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21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rèn)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目前,白馬寺占地面積約為200畝,根據(jù)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qū)規(guī)劃,白馬寺的面積將達(dá)到1300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佛寺。
淵源
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歷史上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東漢明帝曾夜夢金人,身高六丈,頂佩白光,自西方飛來。大臣傅毅認(rèn)為這是西方的佛,漢明帝遂“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jīng)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jīng),并于永平十年(67年)來到當(dāng)時的京城洛陽。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譯《四十二章經(jīng)》的地方,漢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筑,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之功,便將這組建筑命名為“白馬寺”。
另:摩騰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儀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經(jīng)和小乘佛經(jīng),以經(jīng)常到各地周游傳播教化為己任。從前,他曾經(jīng)往天筆附屬小柄,宣講《金光明經(jīng)》。當(dāng)時正趕上敵人侵犯邊境,攝摩騰說:"佛經(jīng)中說:‘能夠宣講佛經(jīng)、佛法,可以得到地神的保護,使當(dāng)?shù)氐娜藗儼簿訕窐I(yè)?!F(xiàn)在戰(zhàn)爭剛剛開始,難道這就是宣講佛經(jīng)帶來的好處嗎?”于是,他發(fā)誓要旨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去調(diào)解。后來經(jīng)過攝摩騰的調(diào)解,兩國終于交好,因此,攝摩騰的聲譽頓時顯赫起來。 東漢永平(公元58年一75年)年間,漢明帝夜里夢見一個金光閃閃的人從空中飛來。于是,漢明帝召集群臣,讓群臣對他的夢中之事給予解釋。通事傅毅上奏道:“臣聽說西域有一種神,其名叫‘佛’。陛下所夢見的金人,可能就是這種神吧?”漢明帝認(rèn)為他講的有道理,便派遣朗中蔡忄音、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尋找訪問佛法。蔡忄音等人在那里遇見了攝摩騰,邀請他來漢朝來。攝摩托車騰誓志傳播、弘揚佛法,不怕疲勞艱苦,冒著生命危險長途跋涉。
經(jīng)過流沙大沙漠,到了洛陽。漢明帝對攝摩騰特別給予獎賞和優(yōu)待,在城西門外修建了佛舍,安排他居住。從此,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但是,由于佛法剛剛傳布,人們還沒有皈依誠信,所以攝摩騰對于佛經(jīng)的深刻的理解,沒有過多地宣傳講述。后來時間不長,攝摩騰死于洛陽。
有記載說:攝摩騰翻譯了《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起初保存在蘭臺石室的第14間里。攝摩騰所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的白馬寺。
相傳說:國外有個小柄國王,曾下令毀壞各個佛教寺院,只剩下招提寺沒有來得及毀掉。這天夜里有一匹白馬圍繞著佛塔悲鳴,有人立即稟報國王,國王立刻下令停止毀壞寺院。因此人們把招提寺改為白馬寺。后來各個寺院取名時,多是效法此例。
歷史
白馬寺自建立后,便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傳播中心。“摩騰”和“竺法蘭”在這里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語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后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歷朝歷代也有許多西域和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覽經(jīng)求法。
北魏時期,洛陽諸寺中,白馬寺的香火最為隆盛。
唐朝時,武則天任命她的男寵薛懷義為白馬寺的住持,并在垂拱元年(685年)為寺院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這時的白馬寺發(fā)展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建筑宏偉,有僧眾千余人,并吸引各國的佛教徒前來朝拜。此后白馬寺又幾經(jīng)興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兩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地位
白馬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稱為“釋源”和“祖庭”,是中國伽藍(lán)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說法,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古剎;白馬寺的齊云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國第一次去“西天取經(jīng)”的朱士行始于白馬寺;最早來中國的印度高僧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中國的梵文佛經(jīng)《貝葉經(jīng)》收藏于白馬寺;白馬寺的清涼臺是中國最早的譯經(jīng)道場;中國第一本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并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中國第一場佛道之爭發(fā)生于白馬寺;中國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
相傳漢明帝曾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jīng)典,并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第二年,漢明帝命人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官辦寺廟,并把馱經(jīng)書的白馬也供養(yǎng)在此,白馬寺的名字也由此而來,白馬寺也就成為了我國寺院的發(fā)祥地。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jìn)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因此20世紀(jì)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fēng)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白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等。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
山門介紹
山門即寺院的大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cè)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愿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曾重建。
山門外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石馬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luò),身置鞍韉,性情溫順,雕工精細(xì),相傳為漢代的馱經(jīng)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國二十四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于山門前。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其實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在很多人看來,白馬寺就是中國佛教的最初發(fā)源地,由于歷史悠久且背景來歷靠譜,白馬寺的名號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就一直沒有斷過。
官方建造在公元前600年,佛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古印度的土地上,在迦毗羅衛(wèi)國 有一位名叫釋迦摩尼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佛教,不過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還是存在著一段非常長時間的空白期,在當(dāng)時中國官方為了迎接這個外國的教派,中國官方很隆重的下令建造了白馬寺,自此之后,白馬寺的正統(tǒng)地位就被中國人所接受,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白馬寺就被認(rèn)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了。
名字特殊其實很多人都會納悶,這樣一座千古寺廟為何會用馬的名字來命名呢?其實這是當(dāng)時的皇帝為了紀(jì)念白馬的偉大功勞才不惜用馬的名字來命名了這中國第一寺廟。
相傳在一次漢明帝做夢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夢中總是有一座金人出現(xiàn),他被畫面給困惑了許久,在久思不得答案的時候,朝堂上的一位大臣告訴了漢明帝答案,這位大臣說這是天竺的一位神佛名叫釋迦摩尼,為了更好的為自己解除心中的疑惑,漢明帝就命人直接去西方天竺取經(jīng)。
當(dāng)即,漢武帝就令手下人蔡愔、秦景等人去了天竺取經(jīng),在這一路上,無論是佛經(jīng)還是佛像的運輸都是靠著兩匹白馬苦苦支撐,在順利求得真經(jīng)回國之后,漢明帝為了紀(jì)念這兩匹白馬的無私奉獻(xiàn),他直接名人以白馬的名字修建了這中國的第一寺廟。
佛教就此從中國開枝散葉白馬寺的建立其實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最早的時候中國的佛教其實只允許西域人進(jìn)行傳教,不過隨著白馬寺的建立,這種限制也就被漸漸地淡化了,自此中國佛教開啟了發(fā)源之路,從白馬寺開始,中國人也習(xí)慣性的把僧侶修煉用的建筑叫做寺。
白馬寺名字由來 永平求法 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し鹌鹪础 ?jù)史料記載,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huán)繞,輕盈飄蕩從遠(yuǎn)方飛來,降落在御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并詢問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學(xué)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于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三年后,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jīng)書和佛像,并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jīng),相傳《四十二章經(jīng)》就是其中之一?;实勖钤谑锥悸尻柦ㄔ炝酥袊谝蛔鸾趟略?,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jīng)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據(jù)說是因當(dāng)時馱載經(jīng)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而白馬寺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fā)源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