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能力比不上武則天,再加上李隆基選擇先發(fā)制人,最后太平公主也沒有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原因?qū)е绿焦鞑]有辦法獲勝,兩人之間有著力量懸殊,加上自己沒有優(yōu)勢,只要能夠笑到最后,這顯然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太平公主能力比不上武則天
太平公主很明顯本事不足,但是野心特別的大。李隆基并不是如同武則天其余的幾個無用兒子一樣,擁有著比較出色的實力。因此兩個人在對立時自然太平公主也沒有太多的勝算。太平公主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把太子放在心上,可是后期就會發(fā)現(xiàn)太子英明威武,因此就打算重新找一個懦弱之人成為太子,希望能有效保證自己的權(quán)利,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沒有成功。
李隆基先發(fā)制人
直接就命令300多人,然后去鏟除太平公主的親信,這一種先發(fā)制人會擁有著較好的效果。太平公主雖然備受寵愛,但僅僅只是一個公主,根本就沒有辦法順利的奪權(quán),即便武則天當年成為皇帝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內(nèi),而是在背后一直都在醞釀,努力了無數(shù)年,才有后來的結(jié)果。
太平公主沒有言聽計從的老公皇帝
有人說太平公主被殺,這本身就是必然的,首先太平公主根本就沒有武則天這般有才能,同樣也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擁有一個皇帝老公對自己言聽計從。更加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在太平公主的身上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天時地利人和可謂是一個都沒有占據(jù),在這種情況下希望效仿武則天,這本身就是異想天開。如此狼子野心,別說面對的是李隆基,哪怕是面對其他人,估計也不可能會有機會獲勝。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太平公主為什么斗不過李隆基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李隆基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在他的身后有五兄弟在一直默默的幫忙,而太平公主雖然權(quán)勢滔天但畢竟是一個女流之輩,朝中大臣深知武后時代的恐怖,對于女主一直是保持警惕的不允許武后事件的重演,而且皇帝畢竟還是親兒子。
自古以來皇位的傳承都是傳子傳孫,重來還沒有聽說過傳給自己姐姐妹妹侄兒的,李顯就算再怎么喜歡太平公主,但是他也不會把皇位傳給她,就如當年狄仁杰勸武則天把皇位傳回李氏手中一樣,只有自己的兒子才是自己的血脈,才會給自己上香立牌坊。
太平公主時代,大唐剛從武后、韋后時期復蘇過來,朝臣對于女人的恐怖那是深有認識,他們是再怎么也不會允許武后事件的重演,而李隆基雄才大略,當年幫助父親平定了韋后之亂,在先天政變之中又有四王的幫忙,斗過太平公主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太平公主聰明一點的話,也不一定非要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是太平公主偏偏不愿安分,而且無論是狠心還是智謀,都并不是李隆基的對手。這才有了后來的下場。
其實太平公主的根本問題,還是在于太平公主是女的,想要像武則天一樣上位很難。所以太平公主只想“垂簾聽政”。太平公主只是想躲在哥哥們的身后,通過宰相來控制朝政。但是太平公主的身份不行,她又不是太后,她只是個公主,以她的身份是沒有人愿意長期輔佐她的。
李隆基的身份相對來說更有利,即使是直接政變上位,大臣們也是心甘情愿俯首稱臣。
其實當時唐隆政變這件事,一開始應該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的政變,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針對韋后。兩人是在發(fā)動政變之前就事先先約定好,要立相王李旦為帝,但是李隆基顯然有更多的心思。
李隆基故意沒有告訴李旦政變的計劃,不是出于仁義孝道,而是因為不想讓李旦占功,李旦當時雖然只是相王,但是他當時在朝廷里面的話語權(quán)與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如果說真的李旦拿了功勞當了皇帝,那么太子之位順其自然就應該是嫡長子李成器的。李隆基這樣一想,自己計劃了一六十三招,結(jié)果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誰會愿意?
