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真實的歷史上,西漢王朝的宣帝不比武帝差,漢武帝雄才大略,把西漢推向繁榮富強,這一點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漢宣帝更厲害,他開創(chuàng)孝宣中興,令西漢王朝達到極盛,這也是歷史事實。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漢武帝在后世的知名度肯定比漢宣帝高得多,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視劇的改編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關(guān)于漢武帝的影視劇太多了,而關(guān)于漢宣帝的影視劇就很少,最著名、最經(jīng)典的要數(shù)孫耀威主演的《烏龍闖情關(guān)》。
在后世的印象中,東漢王朝除了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開創(chuàng)明章之治的漢明帝、漢章帝,還有亡國君主漢獻帝劉協(xié),似乎沒有多少為人熟知的皇帝。原因是東漢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數(shù)年幼繼位,又在年幼暴斃,基本沒有留下什么值得后世記住的歷史,東漢的大多數(shù)皇帝也就不怎么為人熟知了。
但不為人熟知不代表沒有厲害的皇帝,就好像上面所說的漢宣帝,雖然知名度比漢武帝低得多,但文治武功與漢武帝相比毫不遜色。東漢王朝有一位皇帝,他不比開國的光武帝差,在他的統(tǒng)治下,東漢王朝達到極盛,但后世極少提及他,他就是漢和帝劉肇。
漢和帝是東漢第四位皇帝,漢章帝第四個兒子,生母是漢章帝的妃子梁貴人,她生下漢和帝之后,被漢章帝的竇皇后誣陷,含恨而死。之后竇皇后親自撫養(yǎng)漢和帝,視如己出,漢章帝也是很喜歡這個兒子,在他四歲的時候,廢掉了原來的皇太子劉慶,改立漢和帝為皇太子。
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十歲的漢和帝繼承皇位,由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是位名聲很差的皇太后,她為人剛愎自用,大肆加封竇氏家族的成員,竇氏家族的成員專橫跋扈、胡作非為、結(jié)黨營私,好好的東漢朝廷被這群外戚勢力搞得烏煙瘴氣,那些忠直的大臣對此非常不滿。
漢和帝雖然年幼,但深知曾祖父光武帝打江山不容易,祖父漢明帝、父親漢章帝興江山也不容易,他吸取西漢王朝亡于外戚的教訓(xùn),暗中策劃鏟除這群朝廷的毒瘤。公元92年,十四歲的漢和帝在心腹大臣的幫助下,一舉鏟除了竇氏外戚勢力,以及一些甘愿當(dāng)竇氏走狗的大臣,并且軟禁了竇太后,禁止她再參與朝政。
至此,漢和帝徹底消滅了所有竇氏外戚勢力,親理朝政。
漢和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繼承了祖上三代皇帝的統(tǒng)治成果,勵精圖治、不近聲色、厲行節(jié)儉、重用賢臣、體恤百姓,總是就是竭盡所能做一位利國利民的好皇帝。東漢王朝在漢和帝的統(tǒng)治下,終于達到了極盛,國力空前強大,再現(xiàn)了當(dāng)年漢宣帝統(tǒng)治下西漢王朝的強大。
因為漢和帝年號“永和”,所以后世稱其統(tǒng)治下的東漢極盛時期為“永元之隆”。
可惜漢和帝還沒繼續(xù)展現(xiàn)更多的雄才大略,就不幸得了重病。公元105年,漢和帝因病去世,年僅26歲,謚號“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于慎陵。很多年后,漢獻帝在位時,不知為何廢除了漢和帝的廟號,所以東漢王朝只有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有廟號,漢朝制定廟號嚴格可見一斑(西漢只有漢高帝、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有廟號),但以漢和帝的文治武功,絕對有資格擁有廟號。
這就是東漢王朝跟光武帝相比毫不遜色的皇帝——漢和帝劉肇,他令東漢王朝達到極盛,但后世卻極少提及。
劉肇:公元89年-公元105年在位,為章帝第四子,性格堅強剛毅,很有主見。劉肇年少有為,10歲即位,基本由竇太后及羽翼操縱朝廷。在十四五歲的時候他清除了竇氏集團,奪回了自己的權(quán)力。和帝在位18年,后病死,終年27歲,死后葬于慎陵。謚號孝和皇帝,廟號穆宗。
漢和帝劉肇一輩子都在跟他的命運做斗爭:從小被迫離開生母,不滿10歲又死了父親;登基后,把持政權(quán)的是養(yǎng)母和她的一幫親戚;好不容易從外戚手中奪回政權(quán),正待大展宏圖時,卻又一病不起,年紀輕輕就命喪黃泉。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卻被命運扼住了喉嚨,這無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劉肇是漢章帝劉_的第四子,他的生母姓梁,是宮中的一名貴人。說不上是幸運還是不幸,劉肇出生后不久,就被他父親的大老婆竇皇后相中了。這位竇皇后自己沒生孩子,又擔(dān)心自己皇后的位置因此受到動搖,想認養(yǎng)個皇子,間接實現(xiàn)母憑子貴的目的。她覺得梁貴人比較好說話,就與梁貴人商量,欲認養(yǎng)劉肇。梁貴人很高興,認為劉肇跟著皇后肯定比跟著自己有前途,說不定將來能當(dāng)上太子,就歡歡喜喜地把他送給了竇皇后。
