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樸自幼聰明好學
,在后漢乾祐三年(950年)
,王樸進士及第后高中狀元,擔任校書郎
。
次年,后周太祖郭威命養(yǎng)子柴榮為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
,王樸被授為節(jié)度掌書記,從此開始跟隨柴榮
。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
,正值壯年的柴榮即位為帝,柴榮正是意氣風發(fā)
、雄心勃勃的年紀,他不甘于只做一個守成的割據(jù)君主
,而是懷著統(tǒng)一天下的夢想,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王朝
。
自從唐朝滅亡之后,天下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近五十年的混亂
,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五代十國”,這些國家割據(jù)一方
,時常互相征伐
,搞得百姓疲憊不堪。
柴榮當上后周的皇帝后
,懷著“十年開拓天下
,十年養(yǎng)百姓
,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壯志,準備大干一番
。
然而,令柴榮無法抉擇的是
,自己的雄圖霸業(yè)究竟是該從哪里開始呢,當時后周的所占領(lǐng)的地盤正是中原的腹心之地
,周圍有南唐、吳越
、荊楚、后蜀
、北漢
、契丹等割據(jù)政權(quán),柴榮要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
,該先從周圍的哪里開始呢?
于是,柴榮召見范質(zhì)
、王縛、李谷等心腹大臣
,與他們談論統(tǒng)一天下的辦法
,并命令這些大臣們以《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為題
,寫出一份心得
,為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獻計獻策。
這些臣子們絞盡腦汁交上了四十余篇的文章
,柴榮認真閱讀之后
,卻大失所望
,因為大多數(shù)的文章都是應付的平庸之作
,唯獨當時擔任比部郎中的王樸所寫的《平邊策》一文,令他茅塞頓開
。
王樸的《平邊策》首先指出了唐末以來大小政權(quán)紛紛割據(jù)的緣由,接著又論說要想統(tǒng)一天下
,必須選賢用能
,有賞有罰
,輕徭薄賦,這樣才能強兵富國
。
而最重要的是,王樸還在《平邊策》里寫明了他建議的戰(zhàn)爭策略:后周先出兵吳越
,然后在江淮一線上四處侵擾,致使南唐兵力分散
,等到南唐精疲力盡之時,再舉兵南下
,先南唐再后蜀
。
王樸的《平邊策》直令柴榮拍案叫絕
,正中他的下懷
,他當即召見了王樸,密談之下
,發(fā)現(xiàn)王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
,王樸就被提升為樞密使,得到了柴榮的重用
。
隨后
,柴榮召見群臣
,制定了整個出征計劃——先易后難,先南后北
。
王樸為柴榮出謀劃策
,使后周的軍隊屢戰(zhàn)屢勝
。可惜的是
,顯德六年(959年),某一天
,王樸在散朝后拜訪前任宰相李谷,兩人正在交談時
,王樸突然昏倒,猝然離世
,年僅54歲
。
王樸逝世之后,柴榮親臨祭奠
,有感痛失良臣
,多次大哭
。柴榮在悲痛之余將王樸的畫像掛入宮內(nèi)的功臣閣
,以便隨時景仰
。
更令人遺憾的是
,周世宗柴榮在王樸去世后僅僅三個多月,也突發(fā)疾病而亡
,這對懷抱著統(tǒng)一天下夢想的君臣帶著巨大的遺憾先后離去了。
后來的趙匡胤在代周建宋之后
,也是依據(jù)“先易后難
,先南后北”的計策而逐步消滅那些割據(jù)政權(quán)
,建立起了統(tǒng)一的大宋王朝。
太原城,宋朝人的噩夢是怎樣煉成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
,趙匡胤搞定了內(nèi)部的高級將領(lǐng),避免的大宋重新走向,武將奪權(quán)稱帝
,之后手下打仗建功,再次被推翻的命運
。
內(nèi)部是妥妥穩(wěn)定了,但趙匡胤最近又睡不著了
,因為外部的敵人實在是太多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
周邊打呼嚕的人太多
,趙匡胤自然是睡不著,于是就喜歡經(jīng)常出來溜達溜達
,這也是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后
,做的與他身份不那么相符的事情
。
在以前的影視劇中,皇帝動不動就愛搞個微服私訪啥的
,這倒是跟艷遇沒什么關(guān)系,皇帝微服私訪的原因
,只不過是想換一種身份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為當你以皇帝身份高高在上的時候
,你幾乎聽不到任何的真話,你總是被各種人物包圍著
,見不到你想見的人,聽到的都是被過濾的話
。
很多人當了皇帝之后,就開始性情大變
,本質(zhì)上就是因為完全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被嚴重隔離
,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個被過濾之后的
,不真實的世界
。
但凡是想做點事的皇帝
,就必須要排除這種被美顏濾鏡瘦臉磨皮之后的世界,而微服私訪就是能接觸到真實世界的最佳途徑
。
皇帝愛私訪,可苦了臣子
