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guān)算盡反誤了宰相之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盧多遜是北宋初年的宰相,為了贏得皇帝器重,在朝堂上站穩(wěn)腳跟,他苦心經(jīng)營,“剛下眉頭,又上心頭”地想主意,機關(guān)算盡,招數(shù)使絕,可惜最后還是作繭自縛,觸了皇帝的霉頭,被貶謫到荒涼的崖州了此殘生,正應(yīng)了那句話“機關(guān)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盧多遜是河南懷州人(今河南泌陽),五代后周年間就中了進士。宋朝建立后,他歷任權(quán)知貢舉、太原知府、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等職,宋太宗即位后,他升任宰相,仕途可謂一片坦蕩。能做到這一點,關(guān)鍵在于他能千方百計地取悅皇上。
宋太祖趙匡胤雖是武人出身,但很喜歡讀書,而且經(jīng)常在朝政之余,與大臣們一起議論書中事情。盧多遜探知了這一消息,計上心頭,馬上備上禮物去打點皇家圖書館的有關(guān)人員,結(jié)為至交好友,通過他們把皇帝每天讀的書提前掌握,回去后他通宵閱讀,一定讀懂讀透。這樣一來,每當皇帝問起書中之事,盧多遜總是對答如流,說法也比別人的深刻得體,趙匡胤自然對他刮目相看,不斷委以重用。
宋太祖趙匡胤
不過盧多遜算計歸算計,也確實有才。他從小聰明好學(xué),記憶力超強,對經(jīng)史子集廣泛涉獵,學(xué)問底子很扎實,曾主持編修了《舊五代史》《開寶通典》等國家典籍。而且盧多遜善于“學(xué)以致用”,把他的學(xué)問用到最緊要處,成為他官場縱橫的有力助手。
大宋第一個年號叫“建隆”,用了三年后,太祖趙匡胤覺得該換了,就召集群臣商議起新年號。換年號這事不容易,既要有自己特色又不能跟以前的重名,議來議去,最后宰相趙普提出的“乾德”這個年號被皇帝和群臣采納:乾德嘛,天子的恩德!于是公元963年就變成了乾德元年。此時的盧多遜還是個言官,人微言輕,沒有多少人理會他的看法。
一晃六年過去了,到了乾德六年,出事了!朝會上,趙匡胤拿著一面銅鏡十分生氣地說:“朕的乾德才六年,鏡子上為什么刻有‘乾德九年制’?”大臣們都不敢說話,因為工匠刻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年號以前被某個朝代用過。但這個年號是宰相趙普起的,誰敢去觸這個霉頭!
偏偏有人就敢,就是權(quán)欲膨脹的盧多遜,他對皇帝和群臣說,“乾德”年號曾被人用過,就是在蜀地建立的南蜀政權(quán),因為只有十幾年,所以中原地區(qū)知道的人很少。趙匡胤聽罷大怒,高聲對趙普吼道:你怎么選的年號?!說著把御案上的硯臺扔向趙普,趙普一歪頭,硯臺從耳邊呼嘯而過,墨汁灑得滿臉都是。這件事的結(jié)局就是趙普罷相、盧多遜上位。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盧多遜也有看走眼的時候。趙光義繼位是“兄終弟及”,遵的是皇太后的遺命,所以盧多遜就認為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也有繼位的可能性。為了給自己多留一條后路,他就派屬下跟趙廷美聯(lián)絡(luò),密謀了一些事情,不想事情敗露,讓一心傳位給兒子的趙光義抓個正著。群臣都說盧多遜該殺,但趙光義念及他多年的操勞之情,沒有殺他,把他全家都貶謫到了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市崖州區(qū))。公元985年,盧多遜病逝于崖州水南村寓所,享年52歲。
盧多遜像
盧多遜貶斥到崖州,應(yīng)該是萬念俱灰了,反而也想開了。他在水南村住了3年多,與當?shù)毓偌澃傩蘸湍老嗵?,感情深厚。他喜愛水南村純樸?yōu)美的民風(fēng)民俗和如詩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水南村》詩篇。他的子孫以海南為基點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后裔群體。公元2007年,盧多遜紀念館在崖州水南村落成,海南省及海外六萬多盧多遜的后裔派代表出席慶典,成為當時的一大盛事。
1. 一道語文文言文的翻譯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少敏悟,博涉經(jīng)史,尤長 陶安,字主敬,是當涂人。
幼年時就很聰敏,廣泛閱讀經(jīng)史,因為避亂而隱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與老儒李習(xí)率領(lǐng)城中的父老出迎。
太祖接見他,跟他談?wù)?。陶安進言說:“如今天下大亂,豪杰們紛紛起來爭奪,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奪子女玉帛,沒有治理亂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懷。
您這次渡江作戰(zhàn),軍威神武而又不殺害百姓,使人們心悅誠服。上應(yīng)天意,下順人心,執(zhí)行撫慰人民、討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難平定。”
