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華麗而殷實,也是一個快樂的城市。
臨淄城東南有個湖,叫做“天臍淵”;城北有兩條東西向的大道稱為“莊”,寬15米,可六輛馬車并行;中部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稱為“康”,寬17米,可陳師列陣,在康、莊大道之間,是城中最為繁華的地帶——“國市”。
當時的齊國人,自從姜子牙伐紂滅商之后,被周武王封于此地后,就世代生活在這天之臍上,從康莊大道走向了繁華鬧市。
在這座繁華的都市里,其民每日都進行著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等各種娛樂活動。
這樣一個人性化的都市,引得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使“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戰(zhàn)國策·齊策一》)
但凡成為大城市,都會有很多的移民過來,其中還會有很多思想精英移民。
但是,在歷史上,有很多比臨淄大的城市,卻沒有它的樂趣,更沒有它獨有的思想魅力。
古希臘人創(chuàng)造的概念,大多與人的快樂相關,其中,“學?!本褪恰伴e暇”之意,有閑暇之余才又思想的可能,閑暇的廣場就是學校,學校在雅典城的廣場自由地制造思想的快樂。
臨淄有一座城門叫稷門,齊桓公在稷門附近,建了一座學宮,名為“稷下學宮”,吸引天下學士,不問國籍,不問身份,更不問思想觀點、政治傾向,當然,更沒有人問你是什么資歷、什么學歷,完全是來者不拒??芍^是“東方的雅典廣場”。
在臨淄,常常會有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名流的身影流連忘返。奴隸出身的淳于髡、雄辯家田駢、道家接予、趙人慎到、荀子、還有楚人屈原、孟子等。
司馬光曾在《稷下賦》中說稷下“致千里之奇 士,總百家之偉說。”這也就是被后世所盛贊的“百家爭鳴”發(fā)源地。
稷下還有一個可貴之處,將“治”與“議論”分開,簡單的來說,就是將官員和思想家分開,這樣就能使政治對輿論作選擇,而不受輿論干擾;而理論就能跟著思想走,不必圍繞政治轉(zhuǎn)。
如果思想者與統(tǒng)治者合二為一,很容易造成專制集權的困惑,而獨立的思想才會產(chǎn)生“百家爭鳴”。
你要議論什么,明確一點。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發(fā)表見解。
1、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chǎn)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zhàn),出現(xiàn)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2、見 百花齊放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lián)合諸侯。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允許各種學術流派發(fā)表意見。
【示例】: 1、~,就沒有科學的繁榮和理論的發(fā)展;
2、自春秋末年以來,中國的思想得到一個極大的開放,呈現(xiàn)出一個~的局面。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近義詞】: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反義詞】:噤若寒蟬、強求一律、一家之言
[編輯本段]百家爭鳴的概念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zhàn)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zhàn)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鞍偌覡庿Q”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編輯本段]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鬃有湛酌鹱种倌?,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阜)人,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xiàn)‘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體現(xiàn)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鬃邮讋?chuàng)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鬃又鲝垺睘檎缘?,"節(jié)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被后人稱為"五經(jīng)"。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后發(fā)生分裂,至戰(zhàn)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圣”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保爸铺烀弥?。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yōu)榫?,普通人變?yōu)槭ト耍髯拥倪@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jié)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的,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編輯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jù)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他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
[編輯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于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大約是戰(zhàn)國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發(fā)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轉(zhuǎn)化的途徑是“守靜”
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zhàn)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后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游》是與《道德經(jīng)》齊名的道家經(jīng)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fā)展的?!肚f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家庭?!俄n非子》一書是他總結(jié)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理論。
[編輯本段]各大“家”——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zhàn)國時期,孫武的后代孫臏繼承發(fā)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編輯本段]各大“家”——名家
該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qū)。作為一個學派,名家并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于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菔┨岢鲋摹皻v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diào)事物的統(tǒng)一性,離堅白強調(diào)事物的差異性。戰(zhàn)國末期,后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diào)“制名以指實”。
[編輯本段]各大“家”——陰陽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jīng)》,"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zhàn)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zhuǎn)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zhí)掌天文歷數(shù)的統(tǒng)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書·經(jīng)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xiàn)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nóng)家、雜家、小說家等。
[編輯本段]各大“家”——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
戰(zhàn)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俄n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fā)。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最后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在張儀、蘇秦之后,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縱和六國抗秦,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
[編輯本段]各大“家”——雜家
雜家(záji?。┲袊鴳?zhàn)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稘h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xiàn)是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
雜家,列于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zhàn)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后有趙蕤著<反經(jīng)>綜述雜家.
戰(zhàn)國末期,經(jīng)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xiàn),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tǒng)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xiàn)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chǎn)生,大體上反映了戰(zhàn)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并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編輯本段]各大“家”——農(nóng)家
農(nóng)家,是先秦在經(jīng)濟生活中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nóng)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nóng)家列為九流之一,并稱: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鬃釉?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農(nóng)家的特點,尊神農(nóng)氏。
農(nóng)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zhàn)政策,獎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問題。農(nóng)家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經(jīng)驗之總結(jié)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于《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編輯本段]各大“家”——小說家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
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于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稘h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并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cè)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編輯本段]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jié)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zhàn)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xiàn)于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xiàn)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吨芏Y》明確規(guī)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皩W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笆俊钡某煞趾軓碗s。他們分屬各個階級?!笆俊笨梢越?jīng)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jīng)濟基礎的人棄農(nóng)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fā)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yǎng)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系。春秋時代已經(jīng)開始“養(yǎng)士”,而戰(zhàn)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tǒng)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yǎng)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于“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余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zhàn)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zhàn)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里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后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yǎng)士”多達幾千人。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yōu)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于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采取寬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采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fā)表個人的意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zhàn)國時代,由于齊國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yōu)厚物質(zhì)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匯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并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chuàng)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chuàng)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后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fā)展于齊威王時期,興盛于齊宣王時期;中衰于齊憫王時期;中興于齊襄王時期;亡于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后世產(chǎn)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后,歷代君主無不發(fā)憤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制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tǒng)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zhì)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政治環(huán)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zhì)。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xiàn)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tǒng)治者提供決策依據(jù),以實現(xiàn)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松自由的政治氛圍內(nèi),對田齊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huán)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fā)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稘h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并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后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據(j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shù)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zhàn)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边@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fā)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fā)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fā),也有對宇宙奧秘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xiàn)。
無論在戰(zhàn)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zhàn)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zhàn)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yōu)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fā)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并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見。后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盡量挽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資助其辦學。
由于春秋戰(zhàn)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于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并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zhàn)國這種待殊歷史環(huán)境,對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huán)境中,謖下先生們敢于沖破舊傳統(tǒng)的思想束縛,敢于探求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得到發(fā)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fā)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各種觀點紛然并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fā)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jīng)濟因素。當時經(jīng)濟有了極大發(fā)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茖W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shù)學、光學、聲學、力學、醫(y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jié)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歷史現(xiàn)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于政治權勢是相對于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fā),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編輯本段]各家的代表人物,作品,主張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jīng)》、《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7.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8.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于《戰(zhàn)國策》、《鬼谷經(jīng)》
9.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作品:《呂氏春秋》
10.農(nóng)家,農(nóng)家代表:許行
11.小說家,
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zhàn)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柑煜录嫦鄲邸?,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jīng)濟上主張強本節(jié)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diào)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zhàn)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shù)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zhuǎn)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chǎn)即是法家的先驅(qū)。戰(zhàn)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至戰(zhàn)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jīng)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行動方略,《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輩子也學不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9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前是寵妃,康熙死后竟然被雍正趕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