,皇帝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里不是朝堂
,不必拘禮,但這只是皇上說說而已
,你千萬不要當真
,你要真的失了禮數(shù),那后果可是很嚴重的
。
趙普就因為害怕趙匡胤突然造訪,下了朝之后
,衣服經(jīng)常都是不換的,時刻準備著趙匡胤突然過來
,在一個大雪紛紛的晚上
,趙匡胤還真的微服私訪到了趙普的府上
。
剛進門就開門見山,我睡不著覺呀
,找你聊聊,我已經(jīng)叫了光義
,叫嫂子溫點酒煮點肉,咱們幾個邊聊邊說
。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夜雪定國策的故事,于是在這個夜里
,有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感覺,而且比隆中對的規(guī)格更高
。
現(xiàn)任的皇帝趙匡胤和繼任的皇帝趙光義,再加上兩朝的宰相趙普
,三個人商量大宋最根本的國策,那就是周邊這么多國家
,究竟是該先打哪一個,這個需要制定一個具體的路線
。
先簡單說一下
,宋朝建立之初,他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趙匡胤準備搞定的地區(qū)就有很多割據(jù)政權(quán)
,他們分別是
,荊南地區(qū)
,后蜀,南漢
,南唐,吳越
,北漢再加上一個幽云十六州。
除此之外
,還有他搞不定的,西北的黨項
,回鶻,西南的大理
,青藏的吐蕃,以及北方的契丹
,趙匡胤的初步目標是與他們和平相處
。
準備搞定地區(qū)就已經(jīng)很復雜了
,再加上那些搞不定的地區(qū)本身又有著復雜的聯(lián)系,這里面必須分清楚一個主次和方向
,要不然一頭亂麻誰也受不了
。
這一晚的戰(zhàn)略如果全部實現(xiàn)的
,將成為中國歷史最偉大的一次會面,談笑之間定國策,更有趣的是
,這個國策還無縫銜接綿延兩代人,兩任皇帝和兩任宰相
,沒有什么比這樣的搭配跟好了。
和別人談事情之情
,我們心里其實都已經(jīng)有了一個大概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名義上是去找別人商量
,實際上可能只不過是想需求對方的支持
。
但在這一次決定國運的談話中
,趙普徹底改變了趙匡胤最初的想法
,改變了趙匡胤的思路
,并最終形成了三個人的共同意見
,宋朝兩代君臣,都完全按照這個路線圖來統(tǒng)一全國
。
說起來這個國策
,其實早在后周時代就已經(jīng)有過討論了
,著名的宰相王樸
,就為柴榮制定過一個戰(zhàn)略
,這個王樸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柴榮和王樸那是絕配
,都屬于猛人
,王樸制定的戰(zhàn)略跟此后趙普提出來的截然相反,王樸的策略是先北后南
,先難后易。
這樣的戰(zhàn)略柴榮很喜歡
,因為他一向都是喜歡挑戰(zhàn)的
,當著這個先北后南
,也是在平定了北方之后,并不是說后方不穩(wěn)
,就去打北方。
在剪除了后蜀的四州之地后
,后蜀就只能在自己窩里趴著了,奪取了后唐的江淮之地
,后唐完全撤回到了長江以南,此時的北方
,基本上肅清,柴榮和王樸的戰(zhàn)略很清晰
,此刻應當一鼓作氣拿下北方,而且柴榮的北方
,是直接忽略掉了北漢。
柴榮的北方是契丹
,直指燕云十六州
,他要向這個北方巨無霸強國開戰(zhàn)
,并且也付出了行動
,只可惜中途突然病倒,一切也就停了下來
。
因為趙匡胤是柴榮最信任的人,所以深受柴榮精神感染
,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南后北,不過他并沒有挑最難的
,他的目標是先拿下北漢
,再平定南方
。
也就是說趙匡胤的戰(zhàn)略是,先北后南
,先易后難
,但是趙普說服了趙匡胤,趙普的策略基本上可以概括為
,先南后北,先易后南
。
趙普的意思也很有道理,一方面國家初建
,要不但繼續(xù)實力,柿子先挑軟的捏
,就算是打南方
,也要先挑最好大的
,等慢慢的把所有南方的領(lǐng)土都歸到大宋之后,國家實力自然就很強悍了
,在慢慢與北方的北漢決戰(zhàn)
,最后是幽云十六州。
當然這個幽云十六州的事情
,后期的國策變成了贖買,買不成再打
,這個策略明顯屬于穩(wěn)妥型戰(zhàn)略,你要是單看的話
,似乎也沒毛病。
但唯一的遺憾就是他并沒有在幽云十六州的策略上實現(xiàn)
,所以一直被后人詬病
,這方面說得最透徹的是王夫之
。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
,像這種類型的大學者,不但自身學識豐富
,而且是經(jīng)過過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博興,這種親眼目睹改朝換代的大學者
,論起歷史來,往往都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
王夫之不認可趙普的建議,當然他也覺得柴榮的策略確實有點冒險
,更為穩(wěn)妥的方案是在平定北方之后
,先拿下北漢
,一直往南方打
,造成的后果就是兵力疲敝。
你把王朝建立之初那種銳不可當?shù)臍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全部都消耗在南方了,北方自然也就很難拿下了
,王夫之的話很有道理
,但是有一個致命缺陷
,那就是他是知道了結(jié)果再去說原因
。
周星馳《大話西游》電影里有句臺詞叫
,早知道我就不當兵了
,道理很簡單
,知道了結(jié)果不好之后
,誰都會想著改變當初的策略
,當然如果能改的話。
如果站在當時的情景來看
,趙普為趙家皇帝制定的策略,應該說是比較穩(wěn)妥和可行的
,王樸是為柴榮在定策,但趙普是為太祖皇帝定策
