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硭涡⒆谮w昚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國歷史上的南宋一朝,是一個只知歌舞升平,不思北進收取失地的王朝,幾位皇帝均乏善可陳,其中,有一位皇帝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被大臣們彈劾,原因竟然是他拒不參加其父親、太上皇宋孝宗的葬禮,他就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
趙惇是宋孝宗趙昚(shèn)的第三子。1189年,金世宗完顏雍去世,21歲的孫子完顏璟即位,按照金宋兩國的“隆興和議”,南宋的皇帝要向金朝的皇帝自稱皇侄,而已年逾花甲的趙昚不愿向比自己小40多歲的金章宗稱侄,便效仿宋高宗趙構一樣,禪讓帝位給了太子趙惇,自己也當上了太上皇。
趙惇即位后,太子妃李氏即成為皇后,而這位李皇后,雖貴為一國之母,卻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她在當太子妃的時候,就經常因搬弄是非,被宋高宗、宋孝宗多次訓誡她。李氏卻聽不進規(guī)勸,反而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這位李氏升格為皇后,更是常常在趙惇耳邊吹風,挑撥趙惇與太上皇趙昚的父子關系。趙惇被李皇后挑撥的次數太多了,也就漸漸地疏遠了太上皇,并不再邁進太上皇居住的重華宮一步。
而宋朝的士大夫們自開國以來,一直就有著敢于當庭進諫天子的傳統(tǒng),他們看到趙惇很長時間不去問候太上皇,便紛紛進諫,都說這樣下去有違倫理,有虧于孝道,作為天子更有失于天下之望。
可惜百官的進言也抵不過李皇后枕邊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趙惇一直借口有疾推脫,不肯前去探望太上皇。兩宮之間的矛盾,竟然開始發(fā)展成為君臣之間的難題,而“皇上怕老婆”也成為了當時臨安街頭巷尾有趣的笑料。
宋孝宗獨自居住在重華宮望穿秋水,長時間不見趙惇來探望,心中十分悲傷,他寢食難安,竟日漸成疾。趙惇一直不理群臣的勸諫,只是與李皇后日夜游玩,萬不得已時,才派自己的次子、當時的嘉王趙擴前去探病。盡管如此,太上皇仍是感動不已。
1194年六月,宋孝宗度過了五年的太上皇歲月,孤獨地病逝。按說,人事萬事休,所有的嫌隙也應如煙云消散。但作為人子的趙惇卻仍然稱疾而拒不出席父親的葬禮。這一下,更使得群臣激憤,于是開始與皇太后商議,準備逼趙惇禪位。
第二天,百官齊集,舉行儀式,大臣趙汝愚率百官來到宋孝宗靈柩前,向垂簾而坐的吳太后上奏,請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又替吳太后擬定一篇懿旨,請吳太后過目。
吳太后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皇帝因身體有病,不能親執(zhí)喪禮,曾有御筆,自欲退閑,皇子嘉王可即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皇后為太上皇后?!?/p>
吳太后看完說就按這個方案辦理吧。隨后,大臣們急忙找來嘉王趙擴,然后給他披上黃袍(宋朝就喜歡黃埔加身),雖然趙擴百般推讓,但最終還是接受了百官的朝賀,成為了新的皇帝——宋寧宗。
此時的趙惇一直蒙在鼓里,直到第二天,新登基的宋寧宗帶領群臣來參拜他,方才知道,氣的趙惇大發(fā)脾氣:“你們這些做臣子的,事先也不報告我,就作這樣的決定。但既然是我兒受禪,也不用再說別的了。”
這樣,趙惇又成為了太上皇,退居泰安宮居住。這時,趙惇才感到后悔,也親身體會到了父親當初的處境。他回憶起以前的歲月,開始借酒澆愁,并在酒精的麻醉下于6年后憂郁而亡。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專權善妒的皇后,比如漢朝的呂后,劉邦死后,呂氏專權,將劉邦生前寵愛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唐高宗皇后武則天,在高宗生前就開始參與朝政,還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做成人彘裝在酒甕中。但不可否認,二人都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女政治家,曾在歷史上留下不俗的政績。而在南宋光宗朝,也有一個專權善妒的皇后,她因妒斬斷宮女雙手、逼瘋皇帝老公,氣死太上皇公公,壞事做盡,在歷史上留下一堆罵名,她就是兩宋史上最著名的悍后—宋光宗皇后李鳳娘。
在古代,為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很多帝王和后妃出生的時候都自帶特效,例如紅光滿天、神龍入腹等等,李鳳娘出生的時候也有特效,但是這個特效有點與眾不同。她出生的時候,天空出現了數只黑鳳凰,盤旋飛舞久久不肯離去,父親因此給她取名鳳娘。
面相大貴,嫁入皇室
李鳳娘出生于宋高宗時期,她的父親是慶遠節(jié)度使李道。有一次,道士皇甫坦來到李道家中做客,李道請皇甫坦給自己的兒女們看一下面相,當二女兒李鳳娘出來的時候,皇甫坦說此女面相大貴,不肯受拜。李道千恩萬謝的送走了皇甫坦,滿心盼望著面相大貴的女兒將來能飛上枝頭,真的成為人中之鳳。
在道教盛行人人夢想修道成仙的宋朝,道士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皇甫坦還是一個有功于皇家的道士,他曾治好宋高宗母親韋太后的眼疾,因此深得宋高宗的信任?;矢μ瓜蛩胃咦谡f起了李鳳娘的事情,并提議將面相大貴的李鳳娘許給宋孝宗(宋高宗兒子)三子恭王趙惇。就這樣,李鳳娘嫁入皇家,成為宋高宗的孫媳婦,恭王趙惇的王妃。