太祖問:“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樣?”陶安說:“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為己有,占據(jù)優(yōu)越便利的地勢來面對四方,那么向哪里進攻而不能取勝呢?”太祖說:“好!”就留下他參與幕府,授職左司員外郎,又提升為郎中。 等到聘請的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了之后,太祖問陶安:“這四個人怎么樣?”陶安回答說:“我在謀略方面不如劉基,在學(xué)問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葉琛?!?/p>
太祖贊許他能夠謙讓。黃州初被攻下的時候,太祖想要派一個重要的大臣去鎮(zhèn)守那里,朝中沒有勝過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黃州的知州。
陶安寬緩租賦,減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樂業(yè)。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詔命,兼修撰國史。
皇帝曾經(jīng)駕臨大臣們議事的東閣,與陶安及章溢等談?wù)撉按d亡的原委。陶安說,喪亂的根源,由于驕縱奢侈。
皇帝說:“處在高位的人容易驕縱,處在安逸享樂環(huán)境的人容易奢侈驕縱,好的話就聽不進去,有了過失也聽不到。 奢侈,正確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樹立,行為也會無所顧及。
這樣下去,沒有不滅亡的。你說的很恰當?!?/p>
君臣又談?wù)摰搅膶W(xué)說、道統(tǒng)。陶安說:“正道不明,是因為有邪說為害?!?/p>
皇帝說:“邪說妨害正道,猶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暈眩。邪說不除去,正道就不能興起,天下還怎么治理?”陶安叩頭說:“陛下所說的,可以說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國的根本了。
”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與其他讀書人比資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門聯(lián)送給他,說:“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碑敃r人們都認為這是非常榮耀的。
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過失?;实郾P問說:“陶安怎么能有這樣的事?況且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那個御史回答說:“我也是道聽途說。
”皇帝大怒,立刻罷免了他。
2.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題 答案:1.D;2.A;3.C;4.A;解析: (1) 通“賑”救濟 (2) 表目的“來”。
B擔(dān)任/呢,C于是/才,D的/到、往。 (3) 能夠說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應(yīng)為①②⑤⑥,故選C。
④項是吳隱之詩中古人對貪泉看法的陳述,后兩句才表達了吳隱之的心聲。⑤項是時人對吳隱之的看法,認為他“矯”,可他始終不改其“矯”。
①從“班”字入手可較容易理解?!鞍唷弊謴脑熳址ㄉ峡?,形旁為“刀”,義為“分給”,將俸祿和賞賜分給親族,自己只能過儉樸的生活了。
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個官員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儉樸的了。③是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去革除嶺南刺史黷貨之弊途中遇到貪泉后對親人所說的一番話。
這番話是將貪泉與越嶺(嶺南)的貪污腐敗官吏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說他明白了“越嶺”官員喪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他用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4) “盡快”在原文中無載體。
(5) (1)有時苦難到極點,兩日合吃一天的糧,自身常穿布衣且不完整,妻室子女不沾一點俸祿。 (2)常以廉潔謹慎為家門傳統(tǒng),雖然才學(xué)不及隱之,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卻從未改變.。