,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趙匡胤不是柴榮
,沒有柴榮那股狠勁,這一點恐怕趙普是看得很清楚的
,趙匡胤大概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柴榮差不多,但趙普顯然不這么認為
。
更為關(guān)鍵的是,柴榮手底下還有李重進趙匡胤慕容延釗這樣的大將
,可是趙匡胤手底下有誰呢,厲害的都被他弄下去了
,新興的有都不知道深淺,這樣的局面
,不要說你直接打契丹
,就算是打北漢都成問題
。
趙匡胤聽了趙普的分析,再加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
,和柴榮比起來自己也許差的不太多,但手下這批人可就差得太遠了,于是此后幾十年大宋的國策就這么定下了
,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穩(wěn)住契丹和周邊國家
。
這是個成功了百分之九十的方案,此后的發(fā)展都在按照這個計劃實施
,除了北漢之后,誰也沒有想到
,一個小小的北漢,居然成了宋朝君臣
,兩代人的噩夢,并且最終徹底讓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希望
。
很多人都痛心疾首
,關(guān)于北漢爭論很多
,但毋庸置疑的是
,他的確成了北宋的噩夢,終趙匡胤一生都沒能收服
,戰(zhàn)略定得不對,你用再多的兵
,再猛的將都沒有用。
夜雪定策之后
,大宋的國家機器就開始開動了
,全力以赴邁向統(tǒng)一,同時趙匡胤也開始慢慢的在打造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帝國
,一個與此前所有朝代都不同的新世界。
后周英主柴榮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堪稱是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明君英主
,歷史走到周世宗當政時期,似乎前途已經(jīng)一片光明
。但是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取得重大勝利之時
,年僅三十九歲的周世宗柴榮卻突然病逝。
柴榮祖籍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柴家莊
,祖父柴翁
、父親柴守禮都是當?shù)赜忻母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母柴氏
。據(jù)說,他的姑母本后唐莊宗之嬪御
,莊宗駕崩后,后唐明宗遣其歸家
,行至河上遇大風雨,在旅店停留數(shù)日
,偶遇郭威
,看他體貌非凡
,一見傾心
。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惠,父母知志不可奪
,于是二人在旅店中成婚
。
柴榮生性謹厚
,幫助其姑父郭威處理各種事務
,深受郭威喜愛,而柴氏無子
,便收養(yǎng)其兄柴守禮的第三子柴榮作為兒子,當時郭威家境并不富裕
,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經(jīng)商
,做茶貨生意
,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
,練就一身武藝,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
。棄商隨郭威從戎。后來隨著郭威的官職越來越高
,柴榮也是屢立戰(zhàn)功,逐漸成長為郭威的左膀右臂
。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率大軍在外時
,沙陀后漢皇帝劉承佑因為猜忌 *** 大臣,竟遣人殺之以奪軍權(quán)
。郭威躲過一劫
,憤而起兵清君側(cè)
,大軍殺向都城汴京
,又令此時29歲的養(yǎng)子柴榮留守鄴都
,坐鎮(zhèn)后方。豈知劉承佑是個不脫蠻子本性的渾人
,大軍臨城時一不做二不休
,將郭威的兩個兒子
、一個女兒,還有柴榮的三個兒子(兩個還在吃奶)全部殺光
。郭威聞訊慟哭泣血,將士群情激奮
,于七里坡之戰(zhàn)大敗沙陀漢軍,攻破京城
,報了血仇
。郭威被擁戴為皇帝
,終結(jié)沙陀族后漢政權(quán),光復華夏
,建立了后周王朝。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壬辰
,周太祖駕崩,是月丙申
,晉王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
,決心遵照養(yǎng)父的遺愿,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樸發(fā)問:“朕當?shù)脦啄辏俊本啃g(shù)數(shù)的王樸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
,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駱s聽后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
,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
,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為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tǒng)治期間
