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和珅和大人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引言
我們經(jīng)??措娪?,看電視劇,就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些電視劇里的稱呼,很好玩。因為是滿族人的關(guān)系,所以他們的名和姓是分開的。就像在清宮劇里面出現(xiàn)的一些"和大人"這樣的稱呼,以及"索大人"這樣的稱呼不勝枚舉,可是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他們沒有姓嗎?在這樣稱呼的他們,到底是稱呼的什么?是名字嗎?
但是在當(dāng)時這樣的稱呼確實非常的自然,并不讓人感到奇怪,到底是因為他們是滿族人的緣故。當(dāng)然,所謂的"和坤""索額圖"只是他們的名字,他們?nèi)胫髦性?,這樣的稱呼問題都隨著中原進行改進,所以說,漢族的老百姓和漢臣這樣的稱呼并沒有錯。當(dāng)然他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姓氏的,他們的姓氏非常的具有少數(shù)名族的特點。其中,和坤就姓"鈕鈷祿",是不是非常的神奇。
在一些影視劇中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表現(xiàn),例如說,皇帝出游的時候,會將自己的化名為"艾老爺",這也是姓氏的同音字,為了防止身份的暴露,是一定的安全措施。他們這樣只說名不說姓氏的習(xí)慣,非常的像外國人,就算是在自己的書畫作品上他們也只是寫上自己名字,這樣就成了習(xí)慣。當(dāng)然這也會產(chǎn)生一些笑話,有的人起的名字比較像漢族的名字,所以在被介紹起來的時候,說出這樣的名字,往往就會被誤認是連名帶姓了,而自己的正式的姓氏確實沒有人記得。
這也是滿族的習(xí)慣,他們稱呼一個人,不是連名帶姓的叫,而是只叫名字。在歷史上,傳統(tǒng)的滿足的姓名分為哈拉和格布。在這個民族他們的部落色彩非常的濃厚,因為他們起源于女真族,他們的文化也是非常的復(fù)雜,在同一個哈拉不同通婚,而這個的由來,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通婚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所以被禁止了。而哈拉的由來也是非常的撲簌迷離,他們或起源于圖騰,或起源于自然。哈拉在早期的時候表示的是漢族的姓,滿族的姓氏起源非常的復(fù)雜,等級觀念也是非常的嚴重,在祭祀的時候,說出來的也是有前后循序的。
在歷史的上看來,滿族之所以會這樣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響,他們推行族外婚,而且大基本都是認識的,所以說對于名字和姓氏也沒有太多的在意。但是當(dāng)這個部落入主中原的時候,他們的一些習(xí)俗漸漸的被中原人所同化。在隨著朝代的變化,滿族的形式也隨之進行著變化,前綴的字也被當(dāng)做姓氏來看待,但是為了避免漢化,乾隆一直在改正這樣的變化,在自己的后宮之中更改各樣的名字,用來符合滿族的文化習(xí)俗。
這是清代一些姓氏的變化,但是民族大融合屬于歷史的進程,乾隆想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來改變是不可能的,漢化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的選擇。到了后來清政府滅亡了,他們的后代也漸漸將形式丟掉了,例如啟功老先生。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滿族的一種進步。這各少數(shù)民族是從一個女真族的部落發(fā)展而來的,就會帶有鮮明的部落文化,而這種部落文化就體現(xiàn)在姓氏的上面。
