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開元二十五年,發(fā)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以有異謀的罪名,被皇帝李隆基廢斥為庶,監(jiān)于宮中東城。事過不足半月,李隆基又將三個兒子賜死。這個有“異謀”的罪名,真是無法盡釋,這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內,他們到底犯了什么罪,惹惱皇帝父親下了殺子的狠心呢?
事發(fā)突然,李隆基也感到很意外。當時受寵的武惠妃報告玄宗說,“太子與二王串通謀反,以身裹衣甲?!崩盥』⒓磁蓛仁倘ゲ榭?,果如武惠妃所言。玄宗大怒,立即廢李瑛、李瑤、李琚為庶人。這一事件的轟動很大,一日之間廢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內,朝廷上下嘩然,但皆因皇帝的嚴酷不敢為太子申辯,只能暗中設法營救。
然而,這只是武惠妃設下的一個圈套,三位天真的皇子輕而易舉就上了當。先說說武惠妃,她原不過是宮中的一棵草,從事著下等的打雜工作,幼年時被武則天召入宮中。人世間的感情就是這么奇怪,李隆基誅殺武氏子孫,卻在宮中發(fā)現(xiàn)文靜美麗的武惠妃,一見而生情,兩天即納為妃子,不想這武惠妃竟然是一只毒蛇。
話說太子李瑛,是玄宗為藩王時的寵姬趙麗妃所生,在玄宗即位的時候已經(jīng)三十歲了,聰明好學深得玄宗喜歡。只因武惠妃的出現(xiàn),趙麗妃開始被冷淡,李瑛看見母親經(jīng)常受武惠妃的氣,內心憤慨不平,禁不住在暗地里發(fā)牢騷??蛇@些牢騷傳到了武惠妃的耳朵里,自然就變了味兒,她曾經(jīng)向玄宗跪下哭訴,“太子陰結黨羽,欲害我母子。”李隆基起初并沒有相信,加上王皇后在宮中很有威信,幫著趙麗妃說好話圓場,李隆基就沒在意武惠妃所說的話。
王皇后是李隆基任臨淄王時的原配夫人,在李隆基發(fā)動兵變,殺韋氏及太平公主時,多虧她幫著李隆基出主意,后宮也管理的較平靜,李隆基才得以全力處理朝政。武惠妃悄悄觀察著后宮,要想站得住腳,必先取代王皇后??墒强嘤谧约撼錾肀拔ⅲ荒芸孔约旱闹腔蹃砣偦实?,交好皇族人員,李林甫很快為其所用。武惠妃也得到了李隆基的寵愛,婚后生下了可愛的咸宜公主,第二年又生下了俊美的李瑁,也就是李瑁娶了楊家的楊玉環(huán),楊玉環(huán)后來以楊貴妃而名于世。
王皇后的弟弟王守一,因不滿姐姐被武惠妃欺負,采取旁門左道謀求生路,用以下詛咒、刻木人的行法,結果被人告發(fā)。玄宗將他貶為庶人,王皇后有口難辯,也被貶為庶人,后憂郁而死。接著趙麗妃莫名其妙的死去,太子李瑛感到了極大的危機,經(jīng)常與李瑤、李琚在一起借酒消愁,免不了私下議論武惠妃。武惠妃為除后患,認為還是早下手為好,于是派她的女兒咸宜公主與他們在一起吃喝玩樂,以便打探虛實。
一天,李瑛正與李瑤、李琚喝的大醉之時,武惠妃對他們三人謊稱宮中有賊,要三人穿上衣甲入宮防衛(wèi),保護皇上。三位皇子信以為真,依言入宮。結果就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畫面。三位皇子入獄,好友及家人都在積極營救,武惠妃看在眼里,為了鏟除競爭對手,再次向李隆基誣告。李隆基從自身的例子來考慮,認為三個兒子真的會圖謀不軌,于是下了狠心。在距離他們被廢不足半個月,下令將三個兒子賜死。
至此,武惠妃為兒子李瑁冊立太子和自己封皇后掃清了道路。只是她作惡太多,總是夢見三位皇子向她索命,不久就精神失常了,距三位皇子被廢僅七個月,就抑郁而終,最終沒有取得皇后之位。這件事對李隆基的震動很大,后宮不安必亂朝綱,于是決定不再冊立皇后,就連楊貴妃也沒有得到皇后的名號,可見李隆基是下了多大的決心。
雖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皇帝一天之內連殺三個兒子,這種血腥的事也是很少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唐玄宗連殺三個兒子,干出如此殘暴之事?