說起南宋的前三個皇帝,都比較奇葩,宋高宗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膽小怕事,毫無擔當,是個有名的逃跑皇帝,殺岳飛、主議和的就是他。金軍南下攻宋的時候,他臨危禪讓,把燙手的皇位讓給了兒子宋孝宗。
宋孝宗算是南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愚孝限制了他的政治發(fā)揮。宋孝宗在位期間給岳飛平反,還組織了隆興北伐,可惜因為太上皇宋高宗的反對被迫草草收場。宋高宗活著的時候,他沒辦法實現自己的凌云壯志。宋高宗死了他也不能施展抱負大干一場,因為他太傷心了,傷心欲絕到要放棄皇位給宋高宗守孝。
本來皇位是輪不到趙惇的,但是宋孝宗冊立的皇太子早亡,恭王趙惇因為儒雅恭謹而被認定是合適的皇太子人選,后來宋孝宗把皇位禪讓給了趙惇,趙惇就成了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光宗,光宗登基后,冊立李鳳娘為皇后,果真應驗了皇甫坦所說的面相大貴。后來光宗也把皇位禪讓給兒子,不過他不是自愿的,是被迫退位,而他退位的罪魁禍首就是李鳳娘。
兇悍又善妒、專權干政
李鳳娘姿色艷麗,但是生性嫉妒、喜愛搬弄是非,早在作太子妃的時候就經常向高宗、孝宗訴說太子身邊人的不是,因而遭到兩宮訓斥。
光宗登基后,因為身體不好,疏于朝政,加上生性懦弱,懼怕皇后,朝政大權漸漸被李鳳娘所掌控,兇悍又善妒的李鳳娘還讓光宗的后宮嬪妃凋零。
有一次光宗洗手,看到旁邊一位侍女的手生得又白又嫩,甚是好看,就隨口說了一句:“此手堪比柔荑“。光宗沒想到這句話居然刺激了善妒的李鳳娘。他轉身就把這件事忘記了,也根本沒有記得這個侍女是何摸樣。過了幾天,李鳳娘派人送給光宗一個錦盒,光宗打開一看,里面是一雙血淋淋的手,才想起之前曾稱贊過一個侍女手長得好。光宗又怕又氣,可是又不敢和皇后發(fā)作,只能生生咽下這口氣。
不過這個宮女的下場和黃貴妃比起來算是幸運的了,黃貴妃是被李鳳娘活生生打死的。因為皇后善妒,所以光宗后宮的妃嬪很少,黃貴妃在后宮為數不多的幾個妃嬪中算是比較得寵的。
李鳳娘一直想讓他生的兒子趙擴成為太子,有一次,她以光宗身體不好,應早冊立太子輔政為由和公公宋孝宗提起這件事,宋孝宗不但沒同意,還訓斥了她一頓。李鳳娘覺得很委屈,就想和丈夫光宗哭訴一下,結果發(fā)現光宗跑去黃貴妃那里。憤怒之余,她直闖黃貴妃寢宮,看到光宗和黃貴妃正在促膝聊天,二人卿卿我我的樣子讓李鳳娘怒發(fā)沖冠。雖然她沒有當場發(fā)作,但是這筆賬一直記在心里。
過了幾天,李鳳娘趁著光宗出宮祭祖,命人把黃貴妃亂棍打死,尸體丟出宮外。等光宗回宮后,她和光宗謊稱黃貴妃身染惡疾暴病而亡。光宗明知道黃貴妃是被皇后害死的,可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光宗還有兩個比較得寵的妃子,一起被李鳳娘許配給地位低賤的粗野武夫,二人想到黃貴妃的凄慘下場,也只能含淚接受。光宗長期生活在精神高壓下,又接二連三受到刺激,精神逐漸變得不正常,甚至無法親理朝政。
光宗的病情時有反復,李鳳娘大權獨攬,美其名曰輔政。李鳳娘輔政期間,封娘家三代為王,侄子孝友、孝純官拜節(jié)度使。李家親屬一百七十多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的門客都可以在朝中做官。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鳳娘大封外戚的數量之大、之廣,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
李氏家廟也明目張膽的僭越規(guī)制,李鳳娘給自家修建的家廟居然比太廟還大,守護的衛(wèi)兵比太廟還多。李鳳娘的所作所為讓前朝后宮怨聲載道,但大家都懾于她的淫威不敢多言。
離間父子關系
太上皇孝宗聽說了兒子的病情,派人送來藥丸。李鳳娘還在記恨上次立太子一事,于是就造謠說太上皇送來的是毒藥,離間光宗與孝宗的父子關系。
李鳳娘還和光宗哭訴孝宗不同意冊立趙擴為太子是別有用心,并添油加醋的說孝宗可能想把光宗也廢掉。光宗糊里糊涂的就相信了李鳳娘的話,心中與孝宗的隔閡更深。甚至在孝宗生日的時候,光宗都沒有去給父親賀壽。
孝宗身體略有好轉之后,重新上朝聽政,在百官的勸說之下,父子關系略有緩和,但李鳳娘一直從中挑撥,致使父子關系時好時壞。尤其孝宗病重期間,光宗沒有前去探望,這讓極重孝道的孝宗郁郁寡歡,病情加重,一個月后帶著遺憾病逝了。
宋孝宗駕崩后,精神不正常的光宗因懼怕李鳳娘不肯為父親舉行葬禮,朝中大臣和太后實在無法忍受如此無德懦弱的皇帝繼續(xù)統(tǒng)治大宋王朝,于是朝臣和太后聯合逼光宗退位,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為宋寧宗,李鳳娘也因而成了皇太后。
滿朝文武大臣的逼宮舉動讓宋寧宗很是尷尬為難,一邊是親生的父親,一邊是大宋的江山社稷,他不得已之下只能選擇后者。宋寧宗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母親囂張跋扈,父親就不會被逼瘋,祖父也不會含恨而終,自己本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現在卻被迫登基,還要收拾母親留下來的爛攤子,寧宗對母親的感情也是五味陳雜。
凄慘離世
