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劉邦楚漢爭天下的時候,劉邦派韓信帶兵攻打齊國,同時還派酈食其去齊國進行策反工作—也就是說,給兩個人下了同一個目標。
于是,怪事發(fā)生了:韓信帶兵尚未渡河,聽到消息說酈食其已經完成說服工作,齊國不戰(zhàn)而降,目標達成。韓信立刻急了。
酈食其只是一個書生,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齊國70多處城池降漢,將軍的功勞,反而趕不上一個小小書生?于是韓信繼續(xù)進兵,趁齊兵因為酈食其忽悠的緣故放松了警惕,輕松地攻了進去,很快打到齊國首都。齊相田橫以為酈食其欺騙了他,就把酈給烹煮了。
這件慘烈的事情說明了一個管理問題:一個目標只能同時下達給一個團隊,讓他想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作為管理者,責任是選擇好適合完成目標的團隊。有兩手準備是可以的,但要讓兩個團隊成為補位關系,而不是爭奪,否則,很有可能演變成互相破壞的結果。
這件事之后,齊國徹底跟漢掰了,聯(lián)合楚軍與漢交戰(zhàn)。楚將龍且承擔攻打被韓信占領了的齊國的任務,他的任務全文為“打敗韓信,奪回齊國”。
有謀士出主意說:“漢兵深入齊境,情況不利,一定會奮勇戰(zhàn)斗;齊楚之兵在自家地面作戰(zhàn),容易眷戀家室導致兵敗。不如堅守陣地,高筑防御工事,同時叫齊王派人招撫淪陷區(qū)的人。等齊國城邑背叛漢軍,漢軍沒有糧食,就可以不戰(zhàn)而使?jié)h軍投降了?!?/p>
但龍且拒絕了這個主意:“我的任務是來救齊國,是要有行動的。如果不用作戰(zhàn)就讓韓信投降,我還有什么功績可言呢?”于是龍且揮兵出戰(zhàn),結果大敗,龍且和齊王也被抓住殺了。
龍且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任務,程序符合要求。這是管理者的錯誤—你下了目標即可,不要管過程。人家怎么完成這個目標是方法問題,方法怎會是統(tǒng)一的呢?
龍且的例子,固然有些耍小聰明,但如果不是楚國在多年的管理中形成了要靠表現來爭榮譽的思維定勢的話,也不會讓他有這種耍小聰明的想法了。
管理失誤,毀了多少人啊!
韓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著名的古代人物,史記中關于韓信的成語典故多達34個。關于韓信的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這里講一個人們都聽過,卻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韓信點兵”,你知道韓信是怎么用兵如神的嗎?單從韓信點兵這一個事你就可以體會韓信是有多么大的智慧!
淮安民間傳說著一則故事——“韓信點兵”, 韓信帶領1500名將士與楚大將李鋒交戰(zhàn)。大戰(zhàn)一場,楚軍敗退回營,漢軍亦死傷四五百人,于是韓信也整兵回營。行至半路,忽有后軍來報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嘩。韓信速騎至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著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
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布: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tǒng)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于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zhàn)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兵馬單是按照這么排列一站,韓信就能迅速算出來準確的數字。這是一門很深的數學問題,在古代一千多年前的《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一道類似算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一個數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這個數(答案23)。這樣的問題,也有人稱為“韓信點兵”。它形成了一類問題,也就是初等數論中的解同余式。現在西方把這種算題叫做“中國余數定理”。
作為現代的高材生的你,能立馬準確的算出來嗎?若是數目小還是比較容易計算的,但是到了幾千上萬,那就非常麻煩了??墒窃缭趦汕昵暗捻n信就能知曉此法,可見韓信的成功并非是生在亂世的偶然,而是他擁有絕佳的勇氣,敏捷的思維,過人的智慧和至深的謀略。
今天的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太多太多,可是能真正漲智慧的太少,所以我們更應該多多吸取古人智慧精華,才能真正強大自己!