首先,我們要明確皇帝的妃嬪數(shù)量??鋸堻c說,后空佳麗三千,所以他會有很多兒子,他完全不用擔心殺了三個皇子就會出現(xiàn)后繼無人的情況。除了他的結發(fā)妻子王皇后,以及他晚年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huán)沒有能夠為他生下龍嗣之外,李隆基后宮能生育的妃子不少,而且他的兒子中,光是長大成人的,就已經(jīng)超過了二十個。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由于王皇后膝下無子,再加上唐玄宗的長子,又因為打獵的時候被野獸抓傷了臉,所以不適合當皇帝,于是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次子李瑛的身上?!?br>
在武惠妃出現(xiàn)之前,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也曾深得唐玄宗的寵愛,但是,武惠妃專寵后宮之后,趙麗妃就被冷落深宮。跟著她一同失寵的,還有她那個身在太子之位的兒子李瑛。
母憑子貴,這很常見。當時武惠妃也想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扶上太子之位,為了盡快達成這個目標,武惠妃開始把心思放在了如何陷害太子上面?!缎绿茣分杏涊d,武惠妃在唐玄宗面前誣告太子李瑛謀反,說他私下里跟另外兩個兄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密謀篡位。
武惠妃騙他們入宮,說是宮中有奸匪作祟,讓他們進宮護駕,結果唐玄宗就看到了這兄弟三人披盔戴甲,全副武裝出現(xiàn)在皇宮中的樣子,再加上武惠妃給他吹耳邊風,說兄弟三人想要謀反。唐玄宗總信以為真,他將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廢為庶人,后來索性又把他們三個都給殺死了。
這是開元年間著名的?三庶人事件?。唐玄宗因為寵妃武惠妃的讒言和奸相李林甫的慫恿,一日之間殺掉了三個被已廢為庶人的兒子第二子廢太子李瑛、第五子鄂王李瑤和第八子光王李琚。?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姓王,和他是患難夫妻。當時李隆基為臨淄王,王氏為王妃。中宗李顯被韋后毒殺,韋后又欲清洗李隆基之父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一黨,李隆基果斷發(fā)動唐隆政變,擁護父睿宗李旦重新登基。王氏在政變中也為李隆基出謀劃策,可謂賢內助。后李隆基登基,王氏成為皇后。但是王皇后一直無子,無嫡立長,于是李隆基將次子李瑛立為太子(長子李琮早年打獵弄傷了臉,儀容有損無法做太子)?;屎筇佣加辛耍欢认喟矡o事。
但是,由于李隆基又納武則天侄孫女武氏入宮,萬千寵愛在一身,加上王皇后年老色衰,逐漸失寵,李隆基起了廢立皇后之心,在原本定額的四妃之外又封武氏為惠妃,宮中禮節(jié)仿照皇后。最終以行厭勝之術為由廢掉王皇后,卻因為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以及擔心武氏再度崛起而沒能立武惠妃為皇后,但是武惠妃依然在宮中獨寵。不能得皇后之位,就把目標放在太子之位上。武惠妃之前生過二子一女,都早早夭折,最后將生下的玄宗第十八子李瑁送出宮,直到十幾年后才接回宮中,從此,武惠妃不遺余力要把李瑁推上太子寶座。李隆基對李瑁也是愛屋及烏。?