3. (1)B 就:就職.句子譯為:州里辟召他為主簿,他沒有去就職.(2)C,音節(jié)助詞;A.介詞,用…借口/介詞,用;B.副詞,于是、就/副詞,才;D.代詞,他的/指示代詞,那.(3)①“諷”,暗示;“微旨”,含蓄的話;“偽”,假裝.譯文:皇上想聽范曄的彈奏,多次用含蓄的話暗示他,范曄卻假裝聽不懂,最終也不肯為皇上彈奏.②“嘉”,贊許;第一個“使”,派遣;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式,留在漢的匈奴使者.譯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對漢友善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著代表使者身份的符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4)結(jié)合關(guān)鍵句和具體事例來概括.“少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善為文章”:學(xué)識淵博、善于為文;“能隸書,曉音律”精通音樂,長于書法;“曄偽若不曉,終不肯為上彈”傲岸不羈,不曲意逢迎;“及行,又攜妓妾自隨”,不拘禮法.答案:(1)B (2)C(3)①譯文:皇上想聽范曄的彈奏,多次用含蓄的話暗示他,范曄卻假裝聽不懂,最終也不肯為皇上彈奏.②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對漢友善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著代表使者身份的符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4)①學(xué)識淵博、善于為文;②精通音樂,長于書法;③傲岸不羈,不曲意逢迎;④不拘禮法. 文言文譯文:范曄,字蔚宗,順陽人,是車騎將軍范泰的小兒子.他的母親上廁所時生下他,他的額頭被磚弄傷了,所以他以“磚”作為小字.他過繼給伯父范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范曄從小好學(xué),博覽經(jīng)史,善寫文章,能寫隸書,通曉音樂.他十七歲時,州里辟召他為主簿,他沒有去.曾任高祖劉裕的相國掾彭城王義康的冠軍參軍,隨府又轉(zhuǎn)任右軍參軍.入朝補任尚書外兵郎,出任荊州別駕從事史,不久又召回朝任秘書丞,因父親去世而卸職.服喪期滿他擔(dān)任了征南大將軍檀道濟的司馬,兼任新蔡太守.檀道濟北征,范曄害怕隨行,借口腳有疾病,皇上不允許,讓他由水路統(tǒng)率船隊裝載武器北上.軍隊回來以后,范曄擔(dān)任司徒從事中郎旋即升任為尚書吏部郎.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逝世了.將要安葬的時候,設(shè)奠祭那天晚上,官員故舊都集中在東府.范曄的弟弟廣淵,當時為司徒祭酒,那一天正好值日.范曄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在廣淵的府中住宿,夜里二人暢飲,打開北面的窗戶聽挽歌取樂.義康大怒,貶范曄為宣城太守.范曄不得志,于是刪削數(shù)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范曄在宣城待了好幾年,才升任長沙王劉義欣的鎮(zhèn)軍長史,又加官為寧朔將軍.范曄之兄范皓擔(dān)任宜都太守,其生母跟隨范皓在所任上.元嘉十六年他們的母親去世了,但遣人報告范曄卻只說母親有病,范曄沒有及時奔赴.等到范曄啟程(去看望他母親時),又攜帶了妓妾跟從,這件事被御史中丞劉損上奏了,太祖愛范曄的才華,沒有降罪.為母服喪期滿后,范曄擔(dān)任了始興王浚的后軍長史,兼任南下邳太守.劉浚睿理揚州,沒有親自過問政事,都委托給范曄.不久范曄又升任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范曄不超過七尺,又胖又黑,沒有眉毛和胡須.他善于琵琶,能夠作曲.皇上想聽范曄的彈奏,多次委婉地表達這一要求,范曄卻假裝聽不懂,最終也不肯為皇上彈奏.皇上曾經(jīng)在一次宴會上很快活,便對范曄說:“我想唱歌,你來伴奏.”范曄才依旨(而為皇上彈奏).皇上唱完了范曄也停止了彈奏.當時范曄與沈演之同被皇上當作知心,接見都受到同等待遇.范曄若先到,一定要等沈演之來了才一起入內(nèi),有一次沈演之先到,就獨自被引見了,范曄對此事有怨氣.。
4. 蕭介,字茂鏡文言文閱讀 出處《梁書 列傳 卷四十一》
蕭介,字茂鏡,蘭陵人也。祖思話,宋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仆射。父惠茜,齊 左民尚書。介少穎悟,有器識,博涉經(jīng)史,兼善屬文。齊永元末,釋褐著作佐郎。 天監(jiān)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遷尚書金部郎。十二年,轉(zhuǎn)主客郎。出為吳令,甚 著聲績。湘東王聞介名,思共游處,表請之。普通三年,乃以介為湘東王諮議參軍。 大通二年,除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為揚州刺史,以介為府長史,在職 清白,為朝廷所稱。高祖謂何敬容曰:“蕭介甚貧,可處以一郡?!本慈菸磳?,高 祖曰:“始興郡頃無良守,嶺上民頗不安,可以介為之。”由是出為始興太守。介 至任,宣布威德,境內(nèi)肅清。七年,征為少府卿,尋加散騎常侍。會侍中闕,選司 舉王筠等四人,并不稱旨,高祖曰:“我門中久無此職,宜用蕭介為之?!苯椴┪?強識,應(yīng)對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遷都官尚書,每軍國大事,必先詢訪于 介焉。高祖謂朱異曰:“端右之材也?!敝写笸辏o疾致事,高祖優(yōu)詔不許。 終不肯起,乃遣謁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祿大夫。