李鳳娘的兒子如她所愿登基了,她也消停了幾年。公元1200年,有人算出李鳳娘今年有大災難,一生濫殺無辜卻篤信算命占卜的李鳳娘開始害怕了,她居然真的放下宮中的富貴生活,搭建佛堂,穿上道袍,潛心吃齋念佛去了。不過上天并未被她的誠心所感動,還是懲罰了她。李鳳娘在佛堂中身染惡疾,沒有人關心照料,也沒人幫她請?zhí)t(yī),沒過多久就因病情加重身亡了。
李鳳娘死后,身邊服侍的宮人回宮取她的禮服準備殮葬,但宮中的人卻故意不開宮門,可見她生前有多么為大家所厭惡,禮服沒有取到,宮人只好拿席子草草裹了。囂張跋扈得李鳳娘自己怎么也沒想到,死后居然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
李鳳娘是兩宋乃至歷史上有名的妒后,她因道士之言入主中宮,在位期間內不能管理六宮,外不能輔佐朝政,上不能孝順長輩,下不能躬身教子,對丈夫也沒有敬愛維護之心,把整個南宋朝廷攪得烏煙瘴氣,讓本就羸弱不堪的南宋自光宗朝開始真正的走了下坡路,李鳳娘心狠手辣、專橫善妒,自己也落得千古罵名。
喪禮
有關歷代帝王的喪禮,歷代文獻有極豐富的記載,從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員的喪葬情況,越來越復雜和排場,禮典備載,汗牛充棟。限于篇幅,只選擇封建社會晚期的兩個王朝——明、清時期的帝王喪葬之禮,作一典型進行說明和歸納,用以代表整個封建時期的帝王喪禮情況。 </P><P>明代皇帝喪禮,又稱為大喪禮。整個治喪過程,可分為遺詔、部議和儀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喪儀,基本上沿襲了明制,但又結合了滿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和古代典禮中的制度。
皇帝駕崩的當天,將鹵簿、大駕全部設齊。
大殮后,將大行皇帝的梓宮放在乾清官王、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高級貴族人員各自回家進行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員要到本衙門宿舍中集體住宿齋戒,不許回家。至于散閑官員,則齊集于午門齋戒住宿。 齋戒期滿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員不準作樂,禁止喪服嫁娶活動。在京的軍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指文藝表演),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擬用藍筆,文件一律用藍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喪之日始,各寺、觀鳴鐘三萬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詔儀式。
葬禮
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陵無墳丘建制。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們的頭腦中泯滅了。進入封建社會以后,人們?yōu)榱思o念在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史上做出貢獻的許多英雄人物,則根據傳說附會建筑許多紀念性的陵墓和陵廟,如河南推田的大吳(伏羲)陵、陜西黃陵的黃帝陵、湖南縣的炎帝陵、山東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陽的顓頊陵、山西臨汾的堯陵湖南寧遠的舜陵、浙江紹興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現,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但由于當時諸侯割據爭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較狹小,未見有陵園建筑。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陜西臨潼,原名“麗山”或“驪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這種不惜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為帝王修筑宏偉陵墓,以體現封建皇權威嚴的做法,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縱使萬馬奔騰,消滅地面上的一切痕跡,使確切葬處成為永久的秘密,這是遵照蒙古習俗,當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為陵,不另起大型墳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還可考見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陵、漢武帝茂陵、漢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劉備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陳宣帝顯寧陵、隋煬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楊貴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遼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長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緒珍妃墓等。