武惠妃入宮前,李隆基有三個比較受寵的妃嬪趙麗妃生第二子太子李瑛,皇甫德儀生第五子鄂王李瑤,劉才人生第八子光王李琚。由于三個母親都得寵,這三個兒子自然也備受玄宗的疼愛。但是隨著武惠妃得寵,這三個嬪妃年老色衰,三個皇子也就漸漸失去寵愛。于是,三人時常聚在一起發(fā)牢騷,所謂言多必失,開元二十四年冬,三人的怨言就被駙馬都尉楊洄(娶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匯報給了丈母娘。
武惠妃聽說,就向玄宗哭訴,說三王欲害自己母子,玄宗大怒,準備捉拿三人。當時,多虧名相張九齡據(jù)理力爭,表示三個皇子沒有過犯,僅憑一面之詞治罪,難免天下大亂。正在玄宗猶豫之時,武惠妃按耐不住,居然派人去找張九齡表示只要他支持自己就可以長保相位,張九齡將此言告訴玄宗,引發(fā)玄宗不悅,不再談廢太子之事。
這可不是傳言,而是真實的歷史,被稱為?三庶人?事件。三個皇子一日被殺,因為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容不下他們。
玄宗殺掉的三個兒子是第二子太子李瑛(生母趙麗妃)、第五子鄂王李瑤(生母皇甫德儀)、第八子光王李琚(生母劉才人)。玄宗李隆基正妻王皇后無子,而長子李琮傳說小時候被野獸抓傷了臉毀容,不適合繼承大統(tǒng),所以太子之位歸于次子李瑛。早年,趙麗妃、皇甫德儀和劉才人都比較得寵,三個兒子也頗受玄宗寵愛。但是后來,武惠妃得寵,玄宗甚至為她廢掉了結發(fā)之妻王皇后。三個妃嬪也漸漸失寵,而武惠妃之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楊貴妃前夫)越發(fā)受到玄宗寵愛,三個皇子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父愛。
共同的命運讓三個皇子結成?同盟?,但他們沒有做什么,而是整天聚在一起互倒苦水,怨天尤人。期間自然說出了不少罵武惠妃的話,誰知隔墻有耳,開元二十四年冬,此事被駙馬都尉楊洄(武惠妃的女婿)知道了,報告給了武惠妃。武惠妃借此機會立刻發(fā)難,向玄宗哭訴太子三人要加害他們母子,甚至咒罵玄宗。武惠妃的目的當然是希望玄宗能因此廢太子,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成為新的儲君。
(張九齡)
玄宗果然大怒,準備廢掉三人,但被時任中書令(首席宰相)的張九齡阻攔。他堅持認為三個皇子沒有大錯,斷不能聽信后宮之言廢立儲君,動搖國本。加上武惠妃走了一步昏招,居然派人去找張九齡表示只要幫忙廢太子就能長保富貴。張九齡怒斥來使,還將此事原原本本告訴了玄宗,玄宗對武惠妃的行為大為不滿。第一次廢黜太子計劃不了了之。
(李林甫)
但是,到了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局勢發(fā)生了變化。張九齡在政治斗爭中敗給了同在宰相班子中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取代張九齡成為首席宰相,并設計將張九齡逐出京城。而李林甫當年謀求入相時就走了武惠妃的門路,自然投桃報李,愿意幫助武惠妃的兒子李瑁奪下太子之位,并且希望由此獲得?定策之功?,從而永保權勢。
于是,武惠妃指示楊洄再次上奏彈劾三皇子,不僅告他們心懷怨望,還稱太子與太子妃的哥哥薛銹暗中勾結,企圖發(fā)動叛亂。玄宗李隆基自己就是政變上臺的,對此自然特別敏感。加上張九齡去職,李林甫扇風,對此更是寧可信其有。終于在四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張九齡離開長安的第二天廢三個皇子為庶人,薛銹流放嶺南。旋即又下第二道詔書,將三個皇子和薛銹全部賜死。因為三個皇子都被廢為庶人了,所以此事被稱為三庶人事件。
三個皇子被殺,但此事并未就此終結。原本壽王李瑁入主東宮似乎已是板上釘釘。誰知武惠妃居然經(jīng)常夢見三個皇子索命,逐漸精神失常,最后驚懼而死。沒有了武惠妃,玄宗對李瑁的寵愛也減少了。李林甫雖極力主張立李瑁為新太子,但玄宗權衡再三,認為李瑁實在太年輕,最終選擇了第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為新太子。而李林甫由于之前一直支持李瑁,所以不可避免的與新太子李亨結下了梁子,就干脆一條道走到黑,此后的歲月一直想方設法攻擊李亨,希望另立太子。甚至李林甫死后,繼任的楊國忠也繼續(xù)對太子進行各種陷害,以致李亨惶惶不可終日,多虧李隆基晚年不想重蹈殺三子的覆轍才沒有再廢太子。李瑁沒有了母親的庇護,缺少了父親的寵愛,最后竟被奪走了自己的壽王妃楊玉環(huán)。最終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在馬嵬驛,士兵嘩變,殺楊國忠,逼玄宗賜死楊貴妃,李亨脫離李隆基掌控,自行登基。這件事才算真正畫上了句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6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