太清中,侯景于渦陽敗走,入壽陽。高祖敕防主韋默納之,介聞而上表諫曰:
臣抱患私門,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只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fù)敕容納。臣 聞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劉牢反 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gòu)妖。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yǎng)虎之喻,必見饑 噬之禍。侯景獸心之種,鳴鏑之類。以兇狡之才,荷高歡翼長之遇,位忝臺司,任 居方伯;然而高歡墳土未干,即還反噬。逆力不逮,乃復(fù)逃死關(guān)西;宇文不容,故 復(fù)投身于我。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以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zhàn)之效耳。 今既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之好,臣竊不取也。若國家 猶待其更鳴之晨,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鄉(xiāng)國如脫屣,背君親如 遺芥,豈知遠慕圣德,為江淮之純臣!事跡顯然,無可致惑。一隅尚其如此,觸類 何可具陳?
臣朽老疾侵,不應(yīng)輒干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衛(wèi)魚臨亡,亦有尸諫 之節(jié)。臣忝為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伏愿天慈,少思??嘀Z。
高祖省表嘆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簡,少交游,惟與族兄琛、從兄眎素及洽、從弟淑等文酒賞會,時人以 比謝氏烏衣之游。初,高祖招延后進二十余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 斗,盾飲盡,顏色不變,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無加點。高祖兩美之曰:“臧 盾之飲,蕭介之文,即席之美也?!蹦昶呤?,卒于家
5. 閱讀北史.循吏傳文言文公孫景茂翻譯 1、【譯文】
公孫景茂是河間阜城人。他的容貌魁梧,少年時好學(xué),博覽經(jīng)史書籍。在魏國時,考察孝廉,射策科甲,后來升為太常博士(掌祭祀禮樂之官),做了不少好事。當時人對他的博學(xué)稱贊他為"書庫"。他做過高唐令,大理正等官,都非常勝任。齊國滅后,周武帝聽說了他的大名,就召見他與他談話,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濟北太守,后來他因擔(dān)心母親沒人照管而辭職。
開皇(隋文帝年號)初年,武帝下召任命他為汝南太守,又升任息州刺史。他在任職期間,法令制度清明,社會風(fēng)氣良好。在平陳之役時,行軍路上見兵士生病,他就減少自己的俸祿為兵士們買湯買藥治病,于是百姓都來接濟支持他,因此活下來的人有上千之眾。
皇帝聽說后非常贊賞他,下令將他的事跡昭示給天下百姓。他做道州刺史時,把自己的俸祿都拿來買牛犢雞豬,分給孤寡老弱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人。他喜歡單獨騎馬巡視百姓生活狀況,親至每戶人家,看到有德才的,就會在大眾面前當面褒獎;如有過錯行惡的,馬上訓(xùn)斥教導(dǎo),但并不大肆宣揚。從此后民眾都相互幫助,互通有無,男的相互幫助耕耘田地,婦女們就一起紡織。大村或數(shù)百戶人家就好象一家人一樣。后來朝廷任命官員時,皇帝優(yōu)先招用他。他擔(dān)任仁壽中時,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看到景茂精神風(fēng)采依舊,回去后上奏給朝廷,于是他又被升官任命為臨淄刺史,賜給他車馬轎子,便于他上任去。
他前后數(shù)任職位時,都是政績斐然,評論的人都稱他為良牧(好官)。大業(yè)(隋煬帝年號)初年,他在任職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歲,謚號日康。
下葬那天,各地奔喪的人有上千人。有人參加不了葬禮,都向著他的墳?zāi)沟姆较蛲纯蓿芳蓝ァ?/p>
2、【原文】
公孫景茂,河間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遷太常博士(掌祭祀禮樂之官),多所損益,時人稱為"書庫"。歷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齊滅,周武帝聞而召見。與語,器之。授濟北太守,后以母憂辭。