覲見禮
1.諸侯朝覲儀。兩漢時,同姓諸侯王來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禮相待,甚至宴飲言談時都不太講究君臣禮數。以后晉武帝泰始年間始規(guī)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zhí)璧。
2.百官朝見儀。
其一,臣下見君長之禮,為稽首,頓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頭成禮。百官見東宮太子或親王時,行稽首四拜禮。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來皇宮辭行。
其三,國家重臣,特別是那些方面大員來京朝見,鴻臚寺應優(yōu)先立即帶其進見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學士、尚寶司、六科部給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馬、儀賓、錦衣衛(wèi)指揮等官,患病超過三日者,都要身著公服到午門外行朝見禮。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醫(yī)調治、并賜物慰問以及大臣考滿有賜者均在行禮后還得面謝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時,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遜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員遇著公、侯、駙馬等人,應加以敬禮,立要旁立,行則后從;凡三四品官見到一品官的時候,應行遜禮,走和站立都必須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員仿此類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許出現僭越失禮的現象。
其六,百官入朝門時,必須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許私下與人客套寒暄與行禮,不準喧嘩、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聲、談笑、指指點點、東張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禮和退朝下班時,一律按文官在東、武官在西的原則,不許徑直穿越御道東西行走。如在奉天門或午門行朝禮,有正當理由必須東西橫向行走者,也務必要退到金水橋以南,才能通過。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還是坐,不許面朝南方。違者以僭逆論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宮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門的中三道臺階,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踐踏。
其十一,百官朝參時,遇有皇帝圣諭教訓時,必須專心致志,拱聽分明。
其十二,與皇帝會面,有時也蒙賜坐。
其十三,被賜坐的官員們,如遇有另外的官員向皇帝奏事時,必須起立,等奏事完畢才能重新落座,不許倨坐失儀。
還有太子見皇帝,有皇帝見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嬪見皇帝,有宮中侍從婢樸見主子等各種見面禮儀不勝枚舉。
婚禮
《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分述如次: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征順乎陰陽之意,后來又發(fā)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P><P>二、問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發(fā)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征:是訂盟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還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后,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后,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關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系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jié),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禮”過后,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在國外,結婚二十五年做銀婚禮。結婚五十年做金婚禮。這些都是婚禮的追憶儀式了 .