,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南征北戰(zhàn),揭開了結(jié)束分裂,統(tǒng)一天下的序幕
。
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勾結(jié)契丹南犯
,柴榮召大臣議欲御駕親征
,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
,都是親自出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瘪T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
。”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
,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瘪T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雷诖笈唬骸霸紫囫T道無法擔當重任
!”乃罷其相位。
在世宗的督促
,激勵下,后周軍隊迅速地向北行進
,在(今山四省高平縣)與北漢軍隊遭遇。后周軍隊分左
,中,右三路分列布陣
。但戰(zhàn)斗一開始,右路軍一觸即潰
,指揮員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攀愛能
,步軍都揮使何微帶領(lǐng)騎兵望風而逃
,步兵則要棄武器投降了北漢
。情況十分嚴重,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后周軍隊
。在危意關(guān)頭,世宗率領(lǐng)待衛(wèi)部隊親自上陣督戰(zhàn)
,“躍馬突入敵陣”。在世宗臨危不懼的精神鼓舞下
,將士們奮不顧身,爭先恐后地沖進北漢軍隊的陣營。
趙匡胤當時還是后周禁軍將領(lǐng)
,他先招呼同伴向前沖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
,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
。張永德同意
,兩人各率領(lǐng)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
。趙匡胤身先士卒
,迎敵血戰(zhàn),主將奮勇
,士卒更是拼死力戰(zhàn),無不以一當百
,北漢兵抵擋不住。內(nèi)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
,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shù)十敵軍
,后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lǐng)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zhàn)
,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
。張元徽前進,戰(zhàn)馬被射倒
,被后周軍斬殺。
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
,漢軍士氣低落,后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
,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雖然北漢主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
。楊袞看到后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
,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lǐng)契丹騎兵撤退了
。從戰(zhàn)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lǐng)潰軍一路搶劫輜重
,散布謠言,并且企圖阻止后軍劉詞的前進
。劉詞不聽,率軍前進
,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余人
,隔山澗布陣,企圖抵抗
。后周軍得到增援
,又發(fā)起猛攻
,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
,后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北漢兵僵尸布滿山谷
,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
,另有數(shù)千北漢兵投降
。北漢主僅僅率領(lǐng)百余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zhàn)
,后周軍取得全勝。
高平大戰(zhàn)
,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地鼓舞了周軍的士氣
,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zhàn)局
。假若他不能果斷地親征,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
,歷史都將改寫