所以說和坤被稱為"和中堂"是有原因,這和歷史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很重要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有的歷史學(xué)家也認為,這是少數(shù)民族進步的一種體現(xiàn)。就像唐朝時,民族大融合這樣的盛世王朝,百姓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繁榮昌盛,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甚至在世界上因為唐朝的聲名遠播,有了許多唐人街,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們國家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國家軟實力的體現(xiàn)。或者說像蒙古族建立元朝的時候,他們也和我們漢人進行了融合,入鄉(xiāng)隨俗,接受了我們許多的禮儀和文化,其中就有儒家文化,這樣的發(fā)展是必然的,也是一定的因為歷史的巨輪在滾滾向前,所以說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結(jié)語
看中國的文化,中是一個包容的國家,無論什么樣的文化,在中國都有一席之地,即便是中國在近代接受了會非常大的凌辱,但是中國挺了過來,所以說中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不管是唐朝的民族大融合或者說蒙古族,或者滿族的漢化,這樣的趨勢是必然的,也只能是這樣,同時這也是他們民族的一種進步,這樣的發(fā)展是雙贏的,我們漢族吸收新的文化,他們少數(shù)民進行自我的改造升級,互惠互利。
參考資料:
《清史稿》
《中國民俗發(fā)展史》
和珅的家族姓氏是鈕祜祿,他還有一個原名是善保。根據(jù)歷史考證,滿族有八大姓氏,鈕祜祿氏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它也是滿洲的貴族姓氏。然而,這個姓氏冠在和珅的頭上,對于幼年時期他的生活經(jīng)歷,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和珅的母親在他三歲時難產(chǎn)去世,父親亦在他九歲時離世,只留下年幼的弟弟與他相依為命。家庭的重大變故令和珅小時候飽嘗了世間的冷漠與炎涼。他受過貧窮的苦,因此知道金錢可以帶來很多東西。他也體會過人情冷暖,因此知道萬事還得靠自己。和珅為官之初,其實是以反貪起家的。后來他的野心和欲望逐漸變大,靠著自己一步步的經(jīng)營,終于爬上了權(quán)力的高位,擁有了無數(shù)的錢財。他重新給自己的姓氏冠上了榮寵。
關(guān)于和珅長相的更多說法,還是歷史上的他其實是一個非常英俊清秀、文武雙全的人,更甚至有人稱和珅是“滿清第一美男”。和珅通曉四種語言,博聞強記,擅長騎射,辦事決斷,很能討乾隆帝的歡心,使其對他非常寵信。就連紀曉嵐,也只是和珅手底下的助手之一。
另外,歷史上對于和珅的長相也有一個側(cè)面的記載,主要是說其長得像雍正的一個妃子,而這個妃子又是因乾隆帝而死的,導(dǎo)致乾隆帝對此事非常悲痛、愧疚。而能成為皇帝妃子的女人在容貌上應(yīng)當(dāng)是不會差的,和珅在容貌上既與她相似,那么也就不負“俊美”之稱了~
和珅的名字并不出自“和”姓,而是出自鈕祜祿氏,要知道他的兒子叫“豐紳殷德”。
和珅,清朝滿族正紅旗人。原名善保,字致齋,字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全名應(yīng)為“鈕鈷祿善保”,上學(xué)后改名和珅,故應(yīng)叫“鈕鈷祿和珅”。
1
先說“鈕鈷祿氏”的姓。清朝時滿洲人以復(fù)姓居多,據(jù)記載滿族共647個姓氏,三分之一為女真姓氏,其余的是以地名命名的或漢姓。滿族復(fù)姓命名主要有三種方式:一,因部落名稱、地域名稱而得,如佟佳氏、葉赫那拉氏(葉赫是部落名稱,那拉是地名);
2
二,源自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姓,如博爾濟吉特氏,源自蒙古族的孛兒只斤氏;三,以所崇拜圖騰為姓氏,如鈕鈷祿氏。鈕鈷祿氏是滿洲人最古老姓氏之一,女真時期即存在。到了遼代稱為“敵烈氏”,金代稱“女奚烈氏”,元代稱“亦氣烈氏”,明代才始稱“鈕鈷祿”氏。清代有鈕鈷祿氏九十七支,在滿語中意為“狼”,是滿族祖先女真族崇拜的最為重要的圖騰之一,因此雖然和珅幼年時生活困苦艱難,但單單從姓氏看,也可以說和珅是出自滿洲名門的。清朝滅亡后,一些此姓氏的滿族人該姓為“鈕”,更多的則改為“郎”,其他復(fù)姓的滿族人也改為單姓。
3
再說為什么不叫“鈕鈷祿和珅”。根據(jù)記載來看,滿族人一直習(xí)慣稱名不舉姓,只說名,不用姓,同時在跟漢人交往中,形成了以名為姓的習(xí)慣,所以就常叫做“和珅”了。但是漢人經(jīng)常是姓名加上字號,如李白也叫“李太白”,那滿人呢?滿人采用了名字第一字加上字號的辦法,所以字致齋的和珅也可以叫“和致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