開皇(隋文帝年號)初,召拜汝南太守,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屬平陳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減俸祿為湯藥,多方振濟之,賴全活者千數(shù)。上聞嘉之,詔宣示天下。轉(zhuǎn)道州刺史、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單騎巡人,家至戶人,閱視百姓產(chǎn)業(yè)。有修理者,于都會時,乃褒揚稱述;如有過惡,隨即訓(xùn)導(dǎo),而不彰也。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女相從紡績,大村或數(shù)百戶,皆如一家之務(wù)。其后請致仕,上優(yōu)詔聽之。仁壽中,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見景茂神力不衰,還以狀奏,于是就拜臨淄刺史,賜以馬輿,便道之官。前后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
大業(yè)(隋煬帝年號)初,卒官,年八十七,謚日康,身死之日,諸州人吏赴喪者數(shù)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墳慟哭,野祭而去。
3、“循吏”的說法最早見于司馬遷所作《史記》的《循吏列傳》,后為《漢書》、《后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nóng)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體例。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說白了就是好官。一個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欽敬的程度非常使人羨慕。
6. 時趙普為盧多遜所構(gòu),數(shù)以其短聞于上 趙普為盧多遜所構(gòu),數(shù)以其短聞于上。
當時,趙普被盧多遜誣陷,多次在皇帝面前說趙普的壞話。
輕松翻譯:那會兒,趙普就是被盧多遜這孫子陷害的,這孫子三番五次在皇帝老兒面前說趙普的壞話。
學(xué)生偷看,充其量只是獲得老師同學(xué)的贊譽,或名次前移,拿個獎學(xué)金什么的。但歷史上有個人,多次“偷看”,以至于坐到了宰相位子,這個人就是盧多遜。
盧多遜(934~985),懷州河內(nèi)(沁陽)人,五代后周進士。歷任北宋翰林學(xué)士、中書侍郎、平章事、兵部尚書、宰相。盧廣涉經(jīng)史,博聞強記,文辭敏捷,性狡黠,有謀略?!端问贰けR多遜傳》載:“多遜博涉經(jīng)史,聰明強力,文辭敏給,好任數(shù),有謀略,發(fā)多奇中。太祖好讀書,每取書史館,多遜預(yù)戒吏令白己,知所取書,必通夕閱覽,及太祖問書中事,多遜應(yīng)答無滯,同列皆伏焉。”
如果把皇帝的提問當做考試,那盧多遜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作弊次數(shù)最多、獲利最大的考生了。他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坐到了宰相的高位。盡管他本身也有學(xué)問,但是能這樣殫精竭慮迎合主上的人,人品就不怎么樣了。盧為歷代史家所不齒,筆記小說中的盧,也多被詬病。
人品低下,做事無不用其極。即使獲得暫時的成功,也有受懲罰的時候。盧野心膨脹,多次在宋太宗面前打趙普的小報告(時趙普為盧多遜所構(gòu),數(shù)以其短聞于上),趙普是什么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幾番較量,盧被告“勾結(jié)秦王趙光美謀反”,下獄發(fā)配海南。
偷看,本身似乎沒什么了不起,也能獲得一些暫時的好處,貌似是很聰明的做法。但是卻失去了信譽,敗壞了自己的品德,這才是最得不償失的。
7. 舊唐書中蕭德言的文言文翻譯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仆射思話玄孫也。本蘭陵人,陳亡,徙關(guān)中。
祖介,梁侍中、都官尚書。父引,陳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時。德言博涉經(jīng)史,尤精
《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xué)士。
翻譯:蕭德言是雍州長安人,北齊尚書左仆射蕭思話的玄孫。蕭家本來是蘭陵人,陳朝滅亡才被遷徙到關(guān)中,祖父蕭介,南朝梁侍中,都官尚書。父親蕭引,陳朝吏部侍郎,都在當時很有名。蕭德言廣泛的涉獵研究經(jīng)學(xué)和史學(xué),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唐朝貞觀年間,被授予著作郎的官職,并兼任弘文館學(xué)士。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安為人嚴重有威,見敬于州里。初為縣功曹,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郵驛,私請則非功曹所待?!鞭o不肯受,從事懼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謀為逆,事下郡復(fù)考。