頒詔儀與上表儀
1)頒詔儀。頒布詔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發(fā)布法令和文浩時的儀式。帝王詔令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傳位詔、即位詔、改元詔、加冠詔、出閣詔、賜確詔、禮儀詔、巡幸詔、南郊詔、北郊詔、封撣詔、謁廟詔、附廟詔、附葬詔、贈詔、痊復詔、籍田詔、貶責詔、廢黜詔、降黜詔、遺詔、上尊號詔、里太子納妃詔、命皇太子監(jiān)國語、皇長子降生詔、召皇太子臨朋聽政詔、出宮人詔、罪己詔、復辟詔、退位詔等等。各種詔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內容,如傳位詔是皇位繼承性質的詔書,是指皇帝在生前將皇位傳給新君時所頒布的詔書;即位詔則是皇王即位時向天下臣民頒布的文書,又叫“即位冊文”。詔書的內容各不相同,此處不擬一一陳述,只是將頒布詔書的一些共同的儀式作一簡單介紹。 </P><P>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頒詔儀。在奉天殿設立御座,在殿東設一寶案,殿內有樂隊,準備演奏中和韻樂,大樂則在午門和承天門外。承天門上設宣讀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著云蓋,站在殿內簾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門外立班,公、侯則立于午門外,俱東西相向?;实凵碇壏?,升殿。其儀如朝儀。禮部官捧著詔書來到案前,加蓋國望,將詔書置于云蓋中。校尉舉著云蓋;由殿東門出去。門外大樂齊奏,舉詔的校尉由奉天門到金水橋南的午門外,公侯作前導,迎至承天門上。禮官鳴贊,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樂聲再起,全體四拜,樂止。宣讀官和展讀官升案,稱“有制”,眾官聞聲齊刷刷跪下。禮部官捧詔書交給宣讀官,宣讀完畢后,將詔書交禮部官放在云蓋中。司儀官贊道:“俯伏。”眾官俯伏行禮;叫“平身!”方起身復原位,四拜,樂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萬歲,又四拜。儀禮司宣布:“禮畢!皇帝乃起駕離殿,禮部官把詔書捧著,交給使者,百官乃告退。 </P><P>明亮靖六年(1527年)對頒詔儀進行了若干修改。由鴻爐官設寶案,錦衣衛(wèi)設云蓋盤于奉天殿里的東側,另在承天門上設一云盤,在午門外設一彩橋,宣讀案也設在承天門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員捧詔書在御座前東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門外。頒詔儀式正式開始,翰林院官將詔書授予禮部官,禮部官將詔書捧置云盤案上,云蓋由校尉舉著,一行人從殿東門出,至午門外將詔書放在彩轎內。公、侯、伯三品以上官為前導。迎詔至承天門上,宣讀贊拜,則與洪武年間的儀式一樣了。宣讀完畢,禮部官捧詔書授錦衣衛(wèi)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繩把云匣綁在龍竿,從承天門上降下。門下的禮部官接過降下的詔書,放在龍亭內,敲鑼打鼓地護送到禮部,交給使者頒行。
上面介紹的是頒詔儀式,那迎接詔書有什么儀式呢?洪武年間對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有禮文規(guī)定。凡遣使開讀詔敕,接詔的部門要備好龍亭,儀仗、鼓樂,出墻郭迎接。送詔書的使者下馬,奉詔書放在龍亭中,向南而立,接詔部門的官員穿好朝服行五拜禮。然后,眾官員及樂隊為前導,使者上馬
隨龍亭后,一起來到公廨衙門。眾官先進門,按文東武西的原則在大廳排立好,候龍亭進門。龍亭一到,行四拜禮。使者進屋后,從龍亭中把詔書交給展讀宮,展讀宮跪著接過,走到開讀案前宣讀詔書。讀罷,將詔書棒
還朝使,仍故人龍亭中。眾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禮畢。該部門首 長走到龍亭前,跪問皇躬萬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萬福?!北姽偻?