所以李隆基直接在政變的時候殺了太平公主的心腹,上官婉兒。直接把上官婉兒的位置換上了自己的人。
在政變之后,李隆基還立即讓自己的親信劉幽求,連寫了一百多道制書,四處宣揚自己都做了什么,當然都是積極正面的事情,極力的稱贊當時的自己,夸大自己的功德。但是對于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卻是只字不提。你以為李隆基這是干的最無恥的事了嗎?太天真了,還有更不要臉的。
李隆基直接封自己為平王,還兼任內(nèi)外閑廄,押左右?guī)f騎,并且還任命自己的兄弟李龍范李龍也作為左右羽林大將軍,控制著禁軍,還將自己的親信鐘紹京,王毛仲任命為宰相,將軍。說白了就是朝廷中的重要職位全部都是李隆基的人,這時候的太平公主就已經(jīng)沒什么機會了。
但是李隆基是不會就此放任太平公主不管的,李隆基直接下令將蕭志忠和崔湜等人外貶。這兩人可是太平公主僅剩的兩位親信了,李隆基不單單是扒光了太平公主的羽毛,更是還直接禁止了太平公主開府設(shè)僚的權(quán)利。
太平公主雖然確實是把手伸向了朝堂之上,但是太平公主完全是沒有想要當皇帝的心,因為她公主的身份本身距離皇位已經(jīng)十萬八千里遠了。其實從頭到尾想要當皇帝一直都是李隆基而已。
一開始的李隆基雖然沒有直接繼位,但是根本不想讓他父親相王繼位,劉幽幾次提議讓他早點立相王即位,但是李隆基就是以各種理由,就是不同意,但是李隆基也壓不住群眾的力量,迫于壓力,李隆基這才請求父親繼位。
李旦也不是傻子,從李隆基把政變功勞全部占為己有,再到朝堂上的大臣儼然已經(jīng)都換成了李隆基的親信,還有一只拖著不讓自己上位一事,李旦也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像是個擺設(shè),這其實手握大權(quán)的還是李隆基啊。所以這個時候,不單單是太平公主,連父親李旦其實都是對李隆基心存怨氣的。
只是礙于朝廷群臣都呼吁立李隆基為太子,李旦也沒有辦法,只能同意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李旦雖然同意,但是李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一邊放權(quán)給李隆基,一邊拉攏太平公主打壓李隆基,其實就是看不過去想讓李隆基能乖一些。但是李隆基絕對不是個聽話的人,就算是他爹他也不見得能聽。
后來太平公主又在大臣們面前提議改立太子的事情,雖然李旦的心思并不真的想換掉李隆基,但是這樣的行為已經(jīng)讓李隆基坐立不安,產(chǎn)生了猜忌。所以很大程度上太平公主最后的結(jié)局,也是因為李旦的制衡策略。
畢竟李旦和李隆基是父子,即使最后是李隆基政變上的位,但是李隆基也不想背上“弒父”的罪名,最后就只能把鍋甩給太平公主的身上了。太平公主的智謀也是真的比不上李隆基,被李旦和李隆基兩人也是輪番利用,兒子利用完之后被老子利用,最后還要背負上離間人家父子,謀權(quán)造反的罪名,這個智商真的是不適合參加政治斗爭啊。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zhèn)國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她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關(guān)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guān)系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李旦的第三個孩子。先被封為楚王,后被封為臨淄王。太平公主在誅殺韋皇后一伙前后,與李隆基的關(guān)系是不錯的;李隆基也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后來,唐睿宗將李隆基立為太子時,引起了太平公主的不滿——李隆基成為太平公主新的政敵。她認為,李隆基精明干練,恐怕對自己在政治上不利,打算立一位軟弱無能的人為太子,這樣自己就可以長久專權(quán)。于是她指使心腹制造流言蜚語,在太子身邊安插親信,監(jiān)視太子的行動。甚至親自攔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們廢立太子。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結(jié)黨營私活動,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關(guān)于太平公主之死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下詔傳位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太平公主見大勢已去,企圖作最后掙扎。圖謀廢立。并勾結(jié)宮人元氏,在御膳中下毒,打算毒死李隆基。這些陰謀均沒有得逞。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突然起事,與親信率家兵三百余人,首先殺了太平公主安插在身邊的朋黨,然后追捕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南山寺,三日后返回家中,被李隆基賜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曹操為什么選擇放走了關(guān)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