。周世宗不僅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綜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如此有為的皇帝也不多見
,可以和他并稱的人也不多。
高平戰(zhàn)后
,周世宗將樊愛能
、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余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
。重賞高平大戰(zhàn)中的功臣
。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贊他的智勇
。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
,領(lǐng)嚴州刺史。自高平一戰(zhàn)
,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
。于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
,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
,充實禁軍
。經(jīng)過這次整頓,大大地提高了禁軍的戰(zhàn)斗力
,為以后面宋的統(tǒng)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
。
柴榮登基之后的第一戰(zhàn)
,其實是被迫打的
。公元951年
,北漢的劉崇欲效仿石敬瑭,乞師契丹聯(lián)合滅周
。遼穆宗派大將楊袞與劉崇合兵10萬,南下進攻后周
。大軍至太平驛(今山西屯留東北),突破后周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部阻截
,乘勝進逼潞州(今山西長治)。柴榮不畏強敵
,親自領(lǐng)兵出征。劉崇未料到柴榮親征
,恃初戰(zhàn)小勝輕進,不攻潞州
,徑至高平(今屬山西)。兩軍相遇
,對陣于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
。交戰(zhàn)未幾
,后周將樊愛能
、何徽引騎先遁,右軍陣潰
,步卒干余人解甲降北漢
。柴榮力挽危局
,親冒矢石率兵陷陣
。張永德
、趙匡胤
、白重贊等李重進亦率部奮擊
,諸將合力拼殺,陣斬北漢驍將張元徽
。遼軍潰散,后漢軍繼之
。劉崇僅率百余騎逃歸晉陽。
遼國首領(lǐng)們由于連年征戰(zhàn)
,民力耗損,不愿意南侵
。耶律阮強令他們按期率眾南下,自己也統(tǒng)率本部人馬于9月到達歸化州的祥古山
,晚上駐宿于火神淀。各部首領(lǐng)也帶領(lǐng)人馬趕到這里
。一日
,耶律阮祭祀遼東丹王亡靈后
,設(shè)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領(lǐng)
,喝得大醉,被左右扶入內(nèi)帳
。深夜,燕王耶律察割和偉王之子耶律嘔里僧率領(lǐng)一班酋長沖入內(nèi)帳
,耶律察割舉刀砍死了沉睡中的耶律阮。耶律璟(931—969)
,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子
。天祿五年(951年)九月
,遼世宗耶律阮被耶律察割等人所殺,當時耶律璟隨征在軍中
,誅殺耶律察割,即帝位
,成為大遼第四任皇帝。由此
,帝位再次回歸遼太宗一脈。耶律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和暴君
,在位的18年是遼朝政治的黑暗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遼穆宗耶律璟和一般的皇帝一樣,對異己力量進行了排斥
。原來和遼世宗關(guān)系近的大臣,或者罷官
,或者不再重用
。對于敢公開反對他
,進行謀叛的人
,穆宗也毫不手軟地鎮(zhèn)壓。
柴榮采納比部郎中王樸“先易后難
、先南后北、各個擊破”的獻策
,確定先攻后蜀,再征南唐
、伐契丹
,最后滅亡北漢的統(tǒng)一方略
。顯德二年到五年(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興元年,955~958年)
,柴榮三次親征南唐,以圍點打援之策
,疲憊、消耗南唐軍
;繼而新建水軍,水陸并進
,盡殲南唐淮上水軍,直搗長江
,逼迫南唐中主劃江為境,奪取了長江以北淮南14州
、60縣。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
,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jù)勢力,為北伐契丹掃除了后顧之憂
。而契丹正值昏庸無能的遼景宗耶律璟執(zhí)政
,此人號稱“睡王”
,其昏聵可見一斑
。于是,柴榮在看準了契丹政治上的弱點之后
,決心提前進行北伐。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十九日,周世宗柴榮非常意外地向天下宣布
,王師即將北伐契丹,目標是收回被石敬瑭廉價出賣的中原天險——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收不回來,中原就無險可守。柴榮志在天下
,又怎能容忍中原漢地淪為契丹人的跑馬場
?而且在柴榮的統(tǒng)一計劃中,也就是《平邊策》中
,是包括收復幽云十六州的計劃。而柴榮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北伐
,原因有很多,比如南唐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