散,換下朝服,穿官服出來會見和招待使者,見面時雙方行兩拜禮。
凡是朝廷使者送達詔書的途中,無論是官員、士兵,還是百姓,遇見后應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詔隊伍過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頒詔接詔儀式之大概?;实巯逻_的命令,除詔書外,還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詔等,這些文件的傳達,多數不公開進行,所以也就沒有大張旗鼓的儀式了。
清代,詔書先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后改為滿、漢兩種文字。在太和殿內設黃蓋、云盤、詔案、黃案;在午門外備龍亭、香亭;在天安門上的樓雉口中預制一個朵云金風,東部筑一座宣詔臺。內閣學士捧詔加印國璽,鋪于黃案?;实廴胩偷睿豕蟪夹卸Y畢,由大學士捧詔書交給殿槽下的禮部尚書,尚書跪接,陳設在丹陛的詔案上。行禮后,將詔書放入云盤,蓋上黃蓋,禮部宮舉著云盤從中路出太和門,百官從行到午門外,將云盤放入龍亭。龍亭來到天安門外的橋南,取出云盤放在高臺的黃案上,文武官按品級排隊向北站立,宣讀宮走上宣詔臺朝西立,眾官跪聽宣詔先宣讀滿文,后讀漢文,讀罷,眾官行三跪九叩禮。奉詔官用朵云裝上詔書,系以彩繩,從天安門樓上的金風口中吊降下來,禮部官在城樓下接過朵云詔書,仍放進龍亭。拱衛(wèi)龍亭出大清門,去禮部。禮部尚書率屬下望闕(宮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詔書禮。禮部迎到詔書后,用黃字謄抄付印,頒行各省
。
2)上表儀。這里所謂上表,不僅包括表,還有箋、奏章、疏、封事、題本、書、牒等文種。關于各種文體的寫法和體裁,屬于文章學或文體學的探討范圍,此處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進上言論時的一些禮儀,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體格式,只是在涉及禮儀內容時附帶說明。我們鑒于明朝的禮儀具有上承唐宋,下啟滿清的特點,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極顯著的漢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義,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儀式為例,加以概述。
宋朝的群臣上表儀,大致情況是:守宮設次于朝堂,文官在東,武官在西,相對為首;設中書令位于群臣之北。禮部官舉表案入,引中書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禮部郎中將表交給中書令,中書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儀時,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諸軍將校、各國部落首領、道士和尚、民間耆老等到東上閣門去拜表,知表官將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給閣門使,閣門使交給通進司,通進司交給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時,必須有一名要臣作為“表首”,即上表的領頭人,有的認為太子三師應為表首,有的則認為表首理當仆射充任,最后決定以仆射為表首,因為他是百僚師長,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種形式,有進表箋儀,進玉牒儀,進書儀,上賀表儀,上謝恩表儀等等,十分詳細具體。首先談談進表箋儀。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誕等三大節(jié),先期作好陳設準備,準備就緒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進表后,復位,四拜,三舞蹈,三呼萬歲,再四拜。其屬官也穿朝服,隨班行禮。如果是進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儀式相同;如進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禮。
各衙門,百官上表箋,只有規(guī)定,無儀式,洪武間定,進表前一天,在衙門、公廨附近街道結彩,官員在本衙門內齋休宿歇。進表當日清晨,在庭中設一龍亭,在露臺設儀仗和鼓樂,龍亭前放一張表箋案,案前設一香案,龍亭東為進表箋官之位。鼓初嚴,各官穿好朝服,次嚴,首長到香案前,蓋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嚴,各官入班,四拜,首長到香案前,贊官叫“跪”,眾官皆跪,一執(zhí)事官將表箋跪交首長,首長跪交給進表官,進表官跪接過來,放入龍亭中。首長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鑼鼓前引,儀仗隊其次,鼓樂再后,百官跟著,百官之后是進 表官和龍亭。來到郊外,把龍亭面朝南,儀仗鼓樂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長從龍亭中取出表箋,交給進表官,進表官在馬上接過表,策 馬奔京師皇宮而去,眾官返回。
明朝規(guī)定了進表上表的數量、上達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門,只進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宮箋、東宮箋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級衙門,其表箋遣使
送交禮部。各州的表箋先交給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禮 部,禮部將全國各地進的表箋,作一分類目錄,向皇宮帝、后、太子們匯報, 并呈上所有的表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9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