梁貴人想得沒錯,劉肇跟著竇皇后的確有前途。當(dāng)時的太子是宋貴人所生的皇子劉慶,可竇皇后為了讓劉肇當(dāng)上太子,天天在劉_面前說宋貴人的壞話。日久天長,劉_經(jīng)不住竇皇后的再三挑撥,就下詔廢了太子劉慶,改立劉肇為太子。
公元82年,劉肇不到4歲,還不明白太子這兩個字意味著什么,他仍舊像往常一樣,天天跑去找慶哥哥剛從太子位子上被攆下來的劉慶玩。劉慶當(dāng)時也才5歲,同樣不明事理,也不記恨劉肇,倆人仍舊像以前一樣要好,入則同室,出則同車。
梁貴人沒有想到,她的親生兒子當(dāng)上了皇太子,她非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還莫名其妙地搭上了性命。竇皇后怕劉肇長大后知道梁貴人是他的生母,會疏遠了自己,于是極力堵住眾人的嘴,不讓劉肇知道他的生母是誰,還百般陷害梁貴人,以致梁貴人憂郁成疾而死。
這一切,劉肇并不知情,他一直認為竇皇后就是他的生母,是他最可親近、最可信賴的人,所以,公元88年,當(dāng)他的父皇病逝,不滿10歲的他被扶上皇帝寶座時,他很放心地把政權(quán)交給了竇皇后。
竇皇后成了竇太后以后,得意非常,她含辛茹苦撫養(yǎng)劉肇,為的就是這一天,現(xiàn)在目的達到了,她當(dāng)然要好好地享受勝利果實。首先,她把哥哥竇憲提升為侍中,直接掌握朝廷機密,負責(zé)向全國發(fā)布她的詔書;之后,她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tǒng)領(lǐng)皇帝的侍衛(wèi);她還安排另外兩個弟弟竇景、竇環(huán)任中常將,負責(zé)傳達詔令、擬定文書。如此一來,朝廷的重要位置都被她的兄弟們壟斷,劉家王朝實際上成了竇家王朝。
富貴不忘娘家人,這恐怕是全天下婦女的通病,竇太后提攜娘家兄弟,原本可以理解,但她為了給娘家兄弟謀利,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竇憲心胸狹窄,是個亡命之徒,他養(yǎng)了許多刺客,看誰不順眼就暗殺誰。都鄉(xiāng)侯劉暢與竇憲政見不同,他來京都洛陽吊唁漢章帝劉_時,竇憲派人刺殺了他。為了使竇憲免受處罰,竇太后為他制造了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讓他帶兵討伐北匈奴。朝中大臣紛紛上書,指責(zé)竇太后不該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可竇太后不聽,執(zhí)意派竇憲出征北匈奴。也該竇憲運氣好,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他率軍出塞1500多公里,大破北匈奴大軍。
竇憲得勝還朝后,竇太后有了袒護兄長的理由,下令免了竇憲的殺人罪,升任他為大將軍,封武陽侯,地位僅次于當(dāng)朝太傅。之后,她又斥巨資為自己的兄弟們修建了豪華住宅,樓館錯落,彌街絕里。
仗著自己是皇太后,竇太后肆無忌憚地滿足著竇氏家族成員的私欲,皇帝劉肇儼然成了傀儡。漸漸地,竇太后覺得這個傀儡也是多余的了,她和兄弟們打起了誅殺劉肇的算盤。
一場宮廷政變,眼看就要上演了。劉肇并不笨,隨著年齡漸長,他慢慢地感覺到了竇太后對自己態(tài)度的變化,也覺察到了暗藏在竇憲等人眼中的仇恨。
竇太后果真是我的生母嗎?為什么竇憲舅舅看我時,目光中暗藏殺機?劉肇經(jīng)常琢磨這些問題,卻苦于沒有答案。
一些正直的朝臣不愿看到東漢就此覆亡,便偷偷地把竇氏家族密謀篡漢的消息告訴了劉肇。
劉肇對竇憲等人早已心存疑慮,但得知他們要殺掉自己、篡奪皇位時,還是大吃一驚。他想找個人商量一下,盡快拿出個對策,可朝中都是竇家的人,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shè)想。雖然有向他報信的司徒丁鴻等人可以信賴,但竇氏兄弟限制皇帝與大臣單獨接觸,劉肇沒辦法直接面見他們。左思右想,劉肇決定尋求宦官鄭眾的幫助。
鄭眾服侍劉肇多年,對皇室忠心耿耿。此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他早就看不慣竇太后及其兄弟的所作所為,但礙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直不敢聲張。劉肇把自己的疑慮告訴鄭眾后,鄭眾勸劉肇及早下手,鏟除竇氏家族的勢力,并積極為其出謀劃策。
此時,竇憲正在鎮(zhèn)守涼州。為防竇憲得知京城有變后起兵叛亂,劉肇下旨讓竇憲進京輔政,將他調(diào)回了洛陽。同時,為了學(xué)習(xí)前朝皇帝對付外戚專權(quán)的經(jīng)驗,劉肇又密令皇兄劉慶借了一本外戚傳,抓緊時間研讀。當(dāng)一切準備停當(dāng),竇憲等人回到了京都。