1、背水一戰(zhàn)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后,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項梁死后,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fā)兵東征,一定能戰(zhàn)勝項羽。
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后悔沒早點發(fā)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后,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xù)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
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F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并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zhàn)死也會餓得半死。
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zhàn),他們前不能戰(zhàn),后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钡髮㈥愑嗖宦?,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后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拼命追擊。
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
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zhàn)”的來歷,這個成語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喻有“決戰(zhàn)”性質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2、拔幟易幟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后,率領漢軍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xié)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馀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
謀士李左車建議陳馀拔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fā),出其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后勤裝備及糧食;而它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與交戰(zhàn)。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馀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里行軍,已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
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里之處,韓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著一面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后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并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乘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紅色的旗幟?!?/p>
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后路。
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fā),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zhàn)了一段時間后,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戰(zhàn)。
這時,隱蔽在山后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wèi),快速沖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
而在水邊作戰(zhàn)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zhàn)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里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面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馀被殺,趙王被活捉。
3、多多益善
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鐘離昧,準備謀反。于是,他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游云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
韓信知道后,殺了鐘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氐铰尻柡?,劉邦知道韓信并沒謀反的事,又想起他過去的戰(zhàn)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
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 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
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 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 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
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后仍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后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后終于設計殺害了韓信。
4、胯下之辱
在淮陰有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p>
韓信自知形單影只。于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在場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很膽小。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5、韓信木罌渡黃河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項羽封王時所立,以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金殿)為都城,管轄河東郡。劉邦還定三秦之后,自臨晉(今陜西大荔縣朝邑鎮(zhèn)東南)渡黃河向東擴展,魏王豹順應大勢,不戰(zhàn)而降,歸順漢王,并帶兵隨漢王東進討伐項羽。
后來,漢王東征受挫,魏王豹托詞親屬有病要回去探視,便離開漢王?;匚褐?,他立刻關閉黃河東岸渡口,斷絕與漢的來往,重新投向楚霸王。
劉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區(qū)十分重要,從魏國西進可以威脅關中,南下可以截斷漢軍糧道,與楚軍形成對漢軍的夾擊之勢。
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劉邦先派酈食其前去勸說魏王豹歸順漢王,并許諾封以萬戶之邑,卻遭到魏王豹的斷然拒絕。劉邦見勸說無效,準備向魏王豹發(fā)兵,便向酈食其了解魏將領的情況。
劉邦問:“魏大將是誰?”酈食其回答:“是柏直?!眲钫f:“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怎么能抵擋韓信!”又問:“騎兵將領是誰?”回答:“馮敬?!眲钫f:“是秦將馮無擇之子,雖然賢能,也不能抵擋灌嬰。”
又問:“步兵將領是誰?”回答:“項它?!眲钫f:“不能抵擋曹參。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于是,任用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一起伐魏。
韓信在出兵之前,也找來酈食其了解魏將領情況。他聽說魏王豹不用有戰(zhàn)斗經驗的周叔為大將,卻用沒有經驗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對敵之策。他分析魏必然憑借黃河天險,扼守黃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戰(zhàn)略,進行持久作戰(zhàn)。
所以,他審時度勢,針鋒相對地制定了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略,決定用奇襲的戰(zhàn)術一舉擊破魏軍的防線。漢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韓信率軍從關中出發(fā),兵臨黃河岸邊。
魏王豹聞訊,把重兵調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zhèn)),封鎖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來到臨晉關,派人一偵察,對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陽(在陜西韓城南)地方魏兵不多。
于是就決定在夏陽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們只有100 多只,不夠用。韓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買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古時候叫罌)。
灌嬰和曹參為明白韓信買罌的用意,請他解釋。韓信說:“把幾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長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繩子綁在一起,再用木頭夾住,叫作‘木罌’,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載人啊。”
灌嬰和曹參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著伐木購瓶了。幾天功夫,一一準備齊全。
這一天,韓信命令灌嬰帶領一萬兵馬和100 多只船,在臨晉關黃河的對岸排開陣勢,假裝要渡河的樣子。魏王豹率領重兵虎視眈眈,嚴陣以待。誰料想,韓信仰曹參卻偷偷地帶領大軍連夜把木罌運到了夏陽。
魏王豹等了幾天。并不見臨晉關對岸發(fā)兵,以為漢軍一時不敢渡河。正在這時,安邑守軍來報,韓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陽方向殺將過來。
魏王大驚:上游的夏陽向來沒有船只,難道漢軍是飛過河的?倉促之間領兵去阻擋,但是以木罌渡河的漢軍在安邑得手后,士氣更旺,一路勢如破竹,魏軍哪里抵抗得???
魏王豹正想往臨晉關退去,灌嬰的兵馬卻趁臨晉關空虛之機,揮師渡過河來攻占了關口,也向平陽沖來。兩路夾擊,腹背受敵的魏王豹只得下馬投降。韓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聞訊大驚,急忙回師救援,但軍心已經大亂,難敵漢軍的沖擊,全軍遭重創(chuàng)后被迫向東退卻,韓信率領漢軍乘勝追擊。
九月,漢軍在東垣(治所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俘虜了魏王豹,韓信兵不血刃進入魏都平陽。隨后,韓信又分兵平定了河東52縣,在黃河以東置河東郡。
韓信木罌渡軍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對關中和黃河以南地區(qū)的威脅,取得了漢軍開辟北方戰(zhàn)場的第一個勝利,對減輕劉邦主力在中原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壓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著名戰(zhàn)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胯下之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背水一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多多益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木罌渡黃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拔幟易幟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麾下的一員大將,他的智謀讓人佩服,可以這樣說,當時劉邦若沒有韓信,可能這今后的江山,說不定就不會信劉了。于是有網友便提出了心中的疑問,明明韓信如此強大,他也有過可以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機會,為何讓卻選擇屈服于劉邦麾下,而且最后還死在了呂雉的手上,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并總結出了幾個觀點。
有網友指出,韓信可能是因為顧念與劉邦的友誼,所以便甘愿服從劉邦,為他出生入死。首先,我們應該多少能看出來劉邦這個人非常會交際,他一沒有如項羽一般雄厚的財力,二也沒有張良蕭何那樣的智謀,但是他情商卻很高,他很會搞好人際關系,于是一幫兄弟都愿意為他出生入死。
因此,有網友猜測,韓信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與劉邦之間的友誼比較自信,所以便沒有去干類似三分天下這樣的事情,而是選擇為劉邦賣命。
其次,也有網友指出,韓信之所以不愿意做三分天下這樣的事情,是因為韓信當時的實力讓韓信沒有自信自己可以勝利。要知道,劉邦和項羽以前是合作關系,可以這樣說,秦朝就是在劉邦和項羽的合作下被消滅的。
所以,一旦韓信也自立為君主,和項羽、劉邦兩起爭奪天下,那么劉邦和項羽可能也會和當年一樣聯(lián)手起來對付他。單獨對付劉邦或者項羽的話,韓信可能還有勝算,但是如果同時對付兩個人,那么韓信可能就沒有太大勝算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7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