明年,三府舉安拜楚郡太守。是時英辭所連及系者數(shù)千人,顯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誣,死者甚眾。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頭爭,以為阿附反虜,法與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以相及也?!彼旆謩e具奏。帝感悟,即報許,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遷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書:“北虜既已和親,宜還其生口①,以安慰之?!痹t百官議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求欲無厭,既得生口,當復(fù)妄自夸大,不可開許。安獨曰:“北虜遣使奉獻和親,有得邊生口者,輒以歸漢,此明其畏威,而非先違約也。不宜負信于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司徒桓虞改議從安。太尉鄭弘恨之,曰:“諸言當還生口者,皆為不忠?!彼倦`校尉舉奏,安等皆上印綬謝。肅宗詔報曰:“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策由眾定,君何尤而深謝?”帝竟從安議。
章和元年,代桓虞為司徒。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后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九卿詣朝堂上書誄,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徽功萬里,非社稷之計。書連上輒寢。
諸卿稍自引止,惟安獨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太后不聽,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
竇憲既出,而弟執(zhí)金吾景專威權(quán),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有司畏憚,莫敢言者。安乃劾景驚惑吏人,當伏顯誅,寢不報。竇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袁張韓周列傳》)
[注]①生口:指俘虜。
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楚王英謀為逆,事下郡復(fù)考 考:刑訊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獄 按:查辦
C.帝感悟,即報許 報:報告
D.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 遮:攔阻
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安為人嚴重有威,見敬于州里 ②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B.①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C.①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 ②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D.①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 ②如姬為公子泣
⒎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楚王英陰謀叛亂,朝廷嚴加查處,受牽連獲罪的人很多。袁安認為他們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顧風(fēng)險上書要求釋放他們,最終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獄。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張對已和親的匈奴,應(yīng)當歸還俘虜以示撫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對,太尉鄭弘甚至指責(zé)主張歸還俘虜?shù)亩际遣恢抑恕?br> C.竇憲為求取功勞,北擊匈奴。袁安認為匈奴不犯邊塞,卻興師遠征,不是為國考慮的上策,他多次力諫,盡管奏章都被擱鼉,但他毫不動搖。
D.袁安平素行為高尚,起初任縣功曹時,就拒絕了從事的私請。后來彈劾竇景,盡管竇氏家族對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⒏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以相及也。
譯文:
⑵不宜負信于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
譯文:
⑶蓋策由眾定,君何尤而深謝?