在抓捕竇憲的前夜,劉肇親臨北宮,命令司徒丁鴻派重兵守衛(wèi),緊閉城門;命令執(zhí)金吾、五校尉等分頭捉拿竇憲的親信郭璜、鄧疊等人,一夜之間清除了外圍勢力,避免他們與竇氏家族成員勾結(jié)。次日,劉肇派人直入竇家,宣讀詔書,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改封其為冠軍侯,并限令他與竇景等人回各自的封地。
竇憲沒想到,羽翼未豐的劉肇會跟他來這招,有點兒措手不及,但他不敢公然違抗圣旨,只好回到了封地。之后,劉肇下令處死了郭璜等人。他感念竇太后的養(yǎng)育之恩,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而是等他們回到封地之后,下了一道詔書令其自殺。
一場轟轟烈烈的奪權(quán)斗爭,以劉肇大獲全勝而告終。那些企盼漢室脫離外戚專權(quán)的朝臣們松了一口氣,他們盼望掌權(quán)后的劉肇能夠勵精圖治,再現(xiàn)光武中興的大好局面。
此時,劉肇才14歲,看起來,他似乎還有很長的時間來實現(xiàn)這一理想。一個14歲的孩子,能夠不動聲色地從一幫大人手中奪回政權(quán),劉肇的智商與膽識顯然是不容置疑的。
劉肇鏟除竇氏家族的勢力之后,開始親理政事。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仍批閱奏章,不失為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
公元92年,東漢13個郡國土地干裂,大旱、蝗災(zāi)困擾著東漢王朝。劉肇心急如焚,認為這是上天對東漢的懲罰,于是多次詔令理冤獄、薄賦役,并告誡各級官吏要認真思考造成天災(zāi)人禍的原因。公元96年,蝗災(zāi)蔓延到了京城洛陽,劉肇認為這是自己的錯,于是下詔:蝗蟲之災(zāi),殆不虛生,萬方之罪,在予一人。
憂民之心,可見一斑。
在選拔官吏方面,劉肇力爭重用那些有才干的人,曾4次專門下詔納賢。
此外,劉肇十分注重德教風(fēng)化,提倡以德治國。居巢侯劉般死后,按照規(guī)定,應(yīng)該由他的長子劉愷襲位,但為了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劉愷堅持將爵位讓給弟弟劉憲,自己則逃往外地。執(zhí)政官認為劉愷此舉不合法,上奏請示劉肇收回劉愷的封地。劉肇沒有批準,特許為劉愷保留封地,等他回來。過了十幾年,劉愷還是沒有回來,執(zhí)政官舊事重提,再次請求劉肇收回劉愷的封地。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曰,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么難的呢?劉愷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棄爵位,證明他有一顆樂善之心,這是應(yīng)該大力提倡的善舉。若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收回劉愷的封地,恐怕不能助長禮讓之風(fēng)、成就寬宏的教化啊!劉肇非常同意賈逵的見解,于是下詔:王法崇善,成人之美。
不僅同意劉愷的弟弟劉憲襲位,而且召回劉愷,封他為郎。
對那些有過失的人,劉肇常常從寬處理。公元97年,竇太后去世。梁貴人的家人奏明朝廷,梁貴人才是劉肇的生身母親,揭開了劉肇的身世之謎。按照梁家人的想法,劉肇應(yīng)該廢了竇太后的尊號,不讓她與先帝合葬,這樣才能對得起被竇太后迫害致死的梁貴人??蓜⒄貐s認為,竇太后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恩不忍離,義不忍虧,因此,在追封梁貴人為皇太后的同時,他沒有廢竇太后的尊號,仍然將其謚號定為章德。
如果說劉肇有什么過錯的話,那就是他太信任宦官鄭眾,為東漢后期宦官專權(quán)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按說,鄭眾幫劉肇奪回了政權(quán),有不可抹殺的功勞,理應(yīng)獲得獎賞。劉肇掌權(quán)后,升任鄭眾為大長秋。這也不算什么過分的事,錯就錯在劉肇在精神上太依賴鄭眾了,無論大事小情,他都要征求鄭眾的意見,甚至連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也要找鄭眾商議。如此一來,宦官勢力就逐漸滲透到了東漢的國家命脈中,逐漸形成危害生命的血栓。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盡管漢和帝劉肇處心積慮地經(jīng)營著東漢王朝,希望重振劉氏偉業(yè),但東漢王朝就像一個決心要走下坡路的人,還是慢慢地滑向了黑暗的深淵。
公元105年,劉肇病死在京都洛陽章德殿中,年僅27歲。
兩者是朝代先后的關(guān)系,西漢在前,又稱“前漢”,東漢在后,又稱“后漢”,因后來五代有一朝代被稱為后漢,因此便不稱東漢為后漢。西漢與東漢合稱漢朝,西漢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wěn)固的朝代。
東漢簡介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tǒng)稱兩漢。
