵入侵有關。但在外敵入侵之前,內部已經全面糜爛了。由于這一系列的原因相互融合,造成了古代歷史王朝很難突破300年國運的規(guī)律。這樣的問題并不僅僅出現在我國的古代王朝,在其他國家的古代王朝中,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例如古代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等等,都出現了非常相似的情況。
當然,這是古代王朝中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制度的完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各方面相互牽制。再加上人口數量的科學規(guī)劃,古代歷史上的諸多問題,基本上不會再發(fā)生。關于古代歷史上各方面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三百年應該是一個周期性的問題,并不是巧合。
研究中西方歷史的朋友會發(fā)現,西方古代王朝統治時間往往都超過了三百年,比如波旁王朝就統治了至少四百年。而古代中國王朝,也有強盛的時期,比如秦國、漢朝、盛唐等,為什么就堅持不到三百年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朝代更替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大多新朝代建立初期,君王會先仔細分析前朝制度統治的優(yōu)劣性,借鑒前朝的優(yōu)勢,或繼續(xù)延用,去除前朝統治的劣勢,廢除建立新的制度。中國古代王朝都是戰(zhàn)爭奪下來的,前期必定會休養(yǎng)生息,所以前期比較繁榮,后期統治者越來越腐敗,剝削人民越來越嚴重,因此就有了造反,存在更換朝代的時機。
其次,就是人口和土地的問題。古代的戰(zhàn)爭,基本就是人數,拼兵力,再加上偶爾的天災,比如遇到饑荒之年、瘟疫之年,人口都會大量的減少,幾年幾十年戰(zhàn)爭下來,人口又會減少。這就存在一個契機,新朝代建立,人均土地資源就很充沛,地多人少,就有了盛世。盛世基本也就維持一百多年,古代也沒有計劃生育,人越來越多,土地又不夠用了,人口繁衍到一定程度,就有人沒飯吃,餓死。老百姓一看,官老爺家吃喝不愁,自己卻沒吃的,起義!
最后,還有古代制度的一些原因,我們研究歷史就會發(fā)現,對君王權利的制約,是在不斷的進步的,到明清時期,文官們已經不愿意單純由君王來理政,就算君王不親自理政,朝政也不會荒廢,所以君王的意志也在不斷的消磨,類似于?虛君共和制?。朝廷變更中總有些難以把控的因素,導致這個朝廷的滅亡。
總之,朝廷變更始終經歷著?建立-復興-強盛-衰敗?的一個過程,如果要問,大概什么時間來一次這個周期,就是三百年左右,當然,每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各不相同,不能單純就個例用來研究,我們這里說的是一個規(guī)律。
我們要從制度與統治者兩方面來分析,首先是制度。
這要從漢朝說起,統治者將人分成士農工商等階級。
將商人劃為最低等,商人再富裕也只能穿麻布,還得受到權貴官員的層層盤剝。因為商人重利,狡猾,南來北往不好統計人口戶籍,國家征戰(zhàn)需要征兵時就找不到壯丁。
農民老實,給口吃的,只要能活下去就能不斷提供廉價勞動力,便于在那個交通、通訊不發(fā)達的年代統計人口,打仗的時候也能招到兵。
于是農民人口爆炸式增長,但是他們思想落后,加上避孕意識不強與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新生兒越來越多。原本想著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個勞動力,然而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張要吃飯的嘴,家里就越窮。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富人只想著屯田收地租,不斷兼并土地,每到政權初期,百姓都安居樂業(yè)。
中期權貴在大量繁衍,給出嫁的女兒要準備多少畝水田作嫁妝,給即將成家的兒子準備好耕地等等。這時候大量增長的農民人數迫于生計只能出賣手中的地產,土地都集中在官員權貴手中。
農民只能租借他人土地,受到地主的層層盤剝,但中華大地養(yǎng)不起這么多蛀蟲,農民活不下去了,就會拿起武器造反,所以就會爆發(fā)農民起義,將大地上的權貴們重新洗牌。
三百年就是一個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飽和期,只要這兩個制度不變,那么在這個制度下的每一個王朝都撐不過三百年,人數一旦飽和,這個制度根本消化不了。
另一方面,統治者不務正業(yè),類似宋徽宗是個藝術全才,但不適合做皇上,于是他亡國了;南唐后主李煜適合做個風流才子,也不適合做皇上,于是他亡國了。還有寵信外戚宦官的,自己驕奢淫逸變著法子折騰百姓的,人民不反才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6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