譯文: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⒌C(批復(fù)) ⒍A(介詞,表示被動。B.介詞,通過;介詞,趁機。C.代詞,其中的,釋作那些亦可;副詞,表婉商。D.介詞,替;介詞,對)
⒎A.(“袁安認為他們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確,應(yīng)是袁安要求將其中沒有明確證據(jù)的犯人釋放)
⒏⑴如果有不符合實情的,我自當承擔(dān)罪責(zé),不會因此連累你們。(每句1分,得分點為“合”“坐”“相及”)
⑵不應(yīng)該對戎狄失信,放俘虜回去足以顯示我們中原的優(yōu)待和寬容,又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定,確實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點為“負信”“還”“貸”“誠便”)
⑶凡政策都由眾人決定,你有什么過錯而深深謝罪?(3分,得分點為“定”“尤”“謝”)
附參考譯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袁安為人嚴肅莊重有威望,受到當?shù)厝俗鹁?。起初任縣功曹,攜帶著檄文見從事,從事通過袁安送信給縣令。袁安說:“公事有郵驛辦理,私下請求則不是功曹所應(yīng)做的。”推辭而沒有接受,從事因害怕而沒再請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劉英陰謀叛亂,此事交由郡審理。第二年,三府推舉袁安任命他為楚郡太守。此時劉英供辭所牽連并被逮捕的有數(shù)千人,顯宗十分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慘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進官府,先去審查案件,查出那些沒有明確證據(jù)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們出獄。府丞、掾史都叩頭力爭,認為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說:“如果有不符合實情的,我自當承擔(dān)罪責(zé),不會因此連累你們?!庇谑欠謼l詳細上奏?;实坌盐蛄?,立即批復(fù)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獄。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虜既然已經(jīng)和親,我們應(yīng)該將俘虜歸還他們,以此來安撫他們?!被实壅侔俟僭诔蒙仙套h。公卿都說夷狄狡詐,貪心從不滿足,得到我們歸還的俘虜之后,就會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獨袁安說:“北虜遣使奉獻貢禮和親,在邊境捕獲到人口時,便把他們交還我方,這是表明他們畏懼威嚴,而不是首先違背誓約。不應(yīng)該對戎狄失信,放俘虜回去足以顯示我們中原的優(yōu)待和寬容,又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定,確實是有利的?!彼就交赣莞淖兛捶ǘ缽脑?。太尉鄭弘不滿,說:“各位說應(yīng)當歸還俘虜?shù)?,都是不忠之人?!彼倦`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綬謝罪。肅宗下詔回復(fù)說:“議而不決,各持己見。凡政策都由眾人決定,你有什么過錯而深深謝罪?”皇帝最終聽從了袁安的建議。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竇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車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袁安與九卿到朝廷上書勸諫,認為匈奴不犯邊塞,而我們卻無故興師遠途跋涉,浪費國家財用,到萬里之外去求取功勞,這不是為國家考慮的上策。然而接連幾次上書都被擱置不發(fā)。九卿也都漸漸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堅持正道不肯改變,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爭論了十幾次。太后不聽從,眾人都為他感到危險恐懼,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竇憲出征之后,他的弟弟執(zhí)金吾竇景專掌大權(quán),公然在京師派門客攔路搶奪百姓財物。有關(guān)主管官員害怕,不敢上報。袁安便彈劾竇景使官民不安,應(yīng)當受到公開的處罰。奏章被擱置沒有回音。竇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1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