新朝末年爆發(fā)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今河南洛陽),延續(xù)“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東漢時,三公權(quán)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quán)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后,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鄭玄將經(jīng)學(xué)推向高峰并開創(chuàng)鄭學(xué),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jīng)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nèi)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jù)漠北,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西漢簡介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jīng)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都洛陽,三個月后定都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社會經(jīng)濟迅速恢復(fù)。
漢武帝繼位后,推行推恩令、獨尊儒術(shù)、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外開拓朝鮮、南據(jù)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西漢自武帝之后,皆以外戚輔政。漢昭帝繼位后,霍光輔政。漢宣帝時期,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jīng)一百九十五年。因西漢又稱為前漢,故東漢又稱后漢。1新莽末年爆發(fā)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出身的劉秀趁勢而起。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仍沿用漢的國號,并息兵養(yǎng)民開創(chuàng)了“光武中興”2。3東漢時,三公權(quán)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quán)力得到提升。4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5。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6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7,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8。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桓靈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買官鬻爵,農(nóng)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發(fā)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dǎo)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quán)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9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jīng)學(xué)推向高峰并開創(chuàng)鄭學(xué);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也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于東漢時期形成10。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nèi)遷1112,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jù)漠北13,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0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文官出生的譚綸,為何能多次擊潰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